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46|回复: 0

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2)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2

主题

22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4873
发表于 2006-9-4 1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P><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一) </FONT></P>
<P><FONT size=3>所谓不执著,<BR>就是心不生挂碍,<BR>不将一切事物当作是真实的,<BR>否则即会心生挂碍、烦恼,念念不忘,<BR>因而造业。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智慧高的人,深明佛法是真理,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不生执著。所谓不执著,就是心不生挂碍,不将一切事物当作是真实的,否则即会心生挂碍、烦恼,念念不忘,因而造业。 </FONT></P>
<P><FONT size=3>  要以不生不灭心为因,不执著过去、现在、未来,当下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将来就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世间有世间的因果,出世间也有出世间的因果,诸法皆以这一念心为根本,人人皆可成佛。 </FONT></P>
<P><FONT size=3>  佛经中有一则记载:有一位白净比丘尼(女众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男众称为比丘)。出生时,身上即裹覆一张白净的毯子。这即是白净比丘尼过去世中,至诚供养如来所感召的殊胜果报。 </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二) </FONT></P>
<P><FONT size=3>白净比丘尼出生时,<BR>即裹覆一张雪白、净洁的毯子。<BR>出家之后,<BR>那张雪白净洁的毯子就化成了袈裟。<BR>没多久就证悟罗汉果的境界, <BR>阿难就问释尊,<BR>白净比丘尼为什么有这么殊胜的福德?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白净比丘尼出生时,即裹覆一张雪白、净洁的毯子。长大之后,身相端严,她的母亲便准备为她选择一位夫婿;但是白净比丘尼宿世有善根,不愿结婚,希望出家修行。母亲见其心愿坚定,便成全了她出家修行的请求。 </FONT></P>
<P><FONT size=3>  白净比丘尼出家之后,那张雪白净洁的毯子就化成了袈裟。释迦牟尼佛指示白净比丘尼向大爱道比丘尼学习,没多久就证悟罗汉果的境界。此时,阿难就问释尊,白净比丘尼为什么有这么殊胜的福德?佛就告诉阿难,白净比丘尼有其前世的善因:在过去毗婆尸佛住世时,白净比丘尼的前生,名为谭依伽,她非常的贫穷,家徒四壁,甚至连衣服都没得穿,惟一的财产只有一张毯子。谭依伽夫妇平日靠乞食维生,因为仅有一张毯子,所以只能轮流披覆这张毯子裹覆身体外出乞食。 </FONT></P>
<P><FONT size=3>  两夫妻就是过著这么贫苦的生活。 </FONT></P>
<P><FONT size=3>  一天,有位比丘至谭依伽的住处化缘。此时的谭依伽非常贫穷,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供养;比丘就告诉谭依伽:今生的穷困,是因为过去世没有布施、供养,所以现在更要发大心,想办法布施,方可不再贫穷困苦。 </FONT></P>
<P><FONT size=3>  谭依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无论如何一定要供养比丘,种无上福田。想来想去,身上只有一张赖以维生的毯子,但是这张毯子如果布施了,两夫妻就无法外出乞食,届时,连生命都很难维持。既使如此,她还是不愿放弃这么难得的机会。与丈夫商量后,两人便决定既使牺牲生命,也要修福报,才不至于生生世世皆无法解脱贫穷、烦恼。于是,就很虔诚恭敬地将毯子供养比丘。 </FONT></P>
<P><FONT size=3>  比丘受供回去时,毗婆尸佛正在为皇帝、文武百官等王公贵族开示说法,比丘就将这张毯子转供养毗婆尸佛,佛很欢喜地接受了供养。 </FONT></P>
<P><FONT size=3>  当时,与会听法的王公贵族,见到毗婆尸佛接受又脏又臭的毯子,都觉得很纳闷,心想:如此臭秽的毯子,一般人也不愿接受,尊贵的佛陀怎么会接受呢? </FONT></P>
<P><FONT size=3>  毗婆尸佛知道大众心里的疑问,便言:这张毯子的施主,以至诚恭敬心布施,是无上、清净的大布施,功德实不可思议!毗婆尸佛说明之后,大众议论纷纷,都希望看看是什么人,可以将生命、财产全都布施? </FONT></P>
<P><FONT size=3>   于是,毗婆尸佛就派弟子,请谭依伽夫妇前来道场;王公贵族们十分赞叹他们在如此穷困的环境中,竟可发这么大的心愿!便将身上的金银财宝,与谭依伽夫妇结缘,谭依伽夫妇当下即转贫为富。此诚如佛法所云:“舍一得万报”。 </FONT></P>
