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49|回复: 3

佛法汇集海第八辑_融合佛法与现代知识的卓越心灵导师满亚法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6
发表于 2007-7-17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5 20:03 编辑

[em01]佛法汇集海第八辑_融合佛法与现代知识的卓越心灵导师满亚法师<BR/>(准提慧明 惭愧居士的网络搜索2007.07.17)<BR/><BR/>(编者的话:鄙人是一个全方位的修行者,涉猎很广,对于佛教各宗各派没有什么偏见,天文地理都喜欢涉猎一番。人生总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在家居士,人事之间的纠纷,亲情之间,婆媳之间的纠纷更是《惊心掉胆》。还没有找出《出世间》之路,都已经《战死沙场》了。<BR/><BR/>当鄙人介绍了佛教徒的生活论《学佛群疑》以后,脑海中闪现出这一位魅力无边,融合佛法与现代知识的卓越心灵导师《满亚法师》,东南亚最受欢迎的演说家。鄙人曾经拜读法师的《談情說法》文章,令鄙人对这位法师刮目相看,不得不介绍。可惜网络找不着这本书。这一位当代著名的以佛法化解家庭去纠纷的专家,令无数马来西亚女信徒爱载的法师。当法师从马来西亚佛光山主持、被调派去南非南华寺当主持时,听闻不少的女信徒曾要求当家上人《留人》。可见《满亚法师》确实有其独当一面的才华。<BR/><BR/>-------------------------------------------------------------------<BR/><BR/>佛理看人生百態 <BR/><BR/>《談情說法》摘錄的文章,是歐芙伶和滿亞法師于1998年在某雜誌裡的對談記錄。1998年,呵,多么久遠的年代,可是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問題卻從來不曾減少,人們的心靈反而愈來愈空虛寂寞。 <BR/><BR/>書裡沒有大條道理,而以佛教來看人生百態。由歐芙伶提出疑問,滿亞法師解惑。兩名作者以當時(也是現今)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婚姻等以情說法,教人向善、惜福、慈悲且凡事寬容以待。 <BR/><BR/>歐芙伶說:佛法,在生活中可以用到;在感情問題上,可以用到;在紅塵中,佛法更是大用。 <BR/><BR/>所以,談到最普遍的婆媳相處而結成惡緣的問題時,滿亞法師答道:“要用慈悲觀來化解惡緣,用慈悲回向給仇人,這樣才能改變命運。因為你時時刻刻願意去原諒包容,因此你的福德因緣裡就沒有仇人,你的仇人也會變成你的貴人,或者仇人就遠離你、不會再來找你。要改變別人,就要先改變自己。” <BR/><BR/>在佛教的角度而言,我們來到人間都帶著過去的福報,福報會增加也會用完。惡緣怎么來?就是從善緣而來。 <BR/><BR/>我在想,若有惡緣,那么在今生應該終止。從現在開始創造好的因緣,因為一個相信因果的人,才能活得更積極自在。<BR/><BR/>-------------------------------------------------------------------<BR/><BR/>     创造圆融关系 实践圆满事业 <BR/>      我们不是孤单一人与世隔绝地生活着<BR/>     我们在与他人、与外界的沟通中会产生快乐<BR/>     但似乎更多是产生烦恼<BR/>     甚至是痛苦<BR/>     其实,人生的秘密就潜藏在我们对于和外界关系的理解中<BR/>     如何能将这种无法切断的关系变得更和谐、美满<BR/>     正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BR/>                         ——《接触》<BR/><BR/>     满亚法师是一位融合佛法与现代知识体系的身心灵导师<BR/>     她的智见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日常烦恼的根源。<BR/>                     ——胡因梦(台。湾。著名演员、翻译家、身心灵导师) <BR/><BR/>-------------------------------------------------------------------<BR/><BR/>东南亚最受欢迎的演说家 <BR/>每年公开演讲200场以上<BR/><BR/>满亚法师,英国文学系毕业,美国得克萨斯州理工大学资讯管理硕士。1988年依止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于美国西来寺出家、受戒。历任西来寺社交组长、美国洛山矶佛光会秘书长、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佛光山监寺、马来西亚佛光山主持、南非南华寺主持。<BR/><BR/>目前满亚法师云游参学中。她曾到西非、印度、尼泊尔、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法国、澳州、纽西兰、美国和杜拜等地参学。她视自己为心灵工程师,她认为自然的生活环境比任何修行教法更为重要,因为自然健康的环境可以帮助大家从个人的执染习惯中解放出来。<BR/><BR/>满亚法师希望人人提高责任感,如果我们能学习如何观照自己及平衡个人身心的话,家庭及社会将随之和谐太平。满亚法师时时勉励:只要我们给自己增加全心付出的机会,做了就放下,自然的生活环境,健康的饮食;人人一步走,就能走向净化整个世界的一大步。 <BR/><BR/>-------------------------------------------------------------------<BR/><BR/>媒体报道精选 <BR/><BR/>满亚法师:营造温馨家庭,从生活中表达爱 <BR/>《南洋商报》2007/05/21<BR/><BR/>释满亚法师说,青少年存有自杀的倾向均是长期的血脉联系失平衡,累积负面压力而将暴发的举动。