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77|回复: 0

[转载]给我一个热爱劳动的理由和心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4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529
发表于 2008-11-21 15: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3 00:15 编辑

给我一个热爱劳动的理由和心态
                                                                                                
                                     五一劳动节的思考 **于北京集
           题目:给我一个热爱劳动的理由和心态
历史和经典对贪的定义
贪婪的现代解释 
在原始佛教中贪的解释 
大乘的贪欲概念的发展
大乘的贪欲概念
大小乘贪欲的延续和断除方法对比
大小乘对贪欲概念的对比
大乘佛教所反对的欲望 
小结
关于欲望的漫谈
有三种人不同的欲望观
人生有三层楼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人的欲望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可怕的不是钱,是贪欲
生命不息,贪欲不止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性恶与性善
一条不劳而获的狼
西方哲学文化中的贪欲与理智 
儒家的欲望观
参考:大乘佛教的动力性 (开示集中有收录)
故事: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师傅教三个徒弟,出了一道毕业题。说如何不让地里长杂草。三个徒弟一个在用的是火烧,一个用的是石灰铺地,一个是用的用石块压住地面,但时间长了效果并不好。三年后三个徒弟一起向师傅请教,师傅说出了答案。。。。看完这篇文章您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如果你问基督徒为什么要劳动,他会说,我劳动是上帝的安排。
而你去问佛教徒时,这个问题或许会很尴尬的,劳动是作业,是为了达到某种欲望的获取,从根本教义来讲这叫贪,是佛教所反对的,那么以这种理论下影响的心态,可能有饱满的劳动热情吗?
对于一般人来讲,劳动是以欲望为前提的,正因为有了欲望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拼搏的雄心和超越的勇气、劳动的热情。
欲望到底是什么呢?  叫理想,叫希望,叫憧憬,叫妄想,叫阴谋,叫冲动……
欲望和贪心、贪婪有什么关系?
人的贪欲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人的贪欲正面解释是人的追求进步或自我满足的欲望?
人无欲则人无进?
从反面讲,人欲望过头了,可能无法用正常手段或途径获得满足,则可能会挺而走险,作奸犯科?
人无欲则人无过,无欲也无作,无作并不是不消耗啊,那就还是要作社会寄生?
人要生活、要延续,绝对“无欲”是很难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要生活就要有食欲,要延续则要有性欲”。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所以,孔子明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思念自己的亲人算贪心吗?思念佛菩萨算贪心吗?应怎么观察这两种情感?学佛人应怎么对待这两种感情?
如果佛教徒履不清这些关系,必然造成现实生活和内心思想的矛盾。贪欲的概念认识不清,会使我们的生活失去动力,甚至成为社会的负担。
那么什么是贪?
                
贪婪的现代解释
先让我们看历史和经典对贪的定义
  
  贪婪的现代解释包含两种含意,一是指贪得无厌,是贬义的,另一种是褒义的,渴求而不知足。在古代《楚辞·离骚》注中,有“爱财曰贪,爱食曰婪。”的说法。整体上来讲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于贪欲是排斥的。
现代:
贪婪
tān  lán
【释义】①贪得无厌(含贬义)  例句:他贪婪的目光一直盯着那些财宝。
    ②渴求而不知满足      例句:他贪婪得学习着各种的科学知识。   
【English】greedy    avaricious
原始佛教中贪的解释
在原始佛教中,欲望就等同于贪欲。贪被称作三毒之首。
  
  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
贪嗔痴”并称三火、三毒、三垢、三不善根。 即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烦恼。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
  可见原始佛教是完全排斥欲望的,但是大乘佛教的发展也使三毒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大宝积经》等菩萨和报身佛的出现,丰富了佛教对于三毒的单一认识,出现了正三毒的概念。
  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划分三毒有正、邪两种,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无邪三毒。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盘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
