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94|回复: 4

[转帖]心念与财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发表于 2005-10-13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4 10:40 编辑

<>心念与财富</P>
<>            费心聚财,失去愈多<BR>  <BR>  在这世间,知道赚钱的人很多,可是知道如何保持财富的却很少。有些人拼命赚钱,自己做了金钱的奴隶还不察觉,每天奔波劳碌,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赚得再多,也无法带走分文,留下钱财变成子孙纷争的导火线。有些人为了争夺遗产而闹得兄弟失和、六亲不认,何苦来哉?<BR>  从许多历史的教训中,我们知道:财富聚集得愈久,耗散的速度便可能愈快。吕新吾先生曾经作了一个「身家盛衰循环图」说明了兴衰聚散的原理。一个人因为穷困而悔悟,因悔悟而学习勤劳耐苦,因勤苦而知道节俭,由节俭而逐渐富足。富足以後,则产生骄傲满足,过著豪华奢侈、恣欲淫暴的生活,然後招来灾祸病变,而又终归穷困,这种循环乃是自然和一定的道理,奢侈和淫暴只不过是加速穷困的脚步而已。<BR>  除了施舍以外,没有一个方法能永久保存财富。许多人想尽各种办法保存财富,到头来还是白费心机。因为财富不是我们所能独占的,财富是盗贼、水灾(天灾)、火灾(人祸)、官府、败家子等五家所共有的。什麽时候会出现天灾、人祸或盗贼,是我们难以把握的。有的人藏东西,藏到最後,连自己也忘了。有的人藏放贵重的物品,不敢给第二者知道,可是却来不及料理那批财富,就突然逝世了。他死後还投生毒蛇,来保护自己的宝藏。连续做了好几世的毒蛇,直到想开了,才能转生较好的境界。所以,不管我们保藏任何东西,不管我们用什麽方式保藏(买土地、投资、股票、黄金或珠宝),那笔财富都不一定一直属於我们。<BR>  许多有钱人偏偏爱买一些古董珍玩来炫耀自己。他们没有想到财物和珍藏愈多,心理负担愈大。古玩不如经典书籍那麽实用和有深度。殊不知:日月云霞,才是万古常新的真正古董。大自然多采多姿,富於美感、变化和启示,又不用费心收藏守护。天下的古董玩器,那有自然这麽美好的呢?<BR>  如果我们把钱财拿来享受,吃、喝、玩、乐之後,除了疲倦,还是空空如也。再有趣的方式,一直玩下去,最後还是心生厌腻和空虚。比方说,把钱拿来买汽车和音响,刚开始觉得很气派、很享受,但越用越不值钱,最後必然会变成一堆废物。所以,财富一经享用,便永远不再属於自己了。<BR>  我们并不是排斥生活情趣和享受,而是说:物质的享用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过度奢侈。与其玩物丧志,沈迷在物质短暂的快感,不如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扩展自己的精神领域,来得充实而且趣味盎然。<BR>  诸君再想一想:大自然的资源及物质条件,本来就分配得不十分均衡。有些地方的人长年辛苦工作,尚难以养家活口。衣索比亚现在正在闹饥荒,许多儿童饿得皮包骨,我们想帮助他们都会觉得力不从心,又怎麽忍心随便浪费有限的资源,过著挥霍奢侈的生活呢?<BR>  许多有钱的人家,住的是雕梁画栋,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他们每天吃剩的菜肴,足够穷苦人家吃上数天。他们吃一餐的费用便能给穷人用上一年。这麽富而不仁,难怪会遭受天谴而走上霉运!<BR>  财富只有拿来施舍,才能真正属於自己。因为施舍把有形而且会毁坏的财富,转变成为无形而且别人无法夺走的福德,所以自己将来还能够受用。所以说:保藏的财富不一定属於自己,享用的财富永远不再属於自己,只有施舍的财富才真正属於自己。