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74|回复: 2

照见清净心1——波卡仁波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主题

93

帖子

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856
发表于 2006-3-6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TABLE  width="90%" border=0>

<TR>
<TD  width="100%">
<><FONT size=4><IMG src="http://www.rbyx.com/foru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align=absMiddle border=0> <B>照见清净心1——波卡仁波切</B><BR>第一章  禅修简介<BR><BR>  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禅修就是阻断一切念头,<BR>  并保持在那种状态之中。<BR>  这是错误的看法。<BR>  禅修时,我们并不试图阻断念头,  <BR>  而是让心保持开放、轻松,<BR>  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BR>  禅修时,心应该是放松的、自在的、广阔的,<BR>  不抱持任何期望或担忧。<BR>  为什么要禅修?<BR>  在人们遭受到各种无法避免的痛苦、烦恼和恐惧时,禅修可以消除这些苦痛。<BR>  我们都认为快乐和痛苦是来自外在的环境或境遇(外境)。我们不为断地以各种方式将精力投注于改造世界,试图在这儿消除一些痛苦,在那儿累积一些快乐,但是,从来无法如愿以偿。从佛学及禅修的观点来看,快乐或痛苦根本不取决于外境,而是来自心的本身:正面积极的心态酝酿快乐,负面消极的心态制造痛苦。<BR>  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只能在内心找到的东西却向外寻求,是错误的?一个人的脸若是干净、明朗的,他在镜子里会看到干净、明朗的脸。一个人的脸若是肮脏的、沾满了污泥,那么他在镜子里看到的就是肮脏、沾满了污泥的脸。镜子中的影像不真实存在,存在的是脸本身。但我们把脸遗忘了,反而把脸的影像当做是真实的。心的正面或负面特质,反映在外相中,成为我们的自我形象。这种外显的形象和内心的物质相呼应。改造周围的世界并不能带来我们所期望的快乐,唯有改善内在的世界才能奏效。<BR>  唯有我们的心不被恶业污染,那种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才会终止。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快乐与痛苦都起于自心,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什么对我们的心性有益或有害,任由我们的心继续陷在不健康的状态中,我们就没有力量避免痛苦再重显。因此不论我们冀求的是什么,都必定会沦于失望之中。<BR>  如果我们从镜子中的形象发觉脸是肮脏的,然后开始清洗镜子,我们可能使劲擦洗了好几年,都见不到一丝一毫的成效。这是因为我们努力的对象没有弄对,所以,即使再大的努力也是徒然无益。这是佛学及禅修的第一个原则:了解快乐与痛苦的根本并非取决于外在的世界,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心。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永远都不会向内求,只会继续徒劳无功地把精力及希望投入外在的诉求。一旦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开始清洗自己的脸,出现在镜子中的影像就会干净如洗。<BR>  禅修的有利条件<BR>  禅修和心有关。然而,有效的禅修必须具足有利有条件,若缺乏这些条件,我们的努力不会带来任何成果。<BR>  首先,在了解快乐与痛苦的根本是自心之后,我们必须具有强烈意愿,并欢喜地期待禅修。<BR>  第二,我们必须有一位禅修的导师。当我们决定要前往一个地图上并未载明的地方,若没有向导的帮助,我们可能无法抵达目的地。我们只能凭靠运气,就很可能会迷路,或走很多的冤枉路。同样的,若没有上师指导我们禅修,我们极可能会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上迷失。<BR>  第三,禅修的地方很重要——尤其对初学者而言。