  但是,这种简单的外延的变化,不足以作为大乘入世的理论突破点,成为断三毒、转三毒、三毒即菩提的三阶段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如果不能澄清大乘佛法中贪的概念与小乘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理解对于人们行为和生活的不同导向区别,大乘佛法最终还会绕道小乘的道路上来。这也是中。。国大乘佛教似大乘实小乘的理论上的一个原因。大乘的概念框架只是借鉴小乘的概念,在这种模糊认识上的大乘理论自然会有矛盾之处。提倡积极入世度人的大乘,如果突破不了小乘的贪的概念的圈定,其发展必然从根本上受到影响。
   小乘的贪欲是之占有,有欲就是贪。法蕴足论八卷五页云:云何贪欲?谓于诸欲境、起欲乐欣喜求趣希望;是名贪欲。有作是说:于诸欲境,诸贪等贪、乃至贪类贪生,总名贪欲。
大乘的贪欲概念的发展
  过去大乘试图从两个方面突破小乘的贪的概念,但是都不彻底。如瑜伽五十九卷十四页云:何等名为贪欲五相?一、有耽著心。 二、有贪婪心。 三、有饕餮心 四、有谋略心。 五、有覆蔽心。 
有五种心是贪心之相:
一、耽著心:特别执着自己的财物,严加守护;
二、贪婪心:心里总是渴望财物辗转增长,乐于积累;
三、饕餮(tao tie)心:对于他人拥有的资材深生羡慕,垂涎不已;
四、谋略心:心中盘算“此人的财物如何才能归我所有”;
五、覆蔽心:为贪所压伏,心中不觉羞耻,不知贪欲过患,不知远离贪欲。 
  设于自财,有耽著心,无余心现;当知此非圆满贪欲意恶行相…..乃至如前所说诸相、随阙一种,即非圆满贪欲之相。若全分摄,乃名圆满贪欲之相。 把贪分成了五个部分认为不足这五相不是圆满的贪。又如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是把欲望上加了定语“无厌足”,希望从欲望的程度上来划分愿望和贪欲的关系。其实,都没有从实质上阐释明白大乘的贪的本质,大乘的特质是缘起性,只要把缘起的概念引入贪的定义中才能完成真正具有大乘意义的陈述。
大乘的概念
  即,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贪,只是抱有不劳而获意识的欲望才是贪。那些不劳而获是非缘起,永远占有就是非无常,这些欲望才是大乘所反对的贪欲。而依照缘起的方法,靠创造价值而可以得到满足的欲望是善法欲,不是贪欲。大乘的特点是缘起性空,只有这样把贪和欲望看成是无自性,才能做到对贪欲的升华。
  比如善法欲,其实也是欲望。你有想成佛这个欲望,当你为了成佛而去不断修行时,这个欲望就是善法欲。当你心中想成佛,而实际的行为 却是不为此作任何努力时,就是贪欲,而不是善法欲。当你所追求的法门,不是自己的根器所适应时,你的求法欲,也是贪欲,同样给你带来烦恼。
  比如买房子,就是欲望。你想买房,就要为此去付出劳动去创造价值得到社会回报,不断俱足买房的条件和缘起,你的欲望就是善法欲。当你也想住上好房,却不去为此劳动和付出,却天天牢骚埋怨后异想天开的去抓大奖,就是贪欲。但你的能力和条件不具备去创造同等社会价值的时候,你的住房心里标准过高,你会给你带来烦恼而不是动力了。善法欲就是动力。
  在这里,把小乘的只要是欲望就是贪的笼统说法,细化分解成贪欲和愿望(善法欲),两部分,并且以是否依缘起智慧为手段的判断法,只是把那些不劳而获的坏缘起法的欲望定义为贪欲。
大小乘贪欲的延续和断除
  比起印度当时的一些外道呵斥物质世界,赞扬苦修禁欲,佛教采取疏导的中道方式来对治贪欲,小乘行人籍著不净观来断除对色身的执著。  
  贪欲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外境有净妙相,比如小乘谓女人身上八处所摄可爱净相由此八处,女缚于男。所谓歌、舞、笑、睇、美容、进止、妙触、就礼。由此因缘,所有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长。对治的方法是答:有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此复云何?谓若观此身、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名观内身不净之相。复观于外青瘀等相、种种不净;名观外身不净之相。由观此二不净相故;未生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断。
小乘的方法:云何贪欲生已由是寂静?谓五因故。一、由作意思惟不净,二、由作意思惟于苦,三、由作意思惟无我,四、由系念多修厌离,五、由随眠无余永灭。
大乘的方法:大乘行者在作法上尤为积极彻底,大乘认为贪欲的主因是不正思惟,是以迷心对待外境。而并不认为是净妙相是主要的原因,因为在缘起中无有净妙相可言。所以重点放在树立正确的思维上,就是只要是按照缘起性因缘法来思维,欲望即是愿望和志向。这是大乘对于小乘三毒概念的升华。
大小乘对贪欲概念的对比
贪即是对世间五欲六尘的追求 (小乘)
谓于五欲之境,不贪、不着、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贪善根。(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贪即是对世间五欲六尘的执著 (大乘)
唯识论六曰:“云何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二解 成唯识论六卷三页云:云何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从更深的角度来说,这个层次的划分还是出于对于无明的认识上,对于根本无明和惑业无明的区别不清,不可以用对治根本无明的方法来对治惑业无明,这就是大小乘对于贪欲方法不同的根本理论区别。但这里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以后专门要对于无明有专题论述。
  因此说小乘笼统的说法:不准确而且颠倒了贪、嗔、痴。三毒的程序。
三毒的准确的陈述顺序:
毒者毒害也。谓贪嗔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二、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三、嗔毒],忿怒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嗔毒。
