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78|回复: 0

炙法体验之二-------转自一位师兄体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510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320
发表于 2006-9-3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ONT color=#3300ff><FONT size=2>#1 </FONT> 亲身实践直接灸法<BR><BR>余自幼禀赋弱,经常的腹泻和感冒,印象中,小时候几乎天天服用“大力克”(好像是一种磺胺药物)糖浆,无论是感冒咳嗽还是拉肚子。厉害的时候还经常的打针。长大以后身体状况稍好,但是不耐劳作,常觉气短头眩,稍食寒凉即泻肚,稍有受寒即感冒,虽不发烧但是缠绵难愈。稍有劳心即失眠,时时感觉精力欠佳。自从学中医以后懂得一点保养之道,但是仍饱受体虚之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民间中医论坛看到各位老师的关于艾灸的帖子决定亲身一试艾灸的疗效,于是自己晒艾叶,将艾叶粉碎、过筛,取得艾绒斤余自己开始治疗。笔者是从去年的冬月开始的,首先在足三里施灸,直接化脓灸法,手捻艾柱如豆粒大小,每次施灸3-20壮。3天以后感觉精神体力改善,饮食知香味,睡眠也改善很多,白天精力较前充足。后来又在关元、气海、阴交、中脘、三阴交等穴施灸。(由于自己施灸,所以腰背部穴位无法施治)大半年来基本上没有间断。笔者最大的感受是自从施灸以后再也没有感冒发生,而且精神体力胜过往昔,睡眠好了,白天精神和心情也好了。</FONT></P>
<><FONT color=#3300ff>对于每个穴位的具体效用各个穴位又有不同。笔者体会如下:足三里,重在补气,而且对五脏六腑之气皆能调补,这点与中脘穴有别,(中脘穴重在调补脾胃之气偏于固守中焦,而足三里有除了补气还有降气的作用,这点我曾经在一例哮喘病人得到验证,足三里可以双向调理大小便,特别是大便的变化,而腹部穴位如关元和中腕天枢等穴则偏于固气固摄。中脘可以调补三焦气血,笔者感觉对肥胖和气虚、痰湿型的血压异常效果确切,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关元一穴则重在回元气、固元气、补元气。凡是真元亏损、后天斫丧,脾阳久虚、二便失常、慢性病、老年病,皆有良效,最适于重灸,常灸。</FONT></P>
<><FONT color=#3300ff>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学习,笔者现在遵循下列施灸方法;即每次取2-3穴位,先灸腹部穴位,再灸下肢穴位,穴位组合一般是中脘+足三里,或是气海+足三里,或是关元+足三里,或是关元+三阴交,下肢的穴位只取单侧即可。每个穴位直接灸3-20壮。大半年的艾灸实践证实了宝贵传统医学疗法的神奇功效,后来在几个病人身上也再次证明。<BR>笔者曾单纯应用直接灸法治疗几例病例;一例慢性乙肝,一例慢性肠炎,一例哮喘,一例腰椎键盘脱出,一例高血压颈椎病兼中风前兆的病例,待有时间再写出来。</FONT></P>
