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rqjrqj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乙、布施与八正道</P>
< 24pt\"> </P>
< 24pt\">我们必须了解,布施是不离八正道的修行次第的。怎么说呢?因为当施者深信布施的发心,是为施舍悭贪之心、是非等心趣向佛道的无上解脱为目的而行布施,未来必能获得无上的成佛之果;有此觉悟,就具备了八正道中的正见。当施者有了追求无上佛道的涅槃正见做引导,进一步在平素布施时,学习念念以导向无上佛果的‘发心’做为布施的发心与省思,此即具备了八正道中的正思惟。当施者有了佛道正见、正思惟做为布施的引导,为众生宣说布施之法时,所思、所行,也一定会以学布施的最后目的,获证无上佛道为演讲的法义,引导众生步入布施法门的修学领域,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语。因为施者念念学习用正直心布施、清净心布施、寂定心布施、大悲心布施为目标,自然身心会日渐散发出端庄、正直、高雅的气度,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业。一个一心以求证佛道大涅乐为目标的布施者,在尽心施舍自己的烦恼、习气时,绝对不会有奢求广大布施果报的贪念!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命。就在一个施者念念不忘施舍贪心、烦恼心的布施修持精进间(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其身心必然与禅修的清净解脱正念相应(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念)。而在净念相继的显现中,定然与佛果的一分无上解脱正定相应,终至获得大寂灭海的成佛之果(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定)。</P>
< 24pt\"> </P>
< 24pt\">由此可知,只要力行布施法门,就能在八正道的修行次第引进间,得到解脱之果,终至获得佛道的无上涅槃之果,是毫无疑问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丙、如何证明布施者确实发出与涅槃道相应的布施心态?</P>
< 24pt\"> </P>
< 24pt\">一个经常布施的人,是否确实已经发出与无上涅槃道相应的布施心态?最基本的验证方法,就是静下心来,自我反省:‘我在做任何布施时,有没有和以上所说的与八正道相应的布施修学次第相应?有没有因为修学布施法门,而使自己的烦恼心一点一滴的淡薄?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是否正在平静的心湖中一缕一丝地生起呢?’如果有此现象,便表示你已经在布施时,确实痛下针砭,知道如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贪吝心、自私心、尘欲心,正在走向与佛道相应的出世布施发心,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赞叹。</P>
< 24pt\"> </P>
< 24pt\">也就是说明了真正与佛心相应的施者,在布施时确实能够对所施物及受施者做到用朴质心布施、用恭敬心布施、用摄敛心布施、用慈愍心布施,一心敬重受者、思惟施德、思惟善法功德;反观自心,确实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已经去除悭贪心、谄曲心、逢迎心、掉染心、悔施心、慎恚心、嫉妒心、爱惜心、憍慢心、无明心、邪见心、不恭敬心、不惭愧心……。明明朗朗地以智慧的双眼照见到:唯有用以上所说的清净心布施,才能得到布施的要领与利益,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布施,而从布施的修学领域中,逐渐走向学佛的根本目的,与诸佛的无上涅槃解脱之道的一分发心相近。</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丁、为何说布施的发心与涅槃道的次第相近?</P>
< 24pt?></P>