<BR>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四章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义深远,颇值得我们深思回味。他的意思是--身外的荣名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那一样亲切呢?身外的财货与自己的生命比起来,那一样贵重呢?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那一样不划算呢?为了得到很喜爱的财物,就必然有很大的耗费;爱好财物的人一定会浪费不少心思和精力,花掉许多钱。储藏心爱的东西愈多,将来损失也愈大。因为贪爱的人不会流通钱财与人共享,多藏的人不会施舍东西救助别人。需要和求取的人很多,嫉妒和夺取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时常被财物所累,心生烦恼,不得人缘,而且终究要因财物的耗损败坏,而产生无穷的懊恼。所以知足的人不会遭受耻辱,知止的人不会遭受危险,而且可以长久站得住。(参阅《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3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4 10:40 编辑

欢喜布施,得福甚大<BR>  <BR>  拘留沙国有一位国王,名叫恶生王。<BR>  有一天,他看见一只金色的猫,从园堂的东北,进入西南角。他命令别人挖掘,得到三重铜盆,其中放满了钱币,一直绵延了五里长。<BR>  国王觉得非常奇怪,跑来问佛的弟子迦旃延尊者。<BR>  迦旃延回答:「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有一尊毗婆尸佛出世(即庄严劫千佛中的第九百九十八尊佛)。那一尊佛涅盘後,有一位比丘出来乞食,将钵放在路旁,而告诉来往的行人说:『如果有人将财物放进这个坚牢的仓库里,一切盗贼、官府、水灾(天灾)、火灾(人祸)、败家子所不能夺!』<BR>  当时有一位穷人听了内心非常欢喜,将卖薪材得到的三文钱,拿来布施。回家的五里路中,他每一个步伐都发出欢喜心,到了家门,又回头遥向那位比丘的方位顶礼发愿。<BR>  这一位穷人就是现在的国王陛下!」(《杂宝藏经》)<BR>  (按)佛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妇人以至诚心布施一钵饭给佛,佛告诉她将来可以得到很多福报。她先生心中非常疑惑,一钵饭怎麽可能得到这麽多福报?<BR>  佛告诉他:「你有没有见过尼拘陀树?它有多高呢?」<BR>  那位先生回答:「那种树高四、五千尺,每一年生了数万斛(一斛有五斗)果实!」<BR>  佛问:「拘尼陀树的种子有多大呢?」<BR>  先生答:「只有芥子那麽小!」<BR>  佛说:「地是没有心的东西,播一个芥子那麽小的树种,每年尚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何况人是有心的万物之灵,又能够以至诚心供养一钵饭给如来呢!」<BR>  他们夫妇俩人,听佛这一段话,终於心开意解。<BR>  末法时薄福的人,眼孔非常小,听到五里铜盆的说法,怎麽知他们不会有一钵饭的那种怀疑呢?(《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六十四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3 1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4 10:40 编辑