为何会有贪欲?佛教对此有一个很正确的解答:因为“无明”。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智慧,对事物的缘起性无透彻的认识。 
若根本无明破,即三毒全破。若是根本无明未破。可以先破惑业无明。
引取之心,名之为欲望。若以智慧心对一切顺情之境,是名誓愿,而非贪心也。
忿怒之心,名之为情绪。若以智慧心对一切违情之境,是名慧火,而非是嗔毒。
就是说以智慧和缘起性来观照欲望,此欲望就变成了愿力和志向计划,是一切行动行为的动力。
大乘佛教所反对的欲望
故事:
         波斯匿王近来胃口非常的好,看到什么东西都要饱嚐一下,于是他的身体一天一天地发胖起来,终至行动困难,气喘吁吁。他忧心忡忡地来请教佛陀,有什么减肥的妙方。 波斯匿王神情忧虑地对佛陀说:“佛陀!我因为受不了美食的诱惑,饮食过量,以致于越来越胖,非常的烦恼。”  佛陀怜悯地说:“王啊!你为什么贪念这么强,难道没想过要制止吗?”  波斯匿王皱着眉头:“有啊!曾经试过,但是还是抗拒不了想吃的欲望,怎么办呢?”  
  佛陀微笑道:“想得到不该得的东西就叫做贪。不知道要适可而止也叫贪,必然会造出种种罪业,伤害别人,使自己遭受业报的痛苦。要消除这种烦恼,饮食节量,自然能够身体健康。”   
          当然大乘的思路并不是说所有的欲望都是好的,下面就非缘起的欲望定义为贪毒:
1对欲望本身内容的错误,好的欲望叫自强不息,不好的欲望叫贪得无厌。
2对欲望的程度不能控制,欲望无止境,不能设身处地的计划和安排。 得陇望蜀,只是主观上刻意去获得满足,而全然不顾客观的真实存在。
3虽然没有上面的问题,但是达到目的的方法错误,不顾社会道德、法规的约束和舆论的谴责,不去创造价值,只是一味攫取他人的成果,或无耻地索要。 心存侥幸心理,非法窃取,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不会被绳之以法。结果在泥坑里越陷越深。口渴饮盐水,口越渴,盐水饮的越多,盐水饮的多,口就越渴,直到体内沉积过多盐份而导致机能衰竭。
4虽然没有上面的错误,但是只是幻想愿望的实现,不去从缘起行动去追求,守株待兔,烦恼重重,不能自拔,即而悲观弊世,亦或愤世嫉俗。
大乘的对一个人的欲望的判断,主要是看他是否有不劳而获的心态,我们的观点是提倡创造价值的志向和愿望,反对的是消极无作和不劳而获。
不劳而获的思想也有现实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病态文化的消极影响。“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说法,正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这种病态文化思想为心生贪婪之人提供了貌似有理的理论依据。
②社会舆论的误导。舆论媒介在报道“发家致富”的事例时,偏重于报道其收入与成果,而往往忽视其致富之路的坎坷与艰辛,以致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攀比心理,其中一些人便利用职务、权力、行业、岗位之便;用非法手段谋取私利。这种舆论的误导极大地刺激了某些人的贪婪之心,好多腐败分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造就出来的。
③社会法制不健全。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社会法制不健全,用非法的手段谋取暴利,他们“行之有效”的行为,不仅强化了他们的贪婪心理,也刺激了不少人的贪婪之心。
④补偿心理。总觉社会对己不公,一有机会就会变本加厉向社会索取,以补偿过去之不足。
   所以,弘扬大乘佛教的善法欲的概念,提倡创造价值的贪欲概念,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能让青年佛教徒展现佛教智慧、活力、积极、富贵、快乐的侧面。

关于欲望的漫谈
             三种人不同的欲望观
       不怕有欲望,怕的是不为目标去努力工作和按照缘起因果行事。在这里有三种人:
1.有的人隐藏欲望。为了更大的利益,他们将欲望隐藏起来,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更大的贪婪吧.这样的贪婪往往还被标榜为高尚的,有些可能伴随着虚伪,有些则是兼而有之。
2.有的人显露欲望.这样的人如果贪欲得适度自我创造,那么,可以说他们是率真的, 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若是贪婪无度窃取他人,往往被社会道德甚至法律所攻击或制裁,这么做往往没有好结果。
3.有的人否认欲望,所以选择了安贫乐道,清心寡欲,并找到相应的哲学思想给自己宽慰,他们之于社会稳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是这个比例的增加无疑会增加社会负担。
人生有三层楼
 
  毕竟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基础,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归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盖得起空中楼阁的。一个理性的社会主流上提倡物质的欲望是无可非厚的。当然物质是有限的精神是无限的,这也是大多数哲人选择精神欲望的主要因素。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人的欲望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个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过这个观点,可是我们拥有的资源却是有限的,由此在需求和限制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冲突,人们也会由此变的痛苦。这样的分析更多的见之于叔本华的著作。怎样尽量避免过分的贪婪呢?人不仅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还有精神生活。人类能够满足精神上享受的资源是无穷的!