<><FONT color=#3300ff>崔某,男,42,农民。患乙肝多年,经常服用西药,病情时好时坏。患者面暗无华,气短声低,有萎靡之态。自言稍有重体力活即感乏力心慌欲呕吐,右胁下满闷不适,脉息左手滑数无力,右手虚大按之如葱叶。饮食尚可,小便黄。仰卧时腹瘪虚软,按之无胀痛不适。余先后给予升阳益胃汤加味、补中益气汤加味、茵陈术附汤加味、附子理中加味、炙甘草汤等方剂施治病情渐趋好转,其后为其经济因素考虑而劝其针灸治疗,允。首先于背部膏肓俞(双)+至阳+足三里(单侧),直接灸法,每穴7——9壮。10天后各穴化脓,乃于窍阴、内庭三棱针刺血,以散郁火、通经气。改穴:肝俞(双)+足三里(单)10天后化脓,再与趾尖刺血。再改穴:脾俞(双)+足三里,10天后与隐白内庭等穴放血。改腹部穴位,中脘+足三里,每穴9——20壮。连续施灸半月,后于指尖放血少许,改穴:关元+足三里,每穴9——20壮。半月后与趾尖放血少许。该患者自施灸3天以后感觉精神体力改善,饮食增加,可喜者其心情开朗,喜笑形与面部。施灸以来各种病痛感觉逐步消失,面色红润有了光泽,腹部已非昔日之瘪瘦,患者自言“以前感觉肚子空虚。吸气时气到不了肚子里。现在感觉有底气了”。并体重增加15斤,自言现在的体质胜于10年之前,未灸之前患者对艾灸治疗此病尚有疑虑,现在始信服,并惊叹传统艾灸的神奇疗效。余劝其常灸中脘、关元、三里等穴以巩固疗效改善体质。</FONT></P>
<><BR><FONT color=#3300ff>余舅父,男,60,高血压,颈椎腰椎骨质增生多年,脑部CT颈椎X光片显示椎动脉供血不足。断续服用卡托普力、丹参片、布罗芬、西比灵等药物仍旧时常眩晕头痛头胀,血压时高时低。余曾劝其艾灸以调理,其置之以脑后。月余之前忽感觉左侧手足麻木有中风之兆,惧而询余,乃为之针灸。首次,先于左手少商、老商、中冲、少泽、少冲点刺放血,左足井穴亦予放血。刺合谷、太冲得气后行针片刻,不留针。然后直接灸关元、足三里(健侧)各5——7壮。初起壮如绿豆,渐至黑豆大小,手捻至紧硬然后放置于穴位施灸。第一次施灸完毕即感觉头脑清爽,胀闷感大差,甚喜。余劝其停服所有西药,单纯针灸施治即可。如此针灸一周,期间或刺风池、风俯、风市、阳陵泉、绝骨、太溪等穴以疏通经气,并教其闲暇时自己推拿头颈部。如此一周以后手部麻木消失,足麻十去其八,头痛眩晕未作。并精神体力见长。改为患侧足三里施灸,每穴9——20壮。连续施灸一月,各症消失,饮食二便睡眠均佳,并言多年之痔疾亦不知何时消失无踪。<BR>以个人的实践感觉:艾灸可以不必计较时日的限制,特别是急证。《医宗金鉴》有灸法早晚次序歌、人神禁忌、等规则。愚以为医者当明其理,但不必胶柱鼓瑟。笔者曾遇一前列腺炎患者,午后来诊,自言尿频,夜间为甚,且新增盗汗之证,自服六味地黄丸,不但诸证未除,且增便泻之证。笔者乃为之直接灸关元穴5壮,是日夜尿减少,且盗汗消失。笔者劝其常灸关元、命门等穴,并为之开真武汤加肉桂龙牡等味常服以调理。<BR>余一友,男,38,体丰气壮,素喜酒肉辛辣之物。感冒半月余未愈,以“鼻炎”问治于余。观其面红声重,自言鼻塞不通,前额、山根等部位胀闷疼痛,不闻香臭,头昏重,出黄粘脓涕则闷通稍减。曾服先锋等西药未效,在颈部贴”**神贴“亦未觉明显效果。笔者曰可试以针灸。乃先于双侧少商、老商及上星等穴放血,再刺合谷、风池,顿觉鼻塞头闷通大减,继于大椎一穴灸15壮。灸毕通身汗出,头闷昏重顿消,如临暑月之凉风,身爽神清。如此针灸一周各症俱除。余教其戒醇酒厚味,以后如有感冒及时服用中药或施以针灸之法,莫相信广告之“某某神药”欺人之语。<BR>今天的一个病人,为余之忘年之交,男,55岁。午后弯腰捧腹而来,自言午时食冰糕一枚,遂腹痛泄泻,顷刻10余次。痛则入厕,所泻皆清水。不渴而恶寒,身出冷汗。余曰:俱痛否?答曰:但能速去痛泄。余乃为之灸天双侧天枢穴。初起捻艾如苡米,后如黑豆大小。灸至3壮肠鸣腹痛渐减,灸至10壮,冷汗收,腹痛止,又灸10壮,腹痛泄泻愈。余劝其杜绝生冷,以护阳气。<BR></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18:0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