<BR/><BR/>她建议父母与家人须从生活教育方式着手,把父母的爱与包容心,让子女感受到家的温暖及感受人生真诚的“爱”,子女心灵上在家人真执爱的滋润下,能幸福快乐的成长。<BR/><BR/>她昨晚在麻坡彩虹酒店7楼举行演讲会上,对一名女听众发出青少年存有自杀念头问题时,这么说。满亚法师说,西方人父母对子女关系较真诚表白,把内心的爱用“我爱你”表露在生活环节中,子女心灵获爱的滋润中成长,顿感家庭是温馨窝。<BR/><BR/>“东方人,尤以现代华裔父母对儿女的生活教育贫乏,虽然他们对儿女的爱是不质疑的,往往鉴于长尊有分及面子作祟,对子女的爱的表达都难于启齿,难把爱与关怀子女的举此生活化,长期负面教育子女重重压力下,就衍生了许多家庭问题与悲剧!” <BR/><BR/>-------------------------------------------------------------------<BR/><BR/>满亚法师讲座:唤醒幸福 <BR/>《檀香电子报》2006/08/20<BR/><BR/>演说家家满亚法师表示,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光明自在的心,但却因为知识与方法等等的因素,导致这颗心变得沉重。<BR/><BR/>她说,幸福是每个人本来都具有的,只是人们常常因为执着于过去,以及想象着未来,使得幸福被掩盖了。她说,因为有偏好,喜欢与不喜欢,以至我们失去很多原本属於我们的因缘。这也使我们变得空虚和烦恼。法师说,每一个人因缘都是不会重复的,每个人的每一刻都是独特的,但因为人们的偏好,造成我们失去很多因缘。她认为要感受原本就存在的幸福感觉,我们应把每一刻都当作是全新的时刻,对待每一个因缘际遇。满亚法师指出,一个幸福的人,要无时无刻都以“即不知道,也没见到” 的心境,不论什么因缘出现,都当成是自己学习的际遇。<BR/><BR/>满亚法师是于8月19日在檀香寺主讲“唤醒幸福”。法师也在讲座后回答出席者的问题,讲座会吸引了大约300名听众出席聆听。 <BR/><BR/>-------------------------------------------------------------------<BR/><BR/>满亚法师:社会教育由家教开始 <BR/>《亚洲周刊》2006/12/08<BR/><BR/>满亚法师指出根本社会教育以家教作为起点,所以社会人士应该对家教的重要性有更高的醒觉。她表示,执行家教的灵魂人物乃是母亲,这也意味著身为人母者是何等神圣,肩负著教育生命的使命。<BR/><BR/>她说:“教育孩子是不可预测,因为生命是无法预测的,而母亲会通过和孩子的相处去开发他的专注。”满亚法师分析,因为去学校受教育的学生尚若没有家教,老师根本无法教导他们;缺乏家教也很难通过宗教得度。她指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一体,不分先后而产生连锁反应,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够修身,那就可使到天下太平。<BR/><BR/>    她也指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总是维持著以“我见”来认识对方,因此形成了现今的人类在“生存”而不是在生活。法师认为生命教育重要的是享受生命,只有享受生命才能获得自由,同时也不会出现心事重重的情况。 <BR/><BR/>-------------------------------------------------------------------<BR/><BR/>滿亞法師:自我溝通<BR/>驅走心中憂魂  2005/11/09 <BR/>報導:林艾萱<BR/><BR/>曾有一位哲學家說過:“生命的價值並不在于長短,而是在于是否精彩!”對生命無悔是一般人所期待的;然而,物質發達的今日,人類最單純簡單的心靈聲音已逐漸被物質、科技所蒙蔽。 <BR/><BR/>有多少個日子,你已不停的忙碌工作?有多少個日子,你不曾停歇觀看路邊的人、景、物?在日子不停超越的今日,你的心靈是否感覺有點累了? <BR/><BR/>若你稍微的感同身受,就請你停下腳步,喝一杯茶,與我及滿亞法師共赴一場心靈之旅,讓我們的智慧喜悅悠然生起……<BR/><BR/>人──充其一生都在尋覓當中,尋求好的學校、好的事業、好的伴侶、好的人生,追求是一種期待,一種單純的想法,然而現代人窮其一生都不知自己欲追求什么,也因此,追求變成了一種貪欲。 <BR/><BR/>有許多人在遇到低潮時總是會說“很煩,但不知道為什么;很累,但也不知道為什么”,數一數日子,你已有多久沒有與自己溝通,沒有與自己的心靈交談,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了? <BR/><BR/>對生活不滿,是因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或你壓根兒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覺得累了,是因為身體過度操勞呢,還是純粹覺得心靈累了?人生的許多答案,或者我們窮其一生,也無法了解,然而若能一時的頓悟,解救心靈,或者你就會了解生命中蘊藏的意義…… <BR/><BR/>這篇文章,字字句句皆記載了滿亞法師的“處世”道理,沒有多加的花俏語句裝飾,為的僅是讓你更貼身親近法師,也讓你更了解法師言語中的句句精髓…… <BR/><BR/>-------------------------------------------------------------------<BR/><BR/>【憂郁篇】<BR/>自我釋放解開心結 <BR/><BR/>社會進步,導致憂鬱症的個案也隨之增加。憂鬱的產生,是來自內心對生活的反抗,人生都有一個低潮,在憂鬱低潮時,人需如何去沖破這個障礙? <BR/><BR/>從小,從最小的家庭單位到踏入社會,人都會習慣性沒有坦承透露心中事,造成一種心病,沒有及時透露,沒有及時表達,造成了心事。 <BR/><BR/>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醫生,這個醫生會告訴你的心有什么意識,有什么灰塵或石頭,若你有興奮、悲傷、痛心,是非常單純;若你感覺是非常沉重,那你的感覺就錯了。這就如同悲傷及興奮的感覺都是非常單純的,心中也有起風下雨的情況,但它會停。 <BR/><BR/>然而,現在人是把任何悲傷的感覺都放在心上,沒有辦法停止。這是因為你的心中有太多心事,卻無法表達出來,那種悲傷的經驗並沒有離開你,所以沒有康復及放開的感覺。 <BR/><BR/>憂鬱症或可說是一個健康的過程,是一個過渡的現象,就比如你早上起來或會感到頭暈,就是要你暫時不要起來,因為能量不夠,這是一個幫助我們得到解放的一個助緣。就比如頭痛,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號,然而現在許多人卻是利用止痛藥,去勉強要自己站起來。 <BR/><BR/>又比如睡覺,應是自然醒,由身體時鐘把你叫醒,然而現在太多人是被鬧鐘吵醒,那都不是一個自然而充足的休息時間,而日益的惡性循環,我們有時會出現起不來,這是因為身體告訴你,它不要起來,它需要休息。 <BR/><BR/>如果你睡足夠了,身體自然讓你醒來。現代人的問題是,該睡的時候不睡,就會有很多人失眠,錯過睡眠時間而導致睡不著,身體已失去本能,永遠沒有累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神經衰弱而產生憂鬱。 <BR/><BR/>身體永遠沒有放棄我們,永遠保護我們,然而我們卻不懂得與自己的身體溝通,包括接受正確的訊息,接受生理的病。藥物治療永遠僅是壓抑,沒有辦法永久性治療心理的病。唯有在憂鬱的時候,懂得釋放,才可以驅走住在你心中生病的“憂”魂。 <BR/><BR/>-------------------------------------------------------------------<BR/><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7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5 20:03 编辑

[em01]【死亡篇】<BR/>死亡也是一種生命 <BR/><BR/>每個人都恐懼無常,人需如何面對無情的死亡來臨? 恐懼死亡是一種挂礙,死亡的挂礙已證明你現在並不存在于現在,如果一個人都是處于現在的話,就沒有所謂的生與死。 <BR/><BR/>舉個例子,花開花謝,當你看到一朵花時,你不會說花開了或花謝了,因為你就是要接受它今天這個樣子。生跟死,如果一個人他在生的時候已死了,所以才叫做生死,如果這個人所有的生命都不曾錯過,那他就是不生不死,連死亡也是一種生命。 <BR/><BR/>一個人若活著的時候也沒有活著,那死的時候,才會說他死了,如果他活著的時候是一顆淨化的心,即使死了,也不是死了。有開始才有結束,生命每一個現象,都不應該跟過去有關係,因此不能說開始或結束。 <BR/><BR/>-------------------------------------------------------------------<BR/><BR/>【生命篇】<BR/>得失悲喜一念之間 <BR/><BR/>生命中每個人都有不滿,對生命的不滿或來自于物質,或來自于無法確認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如何學習自我確認呢? <BR/><BR/>佛家說生命是在這一念之間,每一個人都要有這個觀念,這一念頭起來,這一念頭消失,生命就在于這一念之中,一口氣呼出,一口氣吸進,這一口氣就此結束了,因此生命就在于念頭及呼吸之間。 <BR/><BR/>很多人以為自己這“一輩”就是70年或80年,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如果我們可認識念頭呼吸就是“一期”生命的話,那我們只能把握這一期而已。這表示,我這一個念頭與上一個念頭其實是不同的生命。每一個呼吸都是一條命。 “比如說你上個星期去檢驗身體,這個星期去拿檢驗報告,那已是一個星期的症狀。” <BR/><BR/>再簡單一點說,你喝一杯水,在喝這一杯水前后的身體都是不一樣的,然而我們常常會感覺到憂慮,緬懷過去,這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好好察覺到這一刻的念頭,反而一直去緬懷之前的念頭。 <BR/><BR/>許多人沒有積極處理正事,反而一直去緬懷過去所發生的事,自我確認最重要的是,我們該面對的是這一刻,這一刻的身心靈才是最重要的。追究過去的事,將白白浪費現在獨一無二的機會。 <BR/><BR/>本來欲望是健康及可以被滿足的,可是現在很多欲望卻變成了貪欲。很多的欲望都不是他要的,而是他以為是他要的,人以為追求名利,但有名利了也不快樂,那就是他以為的欲望,但這只是一種麻木的追求。 <BR/><BR/>如果是一個真正的追求,那這個追求一定是可以達至目標。一個人不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那他永遠得不到他要的。 <BR/><BR/>-------------------------------------------------------------------<BR/><BR/>【宗教篇】<BR/>跳出執著心即自在 <BR/><BR/>在人生的過程,宗教對人生的啟發扮演的角色重要嗎? 宗教扮演的角色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要有啟發自己的本能,如果任何的宗教告訴你必須依賴這個神、這個佛,這個人,那么這個宗教沒有把最究竟的法告訴你,因為每一個人的本能是平等,那就是覺悟的心。 <BR/><BR/>覺悟的心就是能夠很單純的感受到眼前真實的現象。如果你能夠單純感受真實的現象,你的生命將會是無限,因為你並沒有錯過任何的現象與時刻。你的心就是清楚明白你的現象,這就是佛法說的片刻即是永恆,無量的壽命。 <BR/><BR/>沒有覺悟的心,就好像每天都做白日夢,人在這兒心卻不在這兒,好像活到80歲,卻只有60歲的生命,因為大部份的人生都在胡思亂想中。 <BR/><BR/>所有的宗教無非在告訴你,你必須跳出幻想的心、跳出執著的心,跳出那一種煩惱的心,把握現在生命的機會,那就是自由的生命,我們現在的生命不自由,因為我們的心有很多的想法、概念、執著,造成我們是存在而沒有活著。<BR/><BR/>-------------------------------------------------------------------<BR/><BR/>【活著篇】<BR/>提起現在享受當下 <BR/><BR/>活得不“實在”,是現代人常發生的問題,這導致我們總不會學習去把握現在,卻一直緬懷過去發生的事,對生命的執著也常常不經意流露在生活中,人需如何學習活得自在,活得實在? <BR/><BR/>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個覺察的心,這需要人與事的助緣來學習如何“活在當下”,佛家常說的放下,但對我們而言,放下是談何容易的事,因此我們應學習的事,“將現在提起來。” <BR/><BR/>放下並不是說叫我們忘記過去,而是叫我們把現在提起來,那如何把現在提起來。就比如你在胡思亂想的時候,突然來了一通電話,你就回神過來了,就回到這一刻了,或比如孩子突然說要吃面,那你就去煮面了,那也是回到現在來了。 <BR/><BR/>因此若要“提起現在”所需的是人事的助緣。即什么人什么事能幫助你“參與現在”。或者簡單一點而言,放下就是叫你把握現在,昨天的生命已經結束,你現在必須是把握這一期,即今天的生命把握住就好了。 <BR/><BR/>把握現在也必須仰賴人事的助緣,第一你必須找到你有興趣的工作,而不是僅會賺錢但不是你所喜歡的工作,樂在其中就代表專注,再來你必須有所信賴喜歡的朋友、伴侶、家人,這是因為你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你不需要包裝。包裝是將石頭壓在心上,而跟他們在一起,你可以埋怨、投訴,讓你心中的缺點都表現出來,那就是解放。 <BR/><BR/>如果你在家人或朋友面前都要虛偽,那你的心將會存放更多的石頭,我們在外工作已面對很多的石頭,因此我們必須尋找更多的人、事、物讓我們不會有更多的石頭、包裝。 <BR/><BR/>此外,飲食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說身體器官是連貫的,肝不好心就不好,心不好神明就弱,就無法專注、就會竭斯底里,那我們必須讓自己好好解放,真的沒有胃口就不要勉強自己吃東西,因為這是身體告訴我們,它不想消化,當心情不好就不要吃,因為身體沒有能量消化,當很忙的時候先不要吃東西,因為那時候不會有時間細嚼慢咽,生病的時候必須吃清淡的東西。 <BR/><BR/>-------------------------------------------------------------------<BR/><BR/>【快樂篇】<BR/>用心感受心靈平安 <BR/><BR/>現代人被物質生活迷失了自己,忙碌的工作為了彌補心中的不足,總以為物質可為生命帶來一絲快樂,然而卻總是無法找到心靈上真正快樂的根源,快樂到底是什么? <BR/><BR/>快樂是一種平安,並不是我們想像中從外來的快樂,如果你不平安,並不是由內心散發出來的快樂,那你是永遠不能滿足的。 <BR/><BR/>你的快樂絕對來自于你心里的平安,你的快樂絕對不會因別人對你不好而不快樂。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心靈的平安。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心理醫生,若你不快樂,就表示你用石頭砸你的心,而讓你的心有痛的感覺。因此砸心的石頭不應該存在于你的心上,那就是所謂的痛苦,心沒有石頭,才可完全呈獻出你心的原來面貌。 <BR/><BR/>如果你放了很多心事在心內,那你的心本來面目就看不到了,因此心里平安是要讓感受你每一個感覺,並讓它起來后消失,而不是壓抑它,這是心本來的需要,如果你放太多的心事在里面,心就會排斥,因為心要還原。 <BR/><BR/>如果你不懂得處理,心就會給你一個訊息,那就是痛,這是心的一種防衛。如果你不懂得解決,你就不會去了解,你就會責怪別人,以為是別人讓你心痛,那你一直下去,你的心會更痛,因為心一直排斥,因為心所發出的訊息你不了解。 <BR/><BR/>當你心痛時,是心在給你一個訊息,想讓你知道要去解決你的心事,而你不但沒有解決,反而一直責怪他人,那你的心會越痛,因為心所欲表達的訊息,一直所發出的吶喊,你卻沒有聽懂。 <BR/><BR/>這就比如,你身體的每一個感覺,若你有深深去了解體會,你會了解到,每一個感覺都不一樣。但如果你不去感覺每一種痛,那你就很難去了解和治療,因為這種痛是創造出來的痛,而不是真正的痛。因此要學習快樂,就要去了解心靈的需求。<BR/><BR/>-------------------------------------------------------------------<BR/><BR/>弃家父亲不履行诺言 孩子走出沮丧靠宽恕<BR/><BR/>满亚法师:<BR/><BR/>数年前,当我与前妻办理离婚手续时,她发现怀有身孕,但她指那不是我的骨肉,因此叫艮自然地,孩子自出世以来都跟随其外公外婆生活。最近,前妻准备再婚,她揭开我才是孩子生父的真相,并在无条件之下把孩子的监护权交给我。 <BR/><BR/>由于离婚后我一直独居,也缺乏照顾小孩之经验,再加上孩子非常思念其外公和外婆,导致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段陌生的父子关系。<BR/><BR/>目前,我感到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应该将孩子送回给其外公外婆抚养? <BR/><BR/>单亲爸爸合十<BR/><BR/><BR/>单亲爸爸仁者:<BR/><BR/>确实,当我们未能全心全意付出爱之际,若被错误观念牵制,受所谓养育孩子之“责任枷锁”束缚,而勉强充当孩子的监护人,让孩子跟我们一起生活的话,必会自我徒添烦恼,同时更会害苦孩子。