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ijian

遇见未知的自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再盲目追逐生活里的新鮮事物|His Eminence Huadeng Dorji Rinpoche.

这在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外界的喧嚣与新奇所吸引,内心时刻追逐着所谓的新鲜感。然而,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真谛或许并非是时刻充斥着新鲜事物,而是拥有一份安稳的状态。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佛法强调“诸行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些看似新鲜的事物,不过是短暂的幻相。我们对新鲜感的过度追求,本质上源于内心的贪念,总是渴望更多的刺激与变化,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安稳,并非是单调乏味,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对当下生活的接纳与珍惜,这与佛法倡导的“活在当下”理念不谋而合。

许多人在追求新鲜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换工作、生活环境,甚至人际关系,却始终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们如同在大海中漂泊的船只,被各种欲望的浪潮推动着,却迷失了方向。相反,当我们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安稳,就如同找到了心灵的港湾。就像弘一法师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的智慧,是在经历了繁华与喧嚣之后,依然能够回归到安稳的生活,享受那份宁静与平和。

我们应当明白,生活的本质不在于追求无尽的新鲜,而在于内心的安稳。以佛法的智慧为指引,放下对新鲜感的过度执着,学会接纳生活中的平淡与重复,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再盲目追逐生活里的新鮮事物|His Eminence Huadeng Dorji Rinpoche.

这在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外界的喧嚣与新奇所吸引,内心时刻追逐着所谓的新鲜感。然而,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真谛或许并非是时刻充斥着新鲜事物,而是拥有一份安稳的状态。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佛法强调“诸行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些看似新鲜的事物,不过是短暂的幻相。我们对新鲜感的过度追求,本质上源于内心的贪念,总是渴望更多的刺激与变化,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安稳,并非是单调乏味,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对当下生活的接纳与珍惜,这与佛法倡导的“活在当下”理念不谋而合。

许多人在追求新鲜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换工作、生活环境,甚至人际关系,却始终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们如同在大海中漂泊的船只,被各种欲望的浪潮推动着,却迷失了方向。相反,当我们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安稳,就如同找到了心灵的港湾。就像弘一法师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的智慧,是在经历了繁华与喧嚣之后,依然能够回归到安稳的生活,享受那份宁静与平和。

我们应当明白,生活的本质不在于追求无尽的新鲜,而在于内心的安稳。以佛法的智慧为指引,放下对新鲜感的过度执着,学会接纳生活中的平淡与重复,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讓猶豫偷緣機

米拉日巴尊者曾说:“若想证悟实相,需如母忆子般,以强烈的渴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修行。”其实人生的诸多境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缘分和时机,绝非自动找上门的偶然,而是像修行者对证悟的执着一样,是我们带着恳切的盼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的无数选择。

从逻辑上讲,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像是种下了一颗种子,而这些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构成我们所经历的缘分和时机。当我们满心期待一份真挚的感情,或者渴望一个事业上的突破时,仅仅等待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在修行的道路上,若只是坐等开悟,而不付诸行动,那永远也无法抵达智慧的彼岸。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凭借内心的渴望去甄别、去抉择,才有可能迎来那看似偶然降临的缘分与时机。

“搞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而是我数不清的犹豫。”犹豫,是我们在面对选择时的迟疑与徘徊,它就像修行路上的杂念,干扰着我们的判断,让我们与本该抓住的缘分和时机失之交臂。每一次犹豫,都可能使我们错过那绿灯亮起的最佳时机,让我们在等待中徒增遗憾。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内心的渴望时,就要像修行者精进修行一样,果断地做出选择,摒弃犹豫,才能紧紧握住属于自己的缘分和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讓猶豫偷緣機

米拉日巴尊者曾说:“若想证悟实相,需如母忆子般,以强烈的渴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修行。”其实人生的诸多境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缘分和时机,绝非自动找上门的偶然,而是像修行者对证悟的执着一样,是我们带着恳切的盼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的无数选择。

从逻辑上讲,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像是种下了一颗种子,而这些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构成我们所经历的缘分和时机。当我们满心期待一份真挚的感情,或者渴望一个事业上的突破时,仅仅等待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在修行的道路上,若只是坐等开悟,而不付诸行动,那永远也无法抵达智慧的彼岸。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凭借内心的渴望去甄别、去抉择,才有可能迎来那看似偶然降临的缘分与时机。

