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84|回复: 0

培养觉性 泰国 隆波通禅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4

主题

649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1832
发表于 2008-11-1 21: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3 10:44 编辑

一条灭苦的高速公路~以自然法则培养觉性
根据大自然的法则,人就是要动,不能一直静止不动。
藉自然法则,在动中培养觉性,生命就会更安全、更自在。
透过身体动作,可以把觉性提起,回归自己。
在每个身体动作中禅修。
以知道每个身体的动作来培养觉性。
在行、住、坐、卧中看自己。
‘定’,在每一个身体的动作当中。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在练习。
守护六根,六根会清凉。
六根清凉,家就清凉,涅槃、喜悦在这里 。
不断培养觉性,以觉取代不觉。
觉性会把妄念之流砍断,心不再造作。
让觉性持续不断如环炼,觉性将自然提升到完整、圆满。
圆满的觉性会做它自己的工作----灭苦。
做功德与持戒就像未去壳的稻米,不能吃,但是很有用,因为我们可以用它们来播种,然
后于来年收成。使自己安止就像已去壳但尚未煮熟的稻米,还是不能吃。有两种安止:第
一种是奢摩他(samatha,止),第二种是毘婆舍那(vipassana,观)。修习止禅时,你
必须闭上双眼静静坐着,并注意自己的入息出息。当呼吸变得非常微细时,有时候你会感
觉不到呼吸,而且会觉得非常平静;但贪瞋痴仍无法消除,因为仍有无明,你并没有察觉
念头。观禅则可以去除贪瞋痴,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体验这种安止。所以不一
定要闭上眼睛、塞住耳朵地坐着。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念头生起时我们看得见
它们。这种安止潜藏于每个人之中。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明亮而安止。不清净、不明亮、不安止的不是我们的心,而是烦恼(
kilesa)。我们试图战胜烦恼,其实却并没有什么烦恼。所以我们怎能战胜它呢?我们唯
一能做的只是了了分明地观照原来的心,了了分明地接触念头。只要我们能了了分明地观
照心,就不会有痴。
“清净”意指心没有受到任何事物污染或覆蔽的本来状态。我们以觉性直探我们的心并观
照它,了知它原本安定而未受任何事物扰动。这就是心清净。而心的明亮就像耀眼的光芒
,能让我们安全抵达任何地方。在这样灿烂的光华中,我们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
观见我们的生命和心,这就是心明亮。安止则意味着息灭,亦即息灭贪瞋痴,息灭一切不
安与困难,也息灭对任何法门、体系的追寻。我们不需要再寻找老师,因为我们自己真的
了知。当我们了知心时,我们就会知道它一直都清净、明亮而安止。
只要我们了知心,我们就会知道苦如何生起,苦如何息灭。每当思考的时候,我们都会知
晓念头。我们甚至会觉知自己心的律动。我们知晓自己的一举一动。我们藉由毫无紧张与
压力的自然观照而了知这一切。这样的了知非常快速,不但比电流、闪电快,而且比任何
事物都还要快。这种了知与智慧相同,与觉性相同;觉、定、慧都一样。智慧真实了知万
法。即使是最轻微的声音,我们也会知道。风吹拂我们的肌肤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念
头生起,我们也知道。念头深沉的时候,智慧也深沉。念头快速的时候,烦恼快速,慧也
快速。无论念头生起时是多么迅速,智慧都会知晓它们。
这称为缘起(paticcasamuppada)。没有无明(avijja),因为了知,所以使苦生起的结
构会毁坏。你们或许听说过佛陀只剃除过他的头发一次,后来它们便没有再生长了。这是
一个谜题。头发一剪掉就无法附着了。这和斩断无明使它无法再生起很类似。这是不可违
反的自然定律,就像栓在两根柱子之间的绳子,一旦被剪断就不能绑住了。认清这一点,
我们就会知道它潜藏在每个人之中,我们全都具足相同的本心。
看念头(心)阶段
  在完全领悟“身心目标”之后。应该继续看念头。将规律的手部动作或走动的速度加
快。
  不要压抑念头,轻轻松松练习。轻松地看念头。念头生起时,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只
要察知身体的动作,念头便会立刻停止。
  通常念头生起时,心便被带着跑,如小猫捕大老鼠似地。大老鼠(念头)比小猫(觉
性)强。当大老鼠出现时,小猫本能地便会捉牠。大老鼠因为  害怕逃跑,即使小猫紧
捉不放,过一会儿,当小猫累了,就把大老鼠放了。同样地,念头将不停地生起,也将自
动地停止。
  当我们一再地训练自觉,就好像不停地饲养小猫直到牠长大强壮一样。念头生起时,
心不会被拖走,念头自然立刻停止。
  念头如果来得凶猛,我们必须握紧拳头或做任何有效的姿势。如果动作够强,念头会
即刻停止。
  继续练习,只要念头一起,你便能立刻觉知。正如我常告诉你们的,如果有两个人和
一张椅子,强健快速的人会坐到椅子。当我们一再地训练培养自觉,“自觉”将取代“不觉”,而“不觉”将逐渐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念头生起得越频繁,我们也越觉知。当“自觉”越来越强时,便能赶上念头。