< 24pt?>诚如经上所说的:‘常布施时,诸烦恼薄,能助涅槃。’诸烦恼薄,即是指用以上心态布施,能令六根不随外境所转、所动,当六根清静、不妄动时,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便会坚定起来;当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坚定时,对佛法的真实信心便会稳固起来;当施主对佛法的信心稳固时,自然对布施的果报功德不会生起贪执之心;当施主对布施果报功德不生贪著时,内心从此就会真正得到清净。当施主内心得到清净时,法喜、安祥、柔软的静境,会油然而生;当施主身心沉浸在慈悲、喜悦、温柔、祥和的静境时,只要发心转修禅定境界,便能迅速成就;当施主成就‘一心不乱’的禅定境界时,真实的智慧当下便会生起来;唯有真实的智慧从心眼浮现出来时,才能清晰地看出佛弟子布施的发心,与外道布施的发心,两者修因的相似点及分歧点不同的道理在那里!?而以一颗坚信佛法是究竟解脱之道的清净心,从此安稳地驶向佛道的彼岸而心无挂碍。所以说布施的发心是与无上涅槃的次第相近相应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戊、发出与解脱道相近的布施会获得什么果报?</P>
< 24pt?></P>
< 24pt?>大智度论文有一段话说:‘施主念施故欢喜,欢喜故得一心,得一心故亲生灭无常,观生灭无常故,得道。’</P>
< 24pt?></P>
< 24pt?>由此可知,布施之法,是解脱道的初缘;布施之福,是解脱道的资粮。而解脱道便是步入佛道的前方便。因此我们在布施时,若能将自己布施的发心转向与解脱道—不贪、不著的发心相近,那么一方面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必然获得布施之果—人天尊贵的富贵果报,一方面因为我们在布施时不贪著施物、不著念施者回报的施因所感,未来人天的富贵果报现前时,这些受施者,都会成为你佛道上的善知识、善因缘,成为我们的学法伴侣,从此使我们在菩萨道上顺利行进,真正达到在听闻诸佛名号时,就能获得人天尊贵的富乐果报,而与弥陀此接引众生踏上‘布施法门’的修学历程,生生世世因闻弥陀名而获得人生尊贵果报的悲愿相应。</P>
< 24pt?></P>
< 24pt?>凡是已经发出菩萨心,欲学菩萨、做菩萨的佛弟子,都应当依本篇所说‘与佛道相应的最初布施心态’来检讨、反省自己在布施时,有无从‘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有无违背佛道的发心?有无在布施时,造下未来的障道因缘?若有,希望你记取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但愿你从此刻起,经常在布施当下反观自己的发心,正与何道相应?学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力争上游还是要随波逐流,自己好好抉择吧!</P>
< 24p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P>
< 24pt\"> </P>
< 24pt\">1.法施的基本意义</P>
< 24pt\"> </P>
< 24pt\">法华经卷一有一句偈说:‘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P>
< 24pt\"> </P>
< 24pt\">这是阐释法施的基本意义。而且是任何一个佛弟子经常做得到的。由此说明了不是一定要开座说法,才称为法施,只要每一个人在听闻佛法时及闻法后,发心为周遭的人欢喜赞叹‘正法的内容’,乃至仅赞美一句‘法义’,皆称为‘法施’实已种下成佛的善根法种,堪称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P>
< 24pt\"> </P>
< 24pt\">2.法施深一层的释意</P>
< 24pt\"> </P>
<P 24pt\">一般来说,所谓法,涵盖了声闻法及大乘佛法。凡是发心为众生说教、说法、说经、说义、劝化等,皆称为法施(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法华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一、巷三十三、大方广十轮经卷七)。而且以法自施、以法施人自利利人的行为,是任何一个有心护持佛教、弘扬佛法的佛教徒都可以发心实践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3.如何分辨说法者在行‘世间法施’还是‘出世法施’?</P>
< 24pt\"> </P>
< 24pt\">说法的内容,虽有多种不同。总括来说,不出‘世间法施’与‘出世法施’两种。说法者是在行世间法施抑是出世法施?只要在他说法的内容来做分辨即知:</P>