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实际上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各种不想禅修的念头。因此,在一个多少和世俗活动隔离的地点进行禅修,是必要的。栖息在高山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无法忍受城市的喧嚣。同理,禅修的心无法在外界干扰及诱惑连绵不断的状况下开展。<BR>  如何禅修<BR>  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之后,我们必须使身体与各种外在的活动隔离,使心免于落入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言语也要避免无义的谈话。如此,我们的身、语、意才能安住于自然的安适状态之中。<BR>  身体的姿势很重要。我们的身体布满了“精微的脉络”(梵文nadis),“精微的风”(梵文prana)循环于其中。念头的产生和“风”的循环有关。身体的动荡会导致“脉络”及“风”的动荡,“脉络”及“风”的动荡则会造成心绪的动荡。<BR>  说话、声音的形成也和“风”的活动有关。说话过多会扰乱“风”,增加念头的产生。反之,保持沉默有助于禅修。<BR>  因此,言语及身体的宁静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念头,而制造开展出内心平静的条件。如同骑士驾御良驹能够悠然自在一样,当身体和言语都控制得当时,心就能安住。<BR>  有一些关于禅修的错误观念存在。对某些人而言,禅修是回顾及分析日常生活与过去数天、数月或数年中的往事。对另外一些人而言,禅修意味着考量未来,思考如何作为,或做长期、短期的计划。这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即使身体及语言保持静态,对过去或未来所产生的念头本身,就与建立心的平静相抵触,无法导致内在安宁,不是禅修。<BR>  不追逐过去或未来的人,也可能会陷入一种近于无知觉的迷糊状态,并引发极大的疲惫感。住于这种状态的心,或许看起来很不错,因为这样显得很满足、很自在。可是,这种状态完全缺乏明性,很容易使人陷入击沈,然后转变为念头潮涌的情形。<BR>  真正的禅修是要避开这些陷阱。心既不沉迷于过去,也不关切未来;它是以一种光明、清晰及平静的状态,安住于现在或当下。<BR>  我们的心好比海洋一样。在夜晚,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海洋。但是,在白天,我们能够非常精确、清晰的看到海的颜色、波浪、泡沫、岩石及深浅等每一个细节。我们应该要能清楚地觉知自己的内在状态,正如同白天时明察秋毫地观察海洋一般。如果我们容许心放松,它会像海浪一样,自然地平静一下来。这就是内在的平静,藏文称之为“息内”(shinay),意为心的定静,也就是所谓的“止”。<BR>  开展“止”的方式很多。例如,初学者可以观想在前额高度的地方有一个白色的小光球,并尽可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光球上。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气息的出入,或是不利用任何专注物,把心安住在一种不涣散的状态中。使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对学习禅修都很有帮助。<BR>  此外,以宽广、开阔的心修持每一座禅修,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应该期望禅修会进行得很好,或担忧它会不好。禅修时,心应该是放松的、自在的、广阔的。禅修者应不抱持期望或担忧。<BR>  在禅修过程中,有时我们会产生快乐及平和的体验,并因为有了一次美好的禅修而感到欣喜及满足。相对的,有时我们的心在禅修时受到许多杂念干扰,我们便因此悲伤地断定自己是庸劣的禅修者。为一座美好的禅修而欣喜并依恋愉悦的经验,就如同对一座不佳的禅修感到难过一样,都是不恰当的态度。禅修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去禅修。<BR>  初学禅定时,有些人可能会有美好的觉受,并眷念这种觉受,期待它会不断地重覆出现。当这种期待没有成真时,他们会变得很失望,甚至可能因此放弃禅修。在一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时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时而走错路途。如果我们因为旅途中某个路段的怡人美景而不时地停下来享受风光,或是因为误入歧途而放弃继续前行,我们就永远达不到目的地。