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61|回复: 4

孝顺善报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主题

3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587
发表于 2006-12-30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gsm5566 于 2015-2-3 22:39 编辑

<FONT color=#532c08> 01 杨黼受老僧开示竭力孝亲<BR>    <BR>      杨黼,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他感觉人生无常,立志修道,听<BR>    说四川省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为了要亲近明师,他就辞别双亲,<BR>    离开故乡,到四川去访师求道。刚抵四川省境内,遇见一位年逾<BR>    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的顶了一个礼,老和尚问他说:<BR>    “你从哪里来?到四川来做什么?”他答道:“我从安徽省来,<BR>    想到四川参访无际大师,修学佛法的大道。”老和尚说:“你要<BR>    见无际大师,那不如见佛。”杨黼问:“我很想见佛,但不知佛<BR>    在哪里,请求老和尚指示我,好吗?”老和尚说:“你赶快回家<BR>    去,看到肩上披着大被,脚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杨黼<BR>    听了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装,雇舟返乡,在路上跋<BR>    涉了一个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苍茫的黄昏,他敲着家中<BR>    的大门,呼唤妈妈开门,他妈妈听到宝贝儿子回来了,欢喜得从<BR>    床上跳起来,来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BR>    匆匆忙忙的出来开门,迎接爱儿。杨黼看到披衾倒屣的妈妈,顿<BR>    然觉悟父母才是活佛。从此以后,竭力孝顺双亲,在物质方面,<BR>    尽量使父母满足,在精神方面,尽量使父母快乐,后来杨黼享八<BR>    十岁的高寿,临终时候,诵金刚经的四句偈,安详而逝。(取材<BR>    自《德育古鉴》)<BR>    <BR>      【湘清按】佛教的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BR>    父母即是事佛也。”古德有云:“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BR>    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BR>    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从以上佛教的经文及古德的言<BR>    论,可知无际大师对杨黼的开示,确有至理。<BR>    <BR>    <BR>      02 徐一鹏纯孝感动猛虎<BR>    <BR>      徐一鹏,是浙江省鄞县人,对父母很孝顺,家中贫苦,不得<BR>    不出外谋生,在海滨一个村庄中设馆授徒。有一天夜间,他做了<BR>    个奇异的梦,醒来以后,对主人说:“恐怕我的父亲在家中病重,<BR>    我急欲回家看一看父亲。”他在归家的途中,经过一处山岭,忽<BR>    然遇见一只猛虎,由于孝父的一片诚心,虽然遭此危险,一些也<BR>    不惊慌,他很镇静的祝祷说:“我为了父亲害病,急欲回家侍候,<BR>    愿老虎怜悯,不要阻挡我的去路。”说也奇怪,那只老虎好象很<BR>    受感动似的,竟回头而去。徐一鹏回到家中,他父亲本已病重得<BR>    昏迷不醒,看到儿子回家,竟苏醒过来,对他说:“我的爱儿,<BR>    你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遇到老虎吗?刚才我被摄至冥府,听到一<BR>    个绯衣人的谈话,知道我本来已命该寿终,因为儿子纯孝的感动,<BR>    使猛虎也退避,冥司特地延我寿命一纪。”