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02|回复: 1

參禪的先決條之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2

主题

16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2198
发表于 2009-1-14 01: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7-22 09:54 编辑

然而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個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左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彿是誰] 呀,[照顧話頭] 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那裏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裏、眼只有瞎、那裏會放大光明呀、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願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
古人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 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此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肚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者的例子嗎、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罣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剔、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肫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易的地方是什麼呢?只要具足一個信心、是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第ニ信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彿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政持去、學教的總是從門閒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
溈山老人說 [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彿階決定可期、] 又永嘉老人 說 [若將妄語誑眾生、永隨拔舌塵沙劫、] 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 [念彿是誰,] 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 看這念彿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存ニ念, 但要緩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往坐臥, 都是如此, 日久功深, 瓜熟蒂落, 因緣時至, 觸著碰著, 忽然大悟, 此時如人飲水, 泠煖自知, 直至無疑之地, 如十字街頭見親爺, 得大安樂。
老參的難易如何呢?所謂老參是指親近過善知識、用功多年, 經過了一番煆煉, 身心純熟, 理路清楚, 自在用功, 不感辛苦, 老參上座的難處, 就是在此, 自在明白當中,停往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捨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泠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了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行邁進,直到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撤手縱橫去,與佛祖覿體相見,困難安在,不亦易乎。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偏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於昏沈。違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訢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 [妄起即覺,覺即妄離,] 若能利用妄想做エ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淨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淨,本來是佛,不需一法,那裏有許多羅索。--------------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发表于 2009-1-14 22: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謝心觀師兄的開示, 原來這話頭指的是話的源頭, 也就是妄念的源頭. 這妄與覺性的關係, 覺林菩薩也說: 大種(覺性)中無色(妄), 色(妄)中無大種(覺性), 亦不離大種(覺性)而有色(妄)可得.  妄念一空, 覺體即現.  見性的過程中用妄來顯覺,  用覺來離妄.  日常生活若能時刻在覺性中,  則處處無非是佛菩薩在說法,  何嘗不是時時精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6 01:21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