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35|回复: 5

[咒法研修] 灌顶印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41

帖子

5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200
发表于 2024-5-29 08: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3893091613 于 2024-5-29 17:50 编辑

请教大随求七小咒里有个灌顶咒,还有个灌顶印咒,一样吗,灌顶印是什么意思,还有大随求大护明王咒和根本咒有什么区别,根本咒功德是否包含大护明王咒的功德,也就是加精气这块。七小咒的功德和根本咒一样吗,诵一遍根本咒等于多少遍心中心咒,是1000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82 天

    连续签到: 21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79

    主题

    829

    帖子

    474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648
    发表于 2024-5-30 13: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6-1 00:37 编辑

    個人僅為興趣背誦者並非相關專家故在此分享個人想法可能有誤故僅供參考。期待隨喜相關法門行持者or師父分享修行資料or心得。
    =======================================================================================
    =======================================================================================

    Ans1:我想既然以名稱分別列示應該是不一樣,不然合併即可為何分別列示?

    Ans2:依照 金剛頂瑜伽最勝祕密成佛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 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建議詳讀經文,在此針對提問僅部分擷取列示):
    ......
    因斯有七名:
    一者心佛心真言,毘盧遮那如來心智之中之智心故。
    二者一切佛心印真言,諸佛甚深智心印故。
    三者灌頂真言,灌頂持念者故。
    四者灌頂印真言,洗煩惱印菩提故。
    五者結界真言,除罪障避除諸魔故。
    六者佛心真言,佛之真實心智故。
    七者心中,無勝此法故。
    持念者亦復如是,如佛為諸法王,最為第一。
    ......
    灌頂真言曰:...(一切如來皆集會)(流出智水)(引。一切如來歸金色解)(智水灌頂)(洗百六十身煩惱所知障)(永斷生死一切苦)(等同如來遍法界身)
    灌頂印真言曰:...(諸佛集會流出智水摩頂護念成就)(成就菩提)(成就等正覺)(斷眾生煩惱)(斷眾生所知障)(自他涅槃成就)
    ......

    Ans3:隨喜讚嘆感恩-普敬法師&相關工作人員:
    來源1
    https://archive.gj.cool/pujing/% ... %E7%8E%8B%E5%92%92/
    來源2-論壇內帖子:

    http://shengmiao.cn/bbs/forum.ph ... 9737&extra=page%3D1

    擷取該pdf部分內容:
    ......
    大护明王心陀罗尼出处与大随求根本长咒的区别说明:此大护明王咒出自藏经“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里面独立存在的中咒,可以单独持诵,功德等同根本长咒,见下文功德说明。~
    根本咒功德"浓缩"说明:
    大随求真言 闻音则灭罪 若入修罗宫 药叉罗刹宫 步多龙鬼神 如是诸宫殿 随意悉能入 皆用此大明 由称陀罗尼 诸魅悉坏灭 咒诅法无效 定业不受报 诸难皆得脱 冤敌悉降伏 所求愿悉成
    一切得如意 金刚秘密主 护世四天王 昼夜常加护 由大明在手 诃利帝及子 半支迦大将 商弃尼积齿 吉祥及辩才 由持此密言 昼夜常随逐 一切病悉除 诸罪皆消灭 福力常具足 谷麦及财宝
    悉皆得增长 所至获恭敬 吉祥常炽盛 福聚皆增长 一切真言法 皆悉得成就 成入一切坛 得成三昧耶 恶梦不能侵 诸罪悉除灭 烦恼及怨敌 执曜灾祸灭 大智自在说 能满他愿欲。

    大护功德"浓缩":
    随求大护明 等正觉所说 能断业钩锁 能转诸定业 由此满诸愿 财谷得丰盛 福寿亦复然 获得悉无疑 一切密言教 悉皆得成就 成入一切坛 速成三昧耶 安乐而舍寿 必生于善趣 往生极乐国
    决定无疑惑 常获宿命智 生生皆无疑 国王后宫等 尽皆常恭敬 若行失道路 念此大明王 速疾得正道 得殊胜饮食 由身口意业 先时作诸罪 才忆此明故 诸罪得消灭 心意所乐求 诸事皆成就
    若以金刚杵 才念诵加持 一切众疾病 尽皆得除灭 诵持此真言 加持袈裟角 拂于彼病人 即便得除差 日日诵持者 得大聪慧力 一切诸法中 无有能与比 三界中胜护 令彼离诸难 爓魔众供养
    恭敬而承事 一切人及天 药叉罗刹众 悉皆而供养 常当获此福 金刚手菩萨 一切咒神众 常加持精气 恒常而随逐 转念并读诵 而获大荣盛。

    以上经文功德全部根据《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卷上与卷中的〈修行菩萨随求大护大明王陀罗尼品第二〉浓缩。
    就是说:根本咒的这些功德都是“大护明王心陀罗尼”可以独立拥有的,大随求根本咒拥有的功德,这个大随求中咒皆不少,功能方面还多出金刚杵持和袈裟加持治病的方法,不可思议。
    ......

    [個人小推薦:如果咒語背起來了以後可以嘗試背誦咒語功德的偈文。]

    Ans4:
    (1)依照 金剛頂瑜伽最勝祕密成佛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 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
    (建議詳讀經文,在此針對提問僅部分擷取列示):
    ......
    已下有七小真言,是者不可持念,根本真言別名也。若有兒女子不堪持大真言者,隨力受持耳。
    ......

    (2)依照 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卷下(百千印陀羅尼經同卷別譯)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建議詳讀經文,在此針對提問僅部分擷取列示):
    ......
    佛告大梵:「復有四陀羅尼,是無能勝妃大心真言。若有書寫帶佩於身,常應誦持深心思惟觀行,能除惡夢不祥之事,一切安樂皆得成就。
    ......