“搞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而是我数不清的犹豫。”犹豫,是我们在面对选择时的迟疑与徘徊,它就像修行路上的杂念,干扰着我们的判断,让我们与本该抓住的缘分和时机失之交臂。每一次犹豫,都可能使我们错过那绿灯亮起的最佳时机,让我们在等待中徒增遗憾。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内心的渴望时,就要像修行者精进修行一样,果断地做出选择,摒弃犹豫,才能紧紧握住属于自己的缘分和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是引导凡夫这个明了的心,在整个人事的杂染当中,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家,怎么样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它整个发起,就是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开始。没有一念的妄动,就没有整个因缘的过程。所以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而产生了堕落,佛陀的一念神咒使令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所以《楞严经》的法会,从发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门是一个摄用归体的法门。

《法华经》是佛陀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显现六波罗蜜,是一个依体起用。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你已经明心见性以后,你接下来要干什么?就是修方便法门,就修《法华经》,广修六度,积功累德。所以这两个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我们从发起序——一个教法生起的过程,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消息。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提出来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 摘自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义》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從心出發,於“五毒”迷障中尋光明

在佛教深邃的智慧之中,贪嗔痴慢疑这“五毒心”有着极为关键的阐释。诚如诸多藏传佛教成就者所言,它们是众生流转于轮回苦海的根本业因,彼此间存在着紧密且微妙的逻辑关联。

贪,是一切烦恼的起始点。人们对财物、情感、名利等的过度贪恋,如同点燃欲望的火种。当这欲望之火因贪念而熊熊燃烧,一旦外界的境遇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嗔恨便如烈火烹油般随之而生。嗔怒的情绪就像汹涌的暗流,冲击着内心的平静与理智。

在贪与嗔的双重影响下,痴念愈发深重。由于被贪嗔蒙蔽了双眼,众生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因果规律,陷入愚痴的迷雾中,做出种种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而慢心则在贪嗔痴的土壤中悄然滋生。当个体在贪求中获得了一些暂时的满足,或者因嗔恨而产生了对外界的不满时,便容易滋生傲慢之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轻视他人。

最后,疑念如同腐蚀心灵的毒药。在贪嗔痴慢所构建的扭曲认知世界里,对真理、对他人、对修行的正途都产生深深的怀疑,这种怀疑使得众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解脱的修行之中,进一步加固了轮回的枷锁。

成就者们以其超凡的智慧与洞见,清晰地揭示了“五毒心”的危害与内在逻辑,指引着修行者们通过对治这五毒,踏上解脱烦恼、证悟菩提。
所以,我们应当时常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那些潜藏在心底的贪嗔痴慢疑,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五毒心”的束缚。

在顺境中,当成功与荣耀接踵而至,别被胜利的光环冲昏头脑,而是要反观内心,警惕贪与慢的滋生,不让骄傲与贪婪蒙蔽了谦逊与感恩;处于逆境时,挫折与困苦如影随形,不要被愤怒和怀疑占据,更要深入内心,去探寻嗔与疑背后,隐藏着的是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是哪些不合理的认知。无论是置身喧嚣繁华的都市,还是独处宁静偏远的乡野,都把观照内心当作最要紧的事。因为只有正己之心,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始终坚守内心的澄澈,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扰乱心智,让心灵之舟在人生的波涛中,稳稳驶向智慧与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破妄見真

在世间,我们好似置身迷宫的行者,急切地探寻生活的真谛,满心期望能牢牢握住什么,好让内心觅得安宁。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走得太远,忘了出发的缘由。”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生法相,无所住”这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宛如穿透迷雾的曙光,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置身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看似是实实在在的“有”。但商业竞争无比残酷,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曾经辉煌的企业,或许只因一个决策失误、一次市场动荡,便瞬间衰败,从“有”化为“空”。这就像人们追逐财富,账户里的数字起起落落,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财富的多少时刻在变化,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对事物表象的执着。看到网红餐厅门口排着长队,便觉得这家店一定美味非凡,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等待。可真正品尝后,也许会发现味道并没有达到预期,只是被其宣传、排队的热闹景象所迷惑,这便是生了法相。罗曼·罗兰曾讲:“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若能不被这些外在的热闹、宣传左右,客观地评判,便能更准确地了解这家餐厅的真实品质,看清生活的真相。

我们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都被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占据。为曾经错过的机会而懊恼,为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而惶恐不安。例如因几年前一次失败的投资,至今还在后悔当初的决定,或是为孩子未来的升学忧心忡忡。但正如《当下的力量》中提到:“人们总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让自己完全解脱的机会,却不知当下就是那个机会。”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所住,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抛开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像认真享受一顿晚餐、用心陪伴家人,就能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这些古老的智慧,绝非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南。它教会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存在,不被表象左右,不被过去和未来束缚,以一颗平和、超脱的心,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稳稳地走好每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法师,持戒时,有时会变得很紧绷,这样到底是好是坏?
答:持戒对自己过于严厉,对很多人来说都不见得是有利的,有些人持戒持到像一个快要爆炸的气球,对气脉、寿命都会有伤害。如果持戒有已经有这种感受,要学习对自己慈悲一点,要设法让自己的身心的状态都被爱心充满,是有活力的。
很多事情如果多一点弹性,给自己一点空间,就能更加健康,心力也能更充沛。不要认为精进是紧张的,应该是具有喜悦的,清晰却不紧绷,可试着去找到这种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只闻思而不实修的过失