不论路途是否正确,我们都必须坚忍不拔,不要一味地担忧其中的困难,或眷恋愉悦的时光。<BR>  初学者应该限定自己较短的禅修,每座十或十五分钟就好。一座禅修纵使进行得很顺利,也应该停下来。然后,如果我时间足够的话,可以在休息之后做第二座。一连串短的禅修,比一次冗长的禅修要好。一座较短的禅修即使起头很好,初学者也很容易陷入困难或感到疲乏。<BR>  禅修之果<BR>  开始时,我们的心态无法长时间保持稳定及安然。然而,只要持之以恒、精进不懈,平静及定性会逐渐开展。我们也会感觉到身体及内心都愈来愈自在。此外,外境——不论好坏——它的影响力都会开始减弱;虽然这种影响力起初非常强大,但我们会发现自己愈来愈不受其左右;实际上,加深对自心本性的觉受,能削减外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力,并使我们更加强韧。<BR>  禅修的究竟成果,是达到正觉或圆满的佛果。此时,我们完全解脱了依因缘而存在的轮回及苦因。同时,我们也会拥有能实际帮助其他众生的力量。<BR>  禅修的次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息内”(“止”,使心平静);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逐渐平息内心的纷扰。第二个阶段称为“拉格通”(lhatong),即“观”、“慧观”,逐渐去除轮回的根本——我执。唯有修心能导向证悟,没有任何物质或外在的方法具有这种力量。<BR>  结论<BR>  想禅修的人必须先了解禅修的目的、方法及能获得的结果,亦即:<BR>  ·了解所有的快乐及痛苦都起源于心,因此之故,唯有修心能让我们去除痛苦,并确立真正的、恒久的快乐。<BR>  ·掌握必备有有利条件:禅修的意愿、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及一个僻静的场所。<BR>  ·知道如何把心安置禅修之中:不追随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把心放置在选定的专注物上,让它安住于当下,保持一种开放、轻松自在及光明的境界。<BR>  ·了解禅修的暂时及究竟结果:平和、沉稳、不被外境所牵制,最后,成就佛果。<BR>  问与答<BR>  问:我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禅修吗?<BR>  答:如果我们专注地工作,有觉性地做事,那也是禅修。<BR>  问: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应该禅修多久?多常禅修?可以闭着眼睛禅修吗?<BR>  答:如果时间不多的话,即使每天只固定修十五分钟,也可以立即受益。如果时间比较多的话,修两座十五分钟的禅定比较好。眼睛是开或闭,取决于哪一种情形对你个人比较有帮助。当心受到许多念头的干扰而焦躁不安时,闭着眼睛可能会有所助益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形的话,可以一直把眼睛张开。除非影响到我们的念头,否则眼睛的开阖并不重要。<BR>  问:禅修有没有任何危险?<BR>  答:如果你依止并信任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禅修就没有任何危机。但是,如果你在没有任何指导下禅修,可能不会有成果,事实上,甚至可能会有危险。<BR>  问:某些禅修方式使用象征五大元素、有特定颜色的物品。这只是一种习俗,或者有某种深奥的理由?<BR>  答:心的本性是包括这五大元素的究竟本质。证悟时,五大元素的本质就被体认为五方佛母。在证悟之前,显现的是五种寻常的元素。归属于五大元素的五种颜色,是其俱生本质的颜色。因此,这不仅是一种习俗而已。<BR>  问:一旦念头平息之后,我们如何避免滞留在空洞的平静中?<BR>  答:为了避免缺乏明性或变得昏昏欲睡,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然而,警觉的应用必须有适当的拿捏。如果控制得太紧的话,会产生更多的念头;如果太松的话,将会导致昏觉或昏钝。适当的平衡是必要的。<BR>  问:在您的开示中,您用“既非欣喜也非忧伤”这句话来表示中和的情感状态。在这类情形之中,“为了他者的利益而给自己新的导向”是什么意思?<BR>  答:没错,禅定可以使我们不因外境而感到欣喜或痛苦。然而,在禅修时,我们同时也在开展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愿求开悟的念头。由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意向,所以一旦开悟之后,我们可以毫不费力、毫无分别心、任意自在地利益全宇宙。