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29|回复: 1

入菩萨行论简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主题

22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315
发表于 2008-11-29 11: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7-22 11:02 编辑

《入菩萨行论》,是说明菩萨如何修行的要典。中。。国西藏佛教前弘期,曾由印度一切智天同西藏吉祥积,依据迦湿弥罗国本,译成藏文(约在公元750~850)。在后弘期初期(980~1015)印度法祥贤同西藏宝贤又重译并校改。后来宝贤同释迦慧,又依中印度本修改一次。再后,俄·罗敦喜饶到迦湿弥罗国求法(1076~1108)又同印度善慧称(贾曹杰注中说是尼泊尔人),依照迦湿弥罗国本,经过修订和润文,成为现在流通的藏文颂本。  
在汉文译典中,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由天息灾翻译,名为《菩提行经》共四卷,八品,七百八十六颂,较藏文本缺两品,少一百二十七颂零三句,文义也有出入。本文据藏文颂本略作介绍。  作者寂天,梵文 ?āntideva 的意译,(约650~750),为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德铠王之子,原名寂铠。他成长以后,不愿继承王位,在登位前夕,逃出宫廷,行至一片森林地带,遇见一个妇女,把他带到森林深处,见到一位瑜伽行者,传授他许多甚深教法,依法修习,获得禅定和智慧。后到中印度那烂陀寺从胜天出家,取名寂天,著有《学处要集论》(汉译名《大乘集菩萨学论》)和《诸经要集》,后来又为大众说了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在座的学者们,听后记诵下来。  关于本论颂文有多少,当时各地学者说法不一。迦湿弥罗人说共有一千多颂,在论的前面增加了皈敬颂;东印度人说有七百颂,论首加上了中论的皈敬颂,但少忏悔颂和智慧颂;中印度人则说无皈敬颂和作者誓言颂,共有千颂,因而引起了争论。于是有三位学者到迦怜伽城去见寂天,请问他《学处要集论》和《诸经要集》收藏的处所及《入菩萨行论》共有多少颂。他回答说:《学处要集论》和《诸经要集》用树皮亲笔写的小字,放在住室的窗户上。《入菩萨行论》颂文,中印度人所说是正确的。  
本论文体全以颂文写成,所以又名千颂。但现在通行的藏文本,只有九百一十三颂零三句。除第一颂皈敬三宝,第二第三颂说明造论的因由外,其余的颂,共分十品,分别说明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的方法。说发菩提心的有四品,说修菩萨行的有六品。其内容略述如下。  第一,《赞菩提心功德品》,共有三十三颂,分两大科。一、菩提心的胜利,说明一切被业和烦恼所系缚的众生,只要能发菩提心,一刹那间,就能称为佛子,就可受人天的供养,广赞胜利,无量无边。二、菩提心的种类,说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利他故愿成佛"的心是愿心,为施等波罗蜜多向着成佛的路上走去的心是行心。  
第二,《忏罪品》,共有六十五颂,分四大科。一、供养。是用大自然中的无主物山水森林等和有主物乃至自身为供物,供养三宝。二、礼敬。以观想我身变为无量身,到诸佛刹土而作礼拜,并于现前塔庙、和尚、阿阇黎前,也作恭敬礼拜。三、皈依。从今日起,直到获得菩提果位,皈依一切如来、正法、菩萨众会。四、忏悔。由具足四力门忏悔业障。(一)能破现行力。即从无始以来直到今生,由于愚痴,对"殊胜境"--父、母、师长等所作的一切罪业,现在发至诚心,于导师(佛)前,发露忏悔。(二)依止力。思维所造罪业,即从今日,皈依佛、法、僧三宝,如教而行。(三)对治现行力。说三毒的大病,唯有大医王佛所说的教法,才能医治。应从今日,依佛说法而修对治。(四)遮止罪恶力。对所造的性罪或者遮罪,心生追悔,于佛菩萨前,恭敬礼拜而作忏悔,以后,决定不造。  
第三,《总持菩提心品》,共有三十三颂零两句,分三大科。一、加行。是在发菩提心以前先集顺缘资粮,随喜一切善法,见有作世间功德和修解脱的正因或由修持能得无上菩提的善法,都心生欢喜随喜赞叹。二、正行。是正发起菩提心的方便。为作众生的现时和究竟的利益,发起菩提愿心和行心,并依次学习菩萨学处等。三、结归。是总结发心以后的功德。想这一生,能发菩提心,从此生于佛的种族中,得名菩萨了。愿望得到实现,心中欢喜,常受安乐。  
本品上半品所说的随喜功德等,就是集积顺缘资粮,结合第二品的《忏罪品》,就是净违缘障。由修习这两个前方便以后,下半品才说明发起二种菩提心的方便。这样正适合于三士道的修习次第,先修共下中士道,然后才修上士道。  第四,《不放逸品》,共有四十八颂,分三大科。一、弃舍菩提心的过失。说明发菩提心,是经过多次思维其功德以后,才发起的。如果弃舍菩提心,就是欺骗诸佛和一切众生,应堕恶趣。经常思维这些道理,不令菩提心衰退。二、应勤舍罪业。说明菩提心衰退的主要因素,就是不喜作善而喜造恶业。现在既得难得的人生,就应勤修善法,三、应断除烦恼。说明恶业是由烦恼生起的,所以应当勤求断除烦恼。对于烦恼,如对死敌作战一样,不怕艰苦,勤修善法,勤学菩萨行来对治它。  
第五,《守护正知品》,共有一百零九个颂,分三大科。一、守护心的方便。说明要守护心住于善所缘时,必须守护正念和正知。若离正知,则妄念生,不仅将已生的善财夺去,并且障碍未生的善法,不令生起,甚至摧折能得解脱的慧命。守护正知还须正念,要以正念之绳,系心象于善所缘的柱上,不令散乱。二、怎样生起正念。说明生起正念,须要依止善知识,听从善知识的指示和教导,激发自羞的惭和怖畏他人毁谤的愧,并且相信异熟果报。由具有这些善因,就能生起正念,然后由正念守护正知,以正知防护自心,不令散乱。三、怎样守护三聚戒。先说守护律仪戒,就是观察身语的行为及造业前的等起心(动机),不令有过失(烦恼)。其次说明守护摄善法戒,应思维身是不净,不应贪着,但可用作修善的工具,依此得渡轮回大海,到达彼岸而成佛。其次说明怎样守护饶益有情戒,应当常以财、法施与有情,随护有情心,不令三业染罪。

