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32|回复: 10

看了这遍文章,才知道我们学佛为什么无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主题

375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845
发表于 2007-6-9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3:02 编辑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3>中。。国为什么“富不过三代”?</FONT></P><BR><BR>
<DIV>北京大学要建高尔夫球练习场,立即引起公共关系危机,最后这一贵族计划不了了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6年10月14日,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宣布:“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据说这是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BR><BR>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看看美国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哪里有三代而衰的?再看日本,一个买卖往往从江户时代就开始,至今家门兴旺。“富不过三代”其实很有中。。国特色。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中有深厚的培养败家子的传统。 <BR><BR>看看厦门大学的创举就明白:精英教育,就是要让几个专业的学生把高尔夫球当必修课。你到世界找找,哪个国家有?这大概可以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了。我们为什么能这样独步于世?因为我们对精英有与众不同的理解:精英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须具有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训练。以中。。国的国情,高尔夫是一般人玩不起的,绝对是上流社会的运动。所以,不仅大学要建高尔夫球练习场,上海等地的新贵们,以天价把六七岁的孩子就送到贵族学校学习高尔夫。惹得美国人把这种事情登到《纽约时报》上,让大家看暴发户的热闹。 <BR><BR>美国的情况如何呢?在人家那里,精英的家庭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成为精英。但是,人家精英的概念明显不同。比如,美国的报纸上常有讨论:富裕的家庭如何向孩子解释家里的财产?许多富人特别注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富人,以防他们小小年纪就因为觉得有依靠而不思进取。但有些家庭的财富是盖不住的,比如豪宅、飞机、游艇等等,怎么可以让孩子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想尽办法,让孩子觉得这些财富和自己无关。更有盖茨、巴菲特这种,早早把财产捐了。我一个朋友,不算有钱人,但父亲是一常春藤的前校长,丈夫是另一常春藤的终身教授,说她文化贵族不应该说过分。她就坚持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觉得私立学校容易在富家子弟中培养一种entitlement(大致可以翻译为“理所当然的特权”)。还有一些家庭,干脆自己掏腰包,让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亚的贫民窟当志愿人员。 <BR><BR>美国的精英教育多种多样,也有许多失败的家庭。但是,被社会奉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别是针对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点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识中的entitlement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挣来。而要成为精英,就必须有“领袖才能”。这种才能体现在和民众的沟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强调的是如何了解下层社会,而不是自己的小圈子里玩什么。 <BR><BR>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正好相反:培养的就是人家想去掉的entitlement的意识。高尔夫就是这种entitlement之一。我们强调的,不是精英向社会提供什么服务,而是精英要从社会中享受什么。人家注重的是创造,我们注重的是挥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训,大概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做而变得格外珍稀了吧。高尔夫课显然是有高度的前瞻性:它对那些大部分还一事无成的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怎么先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在天下皆忧时怎么自己独乐。这难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培养败家子的课程吗? <BR><BR>中。。国还没有富,怎么富的门路也没有找到,但富了后如何挥霍已经被设计得如此精致。难道这就是中。。国富翁的未来?</DIV><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主题

375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845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3:03 编辑

我们学佛都在求菩萨,无有那个在做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3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07-6-10 0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3:04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opozzz</I>在2007-6-9 21:17:00的发言:</B><BR>我们学佛都在求菩萨,无有那个在做菩萨。</DIV>
<>好!
<>我们的确应当警惕,别把学佛变成了求佛。</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211
发表于 2007-6-11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3:06 编辑

<>内容很好,题目太耸动了……</P>
<>这个跟学佛没有什么关系吧……</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129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20458
QQ
发表于 2007-6-11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3:18 编辑

<>怎么没关系,很多富人都\"信佛\",起码我接触的我们这个行业里\"信佛\"的大老板\\中老板\\小老板和职业人很多很多.不过有很大一部分人\"信佛\"为了是求佛给他们更多财富.而且这些有小孩的\"信佛\"老板们对孩子的教育和期待就如同文中所说.</P>
<>更夸张的是有一部分人花钱或者找关系年年去上那\"头柱香\",而其他时间则有些给我电话让我帮忙上香或者做功课时帮给她祈福.哎,所以说很多\"信佛\"的人是迷信而不是正信.</P>
<>南无阿弥陀佛</P>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主题