    (3)另可參考http://shengmiao.cn/bbs/forum.ph ... 6179&extra=page%3D1
    個人於11樓的回答。

    =======================================================================================
    =======================================================================================

    個人目前找到的隨求相關資料-隨喜讚嘆相關資料的作者&工作人員:
    1.大隨求陀羅尼咒經的流行與圖像. 作者, 李翎(著)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74929.pdf

    2.略論唐宋時代的「隨求」信仰(上)黃陽興 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4193.pdf

    3.略論唐宋時代的「隨求」信仰(下) 黃陽興 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40228.pdf

    4.從朝鮮祈子形態試論熾盛光佛與白衣觀音的交會 陳明華
    https://www.hcu.edu.tw/upload/us ... %95%99%E6%8E%88.pdf

    5.敦煌P.2058V文書中的《結大隨求壇發願文》陳懷宇《敦煌學》 27期 (2008/02) Pp. 167-185
    https://nhuwebfile.nhu.edu.tw/Up ... 27-b9b0b32560fa.pdf

    [6.期待隨喜現在未來各位大德分享各種相關資料]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82 天

    连续签到: 21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79

    主题

    829

    帖子

    474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648
    发表于 2024-5-30 14: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6-3 13:26 编辑

    隨喜讚嘆感恩-淨界法師說法 相關工作人員發表於淨界法師弘法資料平台: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425102747778885/

    [建議點開以下的連結閱讀貼文為佳,因為複製貼上的過程難免可能誤刪到文字。]
    =======================================================================================
    =======================================================================================
    Q:謙虛的態度?
    ------------------------------------------------------------------------------------------------------------------------------------------------------------
    Ans(於該文章的後半段):【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402-403】為什麼講諸行無常還不太可怕,諸法無我最可怕?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eky7xT1bwacRWpDH%2F