< 24pt\"> </P>
< 24pt\">(1)世间法施</P>
< 24pt\"> </P>
< 24pt\">凡是说法内容,不出人、天的道德、慈善、因果、业力、修行范围,皆称为世间法施。而一位善知识为大众演讲,首先一定要以世间法为说法内容,否则无法引渡初机;这是世间众生根机所感,需要具备大众化、通俗化、世间化、幽默式、风趣性的演讲,才能接受佛教。因为一个完全没有佛法基础的凡夫俗子,不经过通俗化、风趣性的闻法方式为跳板,是无法接受出世法施真理的。因此凡是佛教徒,都应对正在行‘世间法施’引渡众生步入佛门的善知识,致最高的敬意;没有善知识世间法施的发心弘法,众生就没有机会进一步发心转闻深法的因缘。佛教界需要法师弘法、续佛慧命,尤其引渡初机,更是‘法施’的责任。你是否认为佛弟子应当有‘弘扬佛法为己任,不忍圣教衰颓’的发心呢?若有,请今天开始做一些护法卫教的工作吧!</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333399>2)出世法施</FONT>
< 24pt\"> </P>
< 24pt\">凡是说法的内容,以成佛的教法及趣向解脱的修行方法(如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等)为范围,皆称为出世法施。</P>
< 24pt\"> </P>
< 24pt\">由此可知,说法者因引渡众生的根器不同,或自己学法的立场不同,而形成两种说法度众的情形:</P>
< 24pt\"> </P>
< 24pt\">甲、为何以成佛法义为说法内容?</P>
< 24pt\"> </P>
< 24pt\">有的善知识在做‘法施’时,因见佛道衰颓,正法没落,而发慈愍心,苦口婆心地做现代众生根器的需要,广释成佛法义,不与世间众生共诤。其用心乃在期望众生清清楚楚地认识,应当如何脚踏实地由浅入深地走向成佛的道路。最先利益的,还是法施者本身;他不仅为众生指引一条学佛的路线,也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成佛之路。任何一位善知识有这种为令众生发出成佛愿心而发心为众生说法者,皆可称为‘清净佛道法施’。</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乙、为何以解脱法义为说法内容?</P>
< 24pt\"> </P>
< 24pt\">有的善知识在行‘法施’时,因见末法众生大都好高骛远,不务根本,不明佛道根源,自称是大乘菩萨行者,实是庸俗凡夫;因为连最基本的‘五欲’,都没有降伏,怎能自称是‘出世菩萨行者’呢?所以有必要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修持出离尘欲的方法来重新建立学法者的根基;目的是令众生明白:为求佛道,应当先‘观知诸法真空’、‘四谛空性’之理,以此涅槃道‘反观本心’因缘,做为步入佛道的前方便。但是现在有‘矫枉过正’的现象。</P>
< 24pt\"> </P>
< 24pt\">大体上说,只要说法者在大众中发悲愍心,为续佛慧命而行恭敬法施,不为名闻利养,无论说声闻解脱法或大乘菩萨法,皆称为‘清净出世法施’。</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4.出家众为何应以法施为重?</P>
< 24pt\"> </P>
< 24pt\">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指示比丘说:‘布施之法,有法施、财施二种。施中之上者,莫过法施,是故比丘常当修学法施,以法施为重。’(增一阿含经卷七)。</P>
< 24pt\"> </P>
< 24pt\">为何出家众应以法施为重?因出家是求出离‘五欲六尘’之家,以此观点,自然出家所有时间,均应以省思‘我如何超脱五欲六尘的修持’为警惕。若是兼做入世财施事业,甚至以财施为重,势必为了募化财物,将心力移转到‘财施’等筹措上,四处奔波,而荒废道业。故佛指示出家僧众,若发心度众,应以不防碍道业的‘法施’为重。</P>
< 24pt\"> </P>
< 24pt\">在家居士发心修菩萨行,因身份、还境的关系,与出家众发心不同,则可以财施与法施并进而行。(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5.清净法施的果报</P>
< 24pt\"> </P>
< 24pt\">(1)比丘净心说法获得的果报</P>
< 24pt\"> </P>