  假定有一百个念头生起,我们只觉知十念而不觉其他九十,接着是能觉知二十而不觉
八十。继续练习到能知八十而不觉二十,接着知道九十、九十五。当一百念中能知九十五
时,我们应该要很用功的练习。不要灰心、懈怠或在白天睡觉。
  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要立刻觉知,一而再,再而三。心在这一点会转变。“正道”从
此开始,这就是涅槃的起点。
  从前,心在黑暗中,不认识“正道”。当它能快过念头时,心将会变光明。这光并不
是肉眼可见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称之为“慧眼”,也就是“内观智慧
”的生起。
  我们应继续以任何我们喜欢的速度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或来回经行。
  继续用功,让智慧本身穿透“内观目标”。不再需要求教于老师或经典。
  当智慧穿透“内观目标”时,心将次第解脱。共有五个层次:第一禅那(此处禅那是
指以心看见、知道、触及这些内观目标)、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及第五禅那(
此指烦恼已断,如绳断两截)。
  当我们看见、知道、明白这些“内观目标”时,念头生起得更快了。
  一旦抵达最后层次时,智慧自然会生起。当我到达这境界时,领悟了“世尊只剃一次
发”的话。(注:当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他离开了王宫,在河边换衣服并剃发。据说
他那时的头发大约两寸,剃发后就未再长。)
  一旦你已证悟“此”,你能了解它。你无法事前知道它。如果你能事前知道它,那只是知识,而不是“是”。
  当我看见、知道、明白“此”时,领会到“哦!世尊只剃一次发。”并非指真正的头发,而是指已断“此”。就像在两柱间紧绷一根绳子,如果在中间截断它,它将弹回两边的柱子上,而无法再连接。
  我们将知道、看见“改变”。它是绝对地轻松,就像是毫无重量。这是终点,当它结束时,智慧会现前,而你将体证“苦灭”。
荐言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刹那生灭的妄念,它带来了贪、瞋、痴。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
念头,它不会引发贪、瞋、痴,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在这方法,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现前,念头越多,觉性愈强,有些人讨
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不能得定。那是种误解。妄念是好事,  因为念头动得越多,觉
知越强。继续用功训练自觉,但不要专注。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压抑它们,而要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离开念头。“自觉”将取代
“不觉”。
  观察念头是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首要事情。念头一起,我们便开始批判或评论它。这表
示我们是“进入”念头里而非“放下”念头。那是“知道念头”,不是“看念头”。
  如果我们一直观察念头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当念头生起时我们很容易进入“念头
”里。因此,觉知身体动作是必要的。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看见、知道。
  当我们看见鬼、神、佛像、水晶球,甚至佛陀,都不是真见。那只不过是我们的心游
动所引起的。我们没有看清念头,所以内心自己导演着。它会导演捏造,是因为我们看不
见“念头的源头”。
  不经观照而起的念头会想像出鬼、颜色、光、神、地狱或天堂。不论它是什么,我们
都如实地观照。那些是幻像、心的花招。
  能如实看见才是真实的。因为所见的都是虚妄,所以不能使心自由。唯有见到实相。
方能使心从痛苦中解脱。
  这是捷径:当念头升起时,立即觉知,这就是真正的修习佛法。规律地动作只是一种
方便法(藉以帮助我们看见念头)。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导如何灭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他。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证。
附注
这位泰国僧人 开示的是
圆觉经中
世尊说单修"止"的法门   而证悟的法门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南传佛教并不重视念大悲咒 .念佛  念经消业障这些事情
他们在方便法门上确实有不足
但汉传佛教  严重忽略  证悟的实修  也是弊端
信徒不喜欢实证   只喜欢念经咒作功德
福报虽然很大    但证果位的人严重减少  也是佛门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20:2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