后来他父亲的病,果<BR>    即痊愈,过了十二年才去世。(取材自《德育古鉴》)<BR>    <BR>      【湘清按】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近今西洋科学家亦极注<BR>    意研究。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日台北中央日报刊载李元庆译“神<BR>    秘的灵感”一文,报导美国杜克大学灵感心理学专家李恩博士,<BR>    研究心灵感应,极具成就。我国古代书籍,对于心灵感应的事实,<BR>    颇多记载,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曾参,他的母亲在家中有事咬着<BR>    手指,曾参在山中就发生心痛的感应。本文所载孝子徐一鹏,他<BR>    的父亲在家病重,他在外就得到奇异的梦,这也是父子间的心灵<BR>    感应。从孝子曾参及本文徐一鹏的事实看来,可以证明父慈子孝,<BR>    最易发生感应。<BR>    <BR>    <BR>      03 潘综以死救父免于匪祸<BR>    <BR>      潘综,是晋朝时代浙江吴兴人。当时妖党孙恩作乱,匪兵攻<BR>    破村邑,潘综有一个年老的父亲,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难于行<BR>    动,他就背负着父亲,逃避匪祸。因此他不得不走得很慢,有给<BR>    匪兵追上的危险。他的父亲潘骠对他说:“我年已衰老,不能行<BR>    动,无法逃走,你年纪轻,独自一个人逃,还可来得及避去匪祸,<BR>    如果带着我走,走得很慢,势必给匪兵追上,那么我们父子二人<BR>    都要遇难。希望你不要管我,自己一个人逃,可以保全你的生<BR>    命。”潘综听了父亲这一番话,虽觉很有道理,但还不肯舍弃年<BR>    老的父亲,结果终于给匪兵追上。潘综向匪兵叩头说:“我的父<BR>    亲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求求你们饶恕他,保全他的老命吧!”<BR>    他父亲潘骠也向匪兵请求说:“我的儿子年龄轻,本来可以走避,<BR>    为了不肯舍弃我,所以没有走。但我年已老,死也没有关系,只<BR>    求求保全我儿子的生命。”有一个匪兵正要举刀砍杀年老的潘骠,<BR>    老人家吓得魂不附体,潘综急忙把老父抱在腹下,匪兵就举刀转<BR>    砍潘综,一时被砍得皮破血流,顿时昏晕过去。忽然另一匪兵跑<BR>    过来,对其余的匪兵说:“这一青年以死救父,是难能可贵的孝<BR>    子,怎么可杀他呢?杀孝子是不祥的事,万万不可杀!”其余匪<BR>    兵听了,急忙把潘综救活过来,护送他们父子二人安全回家。<BR>    (取材自《德育古鉴》)<BR>    <BR>    <BR>      04 孝媳守护病姑得免火灾<BR>    <BR>      清代乾隆庚子年间,北平(即今北京)竹斜街发生大火,焚<BR>    毁的房屋,达百余栋之多,死伤的民众,数以千计,一时大哭小<BR>    喊,情况极为凄惨,至于损失的财产,更无法估计。可是在这一<BR>    场大火中,也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就是在火灾的断壁残<BR>    垣之中,竟有一间破屋巍然独存,未被火焚。这一间幸运的破屋<BR>    中住着什么人呢?为什么能单独避去火灾呢?据人们这样说:破<BR>    屋中仅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BR>    她们姑媳二人,相依为命。老婆婆的儿子,早于几年前去世,邻<BR>    村的人,很多来向寡妇说媒,劝诱她再嫁,可是这位年轻的寡妇,<BR>    因为婆婆久病卧床,需要她日夜看护,侍奉汤药,所以她宁愿牺<BR>    牲自己的青春,坚持拒绝人们的说媒,表示决不再嫁。一年复一<BR>    年,她细心耐烦的看护着病姑,口无怨言,面无怨色。在这一场<BR>    大火灾中,当熊熊的火焰燃烧到她们的邻居时,忽然风势转变了<BR>    方向,所以火焰没有燃及她们的房屋。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孝媳<BR>    守护病姑的孝行,感动了菩萨,因而菩萨保佑她们免了火灾。<BR>    (取材自《滦阳消夏录》)</FONT><BR>