<BR/><BR/>如果您在未具足爱心、耐心、金钱及时间等照顾孩子之基本条件之下,草率让孩子与您一起生活的话,那可谓是一件不公平的决定? <BR/><BR/>因此,暂时让外公、外婆负责监护孩子会比较恰当;但,与此同时,您不应该放弃将来领养孩子的机会,毕竟,任何事情都有改变的可能,从现在开始您不妨创造领养孩子之条件及做好担当父亲角色之心理准备。<BR/><BR/>身为父亲,您必须以行动展现您的用心与诚意,如定期探访孩子及给予经济上的资助等,那都是您关心与支持孩子之有力佐证。您与孩子之所以会感到陌生,是因为以往您视他为别人的孩子,导致一时之间您难以打破隔阂,自在接受他。<BR/><BR/>但,只要您再接再厉付出爱,且经过一段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后,终有一天将不难建立深厚的父子情;相信,当有一天您真正地爱他及想领养他时,必定能得到其外公外婆的谅解与祝福。<BR/><BR/>切记,避免让孩子觉得他是一个被置放在某个地方的“物品” ,或令他误以为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不妨坦诚地与孩子接心,让他了解您所作的任何决定都以他的利益为出发点,您接下承担养育他及护佑他之责任。<BR/><BR/>孩子不是我们的负担,我们应把孩子视为上天的恩赐,成就我们学习付出爱,让我们成为通情达理之人;透过爱护孩子,更可增强个人力量及开发内在的仁慈与柔软心。<BR/><BR/>满亚合十<BR/><BR/>口述、满亚法师 笔录、何润霞<BR/>《南洋商报》17/04/2005<BR/><BR/>-------------------------------------------------------------------<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7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5 20:04 编辑

[em01]平时养成习惯的布施心 救苦救难才自然<BR/><BR/>我们应该鼓励有所求和贪图虚名的布施,让捐助者藉着图功利之目的而做一点善事,大家共襄善举,展现人间温情的一面。<BR/><BR/>布施可以圆满我们的解脱,一切的付出都在让我们加强“生命是整体”的认知。我们无妨先从有相布施开始入门,当我们不断修炼有相布施后,必定能长养自然流露的无相布施,接受众生皆是一体的生命,没有给予的一方,也没有得到的一群。<BR/><BR/>无相布施是多么的自在,当我们全然投入之后,所升起的开明心与阳光心,并非任何的名利或善报所能抵换,那种喜悦如同终于找到真心的本来面目。<BR/><BR/>无相布施是一个理想目标,训练我们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即施受平等,做了就放下;尽管我们一般不容易做到,但,不妨学习朝这修行目标迈进。<BR/><BR/>佛陀教示我们布施波罗密。布施圆满于施受平等,所谓平等即没有执取施或受;对于解脱的圣者,布施时是无有分别心的,真布施者可以圆满生命。然而,我们布施时往往仍有所求,如求福报、求消灾、求富贵,那也无可厚非;毕竟,为善的心可以帮助我们长养善根。<BR/><BR/>由于我们未能透过一时布施之善行而开心、开悟,也不能因此体会因果、取得力量或达到解脱自在,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地布施。从有为到无为,从有的布施心,慢慢养成自然流露的无相布施之行为,达到没有“我在布施,你在纳受”的一心圆满境界。<BR/><BR/>必须空掉小我<BR/><BR/>而且,我们要达到随缘的布施及习惯的布施,如同菩萨境界,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人人都能得到菩萨之爱;但,我们的布施却往往只局限于有缘人,例如,每当经过车祸现场时,我们一般都视若无睹,除非出事者是亲友,才会下车给予关怀和协助。 <BR/><BR/>可见,我们必须空掉小我,才能发挥大我的布施精神,先从有缘的亲友开始培养,让自己多多养成付出的习惯,之后,再面对无缘的陌生人时,自然就能真情流露。<BR/><BR/>无可否认,目前我们都徘徊在“政治化布施”的十字路口,行善的同时又要争一个名,或强调“我在做慈善”、计较。我们的团体布施多一点”……殊不知,我们的救济只是帮助一时急难的人,让他们往后可以自立自强;对于真正可怜的人,我们是帮不了他的!毕竟,我们一时的救济是有限的。<BR/><BR/>因此,不要等到灾难发生后才蜂拥去做慈善,我们必须敏锐地觉知、感应、自动自发及体会别人的需要,平时就得养成布施的心,时时刻刻给予儿女、兄弟姐妹或身边周遭人“布施”,这样,自然而然救苦救难的布施就会做得很自然。<BR/><BR/>否则,我们若信口开河,毫无诚意的对人说:需要帮忙时来找我吧!相信,对方永远也不会上门求助,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希望给别人太多负担,更不愿意因此而遭受他人拒绝。<BR/><BR/>须知,布施是在利益自己,如同为自己寻回破碎的片段;偶尔为之的布施所带来的“利益”确实是很有限。<BR/><BR/>惟有觉悟者才能满众生之愿,凡人恐怕难以随众生因缘而布施;因此,当我们未觉悟之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BR/><BR/><BR/><BR/>口述、满亚法师 笔录、何润霞<BR/>《南洋商报》06/02/2005<BR/><BR/>-------------------------------------------------------------------<BR/><BR/>与家人争执特别多 跟外人相处分外亲<BR/><BR/>满亚法师:<BR/><BR/>我今年20岁,有一姐一弟。弟弟今年要应付中三会考,可是,每当他向我请教功课难题时,我常会显得很不耐烦,我宁愿代他做完所有的习题,也懒惰向他详细解释;我知道这样可能会害了他,但,我始终难以改变此陋习。<BR/><BR/>此外,每当我的父母或姑姑要和我谈话时,我也一样很不耐烦,好像跟他们多说一句话就会吃亏似的;有时,虽然我是心平气和的给予礼貌回答,但,心里却十分不愿意跟他们详谈。 <BR/><BR/>在家人面前,我好像在自我封闭;然而,我对待朋友却不会显得不耐烦,我经常告诉自己不能如此对待家人,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BR/><BR/>另一方面,我是个比较不喜欢讲话的人,尤其跟一大群朋友在一起时,我的话题更是少得不能再少。请问师父:为什么我会养成这种性格?<BR/><BR/>官官合十<BR/><BR/><BR/>官官仁者:<BR/><BR/>由于我们与家人关系密切,彼此之间亲情坚固、能以宽广的包容心、真诚心互相对待,此种种因缘条件导致我们可以勇敢地表达真实心情,及时将内心的不耐烦等情绪宣泄。<BR/><BR/>但,即使大家再怎么争吵,心中的怨气总会很快烟消云散,可能这一刻大家吵得面红耳赤,下一秒即和好如初,双方皆不会怀恨在心,正如俗语所谓“打死不离亲兄弟”。<BR/><BR/>对于外人,我们看似不存在恶言相向的问题,然而,这不见得是好事,说穿了,我们不外是各自被一层“糖衣”包装着罢了!因为大家都不敢把自己最真实面目,甚至最丑陋的心态表现出来;于是,惟有无奈地忍气吞声。<BR/><BR/>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争吵未必不健康,这其实是发泄情绪的健康管道;可惜,平常我们在与人交往的各种情况下,大都不敢把个人的真实心情表达出来,只一味的忍耐、压抑。在家人面前,因为我们不需要伪装,就可勇敢地做自己,一旦遇有不快之处,即会马上宣泄。 <BR/><BR/>可见,您对弟弟的不耐烦,主要是您平时没及时疏导情绪所导致的,不是弟弟或家人让您感到不耐烦,而是您在生活各层面都没勇气表现自己的真心情。 <BR/><BR/>因此,当我们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时,家人必须谅解这是健康的疏导管道;当然,我们也不应该让它成为习惯,我们要从自己的不耐烦或容易动怒的境界中觉悟,然后加以修正。<BR/><BR/>自己如何看自己才最重要<BR/>您要勇敢的做自己,不要奢求家人、同学或朋友怎么看您,自己如何看自己才最重要。当您肯定自己以后,您的话题自然就会源源不断。<BR/><BR/>您没有话题的原因是您习惯在心里制造话题,将想说的话藏在心;无话题,不等于是您不喜欢与人交谈,而是您习惯跟自己讲话,那些话都是您吝于跟旁人诉说的,您也搞不清楚自己在跟自己说些什么,导致自己不自觉地莫名沮丧与烦恼,结果就进入“无话可说”的死胡同,亦猜不透身边人需要谈些什么话题。这问题关键在于您一直住在一些曾经有过的经验 ,让您难以感应可倾谈之话题。<BR/><BR/>因此,只要您专注在当下跟谁在一起,并关注对方的需要,自然就会萌生一些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当然,我们无需牵强地讲一些心口不一的应酬话;但,须知,讲话也是我们其中一种“生活需要” ,因为,话题可间接帮助我们疏导情绪、促进友情、增加慈悲心与提升力量。<BR/><BR/>满亚合十<BR/><BR/>口述、满亚法师 笔录、何润霞<BR/>《南洋商报》13/02/2005<BR/><BR/>-------------------------------------------------------------------<BR/><BR/>打开心中的“书” 方能相应圣贤的真理<BR/><BR/>请问读那一类佛书,才能让我们明白佛教的概念?<BR/><BR/>很多人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书” ;意即,我们如果没开心眼,未能觉悟的话,所读的书必然也是自以为的经典或教理。<BR/><BR/>因此,我们必须打开自己心中的那本“书” ,才能相应圣贤或佛陀的教理,当我们的境界烦恼无明时,自然就会相应烦恼的人,惟有心中清楚明白者,才会相应圣人的法。否则,很多人虽在读书,但越读越烦恼;很多人似乎在学佛,却变成是知识性的理解佛教,而不是体证智慧的佛教。<BR/><BR/>我们可以读佛教经典或一些圣贤的书籍,但要身体立行去实践,同时也要亲近善知识。围绕在我们身边那些行善积德的善知识,确实可以长养我们的善根,让我们以他们为模范。需知,福报犹如一面洁净的镜子,无有尘埃;造业则等如镜子蒙上了很多灰尘般。<BR/><BR/>因此,我们要做到越行善越谦卑、越开智慧,一旦开了智慧后,八万四千法门即可透过不同的法门或不同的宗教证悟到唯一的真理。<BR/><BR/>书到处都是,只要我们用仁慈、孝顺、慈悲、仁爱、布施、喜舍、宽容的心来读书,就会远离恶缘,择善而从的把善知识看成是善知识,否则,必会心向功利、对立,甚至烦恼、造业,自以为在修善,其实也是一种傲慢;自以为在念佛,实际上却很多妄念。<BR/><BR/>切记,佛理无非是在开发我们的心地,让我们好好去实践,让身边眷属及有缘与无缘的人做我们的福田,不断地学习布施、积德,它并非让我们的心越来越傲慢、无明。 <BR/><BR/><BR/><BR/>口述、满亚法师 笔录、何润霞<BR/>《南洋商报》24/10/2004<BR/><BR/>-------------------------------------------------------------------<BR/><BR/>赚取人缘知识与安心 比赚钱更有意义<BR/><BR/>为什么在商场上,老实的生意人总是赚不到钱,不老实者却很轻易就赚到快钱?<BR/><BR/>我们总爱说别人不好,却不太容易检讨自己的缺点,于是,当做生意赚不到钱时,就会嫉妒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诬蔑对方以非法的途径赚取不义之财,或不择手段谋取盈利。<BR/><BR/>须知,真正的老实人看所有人都是老实的?<BR/><BR/>所谓老实人赚钱难的原因可能是,很多自以为老实者个性固执、不开放,处事呆板、一成不变,不懂得生活的艺术,导致未能以觉悟的心去看眼前的无常变化;也不知道我们既不能用一个方法与人相处,亦不能以同一模式来过一辈子。<BR/><BR/>我们要了解做生意是服务大众,所以,惟有清楚大众的需要,方能满足大众,继而才可成功赚取大众的钱,如果我们只一味地住在自己要做生意、想赚钱的“目标”中,最终难免会被淘汰。