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632|回复: 6

推荐]黄念祖老居士论“依法不依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主题

6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649
发表于 2006-11-12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STRONG>[推荐]黄念祖老居士论“依法不依人”</STRONG>
<DIV>
<>黄念祖老居士在<响谷集>中论依法不依人要义</P>
<>论“依法不依人”,并再谈发愿</P>
<>  来信收到。内容丰富,思想真实,颇能反映勤修后之心境。欣悉竿头日进,甚以为慰。现仍事冗,乃择要先覆如下。</P>
<>  (一)来信谓“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P>
<>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四依实为万古颠扑不破之至言也。所谓“依法不依人”之实旨,正如《菩萨戒》云:“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姓。”意云,当观法师之见正与不正,莫观其种族之贵与贱。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义,亦即求善知识之正眼。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头与牌号,唯重表面,故学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经意甚明。世间能遇之善知识当然是人,但应是什么样的人?经云“正知见人”。“正知见”即是法也。故云“依法不依人”。应因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经文极重要,盼终身信受奉行。此经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经题直截名为了义经,可见此实为了义中之了义也。此经亦正四依中所指应依之了义教也。经意甚深,切盼深入参究。</P>
<>  从以上所引经戒,估计君之意见可以消除。只要正确理解“依法不依人”之话,便可免君所谓之流弊。殊不必另提“依法也依人”,另提一句,反易混淆。我看但说“依止善知识,依法不依人”较妥。《华严经》中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大乘四法经》云:“诸比丘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必定不得舍善知识。”《圆觉》又云:“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此皆明,应依善知识,并尊之如佛也。但如何辨别善知识与恶知识,则应“依法不依人”。</P>
<>  (二)关于发愿问题,函中有“选择所集中的目标中,就有对自身的取舍标准,要准备牺牲什么以集中力量得到什么。”数语甚好。表示确在认真考虑发愿问题,应珍重。但另一方面也不宜操之过急。大经中法藏比丘以五劫时间方才结成四十八愿。当前,君之求索,不外“默察机缘”与“创造条件”两途。因须利他,“他”即客观方面。一切法从因缘生,当然要看机缘。至于“自觉”,虽是主观方面,但也不能脱离因缘,自身之求法修法,也都要看机缘。故首须对于机缘有切实与深刻之了解。但又不可局限于现有因缘之中,而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条件。当前首应创造的是“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云:“欲诵持(大悲咒)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正如函中所云:“怎么去辨别人,怎么知道这是了义教。”这都首须具眼。所以你当前首须创造的便是“眼”。这也即是你当前首先应发的愿。这正是观音大士的教导。要持咒先须发这样的愿。你说按着经本把愿文念一遍,这只叫“诵愿”,不等于“发愿”。真实发愿,必然有行动跟上来。那就是止恶行善,忏悔祈愿,诵咒修法,读诵大乘。祈请上师三宝加被,早开正眼。你已有初步眼力,经过一些考验。但还有更大考验在后面。必须通过这些考验,才有可能“得智慧眼”。通过考验,不等于具眼,只是过程而已。</P></DIV>

q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主题

6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6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H2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黄念祖善知识事迹简介</FONT></H2>
<BLOCKQUOTE>
<P>  黄念祖老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P>
<P>  生于一九一三年即癸丑三月初六日。幼早孤,母亲梅太夫人笃信佛教。礼敬三宝,净行超伦,性自纯孝。从小异于常儿无嬉戏恣肆之态,而且勇于承担之责任感,处世中,进退应答无不得体,咸誉其少年老成。常随侍太夫人听经闻法,参谒****大德舅舅梅光羲老居士闻习熏陶,志趣超群。有深厚的福德夙根。</P>
<P>  二十岁于北京工学院学习时(大学期间,学业成绩突出,性格开朗,活泼,擅长排球、滑冰等运动)。第一次读佛典为《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受大震动,从始至终多次感觉如醍醐灌顶,身心内外清凉润泽。兴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之念,从此对学佛生起大崇敬心。</P>
<P>  二十二岁于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览“家”不可得,忽成一片虚空,初开悟。</P>
<P>  抗战时期,于国难之中,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嘎上师,后于一九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P>
<P>  三十二岁,抗战胜利后,经梅光羲老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深蒙奖掖,成入室弟子,莲公大师出入于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著作宏富,于宗净要旨,穷深极微,艰苦卓绝,会集《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称大经),黄老亲闻大师讲解此经,详作笔记,于禅净两宗深得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深蒙印可,并嘱托弘扬大经,命可直抒己见,随意发挥讲解。</P>
<P>  四十岁时,于天津大学任教授,精诚修法读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大师鉴览,肯定真开悟,称其为唯一心许弟子。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P>
<P>  文革动乱中,黄老历经磨炼艰危,而修持无片刻松懈,相反愈加勇猛精进,所获真实利益不可胜记,正如大师悬记“唯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方可成就。”数次遇死,均安定持诵,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安然渡过,尤其一次遭遇龙卷风,周围物件房屋全部扫光,而念师泰然无损,仍直立于原地,获大进展。</P>
<P>  黄老居士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也为报佛恩、师恩,遍观众经论,苦心参研、构思酝酿。自一九七九年经二年,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经,于一九八一年完成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严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奋力完成三稿,时为一九八四年、历时六载,竣稿付印,于一九八七年《大经解》流通于海外。黄老以开佛之见,示佛之见。导群生悟佛之见,入佛之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深入浅出,文显义明。使海内外佛子普沾法雨,深获真实利乐。笔耕著作同时,在中。。国佛学院及居士林、广化寺多次弘法或开设****讲座,第一批著作除《大经解》外,尚有《净土资粮》与《谷响集》第二批著作完成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尚未完成的有《大经白话解》,计划撰写的尚有《净修捷要报恩谈》,《禅净密三法一味论》与《随笔》等,惜众生福薄,均未能实现。</P>
<P>  自一九八O年以来,黄老多种疾病缠身,本应多加休养调护,但为弘法大事,将个人完全置之度外,一九九O年起为进一步弘法、普被三根,着手撰写《大经白话解》,经常废寝忘餐,同时还慈悲接引、随机设教、终日劳顿,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凌晨,示疾往生,临终前欲言不能之时,但洒脱一笑,全无牵挂。</P>
<P>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坚固子百余粒。广化寺观音殿往生堂奉有五色坚固子各一粒供众瞻仰。海内外弟子争先引请供奉。</P>
<P>  黄念祖老居士,尊为净土宗师,他的遗教随着他的示疾往生,猛然觉醒了大家。从广化寺举办的往生回向法会、京都佛教界四众弟子云集八宝山随喜荼毗法式,观人们至诚敬仰的心情,远远超出仪式所表,大家更加明白了黄老的悲心所示,无常觉照了学修迫切性,很短时间内众多居士表示专修净土,以读诵《大经》为日课,“净修捷要”为晚课,持名念佛为方便,加紧地用功修持。广化寺在历时三年“广化念佛会”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法会,将以《大经》为主题,兼听净土宗经解录音磁带,有志带领在家学众专弘专修净土,与有缘者同圆种智,同生极乐。</P>
<P>  按:黄念祖老居士,大悲觉海中流出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白话解》虽尚未全部完稿,但黄老的亲眷及法缘近者,念众心切,将尽快整理奉献出来。广化寺倡义,北京近水楼台,大家发心随喜,就地生根开花,先得法益。</P>