   Y Y注
http://www.xuanhuafb.com/bbs/images/logo.gif http://www.xuanhuafb.com/bbs/index.asp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主题

3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58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sm5566 于 2015-2-3 22:39 编辑

<FONT color=#532c08>06 宗赜禅师念佛度母<BR>    <BR>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湖北襄阳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陈氏,<BR>    把他带往舅父家中抚养。少年时代,读诵儒书,博通世典。二十<BR>    九岁,忽然觉悟人生的无常,立志修学佛法,礼长芦秀禅师出家,<BR>    参通玄理,深明宗要。想到母亲养育的深恩,当图报答,就迎接<BR>    母亲在寺内方丈东室,朝夕侍奉,除了供养丰富的物质外,更恳<BR>    切的劝导母亲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过了七年,他的母亲在念佛<BR>    声中,安详生西。禅师曾著劝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BR>    篇,说明物质的奉养,是世间的孝,后二十篇,说明劝父母修净<BR>    土,是出世间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当以孝养父母为先。<BR>    (取材自《净土圣贤录》)<BR>    <BR>      【湘清按】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BR>    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BR>    大孝之大孝也。”据此而论,那么像宗赜禅师的念佛度母,可说<BR>    是“大孝之大孝”的典型了。<BR>    <BR>    <BR>      07 徐积侍母寸步不离<BR>    <BR>      徐积,是江苏省淮安县人,在三岁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每<BR>    天晨晚,跪在地上哭呼父亲,十分悲哀。少年时,读诵孝经,想<BR>    到父恩难报,常常流涕不止。二十岁以后,跟从胡安定先生求学,<BR>    深得孔门正心诚意的道理,因此事奉母亲,更加谨严,除非遇有<BR>    极重要的大事,决不轻易离开母亲的身旁,每天衣冠端正的侍候,<BR>    备了丰美的食物孝养。后来他赴京参加考试,因为不忍离别亲爱<BR>    的妈妈,就背负着老母徒步进京,真是形影相随,朝夕相伴。他<BR>    的父亲名石,因此他生平遇见了路上的石,不忍加以践踏,有人<BR>    对他说:“你要避免践踏路上的石,那是不可能的事。”徐积答<BR>    道:“我并不是故意躲避路上的石,实在因为我的父亲名石,所<BR>    以我一看到石,就要想到我的父亲,不禁惕然伤心,不忍踏在上<BR>    面了。”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痛哭到呕出血来,数天水浆不入口,<BR>    居丧在坟墓旁的小屋中,每天在墓前哀呼问视,如同母亲生前一<BR>    样。徐积去世以后,后人谥为孝节先生,至今祭祀不绝,人们都<BR>    很崇敬他,认为徐先生的孝行,可与曾闵相比呢!(取材自《德<BR>    育古鉴》)<BR>    <BR>      【湘清按】大般涅槃经云:“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BR>    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BR>    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色养侍卫,随顺供养。”又大<BR>    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BR>    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BR>    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BR>    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BR>    应当如是报父母恩。”以上经文,说明慈母健在,是人生最幸福<BR>    的事,所以徐积先生在他母亲健在时,要寸步不离的侍养;反之,<BR>    慈母去世,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故徐先生在母亲去世时,痛哭到<BR>    呕出血来。