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84|回复: 0

《业报迷踪-27》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主题

5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1166
发表于 2006-2-10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2 16:05 编辑

《业报迷踪-27》【业报无作者】<BR><BR>世尊教学生们观完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恶业道之后,接著便要<BR>求学生们仔细观察善业道的实相,世尊说道:<BR>《正法经》(T17n0721_p0125a02)<BR>┬┬┬┬┬┬┬┬┬┬┬┬┬┬┬┬┬┬┬┬┬┬┬┬┬┬┬┬┬┬<BR>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已。观地狱饿鬼畜生不善业报。如实细<BR>  观察已。次第当观善业果报。<BR>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乐于乐果。厌舍苦报。诸乐集故。名<BR>  之为天。复观微细业。集众善业。受生灭身。得爱果报。』<BR>┴┴┴┴┴┴┴┴┴┴┴┴┴┴┴┴┴┴┴┴┴┴┴┴┴┴┴┴┴┴<BR><BR>由上句可知,“天”的意思就是“诸乐所集”,这些“乐”就是善业<BR>的果报,乐果是由多小的善业所集合的,就是世尊所说的“观微细业,<BR>集众善业”,而天道虽是快乐得不得了但仍是“生灭身”,乐果也有<BR>消灭的一天。<BR><BR>生天的业因为何?很简单,恶因的反面就是善因,恶业的相反就是十<BR>善业,我们在前面提过的“白狗真好命”故事就谈到身、口、意十恶<BR>业,善业也一样是身、口、意,如何会转生天众呢?接著来看看:<BR><BR>┬┬┬┬┬┬┬┬┬┬┬┬┬┬┬┬┬┬┬┬┬┬┬┬┬┬┬┬┬┬<BR> 『以七种戒。生于天中。何等为七。口业四种。身业有三。以<BR>  其亲近多修习故。生六欲天。』<BR>┴┴┴┴┴┴┴┴┴┴┴┴┴┴┴┴┴┴┴┴┴┴┴┴┴┴┴┴┴┴<BR><BR>戒就是不犯,上句中的“亲近多修习”就是要多去作善业,但是善业<BR>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修习”,口业有哪四种,即是“两舌、恶骂<BR>(恶口)、妄言、绮语”,身业有三种,那就是世尊再三叮嘱不可犯<BR>的三种:“杀、盗、淫”,有修这七戒的人,死后转生“六欲天”。<BR><BR>记忆好的同学会问“咦?不是还要有意业吗?”没错,有身、口善业<BR>者就可以有转生六欲天的福报,加上意业善因“不贪取、不嫉妒、不<BR>邪见”则可以转生到欲天之上的色、无色二个天界。这欲界、色界、<BR>无色界合称三界。<BR><BR>六欲天是什?咱们找来《丁福保佛学词典》看看:<BR><BR>┬┬┬┬┬┬┬┬┬┬┬┬┬┬┬┬┬┬┬┬┬┬┬┬┬┬┬┬┬┬<BR> 『【六欲天】<BR> (界名)欲界有六重之天,谓之六欲天:<BR>  一、四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BR>  二、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BR>    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BR>  三、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BR>  四、兜率天,译言喜足,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BR>  五、乐变化天,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化乐天)<BR>  六、他化自在天,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魔天)<BR>┴┴┴┴┴┴┴┴┴┴┴┴┴┴┴┴┴┴┴┴┴┴┴┴┴┴┴┴┴┴<BR><BR>为何叫六欲天?是因为这六个天界仍有五欲,哪五欲?就是色、声、<BR>香、味、触五样感官的需求和享受,人们的感官染著于色、声、香、<BR>味、触五种境界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BR><BR>五欲的定义为何?我们同样找来佛学字典的解说:<BR>┬┬┬┬┬┬┬┬┬┬┬┬┬┬┬┬┬┬┬┬┬┬┬┬┬┬┬┬┬┬<BR> 『一、色欲指爱著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BR>    (看的)<BR>  二、声欲指爱著于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BR>    佩等声。