< 24pt\">布施若是以远离贪心,及以此布施行做为悟道的前方便,就是清净布施;反之,则称为不净施。就以财施来说,如果不以善心布施,就不能称为‘他在修福德’。法施也是同样的道理,倘若不以净信心思惟法义,不为弘法而弘法,但为求施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钱财等四事供养而行说法,则成为一种交易行为,便不能称为‘他在行清净法施’。(杂阿含经卷四十一)</P>
< 24pt\"> </P>
< 24pt\">唯有说法者在经过‘净心、善思’过滤所有的不净念后,以此‘清净、善思’之心教导众生,令闻法者生起向法、修法之心,获得真实法义功德,才能称为真正的‘清净法施’。</P>
< 24pt\"> </P>
< 24pt\">而如何证明说法者是否确实发出‘清净心’为众生说法呢?说法者只要反省金刚经所说的:‘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义,就能清楚自己有没有用深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觉悟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地为众生说法了。</P>
< 24pt\"> </P>
<P 24pt\">而真正要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众生说法的‘清净心’程度,是要经过‘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证法身’的修持过程,才能彻底做到的(见后续‘布施圆满愿’)。</P>
<P 24pt\"> </P>
<P 24pt\">以清净心为众生说法,获得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譬如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有一位比丘,经常在大众之中,殷勤赞叹、演说迦叶佛所开示的诸法实相之理及无量法门功德修证之义。从那一世开始,就因其说法的定慧功德所感,常有妙香从口中而出,世世不绝。而且所发出的妙香‘超越草木诸华之香,能令一切众生心生喜悦。’这仅是以净心说法的果报之‘华’,尚未‘结果’;当其‘果实’现前时,有十种功德,常随其身。</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1、得大名声果报。</P>
< 24pt\"> </P>
< 24pt\">2、得颜容端正果报。</P>
< 24pt\"> </P>
< 24pt\">3、得身心安乐果报。</P>
< 24pt\"> </P>
< 24pt\">4、得众生恭敬果报。</P>
< 24pt\"> </P>
< 24pt\">5、得威光巍巍,形如明月果报。</P>
< 24pt\"> </P>
<P 24pt\">6、得一切众生爱重果报。</P>
<P 24pt\"> </P>
<P 24pt\">7、得辩才无碍果报。</P>
<P 24pt\"> </P>
<P 24pt\">8、得大智慧果报。</P>
<P 24pt\"> </P>
<P 24pt\">9、得断尽一切烦恼、诸结果报。</P>
<P 24pt\"> </P>
<P 24pt\">10、得灭生死苦、证涅槃果报。</P>
<P 24pt\"> </P>
<P 24pt\">这是清净说法者,以法施人,以法自施,未来必然获得的尊贵、辩才、解脱的果报。(大智度论)</P>
<P 24pt\"> </P>
<P 24pt\">(2)菩萨清净说法的果报</P>
<P 24pt\"> </P>
<P 24pt\">佛在般若会上,曾经叙述一位大菩萨为何会获得智慧光明的因果说:‘这位大菩萨生生世世因为行清净法施—不奢求名利而说法、不贪爱供养而说法、不拉拢、不贪受信众恭敬而说法、不贪求学法弟子而说法、不自恃智慧高超而说法,亦不自高轻人,讥剌他人而说法,一心但念追随十方诸佛慈念众生之心,为令众生知诸法实相,为令众生求学佛道而说法。如此以对众生无所依止、无所染著之心而清净说法,招感世世不失智慧光明,永不退转于佛道的果报。’(大智度论卷三十九)</P>
<P 24pt\"> </P>
<P 24pt\">这是现代每一个学做菩萨的凡夫说法者,应当警惕、学习的方向。如何生生世世使自己的智慧光明不失?以上已经为我们开示得十分清楚了。任何人都知道,智慧的相反,就是‘愚痴’。未来我们将会获得不能辨明事理的愚痴果报,或是明辨事理的智慧果报,从现在我们自己‘法施的心态’去省思,应该心里有数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6.分辨法施胜于财施的重点</P>
< 24pt\"> </P>