 勤者得财,本分所有<BR>  <BR>  斐璞是韦元方的表兄。他逝世後,韦元方到陇西去做客。<BR>  有一天,韦元方在半路上遇到武吏骑马过来,他仔细一看,发现是斐璞。他惊喜万分,举手作揖说:「表兄!您离开人间後,担任什麽武职呢?」<BR>  斐璞答道:「我担任山川的掠剩使!专门掌管世间财富的盈缩。世间的农人,勤则得谷,商人勤则得财,读书人勤则得禄,他们都只能得到本分应有的财富,无法增加本分所没有。如果不勤劳,则连本分应得的财富也无法获得。你能遇到我,也是前生注定。你应该得到两斤白金,如果我给你超过,将来我又应当掠夺回来,所以我现在不敢对你太过厚爱。」(《德育古监》第一○六页)<BR>  (评)勤劳则获得本分所有的财富,不勤劳则连本来的财富也无法得到,这种观念可以消除经营者的妄想。甚至懈怠和放纵的人也无法随便藉口。天命和人事两方面都得到平衡。<BR>  陆象山教导家人,每天清晨,打鼓三次,由一位子弟唱著下面词句:「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又唱:「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这两段训词合参,真可说是治生不易的道理!<BR>  陈几亭说:「凡夫俗子治生时,在精明的地方,多半流於苛刻,在宽厚的地方,多半流於昏庸。如果能不计较琐屑的事物而又不失精明,了达善恶而又尽量宽厚,虽然是治生(经营产业),也与学问相通了。」<BR>  又说:「贫穷的人多半清高,富裕的人多半拙劣,这是古代清高的隐士所发出的感慨。其实,家业逐渐没落未必是贤人,资产不断增加也未必不肖。例如公子荆的财富逐日增多,乃是勤俭所造成的,对於人品没有损害。如果奢侈成性,入不敷出,耗尽祖先的家业,才显出是真正的不肖。我们怎麽能自认潇洒,以为不管家人的生计就是高明呢?」<BR>  财富的可贵在於能够用财。我们不必过於重视财富,也不用太看轻它。过於重视财物,一定舍不得给人,把财物藏得烂掉或长虫,这就是守财奴。过於轻视财物,可能会造成奢侈浪费,因而暴殄天物。<BR>  那些奢侈浪费的人,如果请他救济别人,往往又会吝啬起来。他还口口声声说看轻财物,那岂不自相矛盾吗?(《德育古监》第一○七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3 1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4 10:41 编辑

贪婪耗财,清廉培福<BR>  <BR>  四川资县的张御史巡察云南时,某一天,三更半夜(即子时)独自一个人静坐,忽然有一位穿著赤色官袍的神人出现在他面前,说:「我是您的守钱神,等待您很久了!」<BR>  张御史问他:「我的钱财在那里?」<BR>  神人指著座位下面,张御史果然看见白金铺地,大概有一千两的样子。<BR>  张御史因此告诉守钱神说:「这麽多金子,我怎麽拿得动,您能把它们送到我家吗?」<BR>  守钱神回答:「不难!只要把籍贯和地址写在纸条焚化就行了。」<BR>  於是,张御史就写了一张字条,并且用火焚化。神人也就隐身不见了。<BR>  不久,张御史就回朝廷复命,在京城遇到一位同年考上进士的朋友拜托张御史推荐他出任某一官职,张御史硬向他索取二百两金子。<BR>  张御史回家後,夜晚又祈祷神人,守钱神来了,他只获得八百两金子。<BR>  张御史问守钱神:「为什麽减少了二百两金子?」<BR>  守钱神回答:「你向同年朋友强索的金子,岂不是二百两吗?」<BR>  张御史听了大吃一惊,惭愧地道谢。<BR>  (评)姚若侯说:人爱好财利没有厌足,就是贪心太强的缘故。没想到表面增加,暗中却减少了,宛如江畔的沙洲,东边增高,西边也就降低了。凡是做官的人前世一定有功德,今世才有福禄,他脚跟所到之处,必有守钱神供给他。然而,为什麽没听说三更半夜看见守钱神呢?因为:一般人多半性急手痒,遇到钱财,立即拼命捞取。例如张御史勒索同年考上进士者的钱,不必等到回朝廷复命之後。况且他所索取的又绝不只两百两金子或一千两金子而已,如果他的福禄已经光了,那麽守钱神又何必以赤手空言相见於灯烛之下呢?<BR>  从前,李景让的母亲很早守寡而且十分贫穷,她曾经掘地得到数斛(一斛等於五斗)金子。她拜祷上苍说:「老天爷因为先夫的余庆,怜悯我们母子贫苦,所以赐这些金子。