但在佛教的看法,慈母去世,固然是人生最悲痛的事,<BR>    惟在临终时,万不可在床前哭泣,以免妨碍生西,而应抑制悲伤,<BR>    以念佛代替哭泣,助慈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对。<BR>    <BR>    <BR>      08 顾态奉父诚心不欺<BR>    <BR>      顾态,是一位天性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娶妾,生了两个儿<BR>    子,十分钟爱,顾先生以教书为职业,每年所得薪金,全数奉献<BR>    给父亲。庚子年的春天,他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到任的那日,<BR>    张氏知道顾先生的孝行,就把全年的薪金,一次送给他,并且对<BR>    他说;“今天我送给你的银子,你的父亲不知道,这里有人出售<BR>    田地,你可把这银子买田,到了秋收以后,可以获得几石的租米,<BR>    这样才是增加收入的好办法,何必把薪金都给父亲呢!”顾态回<BR>    答说:“父亲是我家庭中的家长,我的薪金收入,应该都给父亲<BR>    分配应用,才能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我怎可为了几石租米而改变<BR>    孝心,怎敢把钱私用而欺骗我的父亲呢?”他收受了张氏全年的<BR>    薪金,仍是诚心恭敬的全数奉献给父亲。由于顾先生孝顺的榜样,<BR>    所以他的儿子都有良好的品行,有一名叫际明的儿子,少年时就<BR>    考中了进士,做到翰林的官位。(取材自《德育古鉴》)<BR>    <BR>      【湘清按】佛教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上说:“慈父之恩,高<BR>    如山王。”儒家的孝经上说:“孝莫大于严父。”像本篇故事中<BR>    的顾态先生,诚心尊敬其父,可说是莫大的孝,因而能得到高贵<BR>    的儿子,真是善有善报。<BR>    <BR>    <BR>      09 杨孝子行乞供亲死后升天<BR>    <BR>      杨孝子,是江苏省武进县圩桥里人。他的父母亲生活十分贫<BR>    苦,并且体弱多病,终年与床褥为伍,苦水为伴,除了衣食以外,<BR>    还要支出很多的医药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杨孝子实在无法<BR>    负担父母亲的生活,万不得已,只好冒着耻辱做乞丐了。把行乞<BR>    所得食物,供养父母,倘若父母还没有吃饱,虽然自己饿得饥肠<BR>    辘辘,也不敢先吃,一定要待父母完全吃饱以后,方才进食。如<BR>    有美好的珍贵食品,就跪在父母的面前,很恭敬的献给双亲吃。<BR>    不仅在物质上,使父母亲的衣食满足,另在精神上,使双亲有所<BR>    娱乐,可是地处乡间,没有戏院剧场等娱乐场所,杨孝子就自己<BR>    编造了很多山歌,在双亲面前,一面唱歌,一面跳舞,博得双亲<BR>    的欢笑。这样经过了十多年,当地的人,都为杨孝子的孝行所感<BR>    动。有一家富户,要雇杨孝子为佣仆,但他并没有接受,回答富<BR>    户说:“我的双亲终年害病,缠绵床褥,我每天除了行乞之外,<BR>    就要在家为双亲侍奉汤药,不能一天离开家庭,所以我无法到你<BR>    家中来做佣仆,只能谢谢你的好意了。”从此以后,他仍是像以<BR>    前一样的行乞,稍有余钱,就替双亲延医诊病。后来杨孝子的父<BR>    母相继去世,他把行乞所得的钱,买了两具棺材,脱下自己的衣<BR>    服做殓衣,虽天气严寒,赤身忍冻,也不顾惜。父母的遗体葬在<BR>    田野间,他露宿墓旁,日日夜夜的哀哭,过了一个多月,竟因悲<BR>    恸过度致死。<BR>    <BR>      在杨孝子死后的一天,乡间有一姓徐名道之的人,因病去世,<BR>    被鬼差带到冥府,看到一个穿着紫袍的冥官,向冥王报告说:<BR>    “杨孝子到了。”冥王趋前欢迎。徐道之仔细一看。原来冥王所<BR>    欢迎的人,就是刚去世的杨孝子。当时听到冥王对杨孝子说:<BR>    “久仰你的孝行,像你这样的大善人,我们地府是不敢惊渎你的。<BR>    现在天帝有命令,召你升到天堂去。”徐道之因经冥官查明阳寿<BR>    未尽,回阳苏醒了。在徐道之复活以后,逢人便讲述在冥府亲闻<BR>    冥王宣布杨孝子升天的事,因此当地的人,都知道杨孝子死后,<BR>    受到升天的善报。(取材自《德育古鉴》)<BR>    <BR>      【湘清按】依佛教的人天乘而论,孝行可得升天的善报。再<BR>    进一步而言,修学佛教的出世法,求生西方净土,尤应以孝顺为<BR>    本。佛说观无量寿经列举求生西方极乐国土的条件,当修三福,<BR>    而以孝养父母列为三福的第一,可见孝顺在出世法上,亦极为重<BR>    要。杨孝子因未闻佛法,所以虽极孝顺,其福止于升天,倘能更<BR>    进一步,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往生极乐,尤胜于升天万倍了。</FONT><BR>