< 24pt\">法施为何胜过财施?诸经论中均有说明。今举出数点来做法施胜于财施的重点:</P>
< 24pt\"> </P>
< 24pt\">(1)我们行财施,只能救助众生目前的饥渴、寒热等生理病苦及解决其生计上的困难。若是进一步能学行法施,则更能帮助众生在此生消除心灵上的烦恼,找到健康的泉源。</P>
< 24pt\"> </P>
< 24pt\">(2)你无论施舍多少财物,生生世世不论获得如何尊贵无比的财施果报,终究在欲界中受生、受报。若是更能发心研究佛法,以法自师,以法施人,未来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因为当你探得佛道修证之义,又能以清净之心说法,其心日久,必然亦依深理而修,行之既久,定出三界,所以说法施果报能出三界,胜于财施。</P>
< 24pt\"> </P>
< 24pt\">(3)我们尽毕生之财,布施众生,毕竟有量有限。若是发心以法施人,令众生辗转见闻,依法奉行,止恶行善。众生此修法种子定能生生世世延续无尽,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这个道理,就好像‘以薪益火,其明转多’的情形一样。</P>
< 24pt\"> </P>
<P 24pt\">(4)财施之报,净少垢多;法施之报,垢少净多。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今生断断续续地以恭敬心布施,来世这颗间断的布施心不一定能延续下去。若是学习以法施人,只要发心正确、知见正确,以长远心利益众生,不为名闻利养而行法施;这颗清净法施之心,就能持续到遥远的未来,无断无尽。</P>
<P 24pt\"> </P>
<P 24pt\">(5)我们现在如果想做广大的布施法会(如水陆法会),必然需要劳师动众,合和众力乃能完成。若是单行法施,只要有一颗虔诚施法之心,对少数人说法,或是办一场小型演讲会,不一定要劳师动众,就能达到法施的目的。</P>
<P 24pt\"> </P>
<P 24pt\">(6)凡夫行财施时,容易增长自己对这个四大色身的爱著之心。若是学行法施,则能增长我们对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趣入无漏解脱之道的学习与发心。</P>
<P 24pt\"> </P>
<P 24pt\">(7)财施之行,无论有没有佛出世,是世间任何一个众生都能做到的,不是佛弟子专有的。法施之行,唯有当佛出世时,为众生开示成佛法义,才能听闻、留传下来,故知法施甚难。譬如有的辟支佛生无佛世,不为众生说法,但行乞食,仅以变化神通飞腾之力度化众生,就是法施难闻的其中一个例子。</P>
<P 24pt\"> </P>
<P 24pt\">(8)财施不能直接生法施。相反的,法施能生财施;因为财施由善知识开示布施之理而弘扬开来,并且由法施开示的话声闻、辟支佛、菩萨及诸佛因地修行的差别方法,而令众生在闻法、知法、办法下,选择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法门而修。</P>
<P 24pt\"> </P>
<P 24pt\">(9)众生不能因财施而得到广辨诸法的智慧。相对的,如果我们学行法施,则能广泛为众生分辨诸法,令众生由听法、解法、修法、得法中证果、解脱。如为众生分辨有漏法、无漏法、色法、无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常法、无常法、有法、无法,及分辨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可坏的道理。以上诸法只是略说其名相,广说无量。(大智度论、菩萨善戒经卷四、菩萨地持经卷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四)</P>
<P 24pt\"> </P>
<P 24pt\">以上仅是略谈法施胜于财施的原因。并不是说因为法施胜过财施,所以我们只要行法施,不必行财施。而是在明白法施胜于财施的道理后,更要在行财施之余,进一步兼行法施。由法施究竟之理来引导财施,才能一步步地与布施波罗蜜相应,进入‘本愿’—菩萨因地学布施之行的修持行列。</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7.由布施法门来分辨自己是在行入世慈悲心还是出世慈悲心?</P>
< 24pt\"> </P>
< 24pt\">以财施普济众生,乃是一个入世菩萨行者实践‘入世慈悲心’的表现。而以法施化导众生,则是一个出世菩萨行者实践‘出世慈悲心’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P>