    【402】為什麼講諸行無常還不太可怕,諸法無我最可怕?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這個五蘊它所帶動的就是一個不好的東西,煩惱跟業力。舉一個例子,印光大師說,你老是喜歡在三界裡面投胎,就使用這個五蘊,它有什麼過失呢?
      印光大師很喜歡舉文昌帝君的公案。他說,文昌帝君做了十七世的士大夫。
      古時候能夠做士大夫,那是中央級的官員,而且他每一生做官的時候都是為老百姓造福利的,他修了很多福報,所以他第十八世的時候是往生到欲界天的,他要往上升的。但突然間,因為那個時候剛好秦朝末年,大家生活很困難,所以他在往上升的時候看到眾生的痛苦,生了悲憫心。所以這個人的念頭一動,仁者心動,這個念頭一動就帶動業力了,就到人間又投胎了。仰仗他的福報力,就投胎到漢高祖的愛妃,就是戚夫人那裡,做她的兒子,就是趙王如意。
      諸位!文昌帝君是挾帶著十七世的福德力來投胎的,所以他投胎以後,歷史上說他有兩個特色:第一個,他的臉有帝王之相;第二個,他的個性得到漢高祖的賞識。他覺得這個趙王如意雖然不是嫡長子,但是他的個性、胸量,他的智慧、判斷力,都跟漢高祖比較類似;反而呂後所生的兒子,這個劉盈,就是後來的漢惠帝,跟他的個性不相應。所以漢高祖曾經有一次要廢長立幼,要把劉盈的太子給廢了,立趙王如意。當然呂後反對,呂後就召集了所有功臣反對,後來漢高祖只好作罷。
      但這件事情就激怒了呂後,所以在漢高祖死後呂後就報仇了,首先把戚夫人給殺了。戚夫人在漢高祖生病的時候就知道大難將至,她趕快把她的兒子送走,就說你趕快到趙國去,到你的封地去,離開朝廷,或許能夠免除這場災難。但是呂後還是不簡單,想方設法把他調回來,把他給殺死。
      諸位!你殺的不是一般的人,你殺的是一個大福德之人。所以文昌帝君在那一生受到重大的刺激,因為他平白無故遭此滅門之禍,所以他心懷仇恨,就啓動他後來的報復。後面我們就不講了,總之他那個仇恨心一啓動以後,他就變成一隻龍,然後就遷怒很多的眾生,殺了三千多個眾生,後來變成一隻毒龍。
      我們現在只要看一件事情:文昌帝君在三界輪回,本來是一個謙謙君子,讀聖賢之書,修聖賢之道的謙謙君子,他怎麼就變成毒龍?請你告訴我答案。
      這個就是生死輪回,你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你的色受想行識隱藏了無量的煩惱業力,你不知道你來生會遇到什麼人刺激你。
      為什麼講諸行無常還不太可怕,諸法無我最可怕?
      輪回就像抽籤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你來生會遇到哪一個冤家,做出可怕的行為去刺激你的煩惱業力,然後讓你墮落,你不知道。
      諸位!我們平心而論,文昌帝君能夠保持十七世的人身,這個已經是不簡單了。你說人身,你前生做人,今生又做人,來生又做人,以印光大師的標準,你能夠連續三生做人就很難,你知道嗎?印祖說三世怨,他說一個人做人,第一生剛開始從三惡道出來,貧窮;有善根的人遇到貧窮他會起慚愧心,修福,第二生享受福報,第三生墮落。按印祖的意思,你人生能夠保持三生做人,就已經非常不簡單了。文昌帝君做人做了十七世,都還是士大夫,都沒有墮落;到了第十八世遇到了呂後這個冤親債主,刺激他的瞋心,啓動他復仇之路,從此以後墮落。
      這個就是佛陀為什麼生大驚怖。
      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是經不起刺激的,說實在的。一個聖人,你刺激他,他沒關係,他心無所住。我們對於外境有強烈的感受,這個感受會引起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思想很難擺脫感受。這就是為什麼當外界起火的時候佛陀會這麼的驚怖。因為第一個,動蕩不安;第二個,你永遠不知道這個小孩子什麼時候要墮落,你永遠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它會激發我們的煩惱跟邪見。環境越不安穩、壽命越短暫,越不容易解脫。
      輪回就是你不能經常投胎。按照佛法的意思,投胎的次數要越少越好,因為你每一次投胎都充滿了變數。所以從資糧位菩薩的角度,我們到一個地方受生,我們希望一投胎,你要給我長一點的壽命,對我們是有利的。你不敢說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你好歹給我二十劫、三十劫,必須要一個穩定的時間來修學。
      但是不幸的是,當我們進入五濁惡世的時候,壽命短暫,我們不得不數數投胎。
      結果,你活了八十幾歲,佛法才懂一點就死掉了,來生又是懂一點點又死掉了。
      完了!這個就是一個大問題,這就是佛陀為什麼產生驚怖。
      這個地方說,這個房子是又老舊又破敗,第一個環境動蕩不安,更可怕的是壽命短暫,你不得不經常投胎,你不得不適應新的環境,接受新的考驗。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冤親債主會出現,不知道自己心中的煩惱業力什麼時候被激發。
      這就是佛陀改變策略的重點之一,就是三惡道的危機已經開始出現了。
      【403】只有站在低處,你才能夠接受到更多的能量
      看醜二、頌五百人喻。看經文: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這個五濁惡世有什麼人住在裡面呢?有五道的眾生。這個五道就是把阿修羅並到其他道去了,這是六道眾生。這其中有三十個人是有善根的,是佛陀要馬上救拔的。否則善根一旦到三惡道去,即將受到毀滅性的傷害。
      看醜三、頌火起喻
      前面只是說明佛陀看到三界起火以後生起驚怖,並沒有說到底火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情況。這以下就正式地說明,為什麼佛陀看到火以後內心產生驚怖呢?
      因為它會把我們無量劫來深藏在色受想行識深處的煩惱跟邪見的種子給逼出來,而變成一種現行的活動,這個就是佛陀最怕的地方。就是這個人雖然有善根,但是也有煩惱、有邪見,那你要是不刺激他,你讓他有一個穩定的修行生活,他還有可能成就聖道;但是這個凡夫,你一刺激他,他就受不了了。
      我們看經文。這個經文,因為它比較複雜,我們看附表第十,附表第十就是這個火到底把什麼東西給燒出來、給逼出來。
      卯一、明所燒之類
      壹、三界思惑(五鈍使)
      一、別明
      第一段,三界的思惑。這是三界的煩惱,我們叫五鈍使。就是煩惱的活動它不像邪見那麼的快速,它活動比較緩慢遲鈍。就是很少人心境一接觸馬上起煩惱,大部分都是先起邪見,再起煩惱,所以這個煩惱的活動相對的要有一段時間的醖釀,它比較遲鈍。
      五鈍使第一個、慢。看經文:
      鴟梟雕鷲 烏鵲鳩鴿
      這有八種鳥,我們就不一一解釋了,諸位可以自己看註解。這八種鳥就比喻我們在內心深處的高慢心被這個動蕩不安的環境給逼迫出來了。
      這八種鳥的特性,古德講兩句話加以形容,說:自舉輕他,陵高下視。
      這個鳥類在看東西,它是習慣從上面往下看,所以它就覺得每一個人都很渺小,只有它最偉大。這高慢心重,就是這個人容易高估自己。
      那麼為什麼這個鳥它容易高慢呢?一個人高慢主要有六個原因:
      第一個,聰明,心思特別靈巧;
      第二個,色美,色身美妙莊嚴;
      第三,強壯,身體健康強壯;
      第四,自在,他身心沒有太多的罣礙;
      第五,富貴,生活富貴;
      第六,行善,造了很多慈善事業。
      所以他以六種的因緣來自我高慢。
      我們講一件就好了,講這個鷲,老鷹。我過去住在山上,就經常看到老鷹的活動。老鷹它主要有兩件事:第一個,它覓食的時候,它飛得非常高,很高很高。因為它眼睛好、活動力也強,所以它只要覓到食物,馬上可以採取行動。
      所以第一,它要覓食的時候就飛得很高。
      第二個,它休息,老鷹休息的時候一定停在一棵樹的最高處,沒有例外,尤其是枯樹,它最喜歡停在那種又高又聳立的枯樹的最高點,它的習性。
      所以你看老鷹看事情,它永遠從高處去看。所以它這個會有什麼問題?你看老鷹,它有時候覓食的時候,會錯估自己的形勢。
      它要去吃這個狼的時候,有時候失敗。如果狼大只一點,這個老鷹有時候吃不過它。但是它在高空看的時候,它就以為狼比它小。
      高慢心的危害是障礙菩提道。諸位你受菩薩戒你會知道,菩薩戒有三種心是特別障道的:第一個高慢;第二個瞋恚;第三個愚痴。小乘的戒法重貪,因為它出離。你有點高慢,它也無所謂,因為高慢心也不障礙禪定,它比較微細。
      但是你學習佛法,在廣學多聞、成就智慧這一塊,因為大乘佛法的智慧往往不是跟老師學,要同參道友互相學習,所以佛法對高慢它制得很重,尤其是大乘佛法制得很重。
      我過去有一個經驗,這個高慢我自己有一個體驗。我以前領導一個佛學院,我帶一班高級部。這高級部都是已經經過初級班跟中級班的修學,所以我帶他們研討一些課程。研討課程的時候,有時候研討的主題是我的強項,所以我的心就站得很高。我心裡想,這個東西是我的強項,我研究這麼多年了。但是我發覺,大凡是我特別強項、特別熟悉的題目,我都很難受益,反而是我比較生疏的地方我比較受益。後來我就自我反省,我要調整心態,就是一個人不能把自己拉到一個高點。後來我就即便是強項,也刻意把我的心拉下來,拉到低處,我發覺我這一堂課非常受益,即便他們講的沒有講到重點,但是我還是非常受益。就是古德說的謙受益,滿招損。
      諸位你永遠記住,一個人站在高點,對你很不利,因為你是一種能量的耗損。只有站在低處,你才能夠接受到更多的能量。那麼這一次對我的打擊很大,我深深地體驗到,重點不是對方有多高深的學問,重點是我要把心態調整好。
      後來我跟學生研討,我就刻意把自己拉到最低,我就專心聽他講。我發覺,他不管講的是不是深入,我每一堂課、每一個人講的話,我都很受用。
      這個地方很重要!
      你不能把你自己的學佛之路越走越窄,不能只有你的師父可以教你呀,那你師父要往生了怎麼辦呢?同輩之間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你看有些人,他能夠左右逢源,他可以跟某甲學他的專長,他可以跟某乙學他的拜佛,他可以跟某丙學他的打坐。為什麼?他謙卑。所以他的學習對象不是只有老師,他甚至於可以跟學弟學習。他就有這個本事,低下頭,跟比他晚來的學弟學習,高手!
      諸位!我們必須要讓自己永遠保持進步,但是末法時代不幸的是老師會越來越少。所以現在,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外境,這是我們的共業,我們改變心態,你把心調低一點。你的心每調一點點,你會發覺你的老師會越多;你再往下調,你的老師又越多,就是這個概念。就是說,你到底是要把你的學佛之路越拉越窄,還是要越拉越開闊,這個關鍵就是你是否高慢。你要站在高點,你就沒有人可以學習了。這個就是你的問題,你自己的問題。
      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法把高慢制得很重?就是一個菩薩你不能只跟你老師學習,你要跟你的同輩學習,甚至於跟你的學弟學習,因為每一個人在修行當中各有各的優點。這就是佛陀對高慢,他為什麼在十波羅夷罪制得很重的原因,因為障礙你的學習之道。