(因为人是具有创造力的)而且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同于物质层面的。一个人对精神世界越是追求他会感到幸福,就会减轻对物质追求所产生的痛苦,但是极端的化就会消极避世。 如果没有追求没有无限膨胀的贪欲那么现在我们都应该生活在石器时代里!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欲望是分层次的,按照马斯洛的分法,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最低层次的生理欲望到最高层次的精神欲望,不同层次欲望的满足所释放出的动力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状况和不同的修养对不同层次需求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尽管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但精神需求往往会产生更大更持久的欲望 。
  欲望与生俱来,满足欲望是每个人生命的本能。问题主要在于是否在法律、道德、原则之内满足欲望。我们非但不能反对人们正当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且应当鼓励人们应有正当的欲望,且要努力工作去争取欲望的满足。
  总结人类奋斗的经验,大凡成功者都有很强的欲望,也正是在欲望的追逐中走向了成功。企业管理中的激励理论实际上也是根据人们的行为规律在制造欲望,然后利用人们“贪欲”的心理达到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我们日常进行的理想教育,企业的战略分析和愿景(Vision)描述都是在制造欲望,并设法促使大家去实现欲望。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欲望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秩序是保护每个人欲望实现的必要环境。问题不在于是否要锁住欲望,而关键在于怎样形成人们追求欲望并实现欲望的有秩序的环境。
可怕的不是钱,是贪欲
        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获取金钱的方法。
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照我看,这是错怪了金钱。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和获取的方法上。关键还在人的智慧上。
贪与不贪的界限在哪里?
      从态度上来讲:一个人如果以金钱本身或者它带来的奢侈生活为人生主要目的,他就是一个被贪欲控制了的人;相反,不贪之人只把金钱当作保证基本生活质量的手段,或者,在这个要求满足以后,把金钱当作实现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有的人是金钱的主人,无论钱多钱少都拥有人的尊严。有的人是金钱的奴隶,一辈子为钱所役,甚至被钱所毁。 在相信因果,按照缘起办事,相信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的人哪里,获得更多的金钱是志向和愿望。但是一旦有不劳而获的破坏缘起因果的意识则会在贪欲的驱使下,为官必贪,有权在手就拼命纳贿敛财;为商必奸,有利可图就不惜草菅人命。可以使人目中无法纪,心中无良知。今日社会上腐败滋生,不义横行,皆源于不劳而获的思想,当然也迫使人们叩问法制健全和执行问题。
生命不息,贪欲不止
  贪欲,是自然赋予每个生命特有的属性。只有贪婪的存在,才能使富有智慧的生命不断地萌生着认知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并让每个生命在自身已知和预知中,去不断地认识着、审视着、追逐着、占有着,同时,也不时地去体会各种不同经历的滋味,感受贪婪的美好和伤痛……,直到生命的时针,在点滴中指向气息的终结后,贪婪也随之终结。若细品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他们有着更多的贪婪,只是区于自身阅历、品质能力、条件环境的种种不同和限制,不得不放弃那些无能为力的贪婪,原因是大部分人,并无过人之势,只好以平凡心去为平常事,做平常人罢了。如果,反问一下,无论你是多么的平凡,难道你不希望自己有过人之事吗?肯定是有的,肯定想‘哪天自己发个大财,或做件什么大事,做个有影响的人’什么的。看来,平常人也不失贪婪的心思,只是无能贪婪罢了。
古往今来,“圣贤贪道义,枭雄贪天下;百姓贪平安,奸邪贪昏乱…”。如此种种迹象表明,不同的品行,有着或萌生着不同的贪欲。贪欲有着善美、丑恶或质的区别,它以人的品行而定论。其实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没有谁能跳出这个俗套。 这种贪欲可能就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无论人怎样进化,内心的贪欲都是会亘古不变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有这种贪欲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他们就是天的选择。人活着不应该压抑自己的贪欲,这是无法压抑的,但是你要尽量去采用好的方式来实现它,而不是不择手段。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想来十分有理。说来也感到有学问,但是做起来太难了。
  欲望与生俱来,有多种多样,像食欲,性欲,还有求知欲、表现欲等等,都是正常的。贪欲也是一种欲,得不到实现,并且还会把人送到反面。物极必反,正是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多少人多少事都诠释了这个道理。