< 24pt\"> </P>
< 24pt\">从大乘经典中处处可见,一个初发心菩萨修学布施时,一定先从‘财施’入门,因为众生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必定是以自我能察觉的当务之急(如病痛与生计上的困难等现实利益所需)为契机。布施修学的层次,也是顺此而入门。但是当解决了众生当务之急—民生困难或者是病痛所需,一定要再以‘出世佛法’开导众生,令其种下未来修学解脱及佛道的善种。</P>
< 24pt\"> </P>
< 24pt\">因为入世的财施如济病、济贫所施,只能暂时解决众生当生的外在生活或生理上适时需要,并不能给予众生做‘心理及精神’上彻底的调适与根治。而且因我们尘欲心太重,在‘入世心极深的情况下’,必然与‘入世结缘的众生’生生世世结下不可分割的情缘果报,而将成佛时间,指向不可思议的无量阿僧祇劫以后。</P>
< 24pt\"> </P>
< 24pt\">一个菩萨行者,唯有用‘出世的佛法’滋润、开导众生无始以来‘久病’的心灵,为自己及为众生指引出一条‘长远’出苦的道路,才能由初发心的入世布施修因,而进一步踏上出世‘法施’的学习阶段。也就是从‘入世尘欲心的慈悲众生’,提升到‘不染尘欲心,以出世之心慈悲的众生’的修学程度。而且唯有运用佛法引导众生财施与法施俱行,以此财、法二施的功德心回向佛道,学习以出世慈悲心的心态,步入学佛的修行道路,才能真正进入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波罗蜜’的学法正途。</P>
< 24pt\"> </P>
<P 24pt\">而以现在众生的根器来说,留在这个世界,以布施法门修学出世慈悲心,真是难上加难。还是先求生净土,再回入娑婆,力行布施法门,就有如囊中取物般的轻松自在了。</P>
<P 24pt\"> </P>
<P 24pt\">由上所述,学佛者当可分辨自已是在行入世慈悲心,抑是出世慈悲行?至此应该甚为明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8.财施、法施圆满成就佛道</P>
< 24pt\"> </P>
< 24pt\">当一个菩萨行者握稳财施与法施的‘航行心盘’,踏入‘布施行’的船舫,由财施与法施的相辅行进间,必能在无尽济渡众生的航行中,获得人天尊贵的富乐果报,生生世世延续出世慈悲心的法施心舵,真正做到‘先以欲钩牵,然后入佛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菩萨弘法事业的度生原则。而当财施、法施具足时,就是学佛者福德与智慧圆满成就的时候。所谓渡布施河到彼岸,至此而真正达到布施圆满的境界—成就究竟无上的佛果。</P>
< 24pt\"> </P>
< 24pt\">而一个菩萨行者,修持到何种程度,才能证明其财施、法施圆满具足成就呢?这个问题,将在下一个愿说明。</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9.本愿总结—回归净土</P>
< 24pt\"> </P>
< 24pt\">一个菩萨行者在无量劫以来,正是经过凡夫无数的最初布施发心—不净施,而后经过善知识的指点,启发成佛之心,醒悟不净施的心态与果报,正是障碍佛道的逆增上缘。于是从听闻、学习‘布施’的正确发心开始,一点一滴纠正、反省、去除‘不净施’的心态。在无数劫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以来,从入世而出世—财施而法施,再出出世而入世—法施而财施,发大慈悲心,以身作则,实践与成佛法门相应的布施发心;并引导众生走向正确的成佛法门—首先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之行’。因而积集了无数的福德资粮。</P>
< 24pt\"> </P>
< 24pt\">当这位修广大福的众生听闻佛名时,一念将闻名功德,回向净土,必与佛力相应,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当其回入十方世界度众生时,必生尊贵之家,在‘续闻弥陀圣名’之际,定能蒙佛加被,启迪其宿世福慧之心,从‘感怀、学习弥陀圣德’的实践中,启发坚固的菩萨学法、利生行愿,因利生行为不断,而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的果报。因人天尊贵果报不断,而使学法、利生之行绵延不绝。</P>
< 24pt\"> </P>