<P><FONT size=3>  接著,毗婆尸佛向大众开示布施的道理,夫妇两人闻法而生大欢喜心,深感佛法之殊胜难得,便发心生生世世皆愿恭敬供养三宝。乘此布施供养功德,所以谭依伽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生而感获净洁白毯覆身的果报,并出家修行,得证罗汉果。 </FONT></P>
<P><FONT size=3>  此即白净比丘尼布施获福的例证。可知佛法所云:种善因、得善果,因缘果报之理真实不虚。 </FONT></P>
<P><BR><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三) </FONT></P>
<P><FONT size=3>修布施行,若能具足此两种心愿:<BR>至诚恭敬心、无相布施心,<BR>即是无上殊胜之布施,<BR>必定感获无上殊胜之善果。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布施,就是修善法,以至诚恭敬心布施,即是无上功德。佛法云:修布施行,若能具足两种心愿,功德即不可思议: </FONT></P>
<P><FONT size=3>  第一、 至诚心布施。如谭依伽夫妇,以至诚恳切之心布施供养,虽然所布施之物微不足道,将来的果报却是殊胜无比。 </FONT></P>
<P><FONT size=3>  第二、无相布施。所谓无相,即是“三轮体空”。布施之物、布施之人及受施者,称为三轮。了知三轮皆是缘起、性空,就是无相布施。 </FONT></P>
<P><FONT size=3>  有些人错解无相布施之义,以为作功德、修福报之后,不留名作记,才是最殊胜的无相布施。这种想法,亦是一种执著,无相也会变成有相。所以古人云:“有心为善,其善不赏;无心为恶,其恶不罚”。有心、有相,即有执著。 </FONT></P>
<P><FONT size=3>  是故,修布施行,若能具足此两种心愿:至诚恭敬心、无相布施心,即是无上殊胜之布施,必定感获无上殊胜之善果。 </FONT></P>
<P><BR><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四) </FONT></P>
<P><FONT size=3>因缘果报,是由起心动念所感召的。<BR>不论是佛法或是世间法,<BR>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BR>希望善报广大无边,<BR>即须在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法。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古人云:“有心为善,其善不赏;无心为恶,其恶不罚”。因为有心、有相,即有执著。 </FONT></P>
<P><FONT size=3>  “有心为善,其善不赏。”是指做善事时,并非真正以慈悲心为社会大众做事,而是有预谋,动机不纯正,希望从中获取利益,完全是为了自己。如此,虽然做了善事,也没有功德可言。 </FONT></P>
<P><FONT size=3>  “无心为恶,其恶不罚。”虽然是做了一件坏事情,但是并不知道这是坏事,没有预谋,没有作恶的心念,这就不算过失,无须因此而受罚。 </FONT></P>
<P><FONT size=3>  例如,“二十四孝”中,有一位孝子丁兰,丁兰对母亲很孝顺,母亲往生后,为了感念母亲生养之恩,便用木头刻了一尊母亲的雕像,日日供养。有一次离家做生意时,就交待妻子,每天要上香、供饭、供水,以表孝心。但是他的妻子非但不供养,不知孝敬,反而以针戳刺木像。说也奇怪,丁兰返家后,礼拜母亲木像时,却看到木像身上都是血。质问之下,才知道妻子每天以针戳刺母亲的雕像。 </FONT></P>
<P><FONT size=3>  丁兰知道妻子每天以针戳刺母亲的木像后,认为妻子实在太忤逆不孝,就写了一纸休书,不愿再同她作夫妻。有时邻居会向丁兰借钱,丁兰都会先到母亲的木像前祷告,如果母像面露微笑,就借钱给他;母像不笑,就不借钱给他。有一天,一位邻居借贷不成,知道是木像的缘故,便怀恨在心,趁丁兰外出时,就用斧头将木像劈成两半。 </FONT></P>
<P><FONT size=3>  由于丁兰始终将木像当作母亲生前般侍奉,发现木像被邻居劈毁,就好像是有杀母之仇一样,气愤之下,就将劈毁母亲木像的人杀死了。丁兰因为杀人,被判处了死罪;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认为丁兰是位难得的孝子,便赐他无罪开释了。 </FONT></P>
<P><FONT size=3>  丁兰的故事,即是“无心为恶,其恶不罚。”的例子。 </FONT></P>
<P><FONT size=3>  因缘果报,是由起心动念所感召的。 </FONT></P>
<P><FONT size=3>  行善布施,也必须要因缘和合才能成就。布施时,无心的功德最大;行善而不执著于善,完全是基于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去行善,没有任何心机,因此所产生的果报也最大。无心是入了平等法界,是在实相当中,实相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在实相当中行善,善报也是广大无边际的。 </FONT></P>
<P><FONT size=3>  除此之外,至诚心也很重要;虽然达不到无心的境界,但是对于任何事,皆以至诚心去做,当仁不让;若以此至诚心行善,善报也是广大无边。不论是佛法或是世间法,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希望善报广大无边,即须在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法。 </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五) </FONT></P>