太阳让一切众生及一切所显分享它有益的光辉,而不用去思考:“我必须使这个和那个众生温暖,我必须使这个果实成熟……”等等。同理,诸佛利生的光辉遍及一切众生。然而,这种光辉并非无意识的。诸佛全然觉知众生的情境及他们自己的作为。他们了解众生的烦恼,可是,他们的利生行为是毫不费力的。这种利生事业藉由各种不同的方式化现,诸佛以圆满觉受身或报身,指导已经清净的行者;藉由雕像、画像、咒语等清净的支持形相,诸佛以化身引领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BR>  问:我们能单由阅读经典而开悟吗?<BR>  答:若没有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指导,阅读经典并不足够,因为从经典所读到的,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然而,直接从一位上师口中得到的,会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强烈的信心。<BR>  问:“方法”这个字困扰着我对禅修的看法。方法牵涉到组织、调整及引导我们的心。我很好奇一个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得到一种不造作、无所攀缘的东西。我们的知识、念头及感情是时间的结果。这些方法让我感到困扰的另外一点,是我们在利用时间。然而,若我们解脱了任何的限制,我们也同时脱离了时间。<BR>  答:一旦我们了悟心的究竟本质之后,就不需要任何方法了。然而为了能达到超越方法的境界,我们必须仰赖方法。若没有这种支持,我们就无法达到究竟的境界。方法确实意味着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然而,我们必须藉由时间而达到超越时间的境界。<BR>  问:时间真的存在吗?或者,它只是心的一种影射?<BR>  答:从究竟的观点来看,成佛之后就没有所谓的时间了。然而,在我们得到究竟的正觉之前,时间对我们而言还是存在的。现在,我们把三种时间——过去、现在及未来——当做是真实的,这种观念制造了许多痛苦,因为许许多多的回忆、担忧及计划扰乱了我们的心。事实上,过去已经不存在了,未来则尚未存在。可是,我们却经由思维的造作而把这两种虚幻的观念视为真实的,并因此而痛苦。在这三种时间当中,过去及未来使我们最为痛苦,虽然它们并不存在。在这方面,未来更甚于过去。我们以为这三种时间缺乏真正的存在。随着禅修的累积,我们对三种时间缺乏真实性的了解将会逐渐加深;最后,我们终会到达超越时间或无始亦无终的无时间境界。<BR>  问:由于一切都是无常的,那是否表示时间存在?<BR>  答:对现在的我们而言,时间存在,因此,无常也存在。无时间就是永恒。<BR>  注释<BR>  1、“精微的风”和“精微的能量”是心和身之间的连结,循环于“精微的脉络”之内。<BR>  2、圆满的佛果(即完全开悟)可用佛的三身来形容。所谓的“身”并不是指生理的构造,而是一种存在的层面。<BR>  ·法身(梵文Dharmakaya),又名究竟身、法性身或自性身,字义是“一切存在的究竟之身”。法身好中虚空,是无形的,无法因意愿而得见,也难以用言语形容。是无形的,无法因意愿而得见,也难以用言语形容。虽然它可说是永恒的、无限的、非时间性的,但时间及空间的一切运作都包含在其中。<BR>  ·报身(梵文Sambhogahaya),又名圆满觉受身,是全然证悟功德的有形化现。报身是非实质的,其如光的本质是法身功德的化现。虽然一般众生无法见到报身,但十地当中最高之三地的菩萨众可以见到报身。因为它的本质并非无常,亦非虚幻如同外相,报身并不受时间改变的影响。<BR>  ·化身(梵文Nirmanakaya),指佛以平凡的形式化现,诸如释迦牟尼佛等。化身是诸佛为了引导众生得到解脱的慈悲化现。<BR>  除了这三身之外,通常还加上第四身:<BR>  ·自性身(梵文Svabhavikakaya)。自性身实际上表示其他三身是不可分的。</FONT></P>
<><FONT size=4>来自文殊慧剑论坛<a href="http://www.rbyx.com/forum/dispbbs.asp?boardID=3&amp;ID=1358&amp;page=7" target="_blank" >http://www.rbyx.com/forum/dispbbs.asp?boardID=3&amp;ID=1358&amp;page=7</A></FONT></P></TD></TR></TABLE>
春 有 百 花 秋 有 月        夏 有 凉 风 冬 有 雪  若 无 闲 事 挂 心 头        便 是 人 间 好 时 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主题