<BR/><BR/>再说,我们不要老是想着要赚钱,实际上,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当老板,如果自己只能够管一个人,那么,安安分分的把自己管理好就不枉此生;而能力范围只可以管理一个家庭者,负责地做个杰出的一家之主,也是一项骄傲与荣耀。即使我们能如愿地当上老板,但,一山还有一山高,社会上还有更出色的大老板,因此,与人比较只会令自己更患得患失,惟有随顺个人的根器寻求发展,人生才会自在喜悦。<BR/><BR/>其实,大自然所供给我们的资源,已经是让我们安享生活绰绰有余了,所以,得到那么多的同时,我们应该要用本身的专长去回馈社会。 <BR/><BR/>因此,不论是做生意或做任何事都好,无非都是建立回馈宇宙大地及众生的一个愿力,以让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能有机会为大众服务,并借着产品作为桥梁,或将钱财重新分配,让更多人能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利益。<BR/><BR/>如果在做生意的同时,我们能警觉了悟的提醒自己:我要赚的不只是金钱而已,我还要赚取无限量的人缘、知识、安心,以及为社会付出的奉献精神,那么,钱自然就会赚得更有意义。<BR/><BR/><BR/><BR/>口述、满亚法师 笔录、何润霞<BR/>《南洋商报》17/10/2004<BR/><BR/>-------------------------------------------------------------------<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7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5 20:04 编辑

[em01]从婆媳相处经验中,看透学乖淡化一切是非。<BR/><BR/>满亚法师:<BR/><BR/>我是已皈依佛教的小学教师,但,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没有依教奉行。我是个不懂得讲客套话及“单刀直入”的老实人,结果这个性让我碰了不少钉子,无论是在事业、家庭、婆媳或亲子关系方面都闹得非常僵,尤其婆媳问题最为严重。 <BR/><BR/>婚前我对夫家情况一无所知,婚后我才从外人口中获悉,家婆是在生了5个女儿后,才把我丈夫买回来养。我是在一位亲戚的介绍下认识我的家婆,当年她一见到我后就对我赞叹不已,急着要为儿子做媒,因为,她认为当老师的我只工作半天,可以兼顾到家庭。<BR/><BR/>原本,我还以为家婆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长辈,岂料,婚后不久她即开始对我诸多挑剔,当我做了不如她意的事时,她马上就会致电向所有的女儿告状,自己再添油加醋的讲我有多不孝,她永远都觉得自己很无辜、凄凉。<BR/><BR/>往往,其中3个姑姑会听信她的话而向我兴师问罪,还叫我丈夫教训我,另两位姑姑较为明理,也不爱管闲事,每次听了婆婆诉苦后,只劝她看开一点。<BR/><BR/>我们的关系之所以会闹得这么僵,主要是因为我听了家婆诬赖我的话后,沉不住气的要跟她讨公道而开始的。她是一个双面人,眼前对人好,背后即批评得一文不值,而且常爱煽风点火,最希望见到我丈夫打骂我。<BR/><BR/>婚前的我是非常自由的,只要向母亲交代一声即可出门,但,现在却要受婆婆种种限制,而且每当我出门,她都会怀疑我把金钱或家中的物品带回娘家,她总爱干涉我带什么东西出门?几点出门?让我觉得自己像犯人一样。<BR/><BR/>每当被家婆冤枉时,很多时候我会情绪失控地下跪,向她磕头发誓,不停地解释以讨公道,甚至闹自杀来平息风波,我觉得自己真像一个疯人! <BR/><BR/>我感到很大压力,婆婆经常都到处向人诉说我的不是,邻居们都以异样眼光来看我,令我难受极了!我在家中受尽委屈,却得不到丈夫的谅解。 <BR/><BR/>另外,婆婆一直都很希望我为她再添一位男孙,我本身也希望多一个儿子来平衡家中的阴盛阳衰;目前,我育有一子二女,我常担心唯一的儿子若不幸遭遇不测的话,我必定会痛不欲生的。师父,我是否应多生一个儿子作为保障呢?我很会发脾气,应如何修正呢?<BR/><BR/>显成合十<BR/><BR/><BR/>显成仁者:<BR/><BR/>须知,老师的职责不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老师本身每天都应抱持一种教自己的心态,向同事、学生、亲友等身边人,或好的、坏的境界学习,长养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品德,提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并时时检讨反省,让自己更谦卑、体贴的待人,而不是把错误的矛头都指向别人。<BR/><BR/>老师要先得教导自己,学生或旁人才有榜样可依循,毕竟,身教胜于言教。<BR/><BR/>您认为,也许是您的脾气不好,才引起婆婆和小姑诸多误会,导致您受尽委屈;是否您也在不知不觉当中,让学生也受委屈呢?<BR/><BR/>您埋怨婆婆爱刁难您、先生不体贴、姑姑无理取闹等,难道在您的生命里完全没有贵人,或令您相应及值得学习的善知识给您力量吗?您应该好好自我检讨,是不是自己过于负面看待一切人事?<BR/><BR/>无可否认,婆媳之间不容易协同共处,婆婆对媳妇完全没有意见,或媳妇待婆婆如亲生母亲般孝养的例子是少之又少的。不过,婆媳关系也不应该恶化到水火不容,不可收拾的地步,或僵化到要媳妇常常歇斯底里的闹自杀、磕头赔不是;可见,这显示您没有从待人处事的经验中学习到自我净化及提升,警醒自己勿重蹈覆辙的让婆媳关系更恶化。<BR/><BR/>婚前,您可以懵然不知自己所要嫁的是一个怎么样的丈夫,或对他的家庭状况完全不了解:可是,这些年来您理应从一些相处的经验中看透学乖,以让自己淡化一切是非,不受任何不愉快经验所干扰才对。<BR/><BR/>既然您仍计划要多生一个儿子,就表示您的问题其实是不严重的。