仅仅将教法停留在闻思上而不作实修,
这些教法永远不会成为自己的功德。
可能在你打开书本的时候,
你会说出很多佛法道理,
但当把经书合上时,性格还是和往昔一样,
没有丝毫之改变,
贪嗔痴烦恼没有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也没有增上,
还是与凡夫无异。
这些都是教法没有纳入心相续导致的过失!
——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目前99.99%都是被以前的“因和缘”控制的

以一个平凡人的角度说:
“我们都想百分百的、随意自在地控制我们自己的生活”,
用佛教徒的语言来说,
这个“可以百分百的控制自己和你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成佛。
但是,我们目前完全没有控制自己的能力,
我们目前99.99%都是被以前的“因和缘”控制的。

—— 宗萨钦哲仁波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共修的时候,除了戒行的清净,为什么同参道友的选择也是很重要?

这一点蕅益大师有比较多的论述。他说,在共修当中,如果找不到如法的同参道友,你宁可少,不可草。

我过去曾经听到一个莲因寺的住众跟我讲说,以前忏公师父盖莲因寺的时候,他请建筑师来规划。一开始建筑师规划的道场非常大,忏公师父看了以后非常生气,他说这个道场这么大没办法修行。我当初也不懂,为什么道场大没办法修行。

后来忏公师父又加了一句话,他说,莲池大师——祖师修行的功力,尚且只留四十八单,只留四十八个人,这个末法时代不应该盖这么大。那其实跟这一段的经文道理相通。修行的道场只要有一个人烦恼特别粗重,他的磁场特别的污浊,整个修行的功力都会全部被他拖下去。

所以蕅益大师说,找不到同参道友,你宁可一个人独修,一个人独住。这个地方就正式地提出警告,你共修当中的同参道友是要拣别的。如果有一个不清净,你这个修道的道场都不成就了。所以我们在共修的时候,这个地方都是要注意的,除了戒行的清净,同参道友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199

帖子

15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18
QQ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找一位同行同知见的善知识,关键时刻能拉你一把!

净界法师

我们的障碍,说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障碍,这个障碍的本身是从内心的妄想变现,换句话说,这个障碍是从内心生起,而最先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闭关,他闭关请我帮他护关、帮他送饭,刚开始什么事帮他招呼一下,他那个时候是专心拜佛,一天拜三千拜阿弥陀佛,他是准备拜三年。

拜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内心起了一个很大的烦恼,他那个时候把我叫过去说:净界法师,我现在内心当中有很大的障碍冲不过去了,我不管持咒、念佛、修止观,就是完全过不去,我一定要出来,非出来不可。

我说「你再想想看」,这个时候我就给他开导一些佛法的因缘观,差不多讲了三十分钟左右,三十分钟也不是很久,讲完以后他心开意解。他告诉我说:奇怪,你跟我讲这个道理我都知道(呵),我都知道,但是你跟我讲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一样。

后来我就知道当局者迷,你自己跟妄想打成一片的时候,你自己容易颠倒,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很重要,所以说修行为什么要同见、同行的善知识,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善根,但是我们的内心也有烦恼,诸位要知道我们是有烦恼的众生,这个烦恼是潜伏在内心的深处,既然有烦恼,有因缘的刺激它就会出来活动。

谁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谁没有障碍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善知识不加以适当的帮助、开导、安慰,他可能就会因一时的颠倒而退转,前功尽弃。

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天台小止观》警告修行者:初学者你不要一个人住,你一定近善知识,依止大众僧团,依止同见同行同梵行的善知识。

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修行,整天唱歌跳舞心外求法,你都感觉不出你的烦恼;但是你真实要修行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就很容易把你内心深处的烦恼逼出来,逼出来的时候,你自己会颠倒,你自己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自己就觉得不对劲,修行不得利;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用清净的法语开导你就变成非常重要,旁观者清,他这个时候,在你正念跟烦恼打成平手的时候,他适当的拉你一把,这个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这条戒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大家要互相帮助,我有障碍,你拉我一把,你有障碍,我开导你、我拉你一把,这样子大家依众靠众,大家都得到增上,这条戒是这样的意思。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2 08:3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