  不过,欲望正因为它的天生性,有的时候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它是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想当官的人,当了科长想当处长,当了处长他该满足了吧,不,他还想往上爬。为了往上爬,可以昧着良心不择手段,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做生意,赚了一万还想赚十万、百万、千万,欲壑难填。 
  “少欲”是放弃不切实际的贪欲,“无为”实是“有为”。 

性恶与性善
      一次,与一位西方的经济学家讨论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问题,当与我同行的企业家问他如何看待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时,他说,共产主义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完美的梦想,她的实现基础是假定所有的人必须都是好人,大公无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这种假定下,也就不需要太严密的管理制度。但当后来发现现实中的人还不象假定的那么好时,各种制度的漏洞就表现出来;而资本主义的基础是假定人是有欲望的、贪婪的,因此,为了防止每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来损害别人的利益,故建立了严密的制度保证在个人欲望实现的过程中别人的利益不受侵犯,从而实现了社会的秩序性。从这一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人的假定是一种制度的基础。假定与现实越接近,这种制度越有生命力。回顾我们的改革,我们重新定位我们还需要几十代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才有可能实现共产主义,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及人的更现实、更符合实际的认识,而基于此所选择的制度也更能促进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点,实际上就是从过去大公无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认识转换到承认人们的个人利益及各种组织自身的利益,即允许人们满足其实现自己利益的欲望。也正是这一点才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了巨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们以至人类社会要学会给自己不断设置追求的新目标,建立新欲望,这样人类生活才有生命力和活力,社会进步才有动力。当然与此同时,人类还应该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不损害别人的利益,甚至还会给别人带来好处。这种机制和制度并不是天方夜谭,实际上规范的、讲诚信的市场机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自然我们还可以探讨其他的机制来规范我们自己及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关系,如法律、道德、制度等,以形成有秩序地实现欲望的环境。
一条不劳而获的狼
      爱斯基摩人捕狼的办法世代相传,在严冬季节,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新鲜的动物血。等血冻住后,再涂上第二层。再让血冻住,然后再涂……如此反复,刀刃就被冻血包的严严实实。接着,爱斯基摩人把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尖朝上。当狼找到这个不用奔跑就得到的食物时,它们会兴奋地舔食 冻血。融化的血液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在血腥味的刺激下,它们会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直到所有的血被舔干净,锋利的刀刃暴露出来……
    在北极寒冷的夜里,它们根本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开的痛疼,不知道正在舔食的其实是自己的鲜血。它们越贪婪,舌头抽动得越快,血流得就越多,直到最后精疲力竭地倒在雪地上。
这则故事给我的印像较深。故事包含的道理又让人沉思。面对诱惑,我们总是说自己能够自制,但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呢?诱惑越大,理智越脆弱;诱惑越多,理智越麻痹。而让人真正丧失理智的,正是蛰伏在我们思想深处的不劳而获的贪心。
便宜是拣不到。
西方哲学文化中的贪欲与理智
  康德认为魔鬼是存在的,欲望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欲望应该服从良心的指引。
歌德在他的名著浮士德这本书中,有一个魔鬼的角色,他的名子叫Mephisto,谁是魔鬼呢?它是贪欲的代表,愿力的代表。 贪欲与愿力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心中的魔鬼听从神与佛的话,便会使坏事变好事。
这个魔鬼伴随着浮士德过一生。也伴随着我们过一生。上帝为什么允许魔鬼在我们身上存在呢? 歌德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说:
人在奋斗的时候总是容易松懈,
人总喜欢马上得到绝对的宁静;
于是我帮人类找个伴儿, 刺激他提醒他,让魔鬼作工。
Des Menschen Taetigkeit kann allzu leicht erschlaffen,
Er liebt sich bald die unbedingte Ruh;
Drum geb ich gern ihm den Gesellen zu,
Der reizt und wirkt und muss als Teufel schaffen.