如果您真的那多生儿子就能保障吗?<BR/><BR/>未婚前比较自由是必然的,妈妈比婆婆较为信任自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婆婆是后来才结的一个亲家,双方肯定要花费一些心思与时间慢慢建立互信、互爱的关系。<BR/><BR/>因此,不要拿婆婆来与妈妈比较,毕竟妈妈与自己相处了几十年,彼此又有血缘关系,自然会特别受妈妈偏爱,就如同您的妈妈偏爱您多于媳妇一样,这是人之常情。<BR/><BR/>既然您仍计划要多生一个儿子,就表示您的问题其实是不严重的。如果您真的那么不愉快,婆婆、丈夫都亏待您的话,就不应该再把一个小生命带到人间来受苦,因为,您们的情绪化会破坏家庭环境的能量场,将让孩子找不到学习的榜样。<BR/><BR/>您以为多生一个儿子就可得到保障吗? 究竟要再生几个孩子才算有保障? 如果,您目前的心境仍持在写这封信的情绪中,您其实是不适合考虑生育问题,您不如提起力量去帮助膝下的儿女,让他们不要因为种种的家庭问题,而压抑成负面的人生态度,别令孩子落入到这是妈妈,那是阿嬷、姑姑之分别对立的尴尬关系里。<BR/><BR/>满亚合十<BR/><BR/>口述、满亚法师 笔录、何润霞<BR/>《南洋商报》03/10/2004<BR/><BR/>-------------------------------------------------------------------<BR/><BR/>坦诚相对 打造美满婚姻<BR/><BR/>满亚法师:<BR/><BR/>我将要2l岁,已有一位相当疼惜我的男朋友,可是,我有一些生理及心理问题困扰着我,令我非常难过,但,却又不敢向男友透露。<BR/><BR/>13岁发育期,我开始变得很文静,朋友都说我很忧郁,不但话题少,也很少展露笑容,不知为何,就是无法开心起来;当时,我对吃也不感兴趣,胃口不好,连一日两餐正餐都难以吞咽,一天只吃一点点饭而已。每当妈妈叫我吃饭,我都悄悄把食物倒掉,虽然我不想浪费食物,但,除了这么做,我别无方法;这种情况大约维持了两年。<BR/><BR/>我怀疑当时的自己可能患上厌食症,体重一直下降,几乎只剩下皮包骨;有一年,我回乡过新年,亲戚们对我那骨瘦如柴的模样都惊讶不已,还建议我母亲带我去医院检查,看是否健康出问题。<BR/><BR/>从那时开始,我就拚命强迫自己尽量多吃一些食物,结果,我的体重逐渐地慢慢增加;至今,我的体重及食欲仍算正常。只是,没法改变不定时进食的坏习惯,且有时吃一点点就饱,有时则一餐吃大量食物;医生说我有胃病,消化及吸收功能皆欠佳。<BR/><BR/>其实,主要困扰我的问题是,我左右乳房发育不平均,导致一边大,一边小,我不敢告诉任何人,也经常担心;万一男朋友知道之后,会否影响我们的感情?也觉得这对男友不公平,我真不敢想象以后我们若发展至谈婚论嫁时,如何把这秘密告诉他?很多人都说,男性很介意伴侣的胸部是否丰满,是吗?<BR/><BR/>向来,我都借松宽的衣服来掩饰这身体缺陷,从不敢穿紧身衣、无袖衣和泳衣,总之想穿的衣服都不敢穿,男友常说我思想保守。为此,我常陷入莫各的痛苦中,一方面不敢将真相告诉男友,另一方面却又不甘心如此枉费青春时光,苦无条件展露年轻的身段,难道我就这样白白地让青春岁月溜走吗?我应该如何向男友说出真相吗?<BR/><BR/>小草合十<BR/><BR/><BR/>小草仁者:<BR/><BR/>相信,由于您的吸收及消化系统出问题,才导致您食欲不振,这其实是自保与自疗的自救方法。<BR/><BR/>目前,您尽量强迫自己进食,身体看起来似乎长了许多肉,但,其实还不算健康,毕竟,病因未真正解除,消化、吸收和发育不全等方面的问题所遗留下来的后遗症,自然就无法根本改善。您才2l岁,当然可以找中医作整体调理,以避免让问题恶化,导致日后演变为其它慢性病,甚至癌症。<BR/><BR/>因此,您何苦过度担心及在乎因为自己发育不全,而令男友嫌弃?事实上,有些妇女即使长得犹如天仙般貌美,也有可能遭受失恋或离婚的打击;有者没有任何缺陷,也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有些人则只欣赏伴侣的优点,而不计较对方外貌上的缺陷。所以,您不应该把自己的缺陷扩大,认为他一定会嫌弃您,自卑得觉得自己没条件谈恋爱。<BR/><BR/>如果他只爱您的身体,或只在意您的外貌的话,终有一天,当老病之无常到来时,他必然经不起考验,极有可能选择弃您而去;因此,爱,不是单靠外表来“打分” ,重要的是彼此坦诚相待。<BR/><BR/>您要接受自己有胃病问题,确实吸收及消化不良,所以,您一定要发愿吃健康素食,并进一步了解如何透过生机饮食来调整身体,以改善胃的情况。此时,您不能像别人一样吃荤或吃垃圾食物,否则,您吃进去以后,难以消化、排泄就衍生更多的问题。<BR/><BR/>我们不应该活在框框里,自我设定的以为:婚姻就只有性生活和情情爱爱而已,其实不然的。婚姻并非只是生理的结合,而是付出、包容、接受、奉献、坦诚、双方共同成长、身心灵交流、互动的一种选择,夫妻关系不只局限于性的关系,或所谓色相的拥有,而是能彼此同甘共苦。<BR/><BR/>如果您有意认真地与男友作进一步发展,就不应存有任何隐瞒的企图,不妨勇敢告诉他:您的吸收及消化系统确实是出了问题,及具有发育不良和自卑的病况。 <BR/><BR/>所谓坦白从宽,为了避免创造有一天他会离您而去的机会,您更应该如实地说出真相;毕竟,他或许被您欺骗一时,但,他不可能接受您一世的诈骗。<BR/><BR/>尤其,如果您们要走向婚姻生活的话,就必须懂得如何互相体谅、怎样养儿育女、面对生老病死,让自己无我而有大爱,这才是打造美满婚姻的基点,不能只一味靠着美丽的外貌、性感的身段,或一时的甜言蜜语;否则,所谓的爱就容易变质,无法把握。<BR/><BR/><BR/>满亚合十<BR/><BR/>口述、满亚法师 笔录、何润霞<BR/>《南洋商报》15/01/2006<BR/><BR/>-------------------------------------------------------------------<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02:1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