<P><FONT size=3>历史即是一部因果史,<BR>朝代的兴衰存亡,<BR>皆有其前因后果。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无论是佛法,或是世间法,皆离不开因缘果报之理。 </FONT></P>
<P><FONT size=3>  现在种善因,将来能够得善果。例如富贵之后,若失去了正确、朴实的人生方向,富贵就不能永久。相反的,若拥有权势富贵,能本著慈悲心、无我心,来爱护人民、保护社会,广修一切善法,当下就是菩萨化身,权势富贵便能持久,前途也会越来越光明。 </FONT></P>
<P><FONT size=3>  历史即是一部因果史,朝代的兴衰存亡,皆有其前因后果。就如台。湾。在艰困的时候,大众皆能刻苦奋斗、修善积福,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经济渐渐复苏,社会平静安宁,这就是“多难兴邦”之理,也是种善因、得善果的因缘果报之理。 </FONT></P>
<P><FONT size=3>  以上所言,是属于世间因果的道理;进一步,还要提升了知出世间因果的道理。 </FONT></P>
<P><BR><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六) </FONT></P>
<P><FONT size=3>所谓出世间,<BR>不是离开我们这个世间,<BR>去寻找另一个极乐世界;<BR>而是在当下的生命去提升。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世间是无常的。物质世界,有生必有灭,有成必有坏,凡是有形相的事物,乃至于人的生命,到最后终究会毁坏。 </FONT></P>
<P><FONT size=3>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从世间上的因缘果报,提升到出世间的因缘果报。所谓出世间,不是离开我们这个世间,去寻找另一个极乐世界;而是在当下的生命去提升。 </FONT></P>
<P><FONT size=3>  提升自己有两种方法,一是渐修,一是顿悟。所谓“渐修”,即是修戒、修定、修慧。从凡夫位渐次提升到贤位,进而从贤位提升到圣位。“顿悟”,即是契悟当下不生不灭的这念心,如一般人所云:“人老心不老”。读幼稚园、小学的时候,能够知道是非善恶;读中学、大学,乃至七、八十岁时,也能够知道是非善恶。故知人会老化,但是这念心是不分老少的。能够契悟此理,生命便无止尽。</FONT></P>
<P><BR><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七) </FONT></P>
<P><FONT size=3>修行,一是动、一是静;<BR>在静中,<BR>一念不生,不想过去、现在、未来,<BR>当下这念心了了分明,<BR>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镜子般;<BR>动的时候,<BR>广修一切善法,并且不生执著。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但是因为这念心的作用染净不同,故有众生心、畜生心、圣心等差别。 </FONT></P>
<P><FONT size=3>  心念有善有恶、有是有非,善恶、是非夹杂其中,就称为“众生心”。 </FONT></P>
<P><FONT size=3>  众生心的下一层即“畜生心”;畜生心充满了贪心、嗔心、痴心,时时刻刻都是为自己著想,这念心堕入三涂恶道,即一般人所讲的“兽性”。 </FONT></P>
<P><FONT size=3>  若能经常保持这念心觉照不失,时时观照、检讨反省,恒持善念、定力、慈悲,渐渐杂念减少,心光现前,这念心就具有灵感;若能进一步保持无念,持续不断地在这念心上用功,动、静皆如此,就可由众生心提升为圣心。 </FONT></P>
<P><FONT size=3>  高峰妙祖师云:修行,一是动、一是静;在静中,一念不生,不想过去、现在、未来,当下这念心了了分明,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镜子般;动的时候,广修一切善法,并且不生执著。如此就可由众生心渐渐升华为圣人的心。即所谓:“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此为修行的要领。 </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八) </FONT></P>
<P><FONT size=3>希望生活富足、安定,<BR>甚至超凡入圣、成佛作祖,<BR>就要明白世间、出世间因缘果报的道理,<BR>并且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圣贤中,有证悟深浅的差别;如罗汉有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菩萨有三贤、十地。此皆是因为这念心染、净之差别,而有位阶上的不同,所以《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出世间的因果。 </FONT></P>