< 24pt\">一个菩萨行者,就是这样从‘本愿’听闻佛名的启发中,感怀弥陀圣德,而发广大心,在利生不断的菩萨道上,弘扬弥陀圣德,接引众生,称念弥陀,修学弥陀本愿思想,而在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的菩萨道上,续佛慧命,广度众生,完成与弥陀成佛行愿相应的宏大悲愿理想。</P>
< 24pt\"> </P>
< 24pt\">而本愿只是布施波罗蜜的基础,一个初发心菩萨在力行本愿所说的布施修持次第后,如何深入大菩萨的布施之行而不退转,这是下一个愿‘布施圆满愿’所要说明的内容。</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二、布施圆满愿</P>
< 24pt\"> </P>
< 24pt\">本愿表达的意义</P>
< 24pt\"> </P>
< 24pt\">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净土中的菩萨圣众,如果想要到十方诸佛世界供养诸佛,必定能够满其所愿,供具如意;如果不能承其宿世所修福德,招感供具如意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P>
< 24pt\"> </P>
< 24pt\">前‘四十三愿’—布施入门愿(又称生尊贵家愿),乃是叙述一个凡夫修行者,除了宿世称念佛名,修持念佛三昧外,一定要力行‘布施法门’,才能像菩萨一样在闻忆佛名间,甚至于听闻佛名中,就能因闻名功德所感,与诸佛宿世所修布施行的发心相应,生生世世在菩萨道上招感人天尊贵的果报,杜绝堕落三恶道的业因。而此‘二十四愿’即是承续‘布施入门愿’深一层修布施行的过程与结果,以此阐释一个菩萨行者,如何在度生的菩萨道上,进一步修学布施波罗蜜,而达成到十方诸佛世界供养诸佛—供具如意的理想。</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而本愿只是布施波罗蜜的基础,一个初发心菩萨在力行本愿所说的布施修持次第后,如何深入大菩萨的布施之行而不退转,这是下一个愿‘布施圆满愿’所要说明的内容。</P>
< 24pt\"> </P>
< 24pt\">二、布施圆满愿</P>
< 24pt\"> </P>
< 24pt\">本愿表达的意义</P>
< 24pt\"> </P>
< 24pt\">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净土中的菩萨圣众,如果想要到十方诸佛世界供养诸佛,必定能够满其所愿,供具如意;如果不能承其宿世所修福德,招感供具如意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P>
< 24pt\"> </P>
< 24pt\">前‘四十三愿’—布施入门愿(又称生尊贵家愿),乃是叙述一个凡夫修行者,除了宿世称念佛名,修持念佛三昧外,一定要力行‘布施法门’,才能像菩萨一样在闻忆佛名间,甚至于听闻佛名中,就能因闻名功德所感,与诸佛宿世所修布施行的发心相应,生生世世在菩萨道上招感人天尊贵的果报,杜绝堕落三恶道的业因。而此‘二十四愿’即是承续‘布施入门愿’深一层修布施行的过程与结果,以此阐释一个菩萨行者,如何在度生的菩萨道上,进一步修学布施波罗蜜,而达成到十方诸佛世界供养诸佛—供具如意的理想。</P>
< 24pt\"> </P>
<P 24pt\">依本愿所述净土的菩萨行者所具备的宿世福德果报来看,正是‘菩萨圆满相’的象征,故将本愿列为‘布施圆满愿’。何以证之呢?如愿文说:‘净土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皆悉如意。’此‘修证成果所现之相’,正是大般若经及大智度论卷三十二所说:‘布施具足般若的布施圆满相。’如论文说:‘菩萨修布施时,因以般若波罗蜜为导,获得无量禅定门,及证得无量智慧方便门,以是故无所不能。以般若波罗蜜无碍故,此菩萨心所作,亦无挂无碍,故此菩萨能以一钵之食,供养十方诸佛及僧,而令十方佛前饮食之具,具足而出,皆悉充满而亦不尽。’</P>
<P 24pt\"> </P>
<P 24pt\">再则以无量寿经卷上叙述弥陀修菩萨行的情形来看,亦可证知。如经文说:‘弥陀因无央数劫,积功累德(六度齐修),故随其所生之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又因经常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无量福德成就,故感其手常出无尽之宝物,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旛、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由此经文所述,正与智度论所说的布施具般若的‘布施圆满相’相吻合。因此本愿将以‘布施圆满相’修证的次第内容,分成数个重点来做说明:</P>