   ﹉ ﹉注
http://www.xuanhuafb.com/bbs/images/logo.gif http://www.xuanhuafb.com/bbs/index.asp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主题

3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58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1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sm5566 于 2015-2-3 22:39 编辑

<FONT color=#532c08>10 崔侍郎竭力孝母子为贤相<BR>    <BR>      崔沔,自幼就有孝顺的天性。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母亲<BR>    因为悲哭过度,得了目疾,十分严重,崔沔变卖了家产,遍请名<BR>    医,为母亲诊治目疾,可是他母亲目疾太厉害,终至医药无效,<BR>    双目失明。自从母亲成为盲人以后,他每日躬亲奉养,至诚恭敬,<BR>    三十年如一日。凡是母亲的衣食及一切用具,都依照气候的寒暖,<BR>    适时供养,使老人家的生活过得很舒适,没有丝毫的匮乏。每逢<BR>    美景良辰,一定要扶着母亲到野外去游玩,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BR>    气,虽老母双目失明,不能欣赏美丽如画的风景,可是崔先生把<BR>    大自然的事事物物,描述得活龙活现,津津有味地讲给母亲听。<BR>    以及社会上每日发生的动人新闻及趣事,也一一向母亲有说有笑<BR>    的谈论,解除老人晚年的寂寞,忘记了双目失明的痛苦,乐而忘<BR>    忧,十分愉快。后来崔先生年龄渐高,官位亦尊,还亲自与儿子<BR>    侄儿等,在庭园中种植了很多桃、李、橘、柿等果树,使母亲四<BR>    季都有新鲜的水果吃。到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悲伤得形容憔悴,<BR>    口吐鲜血。他为了报答母恩,晚年终身茹素。由于崔先生有高尚<BR>    的德行,所以官也做得很大,位至“中书侍郎”的职位,他的儿<BR>    子佑甫,也成为一代的贤相。(取材自《德育古鉴》)<BR>    <BR>      【湘清按】感应篇汇编上说:“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有冷<BR>    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有惊怖心,不可使吾亲<BR>    生愁闷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恨心。”像本<BR>    篇故事中的崔沔先生,于美景良辰扶亲出游,对母笑谈故事,就<BR>    是实行了“不可使吾亲有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BR>    “不可使吾亲生愁闷心”的孝行。<BR>    <BR>    <BR>      11 朱寿昌修忏遇母<BR>    <BR>      宋朝朱寿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儿子,他的母亲刘氏,出身<BR>    微贱,在寿昌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母亲离婚,后来他母亲<BR>    又改嫁民间,不通音讯,到寿昌长大以后,常常思慕自己的母亲,<BR>    但不知母亲的下落,苦于无法会面,十分悲哀。他就辞去了官职,<BR>    立志一定要寻到母亲,经过了万里的跋涉,吃尽了千辛万苦,还<BR>    是没有达到寻见母亲的愿望。当时没有像现代一样的报纸,无从<BR>    在报纸上登广告寻人,那样毫无方向的寻访,确实是十分困难、<BR>    希望异常渺小的事。可是他并不灰心丧志,不达目的不罢休,他<BR>    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深信感应的不虚,他刺了自己身上的鲜血,<BR>    用血写成水忏一部,印施流通,利益大众,并且日日夜夜的持诵<BR>    水忏不辍,祈求佛菩萨的灵感。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有一天,<BR>    他走到陕西同州地方,忽然遇见了母亲,那时他母亲虽已白发苍<BR>    苍,面有皱纹,但容貌还能认识,可是寿昌以前还是七岁的小孩,<BR>    现已长成了大人,他母亲却不认识他了。寿昌亲切的连呼:“妈<BR>    妈!妈妈!”并且高声的说:“我是寿昌,我是寿昌。”他母亲<BR>    哎呀一声说:“我的儿,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此与你相见。”母子<BR>    二人,二十多年不见,一旦会面,不禁惊喜交集,喜极而涕,抱<BR>    头痛哭,感动了很多路旁的行人,都驻足而观。朱寿昌把母亲迎<BR>    回家中,尽心孝养,后来他出任“司农少卿”的官职,孝行更笃。<BR>    当时士大夫中,对于朱寿昌的孝行感应,一时传为佳话。(取材<BR>    自《梦溪笔谈》)<BR>    <BR>    <BR>      【湘清按】近代心理学家,也承认有心灵感应的事。但心灵<BR>    感应,并不常见,原因是如果缺乏诚心,就不易获得感应。像这<BR>    件故事中的朱寿昌,刺血书忏,昼夜持诵,万里跋涉,而无退志,<BR>    是何等的精诚!