第六,《安忍品》,共有一百三十四颂,分两大科。一、瞋恚的过失。常怀瞋恚的人,身心经常是痛苦的。一念瞋心,即能摧毁善根。二、修忍的方法。当思在轮回中,苦多乐少。若因不忍小苦而造恶业,则将来生于恶趣的苦,更是不可想象。瞋恚是不顺善法的,当以修忍的方法,防止瞋恚的为害。  
第七,《精进品》,共有七十六颂零三句,分两大科。一、思维精进相违品的过失。说明懈怠就是精进的相违品。懈怠有两种,一是对于善法能做而不去做。二是贪著庸俗无义利的事,空过时日。二、修习精进的方法。当思维已得的人身,终归死亡,应当常时警惕,不要贪著睡眠懈怠。现在为求菩提,成就自他大利,当勤精进。  第八,《静虑品》,共有一百八十七颂,分三大科。一、静虑相违品的过失。静虑的相违品就是世间愦闹和颠倒分别。即颠倒分别对于五欲受用执以为乐,不净之身执以为净。思维这些过失以后,当于静处生起爱慕。二、住于静处的胜利。说明住于森林静处,资具简单,少欲知足,修习静虑与菩提心。三、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先修自他同等,然后修自他相换。修菩提心的菩萨,当给一切人以安乐和除一切人的痛苦。自他既是同等,是可以相换,以爱执自己的心转移到他人身上,将自己的身财善根,布施给一切有情。  
第九,《般若品》,共有一百六十七颂零一句,分两大科。一、二谛的建立。由破实事师等所说的实有而成立中观性空的说法。否认经部师说色等境是现量所得、是实有,以及唯识师所说心为实有,主张心境等一切法,都是假立的,自性本空。二、广说修二种无我的方法。分为二,(一)广说修补特伽罗无我。说明补特伽罗有两种,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以观察六大非我的方法来破除我执。(二)广说修法无我。先由四念处说明法无我,其次用缘起为因,成立一切法无自性。  
第十,《回向品》,共有五十七颂零一句,分两大科。一、总回向,愿以造论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同趣入菩萨行。二、别回向分三。(一)为利他回向。(二)为自利回向。(三)为安乐的生源,广弘教法回向。  本论梵文注释很多,仅从西藏大藏经中由梵文译成藏文的注释就有下列十种:一、《入菩萨行论释难广释智品》,作者慧生。二、《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不明。三、《入菩萨行论释千九百七十五颂》,作者善天。四、《入菩萨行论难解处决择》,作者黑论师。五、《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遍照护。六、《入菩萨行论智品释难》,无作者名。七、《入菩萨行论智品及回向品释难》,无作者名。八、《入菩萨行三十六义略摄》,作者金洲。九、《入菩萨行论十一要义略摄》,作者金洲。十、《入菩萨行密意释殊胜光显疏》,作者毕补底旃陀罗。本论译传到西藏后,又为迦当派宗为六论之一。以后各派都有注释,其中以宗喀巴的上首弟子贾曹杰所著《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津梁论》为最著称。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未问世以前,本论是修菩萨行的代表作。宗喀巴也非常珍视这部论,他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了本论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句。西藏行者有以本论作为课诵本每日分段念诵。尤以本论最后第十《回向品》列为藏族佛教徒课诵的"五大愿文"之一《入菩萨行愿》,影响巨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主题

22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3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5: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7-22 11:02 编辑

《入菩萨行论》译注
序言…………………………………………… (1)
第一晶 菩提心利益……………………………(l)
第二品 忏悔罪业¨…………………………… (12)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29)
第四品 不放逸………………………………… (37)
第五品 护正知………………………………… (51)
第六品 安忍…………………………………… (80)
第七品 精进……………………………………(110)
第八品 静虑…………………………………(129)
第九品 智慧………………………………(172)
第十品 国向……………………………………(217)
附录 中。。国藏传佛教“修心”文集
—、前言 ……………………………………(231)
二、 《修心八颂》…………………………(233)
三、 《佛子行三十七颂》………………………(234)

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23:08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