< 24pt\"> </P>
< 24pt\">(一)认识大悲菩萨的修行意义。</P>
< 24pt\"> </P>
< 24pt\">(二)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发心是什么?</P>
< 24pt\"> </P>
< 24pt\">(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P>
< 24pt\"> </P>
< 24pt\">(四)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P>
< 24pt\"> </P>
<P 24pt\">(五)菩萨如何从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学情形?</P>
<P 24pt\"> </P>
<P 24pt\">(六)菩萨如何进入发心供佛的深入学习次第</P>
<P 24pt\"> </P>
<P 24pt\">(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P>
<P 24pt\"> </P>
<P 24pt\">(一)认识大悲菩萨的修行意义</P>
<P 24pt\"> </P>
<P 24pt\">1.菩萨布施圆满果报相的修行基础是什么?</P>
<P 24pt\"> </P>
<P 24pt\">净土中的菩萨,乃至所有的大菩萨行者,是如何修成‘布施圆满相’的呢?</P>
<P 24pt\"> </P>
<P 24pt\">绝对不离佛法最基本的道理—‘因缘果报’之法则。种无尽布施庄严因,必得无尽布施圆满庄严果。而此‘布施圆满庄严果德之显相’,正是将佛教所说的因果道理—由现在念念间可以看得到的三时因果,扩展至三世因果,乃至延伸至层层无尽不可思议的甚深、广大因果报应的显相,从菩萨修证布施因果历程的实践中,表露无遗。</P>
<P 24pt\"> </P>
<P 24pt\">当一个菩萨行者的福慧果报积集到某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一定会有超越常人的神通显相。这在修行者看来,是极其轻松平常的事情,但是看在现代凡夫学者的眼光里,就会以‘世间学理’的观点去衡量,而产生神话、幻想、杜撰的结论。</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依修证佛法的观点来说,一个菩萨行者,假使想获得如经典所说‘布施圆满相’的果报,必须经过前愿所述‘布施入门愿’的修因,首先必须确认自己选择布施‘初发心’的正确方向(见前愿),再将自己学佛的‘初发心’,推向布施法门的第一步—依佛所教‘学世间人发出正确布施发心的第一步’(见前愿),反省自己有没有‘现代人布施的不正确态度’(已说明)?将自己学布施的最基础的观念问题扎稳了,才能进一步踏上‘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已说明),成为一个真正学习布施法门的佛弟子。在学习的当中,我们必须明白‘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的果报深浅问题的差别点在那里’(已说明)?领悟了‘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已说明)。再将自己布施发心朝向布施果报的最高点推进。</P>
< 24pt\"> </P>
< 24pt\">而‘与佛道相应的最初布施心态’,正是一个菩萨行者‘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修学次第’的非常重要的观念问题(已说明)。如果凡夫学布施,不能由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导入与佛道相应的最初布施发心—出世间布施行的学法行列,则不可能进入出世菩萨行者学布施的阶段—‘由法施导引财施的深远意义,进入广度众生而不为众生相所染著的不退道心行列’(已说明)。换句话说,凡夫学布施,若不能生生世世发出学出世菩萨行者的出世法施的弘法精神,则不可能有本愿‘布施圆满相’的不可思议的深广、无边的果报证量产生。</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17:3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