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7-27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22:53 编辑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R>
<TD class=gray align=middle width=\"3%\" height=17>1</TD>
<TD class=p14 align=left><FONT color=#0000cc>念珠简介</FONT> </TD></TR>
<TR>
<TD></TD>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R>
<TD class=gray14><CC><BR><BR>念珠的作用 <BR><BR>念珠又称作佛珠, 数珠等, 是念佛时纪录的工具, 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 <BR>掐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 能生诸种功德, 而中。。国民间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 <BR>因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BR><BR>念珠的起源 <BR><BR>念珠的梵文原语有四种, 译成中文意思是: 数珠, 珠鬘, 念诵鬘, 珠之贯线, 印度人自 <BR>古都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俗, 亦是後来演变成念珠的使用。不过佛教最初是没 <BR>有使用念珠, 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 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 <BR>有记载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创, 在佛陀时代 <BR>所制的律仪亦无念珠的记戴, 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BR><BR>而佛经记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经典, 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 <BR>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念珠却是极受重视。 <BR><BR>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 <BR>刚顶瑜伽念珠经」等, 主要内容是讲述持珠念三宝之功德, 总括来说念珠可以令佛 <BR>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挂珠时亦可增加威仪。 <BR><BR>念珠的种类 <BR><BR>念珠种类大致分成三类, 也是我们目录中所分的手珠, 持珠及挂珠。 <BR>手珠 -- 一般是戴在手腕上, 亦可随时拿在手上掐捻念佛, 颗数除了常见经书所戴的 <BR> 颗数外, 亦有视乎手腕粗幼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BR>持珠 -- 一般是用较大颗的珠子, 拿在手上捻掐念佛之用, 颗数也是视乎珠子的大小 <BR> 按经书记载颗数穿成。 <BR>挂珠 -- 挂在颈上的佛珠, 一般是一百零八颗, 通常较大粒的是出家人平日及法会中 <BR> 配戴, 而在家佛弟子较少配戴, 不过因为经书及律制也没有说明佛珠是出家 <BR> 人专用之物, 故近年亦多在家佛弟子戴在颈上。而一些较细粒穿成的挂珠 <BR> 则较多人拿在手上或挠在手上随时掐捻念佛。我们为了方便介绍, 所有一 <BR> 百零八颗的念珠也称为挂珠, 但一些较细的不一定可以戴在颈上, 敬请留 <BR> 意。 <BR><BR>念珠的颗数 <BR><BR>念珠的颗数各本佛经所记戴也有不同, 现举其中最常引述的供参考: <BR><BR>1.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1080, 108, 54, 27 颗 <BR>2. 木[木患]子经 108 颗 <BR>3. 陀罗尼集经 108, 54, 42, 21 颗 <BR>4. 数珠功德经 108, 54, 27, 14 颗 <BR>5. 文殊仪轨经 1080, 108, 54, 36, 27, 18 颗 <BR><BR>按「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 说法最上品是 1080 颗, 上品 108 颗, 中品 54 颗, 下 <BR>品 27 颗, 而颗数所代表的意义是历代祖师为方便教化所说, 而非出自经典所戴, 现 <BR>将常见的颗数意义简述如下: <BR><BR>1080 颗 --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合成为 1080 种烦恼, 十法界包括迷的 <BR> 六界: 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间及天上, 即是六道轮回的世界, 後四界 <BR> 是圣者悟的世界, 即是: 声闻, 缘觉, 菩萨及佛界。 <BR> 108 颗 -- 表示求正百八三昧, 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 <BR> 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 六根各有 <BR> 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 总计三十六种, 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 <BR> 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BR> 54 颗 --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 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BR> 地、四善根因地。 <BR> 42 颗 --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 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BR> 等觉及妙觉。 <BR> 36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 为便於携带将 108 颗除三份。 <BR> 27 颗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 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 <BR> 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BR> 21 颗 --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BR> 18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 为便於携带将 108 颗除六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