    =======================================================================================
    =======================================================================================
    Q2:謙虛地向誰學習?
    (此區域為個人的回答:要有明辨是非因果的概念,遇到邪知見者經過溝通其仍無法認同者宜先遠離(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過去的惡因無法更改了但是遇到現在的惡緣<所以遇到緣起時趕快懺悔懺除業障,If不懺則惡果一定兌現>必呈惡報。是故宜先遠離惡緣<以此例為If我交友不撿別就會交到很多惡友(惡緣)是故我的生活會不寧靜了(我過去有的惡因遇惡緣而呈現苦報)>)(如孟母何必要三遷?)(先解脫出三界見佛聞法修證到不退轉再隨願影響教化有緣人)(但也不是叫各位現在自殺<佛陀嚴格禁止自殺,而且自殺也不等於實質具備解脫三界輪迴六道的能力>而是積極把握當下的時光修行<可以預習的就先預習了、可以斷的煩惱就先斷了、......種種有益於自己前半段解脫道般若道後半段方便道走得更加順利的事情>)因為自己未證到不退轉的境界就存在著有被各種人事物境界們退轉反向拉走的風險可能性。故於此時無佛的娑婆世界應向善知識學習<先遠離邪知見者但不妨礙我觀察邪知見者身上擁有的(少許)優點>。)
    ------------------------------------------------------------------------------------------------------------------------------------------------------------
    Ans1:淨界法師 遇到這種「善知識」馬上遠離,不然後果很嚴重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yMuPDyeFXYu4NZFx%2F

    違教深害: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傢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這個賊人指的是現出家相的,所謂「善知識」的比丘比丘尼。本來佛陀示給你這個出家的僧相,是要你宣揚佛法,結果你不但沒有宣揚佛法,你還朝著一種錯誤的引導,假借佛陀的袈裟,結果把三寶的功徳給敗壞了,造種種殺盜婬妄的業來當做佛法的修學,而毀謗出家的這種少欲知足、安住內心的願力的修行者為小乘道。最後結果貽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一個講感應神通的人,他的問題還不是說讓你的財物損失而已,這個會對你的知見產生一個錯誤的誤導,這很嚴重!你想你的師父告訴你,你不用改變你的內心,我直接改變你的外在的因緣就可以了。那你想這事情多好啊,你有災難,拿錢出來就處理了,你想我怕啥?我師父幫我處理了。這個時候你造業啊,越造越嚴重!你以前造業還有慚愧心,這個時候你把因果的思想給斷了,你認為可以用外在因緣來改變內在因緣,認為花錢可以改變,可以當修行,你沒有在心地上重新懺悔發願去創造一個新的力量。可能剛開始你過去善業還在,但是你業越造越重,等到你業已經承受不了了,你的善業承受不了的時候,你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因為你對因緣法產生了錯誤認知。
      ●不是外因緣就可以改變內因緣,你錯了!是內因緣去改變外因緣,你被這種所謂善知識誤導,所以這個地方的問題是這個邪知邪見的可怕!讓你在造罪的時候,你本來沒有遇到這個善知識,你造罪還有慚愧心,結果他顯神通以後,你想我怕啥?你更沒有慚愧心,你造的罪更重,所以問題在這裡。他不僅傷害到你今生,問題是他把你的來生也傷害。

    ------------------------------------------------------------------------------------------------------------------------------------------------------------
    Ans2:淨界法師|不管他是哪一個宗派,這兩大禁忌犯一個,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epWhqwpZFvgY7G28%2F

    只要是在世間上出現一個佛教的善知識,不管他是哪一個宗派,有兩個共同的原則,是不可以犯的──兩大禁忌。(一犯到這兩個重要的標準,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
    第一、一個善知識不能夠自我膨脹──妄談自己個人的修證:比方說,他在大眾場合宣揚他自己持戒修苦行的善法,更嚴重的是宣談自己個人的果證,這是佛教的大忌,因為你個人的修證,你談出來有什麼用呢?
    佛教的理論是諸法因緣生,我們把法門提出來,每一個人依照法門去修持,他就能夠離苦得樂。
    如果我們妄談個人的修證,產生個人的盲目崇拜,使令整個學佛的焦點,就失去它的焦點,大家不是在學佛法,是在學你個人的行為,這對整個佛教來說,不是好事情。
    所以一旦是在自我膨脹,這個就是有問題。
    第二、顛倒說法──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一個善知識絕對不能夠在公開場合,妄論感應神通、吉凶禍福,不可以的!因為你這樣子,會讓大家產生一種向外攀緣的心。
    佛教的根本思想就是──回光返照,向內安住的。
    法師的責任就是──弘護正法,開人智慧,開啓他人心中的光明。
    那麼自我膨脹跟顛倒說法,都有誤導眾生的過失,把眾生誤導到另外一個方向去。
    所以在後文說:偷取佛法,販賣如來,這一部分佛陀發揮的比較多,有很深重的教誡。
    ------------------------------------------------------------------------------------------------------------------------------------------------------------
    Ans3:如何判斷這個人是否合乎善知識的標準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yHgT91vnEcAGmwwC%2F