原来上帝不要我们安逸懒散,所以造出一个魔鬼来,提醒刺激我们 。他叫我们一生忙碌奋斗操劳,魔鬼表示了人类的贪欲。没有魔鬼,没有贪欲,这个世界就转不起来。魔鬼是上帝的精心设计。
魔鬼与上帝的对话:
魔鬼:如果得到你上帝的允许,我将引导浮士德走我魔鬼的道路。
上帝:只要浮士德他还活在世上,我不阻止他听你的安排。
于是魔鬼在我们的心中,贪欲也在我们的心中;然而上帝也在我们心中,上帝在我们心中又表示着什么意义呢?上帝表示着人类的良知。这就是说我们的心中,存在着上帝,也存在着魔鬼;存在着良知,也存在着欲望。两者的关系如何呢?
浮士德说: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们心胸,一个要同另一个分离。
又说:
一个沈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灵的境界飞驰。
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又说:
他想摘下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想享受地上最多的快乐。
Vom Himmel fordert er die schoensten Sterne
und von der Erde jede hoechste Lust.
美丽的星辰表示着上帝的良知;最多的快乐表示着魔鬼的贪欲。这表示着人类活在世上有阴阳的两面性:即沈迷此岸,又向往彼岸。 也就是这个阴阳两面性,使人类活动起来 。
魔鬼如何看待上帝的良知呢?魔鬼如何由此岸看彼岸呢?魔鬼说:
我们应该及时行乐,趁生命的欢乐尚未远扬。..
振作起来吧!抛弃一切思虑,抓着这现实世界!
爱空想,犹如愚蠢的畜生,舍弃牧场上美好的青草,
却向那干枯的荒原四处追寻。
魔鬼赞美现实此岸。 
而上帝又如何看待人类呢?歌德在浮士德天上序曲中说:
虽然他对我懵懵懂懂,我将引他入清净境界。
Wenn er mir jetzt auch nur verworren dient,So werd ich ihn
bald in die Klarheit fuehren.
又说:只要人在奋斗,他便会有错误。
Es irrt der Mensch,solang er strebt.
就是说,人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后来为了避免人类的专好安逸,
才允许魔鬼的存在。魔鬼使人有错。但最后神仍将引导人类进入清净境界。
  由尼采的观点,应该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尼采认为权 利欲望便是一切,只应该听魔鬼的话,不要理会良心的啰嗦,因为 上帝已死亡。这种在现在的人间世,泛滥不可数拾。但丁、薄伽邱、雨果都曾经反对这种哀莫大于心死的丧尽良心行为。
  康德认为魔鬼是存在的,欲望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欲望应该服从良心的指引。上帝对魔鬼有统治权。歌德的观点与康德的观点是一致 的。在彼岸,在浮士德死亡后,决定权归上帝,魔鬼消失。
  我们应该选择那一种人生观呢?尼采的权利欲望?康德的欲望服从良心?佛教的找回自己的本性?(用缘起解构欲望)。
康德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又说因为这个自由意志使人变得高贵。或许这个高贵的自由意志,使人在排斥魔鬼的过程中,选择了上帝!
儒家的欲望观
  我们把《论语·雍》中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与孔子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合而称之为"孔颜乐处"。
   基本的生存欲望问题,任何人也摆脱不了世俗境遇,因为它是完整的人生的一个必经环节。孔子肯定人在这方面的需求。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相似的。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仁之方"就是推己及人。这种通过认识自己来证会他人的方法,使孔子很自然地对人的生存欲望的共性给予"人同此心"的肯定。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对于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他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足食最为重要。《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可见,孔子认为富民、惠民、济众是基本的为政目的。
  所以孔子强调:"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 但反对仅仅为贪欲而生存,指责"小人喻于利。"但是对以道得之的私有满足,他也是直面肯定的:"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
参考:大乘佛教的动力性 (开示集中有收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22:23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