(听的)<BR>  三、香欲指爱著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嗅<BR>    的)<BR>  四、味欲指爱著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吃的)<BR>  五、触欲指爱著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华衣上服、男女身<BR>    触等物。(摸的)<BR>┴┴┴┴┴┴┴┴┴┴┴┴┴┴┴┴┴┴┴┴┴┴┴┴┴┴┴┴┴┴<BR><BR>五欲的享受世人也会啊,只是天界没有这五欲的苦,只有乐。而人间<BR>为了这五欲要付出苦的代价,两者的差别就在这里。例如人类为了吃<BR>好吃的,用好用的、看好看的…就得努力追钱,钱花光了就苦,没钱<BR>的就先用现金卡,结果享受完了苦也来了。天界没这些苦,故名“乐<BR>集”。<BR><BR>有的同学会问“那他们有工商活动、家庭生活吗?”,天界不用工商<BR>活动,但有家庭生活,世尊告诉我们天界的五欲自得,吃穿用的一出<BR>生就有了,直到福报用完,生命也就尽了:<BR>《增一阿含经》(T02n0125_p0677b28)<BR>┬┬┬┬┬┬┬┬┬┬┬┬┬┬┬┬┬┬┬┬┬┬┬┬┬┬┬┬┬┬<BR> 『(六)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BR>  众五百人俱。尔时。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应。<BR>  (瑞应:先兆、现象)<BR> 『云何为五。一者华冠自萎(外形变得难看)。二者衣裳垢坋<BR>  (天衣不光鲜了)。三者腋下流汗(身体发臭)。四者不乐<BR>  本位(得了忧郁症)。五者玉女违叛(老婆跑了)。<BR> 『尔时。彼天子愁忧苦恼。捶胸叹息。时。释提桓因闻此天子<BR>  愁忧苦恼。捶胸叹息。便敕一天子。此何等音声。乃彻此间。<BR>  (帝释天王问别人“是谁唉唉叫得那么难听?”)<BR> 『彼天子报言。天子当知。今有一天子。命将欲终…。(别人<BR>  回答“老大,有人要死柳…”)<BR>┴┴┴┴┴┴┴┴┴┴┴┴┴┴┴┴┴┴┴┴┴┴┴┴┴┴┴┴┴┴<BR><BR>天人的命也有尽头,五欲享受自然消失,人世间有甘有苦,苦时仍有<BR>希望有朝一日苦尽甘会来,但是天人只有乐没有苦,一旦乐没有了,<BR>那就会死。<BR><BR>家庭生活也是相同,一个天子会有多少天女老婆是因前世业因而得的<BR>业报,生不生小孩则是自己决定,但不是经由性行为也不是经由怀胎,<BR>天众是化生的,关于天众的性行为六欲天有所不同:<BR>《丁福保佛学词典》<BR>┬┬┬┬┬┬┬┬┬┬┬┬┬┬┬┬┬┬┬┬┬┬┬┬┬┬┬┬┬┬<BR> 『【六欲天婬相】<BR>  (杂语)俱舍论十二颂六欲天婬欲之相。曰:「六受欲交抱,<BR>  执手笑视婬。」此第一四王天与第二忉利天以男女交形为婬,<BR>  第三夜摩天以相抱为婬,第四兜率天以执手为淫,第五乐变<BR>  化天以相笑为婬,第六他化自在天以相视为婬。 』<BR>┴┴┴┴┴┴┴┴┴┴┴┴┴┴┴┴┴┴┴┴┴┴┴┴┴┴┴┴┴┴<BR><BR>人们因善业转生天上时是化生的:<BR>《杂阿含》(T02n0099_p0025c24)<BR>┬┬┬┬┬┬┬┬┬┬┬┬┬┬┬┬┬┬┬┬┬┬┬┬┬┬┬┬┬┬<BR> 『(世尊告婆罗门)复于馀时亲近善知识。闻说正法。内正思<BR>  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缘。身坏命<BR>  终。化生天上。婆罗门,是故善男子譬如月…。』<BR>┴┴┴┴┴┴┴┴┴┴┴┴┴┴┴┴┴┴┴┴┴┴┴┴┴┴┴┴┴┴<BR><BR>化生的意思即是不经由怀胎而生,而且生下来就像人间四五岁至十二<BR>岁小孩,依各天而不同。另外寿命、食物、能力…种种在六欲天里自<BR>然也有差别:<BR><BR>《正法经》(T17n0721_p0125a13)<BR>┬┬┬┬┬┬┬┬┬┬┬┬┬┬┬┬┬┬┬┬┬┬┬┬┬┬┬┬┬┬<BR> 『(世尊曰)六欲天中。有上中下道,命亦如是,有中有下。<BR>  食亦如是,有中有下,色亦如是,有中有下。力亦如是,有<BR>  上中下。乐报亦尔。有中有下。』<BR>┴┴┴┴┴┴┴┴┴┴┴┴┴┴┴┴┴┴┴┴┴┴┴┴┴┴┴┴┴┴<BR><BR>就以四天王天的最初阶鬘持天来说,世尊说道:<BR>(T17n0721_p0125a17)<BR>┬┬┬┬┬┬┬┬┬┬┬┬┬┬┬┬┬┬┬┬┬┬┬┬┬┬┬┬┬┬<BR> 『初鬘持天。绕须弥山四埵而住。是鬘持天。有十住处。于一<BR>  一面。异业异名。(此天细分有十种)如是无量业。生鬘持<BR>  天。(依照许多不同的善业而受生此天)<BR> 『依业受乐。无量种色,娱乐受乐,无有老苦。(没有老和苦,<BR>  一旦五衰相出现就死了)』<BR> 『诸业网印印之。从因缘生。非无因生。亦非断灭。非有作者。』<BR>┴┴┴┴┴┴┴┴┴┴┴┴┴┴┴┴┴┴┴┴┴┴┴┴┴┴┴┴┴┴<BR><BR>上句中的“诸业网”是比喻业因好像鱼网,人们是逃不掉的,“印”<BR>是“确定”的意思,业网是由自身行为的因缘所生,不是有第三者在<BR>操控,故曰“非有作者”。<BR><BR>“作者”一词也是古语,《礼记》【第19卷-乐记】(p-0668)说明<BR>了什么是“作者”:<BR>┬┬┬┬┬┬┬┬┬┬┬┬┬┬┬┬┬┬┬┬┬┬┬┬┬┬┬┬┬┬<BR> 『故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器种类),乐之器也。