    當然我們沒有生長在正法時代,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就有困難了。末法時代,這個住持聖法的善知識,大部分都是凡夫,雖然他也曾經努力的修行過,內心當中也會有一些無漏的寶,戒定慧的功德,但是他也有一些煩惱跟罪業,他有時候,有意無意的就會表現一些煩惱的相貌出來,那這就有困難了。怎麼辦呢?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因為你沒有辦法,你沒有選擇的餘地。
    這個地方我們要檢別一下,不清靜這個地方,我們要檢別一下。我們親近善知識,之前要先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合乎善知識的標準:
    第一個他要有戒行,雖然他的微細戒可能會不清淨,但是根本戒不能違反。
    第二個他有禪定的功德,他有一些修禪定修止的經驗。
    第三個是觀,這個觀指的是空觀、智慧,戒定慧的功德。
    第四個他要能夠通達實性,通達一切的教量。
    第五個要有悲憫心,他通達實性,他不想教你也沒用,他有悲憫心,他有種種的方便力。這五個。
    就是戒定慧,通達實性跟悲憫心,這五個功德都要超過你,乃至於他沒有圓滿,你走五十步,他走一百步,他就會教你五十步的部分。就是說,你親近的善知識,他的戒定慧,通達實性,悲憫心的功德,都要超過你,這個人就可以親近,而且要亦應生佛想,因為你跟在佛陀的旁邊,佛陀也是照這個正常的軌則教你,也是告訴你,你現在有煩惱,你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去操做,即從心起,還從心滅。
    滅除煩惱的軌則,佛陀也就是告訴你這個軌則而已,他的功能也就跟佛一樣。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所以說,我們剛開始抉擇這個人是不是適合當我的善知識,抉擇以後你就應該把他當做佛陀的轉想。因為佛陀的出世也就是為我說法,使令我如法修習,善知識也是這個功德,一樣的。
    ------------------------------------------------------------------------------------------------------------------------------------------------------------
    Ans4:【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139】當你起淫欲心的時候,你對淫欲心是抗拒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ztCkGEmh4mFgAyZd%2F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佛陀這句話講得很清楚、非常的肯定,就是如我前面所說的,這個是正知正見;假設相反說:淫欲是善知識、是幫助我們修行的;這個是邪知邪見魔王所宣說的。
      我們常說《楞嚴經》是照妖鏡,它把這個邪、正的根本,分得很清楚!這個在淫戒當中的一個根本思想,就達到其心不淫。其心不淫的意思不是說,我們現在開始都不起淫欲心,那沒幾個做得到,不是這個意思。它的意思是─你的心,必須安住菩薩種性,當你起淫欲心的時候,你對淫欲心是抗拒的,關鍵在這個地方!
      其心不淫這個在菩薩戒,有一句話,是可以作一個註解的──什麼叫其心不淫呢?菩薩戒說:若諸菩薩……無違犯者:為斷彼故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為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行。說:這個初心菩薩他受了菩薩戒,他也安住真如來對治煩惱,為斷彼故他真的想要斷除煩惱,但是他畢竟不是煩惱的對手,但是他已經怎麼樣?生起樂欲,他已經用種種方法來對治了,但是無奈煩惱粗重而數數現行,這個是無所違犯的。因為這個菩薩已經開始不順從淫欲了,他有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他的抗拒力量生起以後,表示我們看到他未來的希望。
      佛法是重視未來的──說:你現在表現不夠好,但是你未來是不斷在進步。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生起一種對治的樂欲。一個人最可怕就是起顛倒,他根本就不知道錯在哪裡!佛法的意思:你知道你錯了,你就有希望。你看:有很多人譏嫌佛弟子說,你一個佛弟子,你也是有過失啊!佛弟子是明白道理的,一個有正見的人有過失,跟外道沒有正見有過失,你覺得哪一個重,你們猜猜看?
      外道─沒有正見的。
      對的。外道在造罪,他是依止邪知邪見,他是無慚無愧、全心全意的造罪。你受了菩薩戒,你偶爾犯罪,你可有慚愧心啊,慚愧心在造罪是踩剎車,那個車子撞上去之前,他踩了剎車,他那個慚愧心─西方有人不肯,他有一種抗拒的力量,這個人就有希望了。
      所以有些人不學佛法,你不學佛法,你造罪是全心的造罪,不是說你不知道就沒事。佛法說,明知故犯是比較輕。對啊,因為你抗拒不了煩惱,但是你知道錯了。一個人最可怕是愚痴,因為你不知道你錯了,這個時候你造罪是全心全意、無慚無愧,把你所有的心力放進去造罪,這個就變魔道了,因為根本成淫。你不知道你錯了,這就很可怕了。
      我們要知道其心不淫─不是說你不起淫欲,而是你已經安住在真實的心性,但是煩惱不斷的活動,但是你不斷的抗拒,不斷的抗拒,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不斷的懺悔,你還是走在佛道當中,因為你的根本是菩提。《楞嚴經》它論你的根本、你的因地發心,它不論行為的;《楞嚴經》的修學是論心、不論境,你一旦邪知邪見你就沒救了。
      所以這個開悟的《楞嚴》就是:它要你分別什麼是真實的根本,什麼是虛妄的根本。這個地方,大家要把經文的道理讀出來,它不是論斷行為的;它是論斷你的發心─你的覺性不能失掉。
    ------------------------------------------------------------------------------------------------------------------------------------------------------------
    Ans5:對於善法不要得少為足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APhQzFYz9RwMpHTb%2F
    菩薩面對一切的善法,必須如貧得寶想,無有厭足,多多益善!我個人親近過幾個老和尚,給我很深的印象,第一個是懺公師父。懺公師父到八十六歲還辦齋戒學會,他說他要辦到九十歲,坐輪椅來辦齋戒學會。真是不可思議!第二個是海公長老,海公八十幾歲了還到處傳戒。你說他求什麼?他求名聞利養?他今生也應該夠了。我們經常說:「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海公八十猶傳戒,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有時候看到老人家在前面跑,我們後輩就覺得壓力很大。因為有時候我們想:弘法三四十年,五六十歲應該退休安享晚年了。
        我們後代的人,總是心胸比較狹隘,容易得少為足。特別是年輕人,他弘法沒幾年,就覺得夠了!夠了!開始就受用老本。老一代的修行人,你看他們真的是精進!他們對善法是無有厭足。達公長老也是一樣,達公長老也是八十幾歲往生,我印象很深刻,他往生的前一年,還跟我講《楞嚴經》。他那一部《楞嚴經》沒有講完,講到三卷多就往生了。他那個時候,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他還是照樣講經。我說:「您老人家身體不好,為什麼還講經?」他說:「我們一個人不講經就會退步,所以我一定要講經,讓自己保持正念。」
        所以,這個地方提醒菩薩,你對於善法不要得少為足,得少為足是標準的聲聞種姓,菩薩種姓是多多益善。菩薩「為」了「攝受一切」波羅蜜的「善法」,是不斷的「精進」。
        菩薩開始歷練以後,他會覺得自己還是有所不足,他應該再用功,再有進一步用功的機會。進一步的用功,第一個是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基本上有二種:一種是「持戒」,一個是「破戒」,我們作一個說明。這個「持戒」,就是他戒行清淨、威儀具足,這種人我們很容陽「親近」,他有攝受力。
        第二種人「破戒」,這個破戒不是破四重戒,而是說他的戒行有所虧損,威儀不具足,他可能對於一些微細的戒行不重視。這二種的善知識,我們應該平等的親近。
       蕅益大師說善知識必須有三種相貌:第一個要有正見,他要通達大乘的緣起;第二個要有慈悲心,你有正見,你不喜歡教授別人也不行,要有想要利益眾生的心情;第三個是方便,他有善巧方便的教化。菩薩具足正見、慈悲、善巧的時候,他表現出來的威儀,有的是威儀具足、有的是威儀不具足,這個時候,菩薩都應該要平等親近。
        我們眾生,有些人的本性比較厚道,他看一個人,他很自然就能夠看到他的優點,這種人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善知識,得到很多很多的法寶,使令他心中的光明燈,很快就點燃起來,得到善知識的加持很快。有一種人是生性刻薄,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就是多生多劫有這樣的等流習慣,就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然後障礙自己。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我們應該要調伏自己,不管別人威儀具不具足,只要他能夠開導我們產生正見,我們都應該平等親近,見得不見失,就是這個意思,叫「親近善友」。
        親近善知識的目的,不是要攀緣,重點在於能夠「聽」他的開導,加強心中觀照的智慧。我們一個人長時間不聽法,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一個人外表面目可憎,內心也一定是可憎。我們一個人長時間沒有熏習大乘佛法,就表示你不斷的熏習妄想,因為你不是被妄想熏習,就是被佛法熏習,你就是退步了。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的內心不斷的變化流動,你一定要保持進步,就是要多「聽聞」佛「法」。