宜乎感应所致,而获母子相会,俗语说:“诚则<BR>    灵。”信然。<BR>    <BR>    <BR>      12 林承美树德资亲<BR>    <BR>      福建林承美,在幼年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母亲艰苦的守节,<BR>    才把他抚养成人。承美想到父母的深恩,恐难报答,因此日夜哭<BR>    泣。有一位禅师对他说:“孝子思念亲恩,痛哭是没有益处的,<BR>    当求怎样报答的道理。古语说:‘作善亲有益,作恶亲有忧。\'<BR>    你要报答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是真正的孝道。”<BR>    承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立志戒杀放生,广修救人<BR>    济世的善事,后来他享九十六岁的高寿,得到很高的科第。(取<BR>    材自《阴骘文广义》)<BR>    <BR>      【湘清按】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亲,<BR>    孝之终也。”可见立身行道,是孝的终极,而林承美的戒杀放生,<BR>    广修善事,尤为立身行道,报答亲恩的好榜样。<BR>    <BR>    <BR>      13 钱氏孝护翁姑全家免疫<BR>    <BR>      清代顺治甲午年三月,江苏省武进县(古名晋陵)城东居民<BR>    顾成,娶钱氏小姐为媳妇。有一次,钱氏回母家省视父母,忽然<BR>    夫家乡间流行急性时疫病,传染很广,病死的人很多,有的全家<BR>    数口都死于时疫,也有一条巷中的人,大半死去,只剩数人。病<BR>    势的凶猛,令人心惊股栗。如果得了这种急性的时疫病,至亲也<BR>    不敢过问,大家深恐传染。不幸顾成夫妇也染了时疫,后来他的<BR>    儿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了疫病。钱氏在母家听到了翁姑都患时<BR>    疫的信息,急欲回夫家视病,他的父母爱女心切,恐怕女儿也会<BR>    染到疫病,所以力劝钱氏不要回到夫家去。可是钱氏深明大义,<BR>    她说:“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侍候翁姑,现在翁姑病危,倘<BR>    若我忍心不归,那与禽兽何异!”终于不顾父母的反对,不怕疫<BR>    病的猖獗,只身回到夫家去。当钱氏回到夫家以后,顾成夫妇及<BR>    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霍然而愈。当时的人,都认为顾成全家<BR>    能免于疫病的死亡,是由于钱氏至孝的感应。(取材自《德育古<BR>    鉴》)<BR>    <BR>      【湘清按】民国以来,我国由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BR>    “推翻旧道德”的恶劣影响,固有道德,日益低落。今世能孝顺<BR>    父母的儿女,固如凤毛麟角,而求其能孝顺翁姑的女子,更寥不<BR>    可得。像本文的钱氏女,能不怕疫病的传染,孝护病危中的翁姑,<BR>    实可为今世女子的楷式。至于疾病的成因,固然是由于病菌,但<BR>    科学家亦认为人身的抵抗力,足以抗御病菌而不使患病,所以顾<BR>    成全家的免疫,当是由于钱氏至孝的伟大正气,因而增强全家的<BR>    抵抗力,而使病菌无从作祟,免于死亡。这种因果事实,是很合<BR>    于科学的,绝不能视为迷信。<BR>    <BR>    <BR>      14 吴二事母尽孝免于雷击<BR>    <BR>      吴二,是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贫民,侍奉老母,极为孝顺,<BR>    颇能博得老母的欢心。有一天夜间,梦见神对他说:“你前生有<BR>    宿恶,明天午刻,将为雷击死。”吴二因为不忍离开老母,求神<BR>    救命。神说:“这是天数,没有办法避免的。”吴二深恐雷击使<BR>    母受惊,第二天早晨,准备了早膳对母亲说:“我今天有事出门,<BR>    请母亲暂到妹妹家去。”可是他的母亲不允许,过一会儿,天空<BR>    中乌云满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吴二更加忧虑母亲受惊,急<BR>    忙把大门关上,自己跑到田野去,静待雷击的惩罚。哪知再过一<BR>    会儿,天空放晴,吴二竟没有遭受雷击,平安归家。回到家中以<BR>    后,小心的保护着母亲,还不敢把梦中的经过说出来。第二天夜<BR>    间,又梦神对他说:“你的至孝感天,已宥除前生的宿恶。”后<BR>    来吴二更加孝养母亲,终身不懈。(取材自《德育古鉴》)<BR>    <BR>      【湘清按】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有“现报”“生报”“后<BR>    报”之别,现报是现世造的业,现世受的果报。生报是这世造的<BR>    业,来世受的果报。后报是某一世造的业,隔了二世以上才受果<BR>    报。本篇故事主角吴二,因前生恶业,今生本来要受雷击的恶报,<BR>    这是属于生报。但吴二因现世至孝的感应,未受恶报,这又是心<BR>    能造业,心亦能转业的道理。至于佛教虽非神教,只是佛教认为<BR>    神还是六道中的凡夫,不能与至圣佛陀相比,但并不否认神的存<BR>    在,所以在佛经及因果故事中,常有关于神的记载。</FONT><BR>