如果这样,我宁愿孤儿们学问有成,而不愿意领取这些金子!」後来,李景让他们兄弟果然都显贵。<BR>  再者,范仲淹(文正公)年轻时也极贫穷,他在寺院读书时曾经发现地中所埋的金子而不愿取。後来,他当了宰相,有人求他出钱建造寺院,他要挖出从前埋在地下的金子来布施,没想到金子却不见了,只有一张纸条上面详细写著他历任官职的薪饷和收入,跟金子的数量与价值完全相同。<BR>  由此可知:贪婪和廉洁的人所能获得钱财,都无法超过命中份内应得的数目。清廉的人较迟得到手,贪婪的人较快得到手。他们所得的钱财和原来一样,只是造罪和福德有天壤之别罢了。我们应该选择那一条路呢?(《德育古监》第一○七页)<BR>  笔者注:遇到应得的钱财,如果用来利益社会和众生,福德便会不断增长,绵延不绝。但是如果运用不当,暴殄天物、损人利己、奢靡过度,除了福德削减或耗尽以外,也易招感苦果或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3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4 10:41 编辑

贪婪耗财,清廉培福<BR>  <BR>  四川资县的张御史巡察云南时,某一天,三更半夜(即子时)独自一个人静坐,忽然有一位穿著赤色官袍的神人出现在他面前,说:「我是您的守钱神,等待您很久了!」<BR>  张御史问他:「我的钱财在那里?」<BR>  神人指著座位下面,张御史果然看见白金铺地,大概有一千两的样子。<BR>  张御史因此告诉守钱神说:「这麽多金子,我怎麽拿得动,您能把它们送到我家吗?」<BR>  守钱神回答:「不难!只要把籍贯和地址写在纸条焚化就行了。」<BR>  於是,张御史就写了一张字条,并且用火焚化。神人也就隐身不见了。<BR>  不久,张御史就回朝廷复命,在京城遇到一位同年考上进士的朋友拜托张御史推荐他出任某一官职,张御史硬向他索取二百两金子。<BR>  张御史回家後,夜晚又祈祷神人,守钱神来了,他只获得八百两金子。<BR>  张御史问守钱神:「为什麽减少了二百两金子?」<BR>  守钱神回答:「你向同年朋友强索的金子,岂不是二百两吗?」<BR>  张御史听了大吃一惊,惭愧地道谢。<BR>  (评)姚若侯说:人爱好财利没有厌足,就是贪心太强的缘故。没想到表面增加,暗中却减少了,宛如江畔的沙洲,东边增高,西边也就降低了。凡是做官的人前世一定有功德,今世才有福禄,他脚跟所到之处,必有守钱神供给他。然而,为什麽没听说三更半夜看见守钱神呢?因为:一般人多半性急手痒,遇到钱财,立即拼命捞取。例如张御史勒索同年考上进士者的钱,不必等到回朝廷复命之後。况且他所索取的又绝不只两百两金子或一千两金子而已,如果他的福禄已经光了,那麽守钱神又何必以赤手空言相见於灯烛之下呢?<BR>  从前,李景让的母亲很早守寡而且十分贫穷,她曾经掘地得到数斛(一斛等於五斗)金子。她拜祷上苍说:「老天爷因为先夫的余庆,怜悯我们母子贫苦,所以赐这些金子。如果这样,我宁愿孤儿们学问有成,而不愿意领取这些金子!」後来,李景让他们兄弟果然都显贵。<BR>  再者,范仲淹(文正公)年轻时也极贫穷,他在寺院读书时曾经发现地中所埋的金子而不愿取。後来,他当了宰相,有人求他出钱建造寺院,他要挖出从前埋在地下的金子来布施,没想到金子却不见了,只有一张纸条上面详细写著他历任官职的薪饷和收入,跟金子的数量与价值完全相同。<BR>  由此可知:贪婪和廉洁的人所能获得钱财,都无法超过命中份内应得的数目。清廉的人较迟得到手,贪婪的人较快得到手。他们所得的钱财和原来一样,只是造罪和福德有天壤之别罢了。我们应该选择那一条路呢?(《德育古监》第一○七页)<BR>  笔者注:遇到应得的钱财,如果用来利益社会和众生,福德便会不断增长,绵延不绝。但是如果运用不当,暴殄天物、损人利己、奢靡过度,除了福德削减或耗尽以外,也易招感苦果或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3 15:30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