    ------------------------------------------------------------------------------------------------------------------------------------------------------------

    Ans6:【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91】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跟三寶有關係呢?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xRo9jxZwzf1eiocB%2F

    第二段勸請諸佛---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來轉法輪,這個是修智慧的善根。
      菩薩因為這樣,以一種愛敬三寶之心,他有一種真誠的心,使令大乘的善根,輾轉的增長,乃至能夠志求無上之道。
      菩薩在整個前進的動力當中,除了隨順真如、無住以外,他前進的動力,還得不斷的培養福德、智慧兩種的善念,來推動自己進步,這個是因地。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
      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
      菩薩不斷的在三寶中禮敬諸佛、稱贊如來、隨喜功德,這樣,一方面消菩薩的業障,一方面使令善根不退轉,以隨順法性離痴障故---法性本來就是沒有愚痴。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看那些比較高級的經典,比方說《法華經》、《華嚴經》,這種入圓教的思想,你會發覺:圓教思想的所緣境,跟一般方等時的所緣境,是截然不同的。《地藏經》那方等時,所面對是無量苦惱的眾生起大悲,但是你看《法華》、《華嚴》,只要入圓教思想的,入一佛乘思想的,它的所觀境肯定是三寶。《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前面九個除了恆順眾生以外,全部所緣境都是三寶的境界。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
      為什麼我們要禮拜諸佛?要稱贊如來?要廣修供養?因為你必須跟三寶結緣,你未來生當中,你才能夠跟三寶的生命有所交集,而得到三寶的救拔。其實佈施的因緣,慈善的因緣很多嘛,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跟三寶有關係呢?你看外道……有些人問我說:誒,外道也修慈善事業,佛教也修慈善事業,有什麼差別呢?外道修的……譬如基督教、一貫道修慈善事業,他這個善業到天上去,受完以後就沒有了。我們今天的善業的所緣境……我們所緣善業是三寶,所以我們到天上去受完以後來到人世間,我們又遇到佛陀的住世,遇到法的住世,遇到善知識僧寶的住世,我們就有因緣再聽聞佛法,再去增長我們的善根。凡位的菩薩你生長在一個沒有三寶的地方,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你不能夠增上嘛!雖然我們內心當中有真如佛性,但是你沒有一種增上緣來刺激。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的整個廣修供養的所觀境以三寶為主。為什麼呢?因為使令我們大乘的善根不退轉,你能夠遇到三寶的救拔,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那麼前面的安住力是強調一種無念的正念,這裡是強調一種斷惡修善的善念,從正念而引生善念。
    ------------------------------------------------------------------------------------------------------------------------------------------------------------
    Ans7:不要去觀察師長這五個過失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KpKHPcSe3XLGyaEm%2F