   ℃ ℃注
http://www.xuanhuafb.com/bbs/images/logo.gif http://www.xuanhuafb.com/bbs/index.asp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主题

3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58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sm5566 于 2015-2-3 22:39 编辑

<FONT color=#532c08>15 许坦舍命救亲<BR>    <BR>      许坦,是唐朝时代的孝子,在他十岁的那年,有一天,跟着<BR>    他的父亲一同入山采药,忽然半路中跳出一只猛兽大豹,张开了<BR>    血盆大口,攫着他的父亲。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小年纪的许<BR>    坦,并不惊慌,他一面鼓足了最大的力气,高声呼救,一面举起<BR>    了木杖,奔着向前追击那只大豹。说也奇怪,那只凶猛的豹,竟<BR>    出乎意外的,舍弃他的父亲,回头逃走。许坦的父亲,得以死里<BR>    逃生,真是惊喜交集。父子二人,在饱受虚惊之后,再也无心采<BR>    药,就一同徐步回家。从此远近各地的人,传播着这一件颇有传<BR>    奇性的事实,大家都认为许坦的孝行,制服了猛兽。否则的话,<BR>    那只凶恶的大豹,能猛攫他的父亲,怎么反而畏惧十岁的小孩子<BR>    呢?这显然是至孝的感应所致。后来这件孝行的美谈,传到朝庭,<BR>    皇帝唐太宗听了大奇,对侍臣们说:“许坦是一个小小的儿童,<BR>    竟能舍命救亲,因而制服猛兽,这样令人感动的至孝,应该予以<BR>    大大的嘉奖。”后来皇帝授予他“文林郎”的官衔,享受殊荣。<BR>    (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BR>    <BR>    <BR>      16 孙瑾孝感天晴<BR>    <BR>      孙瑾,是元朝时代的孝子。侍奉父亲及继母,竭尽心力,表<BR>    现至诚的孝行,颇为当时人民所称道。父亲去世以后,棺柩停在<BR>    家中四年,他忧伤万分,整日衣不解带,每天只吃稀粥,断绝荤<BR>    腥,虔诚的念佛诵经,以期父亲魂超极乐。将要出葬的时候,雇<BR>    船载着棺柩渡江,正值狂风怒号,波浪汹涌,可是当运柩的船刚<BR>    开出时,顿时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好象行于平地一样,大家都<BR>    赞叹这是孝顺的感应。他侍奉继母唐氏,宛如母亲,有一年,继<BR>    母胸部生了一个大痈,脓血淋漓,呻吟床榻,痛苦万分。他为孝<BR>    心的驱使,不嫌脓血的污秽腥臭,用嘴吮着继母的疮口,用舌舐<BR>    去皮肤上的脓血,过了几天,继母唐氏的痈,竟霍然而愈。唐氏<BR>    又患眼病,起先只是双目红肿,视力模糊,延医诊治,病势并未<BR>    减轻,反而一天一天的加重。最后竟至双目失明。他看到继母不<BR>    能看见世界上的一切,实在太可怜,他想,以前继母患痈,是他<BR>    用舌舐愈的,倘使再用前法,是否也有复明的希望呢?