<P><FONT size=3>  此外,人类、动物、植物等,也都离不开世间因缘果报的法则。例如,埔里的气候、土质、空气等自然环境的条件很好,不仅适合人们居住,所生产的水果也又香又甜,这就是因为有好的助缘。如果将同样品种的果树,移植到气候不佳、土质贫瘠的地方,所生产的水果则会又酸又涩。这就说明了“缘”的重要性,“因”虽然不变,若“缘”有所改变,结果便不尽相同。是故佛法云:诸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 </FONT></P>
<P><FONT size=3>  希望生活富足、安定,甚至超凡入圣、成佛作祖,就要明白世间、出世间因缘果报的道理,并且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如此,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便能提升,生命也就无有穷尽。 </FONT></P>
<P><BR><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FONT> </P>
<P><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十九) </FONT></P>
<P><FONT size=3>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很重要;<BR>要结交良善的朋友,并且亲近大善知识;<BR>如人行于雾露之中,<BR>衣虽未湿而有所润泽。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佛法云:诸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因”虽然不变,若“缘”有所改变,结果便不尽相同。 </FONT></P>
<P><FONT size=3>  有人认为社会不安定,就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虽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当中也产生了一些后遗症。例如,有一位居士,将孩子送到美国念小学;一、二年后,对于父母的话竟然充耳不闻,母亲一气之下,打了孩子一耳光;没想到,这个小孩竟跑到警察局去告母亲一状,结果,小孩的母亲就被警察抓去关了三天。 </FONT></P>
<P><FONT size=3>  这个例证说明了外缘的重要性;因为东、西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产生的果报即不相同。 </FONT></P>
<P><FONT size=3>  禅宗祖师言,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很重要;要结交良善的朋友,并且亲近大善知识;如人行于雾露之中,衣虽未湿而有所润泽;虽然在道德、学问上,无法等同于大善知识,最低限度,也能给予自己好的榜样与启发。同样地,儒家亦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因缘和合的道理。 </FONT></P>
<P><BR><FONT size=3>--------------------------------------------------------------------------------</FONT></P>
<P><BR><FONT size=3>因缘果报与命运关系之介说(二十) </FONT></P>
<P><FONT size=3>佛法讲善,<BR>有许多不同的层次,<BR>有世间善、出世间善、中道第一义善,<BR>这当中的因缘果报都不一样。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一般人讲:信不信佛没有关系,也不一定要吃素,“酒肉穿肠过,佛在当中坐”,只要心善就好了;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观念。其中所谓的善是以什么为标准?譬如,台。湾。认为是善,其他国家不一定认为是善;你认为是善,他人并不一定认为是善。 </FONT></P>
<P><FONT size=3>  中。。国有句俗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认为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外国就不一定认同这种思想。例如,父亲和儿子到餐馆吃饭,各人付各人的帐,外国人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事情;但在中。。国人看来,就会认为儿子不知道知恩、报恩,不知道尽孝,不孝的名声马上就传扬到左邻右舍。所以,同样是一件事情,由于每个人善与恶的观念不一样,产生的思想就不尽相同。 </FONT></P>
<P><FONT size=3>  佛法讲善,就有许多不同的层次,有世间善、出世间善、中道第一义善,这当中的因缘果报都不一样。所以,希望提升自己、增长智慧,就必须深明因缘和合的道理,并且亲近佛法,亲近善知识。 </FONT></P>
<P><FONT size=3>--------------------------------------------------------------------------------</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04:5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