    我們對於這個法師啊,盡量能夠避免啊去觀察這五個處所:
    一、戒穿缺。
    那麼第一個這個法師的戒有過失,不過當然這個地方宗大師強調,這個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識破了根本重戒,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因為它是一個指標,這個根本。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法師在身口二業,有一些微細的過失,有一些威儀的過失,不圓滿,這個難免,那但是你也不能因為這樣你就不跟他學了,因為你不跟他學,那麼他有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一個增上的機會了。就是這個法師的身口二業有一些威儀上的過失。
    二、種性下劣。
    第二個這個法師種性下劣,這個【種性】,當然我們現在沒有所謂種性,但是它的意思就類似我們講說這個人學歷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學畢業、國中畢業,你是大學碩士,你就不跟他學習了。你不跟他學習,你就失去一個增上的機會。所以我們對於種性下劣,你不要管它,重點是他心中有法,這是重點。
    三、形貌丑陋。
    這個法師長得不莊嚴,你就不跟他學習,這樣子也不對。
    四、文辭鄙惡。
    這個法師講法不文雅,不能夠用美妙文雅的方式來表達出來,可能書讀得比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還是要學習。
    五、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這個法師可能經常會有一些粗暴的來對治的言詞,那麼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言詞比較粗暴,我們就不跟他學習,因為良藥苦口,雖然有些粗暴,但是我們內心順著他的法義去思惟,我們真實能夠受用,那就可以了。
    假設我們對於前面的五種情況,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舍之。那麼這樣子你一個菩薩,就失去一個你自己進步的機會。
    這個地方有一個觀念,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時代。我們今天要是生長在像法時代、正法時代,你看你拜一個文殊菩薩做師父、你聽普賢菩薩說法,你就覺得很輕鬆自在,因為他的資糧力非常的圓滿、他的福德智慧資糧都很圓滿。但是我們到了末法時代,這些所謂的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本身的資糧可能都有欠缺。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我們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
    為什麼呢?因為這說穿了,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你要有本事,你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那麼我們今天到了末法時代,才遇到這樣佛法的善知識,雖然表面上,這個法師有過失,但實際上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淺薄,我們自己福德淺薄,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握這樣的學習機會來增上。
    智者大師說:一個貧窮的乞丐,想要得一個珍寶,不幸的是:這個珍寶就在垃圾堆裡面。智者大師問說:那你是要去拿?還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輩子就是貧窮;你去拿,你就必須忍受垃圾堆的這些過失。智者大師說:有智慧的人,會忍受垃圾的過失,去取得這些珍寶,因為垃圾的過失是暫時的,得到這個珍寶是永久的!
    所以我必須勉勵大家,跟大家相互勉勵: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跟很多很多,我們覺得對方不滿意的人學習,這是不得已的,每一個人都一樣。因為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整個眾生的共業——就是福德智慧資糧都差了。但是我們得到人身,我們希望增上,我們就必須忍受這些垃圾,去得到這個珍寶,重點是我們要得到珍寶,重點在這個地方。你看這個法師身口意的過失,其實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所以這點是……所以宗大師提出五點來提醒我們,不要去看這個師長的過失。

    ------------------------------------------------------------------------------------------------------------------------------------------------------------

    Ans8:不要試圖改變別人,只能影響別人!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s/2488215174800975/
    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麼樣使令他改變,而這個時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不是你讓他改變,你是創造一個色聲香味觸法,讓他自己改變。
    在求法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善法欲。佛法是你要主動去追求的,你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被動地配合。
    在修學佛法的因緣當中,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善知識有方便力,他能夠幫助我們破惡生善。而所有的善知識最殊勝的就是佛陀。
    修行的性格要帶一點鋼骨,但不要帶鋼氣。
    面對煩惱不要藕斷絲連,愛斷不斷的。
    龍樹菩薩說,無我智是一個如實地觀察。就是說,並不是本來有一個我,佛陀硬生生要我們修觀把這個我消滅掉。而是本來就沒有我,佛陀只是要我們恢復本來面目而已。這是如實觀。
    《楞嚴經》它不對治妄想,它認為對治妄想產生一種對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沒有妄想。
    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臺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這個地方大家要把心地法門抓到。淨土宗是既往不究,它不管過去的,但是你未來很重要。
    空性是一個生命的總相,不管是快樂,不管是痛苦,它的本質都是無常無我的,都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不會平等,平等你就沒辦法修學。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面對惡念,是要用善法來對治的,以善破惡。一切法是染淨和合的,看你用什麼因緣來面對,往往危機也就是一個轉機。所以這當中就使令整個菩薩的法執慢慢地淡薄,用平等心來面對一切。
    一個初學者來到僧團,跟他講道理也沒有用,幹什麼?拜佛去!拜佛,嘴巴讚歎佛陀,內心觀想佛陀。為什麼?栽培善根!讓你這個明瞭的心跟三寶關係慢慢地密切,就好像一個木材先把它烘乾,總有一天聖道的火就可以把它點燃。
    ------------------------------------------------------------------------------------------------------------------------------------------------------------
    Ans9:【1086】善知識在你迷惑的時候能作佛事,示教利喜,讓你發起無上菩提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ohKH9Lzfbk9N5oZ8%2F