因此,他<BR>    又不畏污秽,不怕麻烦,每天用舌舐着继母的双目,一星期,二<BR>    星期的过去,并不见效,但他一点也不灰心,每天继续为唐氏舐<BR>    目,因为他想这样最少可给继母精神上的安慰,持续了两个月,<BR>    继母的双目,居然复明,重见天日,母子二人,真有说不出的喜<BR>    悦。后来继母老病去世,将要下葬的时候,每天苦于大雨滂沱,<BR>    因而葬事受阻,他夜间向天号哭,祈求天公放晴。第二天早晨,<BR>    果然云开日朗,天空大放光明,葬事得以顺利进行。葬毕以后,<BR>    天又下雨,数日不止。天公放晴一天,分明是便利孝子葬母的。<BR>    从孙瑾孝顺格天的事迹看来,可知孝顺之至,所求皆应。无感不<BR>    通,真是不可思议。(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BR>    <BR>    <BR>      17 陈氏受托养姑<BR>    <BR>      宋代有一位善良的女子陈氏,在二十岁那年出嫁,婚后正过<BR>    着甜蜜的生活,哪知不到一月,她的丈夫奉命出征,新婚的离别,<BR>    是多么黯然神伤。临别的时候,她丈夫谆谆地嘱咐她说:“我离<BR>    家以后,你要好好的侍养我母亲。”她也温存的安慰丈夫,使他<BR>    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她的丈夫在前线作战阵亡,英勇地为国牺牲,<BR>    陈氏既遭生离之苦于前,复受死别之痛于后,悲哀之情,不是笔<BR>    墨所能形容的。但是为了要侍养堂上的婆婆,不能不节制悲哀,<BR>    保重身体。她的父亲看她双十年华,忽然丧夫,倘若守寡,虚度<BR>    青春,未免太可怜,所以恳切的劝她改嫁。可是陈氏意志坚决,<BR>    回答父亲说:“亲爱的爸爸,你爱你的女儿,你更应尊重女儿的<BR>    人格。我受丈夫生前的嘱托,侍养他的母亲,而今丈夫为国牺牲,<BR>    我怎可违背我对丈夫的诺言,抛弃堂上的婆婆不顾呢?我宁可自<BR>    杀,决不愿再嫁。”她父亲看她意志坚决,怕她真的自杀,也就<BR>    不再劝她改嫁了。从此以后,陈氏勤苦操作,为人缝纫洗衣,所<BR>    得微薄的收入,孝养堂上的婆婆,一直经过五十多年,从来没有<BR>    一丝一毫的懈怠,到婆婆去世的时候,丧葬都能尽礼。陈氏节孝<BR>    的美德,感动了远近的人。伟大的事迹传到了朝廷,皇帝颁赐金<BR>    旌,号曰孝妇。(取材自《女范》)</FONT><BR>

   } }注
http://www.xuanhuafb.com/bbs/images/logo.gif http://www.xuanhuafb.com/bbs/index.asp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129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20458
QQ
发表于 2006-12-30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sm5566 于 2015-2-3 22:39 编辑

<P>看到现在那么多报道子女杀父虐母的报道,真是令人痛心!</P>
<P>愿天下儿女都能孝顺父母</P>
<P>南无阿弥陀佛</P>

   .′ .′注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15:0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