816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4461
发表于 2007-9-1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3:35 编辑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明意</I>在2007-6-11 17:46:00的发言:</B><BR>
<>更夸张的是有一部分人花钱或者找关系年年去上那\"头柱香\",而其他时间则有些给我电话让我帮忙上香或者做功课时帮给她祈福.哎,所以说很多\"信佛\"的人是迷信而不是正信.</P>
<>南无阿弥陀佛</P></DIV>
<>我国头柱香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啊,老夫打算下次带上相机去拍拍。
<>多少人就在那等着新年到,倒计时场面不输中央台晚会吧。而且大年头几天,蜡烛多的是庙里再多的烛台也放不下,管事的和尚只好等游人一走开,就把蜡烛、香拔下来,留出地方以方便后来的游人上香、上蜡烛,那边上蜡烛堆的像小山一样。
<>而且新年到、头一天,功德箱里也是大把大把的塞,争先恐后,那场面,叹为观止啊。谁都想图个吉利嘛。而且还有爬山,永攀高峰啊。
<>而且阳历的年也一样热闹,记得2000年的时候,老夫刚通宵值完班(那年一直风传,据说1999千年终结的时候是世界末日),即被几个睡饱了、头天醒来发现地球还在,自己还活的朋友,给拉到天童寺上香去了。那人多啊................上完香和蜡烛就去攀高峰,可怜老夫通宵未睡啊,腿都软的,但为了新世纪大吉大利,还硬是攀上了高峰,站上山顶上,那感觉..................
<>  
<>  </P>[em01]

以前网上嬉笑怒骂,是未发菩提之心,不解众生之苦,在此忏悔。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4

主题

649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1832
发表于 2007-9-2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别把民间信仰和佛陀正法混为一谈<br>供佛是有福报  和佛结缘<br>可是光有福报 心里贪嗔痴不断  能成佛吗<br>你问 <br>你信不信孔子很伟大  当然说我信呀<br>光信孔子  论语的内容却去不研读  不去实行<br>光信佛  十善 八正道 六度却都不去作<br><br>好像请了家教老师来教你英文<br>你只会对老师行礼如仪  恭敬有加   捶背奉茶<br>却连一个英文字也不肯记<br>这样学10年也没用<br>学佛也一样  佛教的都不去作  能算学佛吗<br><br>http://book.bfnn.org/books/0078.htm<br>.......这个标准就是修正行为最高的指导原则,这叫“传授三归依”。三归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古时候讲三归,大家都懂,不会错解意义。但是,佛法传到现在,大家一听佛、法、僧,不少人错解三归的意义。听到“归依佛”,就想到佛像;归依佛像,这错了。听到“归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归的意思完全给弄错了!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惟恐后人对三归误解,所以在坛经讲传授三归,就不是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从三归的意义上讲,不用佛、法、僧的字样,而说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听就明白其意趣,不至于误会。然后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修行的主要依据,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个叫“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否则的话才入佛门,头一堂课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呢?所以传授三归时,传授证明的老师,一定要将三归的真正意义解说,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三归。我们听了欢喜接受、依教奉行,从那时起,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诸佛如来的学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学生,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归依错了则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诸佛护念,及护法神的保佑了。<br><br> <br><br>先说“归依佛”。什么叫归依呢?“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久远劫以来,在六道里流转轮回,实在是无依无靠,这是非常的可怜。这是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没有遇到好老师。今天遇到了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自性本来觉,所以归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的佛;所以我们归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觉。佛就是觉的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要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觉悟,绝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归依。如果你归依佛,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颠三倒四,那你并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你那个归依是有名无实,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归依自性觉。<br><br> <br><br>第二“归依法”。“法”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或是“佛知佛见”。这是自性的法宝,不是从外面来的。佛陀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个叫“归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见,不是跟着别人走。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没有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之处。<br><br> <br><br>“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凡夫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贪就是染汙;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瞋恚心,被瞋恚染汙。所以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汙。这是心地的染汙。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染汙,我们要从一切染汙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归依僧”。<br><br> <br><br>三归依总结起来说,“归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归依法”就是正而不邪;“归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领(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每一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从今天起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归依,这是真正的归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0-28 10:34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3

    主题

    82

    帖子

    3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2474
    发表于 2007-9-2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说到底,是因果的问题。</FONT></P>
    <><FONT size=5>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因果不虚。</FONT></P>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主题

    375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845
     楼主| 发表于 2007-9-25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因为救众生所以成佛.</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32
    发表于 2007-9-28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3-5-21 15: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12

    主题

    290

    帖子

    48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861
    发表于 2007-9-28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头拄香,买头拄香的那些钱也不知道要流去哪里</P>
    <>呵呵</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02:4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