    戊八、稱嘆二子
    妙莊嚴王成就了淨功德莊嚴三昧以後,他的理觀事修都具足了,就感謝、贊嘆他這兩個兒子。我們看他怎麼說。看經文: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妙莊嚴王成就淨功德莊嚴三昧以後,以他的三昧神通力就飛到虛空,跟佛陀白告說:世尊!此二子已成辦了佛法教化的事。什麼事呢?第一個,他用神通力來破除我的邪見,讓我對佛法生起信心;第二個,他以出家的因緣作為方便,來引導我見佛聞法。所以這個二子是我成就聖道的大善知識,是個非常重要的增上緣。他們是為了發起我過去的宿世的大乘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的。
      這段經文等於是展現了妙莊嚴王的宿命明。不是宿命通,諸位!外道的禪定產生宿命通,他可以看到過去跟現在的一些相狀,但是他沒辦法解釋這相狀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那個外道有持牛戒、持狗戒,外道在禪定當中看到牛死了以後生天,看到狗死了以後生天,他不能解釋說,哦,原來它做牛的業報結束了,它過去的善業成熟了,所以生天。他只有宿命通,他就錯亂地解釋——因為它做牛,它有牛的行為,因為它吃草,所以它生天,就錯誤解釋因果。宿命明不是,成就宿命明,看到現象,他知道前因後果——這兩個兒子原來不是真正的兒子,是我的大善知識。
    戊九、佛述行高
    妙莊嚴王經過這一生的修行成就聖道,佛陀就贊嘆。這贊嘆包括兩部分,包括贊嘆所化的善根福德,也包括贊嘆能化的三昧功德,兩方面都贊嘆。先看贊嘆所化。看經文: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個時候,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就贊嘆妙莊嚴王,說: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假設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實他這個善根也包括福德因緣,只是說他這個福德因緣是在三寶中的福德因緣,所以都歸納作善根。所以,你只要在大乘佛法當中有栽培善根福德因緣,你生生世世就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教化。
    那麼,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呢?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有三個好處:
    第一個,他能夠在你陷入迷惑顛倒的時候,用方便力來教化你,讓你產生信心。
    第二個,他接著為你說法,或者引導你去親近佛陀說法,使令你從信心提升到對佛法的信解而產生歡喜,最終引發你發菩提心。
    這個就是善知識的三大功德:能作佛事,示教利喜,最終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佛陀就接著說,大王當知!善知識是我們成就聖道的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用神通力來化導你建立信心,又以出家的因緣來使令你見佛聞法,最終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佛陀先贊嘆所化的妙莊嚴王善根福德因緣。
    接著我們看佛陀贊嘆能化的三昧功德。看經文: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大王!汝見此二子不?就是淨眼、淨藏這兩個兒子。這個二子在過去生的本門,已經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所以這兩個兒子是非常資深的。他成就法身以後,不斷地親近十方諸佛,而且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這個邪見眾生指的就是妙莊嚴王,所以而出現,以善巧方便,使令他住於正見。
    這段經文主要就是贊嘆善知識的殊勝。
      這個是這樣,善知識的殊勝就是說,佛陀說法,那麼佛陀說的法是什麼呢?是一個通途的法。他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或者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是佛陀的法。那麼代代相傳的時候,現在就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考模式,跟佛陀時代、跟祖師時代的思考模式不太一樣,就是這個表達方式不太一樣了。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同時代的善知識來加以詮釋的話,就是沒有人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我們就沒辦法契入,所以要重新開一個方便門。就是,道理沒有變,我們的一心三觀跟佛陀一心三觀,真理不可能變,但是表達的方便就要靠善知識來表達。因為你直接看古德的東西,他講的也沒有錯,但是我們就沒辦法契入,就缺乏那個門可以進入。
      所以這個地方變成什麼呢?六祖大師講一個觀念很重要。他說這個善知識,他說迷者師度,悟者自度。就是說,你今天學《法華經》,你什麼都不懂,你一開始要聽法師講。你的確是這樣,你自己看半天,蕅益大師、智者大師講的話通通是對的,但是你一句都看不懂,因為你在迷。但等到懂了以後,要精進,那就靠自己了。
      所以,修行到底是要靠自己還是要靠善知識,看你是什麼階段。如果你沒有明白道理,那善知識就很重要,要不然你什麼都不懂,你去誦《法華經》也誦不出個所以然。但你道理懂了以後,那就不是善知識的問題了,那是你自己精進的問題。所以,迷的時候善知識非常重要,悟的時候你自己就很重要了,悟的時候就看你自己了,看你要不要修了。
    所以,他這個善知識在你迷惑的時候能作佛事,示教利喜,讓你發起無上菩提心,就這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41

    帖子

    5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2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07: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a29330686 发表于 2024-5-30 13:32
    個人僅為興趣背誦者並非相關專家故在此分享個人想法可能有誤故僅供參考。期待隨喜相關法門行持者or師父分享 ...

    多谢师兄解答,原来已经有解答了,为啥没有回复提醒呢。
    1,四者灌頂印真言,洗煩惱印菩提故。就是这句经文吧,其实还是不太理解,意思就是可以灭烦恼证菩提
    2,这么说来大护明王不但有特德,加持袈裟治病,加精气,还包括了根本咒的功德,十分殊胜
    3,我没有找到师兄您的11楼有关心咒多少遍等于一遍长咒,也许是我不够仔细吧

    总之谢谢师兄解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8:06
  • 签到天数: 582 天

    连续签到: 59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8

    主题

    1480

    帖子

    79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489
    发表于 2024-5-31 08: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5-31 08:17 编辑

    赞叹~赞叹~
    正法传播,导人以路,
    示人以义,破邪显正,
    依法而修,趣向解脱,
    真善知识也~  

    随喜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82 天

    连续签到: 21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79

    主题

    829

    帖子

    474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648
    发表于 2024-5-31 09: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5-31 17:33 编辑
    3893091613 发表于 2024-5-31 07:34
    多谢师兄解答,原来已经有解答了,为啥没有回复提醒呢。
    1,四者灌頂印真言,洗煩惱印菩提故。就是这句 ...

    =======================================================================================
    =======================================================================================


    1.末學非專家故也期待相關行者or師父來開示。
    我的理解也是跟您差不多,藉由咒語的輔助讓我朝著覺察、預防煩惱-控制煩惱-調伏煩惱-根除煩惱、習氣-證得漏盡通(唯一不共外道的能力)-嚴土熟生(把這項專業有用的能力傳播出去隨願影響有緣,教學相長直至圓滿)的方向努力著。
    (而不斷地學習、修證智慧是根本)。

    3.不好意思沒有描述詳細。11樓的描述其實指的是:
    ------------------------------------------------------------------------------------------------------------------------------------------------------------
    隨喜讚嘆感恩-
    梵漢咒語大講堂第15集 1/2 大悲咒的心咒 林光明教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0256EA35E6&index=30
    擷取影片文字自4:29~5:25
    ......
    其實長咒一定有長咒的功效,短咒的話雖然理論上祂的功效也很大,甚至被說成跟長咒一樣大,我覺得多少有一點安慰人家的成分吧。
    能夠唸長咒的話還是盡量唸長咒為主會比較好。不過緊急的情況下的話可能唸短咒會比較快。
    所以我都會建議人,像我自己的case我要唸大悲咒的話我可能415個字的版本的唸個7遍or21遍,然後短咒的話唸個一兩千遍or幾萬遍。
    我用這種長短咒交叉唸法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
    ------------------------------------------------------------------------------------------------------------------------------------------------------------

    故對於您的問題:心咒多少遍等于一遍長咒並沒有明確的答案(故也期待相關行者or師父來開示)。
    末學是先嘗試努力可以背得出來完整長咒,短咒的部分也多多益善。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1 07:21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