<BR>  屈伸俯仰,缀兆舒疾(演奏时的旋律),乐之文也。<BR>  簠簋俎豆(祭品),制度文章(祭礼祭文),礼之器也。<BR>  升降上下(进退顺序),周还裼袭(祭服穿法),礼之文也。<BR>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BR>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BR>┴┴┴┴┴┴┴┴┴┴┴┴┴┴┴┴┴┴┴┴┴┴┴┴┴┴┴┴┴┴<BR><BR>世尊说业网所确定的事是没有作者的,也就是没有人去规定、执行,<BR>因为业报完全是因缘所生,不会凭空出现(非无因生),也不会凭空<BR>消失(亦非断灭)。<BR><BR>这里有同学会有疑问:“那至少业因是由人们所造成的,造业的人不<BR>就是作者吗?”答案是否定的。造业的人并不明白他的行为是要作什<BR>么,“作者”的定义是要“知礼乐之情者”才叫“作者”,礼乐之情<BR>就是行为和意义,如器、如文。懂得行为和意义,才是作者,<BR><BR>例如:《论语》【第14卷-宪问】(p-0129)<BR>┬┬┬┬┬┬┬┬┬┬┬┬┬┬┬┬┬┬┬┬┬┬┬┬┬┬┬┬┬┬<BR>  子曰:「作者七人矣。」<BR>┴┴┴┴┴┴┴┴┴┴┴┴┴┴┴┴┴┴┴┴┴┴┴┴┴┴┴┴┴┴<BR><BR>作者是圣人,故孔子感叹知礼乐之情的古圣人有七个。所以佛经里的<BR>“作者“一词并不是我们现在通用的把作者解成“去作事的人”,这<BR>差很多了。就像“法师”一词一样,唐时是非常崇高的敬词,现在则<BR>只要是出家人就是法师,成为通称。<BR><BR>业报是因缘生,因为它是“此有(善恶)故彼有(业报)”,就是同<BR>学们可以朗朗上口的十二因缘观一样,可是业报的机制并没有人去控<BR>制、规划它,这个观念超出了单纯的因果关系,故世尊强调“业报无<BR>作者”整个业报的运作没有一个“主操控者”:<BR><BR>《杂阿含》(T02n0099_p0092c12)<BR>┬┬┬┬┬┬┬┬┬┬┬┬┬┬┬┬┬┬┬┬┬┬┬┬┬┬┬┬┬┬<BR>1『(三三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BR>  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BR>  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BR>  思。当为汝说。<BR>2『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BR>  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BR>  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BR>3『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BR>4『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BR>  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BR>5『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BR>  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BR>6『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BR>  欢喜奉行。』<BR>┴┴┴┴┴┴┴┴┴┴┴┴┴┴┴┴┴┴┴┴┴┴┴┴┴┴┴┴┴┴<BR><BR>上面第二句就是世尊举眼的功能来说明“眼的功能是没有人操控的”,<BR>人死眼灭时,会有别的但不是眼球而能看见的功能生成(中阴身的眼<BR>识),而这也没有人操控,这超出了一般因果观念(俗数法)。<BR><BR>世尊在这经里简要的说明“行者超越了此有故彼有(4)、此无故彼<BR>无(5)的境界时,那就是得到【空】了”,这种没有“最高主宰者”<BR>的观念就是“无作者”的观念。<BR><BR>所以世尊在《正法经》这里详细教导行者实观时,更语重心长的叮嘱<BR>道:《正法经》(T17n0721_p0125a22)<BR>┬┬┬┬┬┬┬┬┬┬┬┬┬┬┬┬┬┬┬┬┬┬┬┬┬┬┬┬┬┬<BR> 『是故丈夫。常当自勉修诸善业。若爱自身。无始流转。善、<BR>  不善、无记业网。缚诸众生。流转生死。犹如水轮。流转地<BR>  狱饿鬼畜生。于人世间。如观伎众(好像看戏)。<BR> 『若行善业。生于天中。依须弥山…。<BR> 『如是比丘。观于初天。鬘持天众。』<BR>┴┴┴┴┴┴┴┴┴┴┴┴┴┴┴┴┴┴┴┴┴┴┴┴┴┴┴┴┴┴<BR>下回我们再来看世尊如何教导我们观察三十三天。请稍候。<BR>--<BR><BR>[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3 23:2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