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主题

6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6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一)论开悟(二)劝蹑解起修
<>  大函敬悉。承询树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双手齐放,即是悟境之说。此为老学长数十年来久参之老问题,既承下问,焉敢缄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禅云:“撒手空行。”又云:“如万丈悬崖,纵身直下。”此两语与老学长所聆之法喻相似。教云:“真心以实相为相,妄心以攀缘思虑为相。”有所攀缘执著,即是妄心用事。双手齐放,顿无所攀,即是离妄。离妄即真。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又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此时若有毫厘求真作圣之念,便是头上安头,于是猴子又攀住一枝新条矣!正当悟时,赤裸裸,净洒洒,取舍情尽,凡圣体空,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非思量分别所能及。喻曰:“如万里寻亲,突于十字街头,一眼看见亲爹。”此喻初见本面时之惊喜也。又喻曰“贼入空室”,此语更好,盖喻:“死尽偷心”也。可怜生这个小偷,冒危险,费心机,撬开门锁,谁知室中空无所有,于是这一颗炽盛的“偷心”顿然止息。这也即是双手齐放之喻也。数喻合参,或能稍窥悟时情景。至于函中所引《宗镜》法语,均是妙谛。正宜“蹑解起行,行起解绝”;“此是行时,非是解时”。近颇有以“解”为“悟”者,此皆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颔者也。猿猴之病在于舍一取一,厌喧求静,弃秽取净,除迷求悟,舍凡求圣,去妄想入禅定,出生死求涅槃,总之手中必牢执一物,可换而不可无,故永无了期。 此尚属上者。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着,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一一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耳!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日新又新。敬献刍言,以备采择。</P>
<>  (一)进一步加深对上师之敬信。</P>
<>  (二)继续发起大菩提心。</P>
<>  (三)严守密戒。</P>
<>  (四)老实修法。</P>
<>  (五)下座后忆念不断,如未能,则应不忘佛法。</P>
<>  (六)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P>
<>  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一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P>
<>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cc00\" size=6><STRONG><EM>轻师慢法之语,</EM></STRONG></FONT></P>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cc00\" size=6><STRONG><EM>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EM></STRONG></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cc00\" size=6><STRONG><EM>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EM></STRONG></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cc00\" size=6><STRONG><EM>真是可怜悯者。</EM></STRONG></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cc00\" size=6><STRONG><EM>倘更深堕谤师</EM></STRONG></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cc00\" size=6><STRONG><EM>  谤法之坑,则其下场吾不忍言矣!</EM></STRONG></FONT></P>

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主题

6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6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进一步加深对上师之敬信。
<>  (二)继续发起大菩提心。</P>
<>  (三)严守密戒。</P>
<>  (四)老实修法。</P>
<>  (五)下座后忆念不断,如未能,则应不忘佛法。</P>
<>  (六)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P>

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主题

6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6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23][em23][em23][em24][em24][em26][em25][em27][em27][em27][em20]

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主题

6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6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size=5>(六)未悟前,决不<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cff00\">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FONT>。</FONT></STRONG>

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主题

6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6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养成谨慎的习惯习气对学佛法很有好处</P>
<>怀疑可以,但万万不可轻易否定之,这是极其危险的</P>
<>谤法也就是一句话而已,怎能不谨慎小心</P>
<>比如:</P>
<>别人在念&lt;&lt;地藏经&gt;&gt;</P>
<>某甲一笑:\"没有用\"</P>
<>谤法不过就是这么简单</P>
<>后果请看经典,引用大德话语:</P>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cc00\" size=6><STRONG><EM>  谤法之坑,则其下场吾不忍言矣!</EM></STRONG></FONT></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2 14:07:20编辑过]
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11:19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