93

帖子

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856
 楼主| 发表于 2006-3-6 2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width=\"90%\" border=0>

<TR>
<TD 11pt; LINE-HEIGHT: 15pt\" width=\"100%\"><FONT size=4><IMG src=\"http://www.rbyx.com/foru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B>照见清净心3——波卡仁波切</B><BR></FONT>
<><FONT size=4>第三章  丰饶的根基<BR><BR>  我们未来的快乐或痛苦,<BR>  将基于我们现在所行是善或恶。<BR>  一旦我们深切了解这点,自然会弃恶行善,<BR>  并得到内在的平静。<BR>  轮回众生存在的诸多形式当中,生为人是极其珍贵难得的(1);而其中生在西方国家的人,更享有极优渥的物质生活。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从业报因果的观点来看,生为人和生为神一样,都是由于过去的善业——尤其是布施。<BR>  然而,这些幸运的外在条件仍然不离依因缘而存在的范围,因此,它们的本质是无常的。如果我们尚未发现究竟的真理及内心的平静,这些外在条件仍然不足以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快乐。现在,许多西方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希望能发现内在的世界,因而将心转向佛法(2)。如果我们能正确地修习禅定,那么禅定可以带来下列三种成果,这三种成果也说明了禅定的重要及意义:<BR>  ·藉由禅定,一切痛苦都可被转化为快乐。<BR>  ·藉由禅定,扰乱自心的一切烦恼都可被转化为非二元的智慧。<BR>  ·藉由禅定,轮回可被转化为涅盘,即世俗的世界可被转化为悟境。<BR>  然而,修习禅定意味着我们必须知道正确的修习方法。仅只告诉自己:“我现在要禅修了!”却停留在某种不明确的状态中,是不够的。<BR>  依止一个传承<BR>  禅修是修心传承的一部分。我们所学习的禅定方法,可回溯到释迦牟尼佛,他的法教是禅修的基础。佛陀的法教经由一系列的上师,相续不断地传授到现在。<BR>  在此传承中,禅修之道起于我们对创始祖师的信心。皈依(3)就是表达这种信心的基本方式。皈依是表示真诚地领受佛陀法教的薰治。只要觉知到佛陀璀灿的功德,就会了解佛陀确实能帮助我们。佛的功德可归纳为三天项:<BR>  无量无边的智慧、<BR>  无量无边的慈悲心,以及<BR>  无量无边的度生能力。<BR>  因此,我们满怀喜悦及虔敬地领受佛陀的护佑。<BR>  若对佛陀没有信心,我们必定不会对法教有信心,也就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禅定。反之,对佛陀抱持信心,自然会引发对法教的信心,以及如理如法地修持禅定的能力。如此一来,我们在修习禅定时就不会遇到障碍。<BR>  了解我们的境遇<BR>  立基于这种信心,有助于了解我们的境遇。我们的境遇完全不是偶然的。如果我们现在体验到某种快乐,那是我们前世行善的果报;我们现在的痛苦是前世的恶行造成的。同理,我们未来的快乐或痛苦,将基于我们现在所行是善或恶。这是佛法的重要观点之一。深切了解因果关系,并明白所为与所受之关系的人,自然会弃恶行善,并得到内在的平静。矛盾的念头和情绪(烦恼)及连带造成的痛苦,将逐渐变淡,禅修本身也会变得比较容易。<BR>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一切众生都有同样的愿望。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得到快乐。这种快乐的欲望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同样的,我们绝不会愿意承受痛苦,没有任何众生会欲求痛苦。基于这个了解,嗔怒、侵略性及一切恶意都会自然消除,我们会发展出爱心、慈悲心及善心。如此,我们的禅修必然会开展良好的结果。<BR>  丰饶的根基<BR>  彻底了解禅修基础的重要性,是绝对必要的。试图在砾土或瘠壤上种植花或树,是不会成功的。相反的,如果你处理好土壤,清除石子,并施加充分的肥料,种子及幼苗就很容易生长,并发育良好,你很快就能欣赏花朵。同样的,如果我们没有仔细地矫正自己的行为,不发展爱心及慈悲心,缺乏这些根基,我们的禅定就无法开展。如果土壤是肥沃的,禅修的花果将会绽放无碍。<BR>  涣散的心<BR>  我们的心随时都被感官捕捉到的对象所吸引:眼睛所见的形象、耳朵所闻的声音、鼻子所嗅的气味、舌头所尝的味道、皮肤所得到的触感……。我们的心不仅被这些感官知觉的对象物所吸引,还和它们建立关系。心把自己所造作的观念强加于它们。心认为某些对象物是可爱的,并对它们产生贪执。心觉得其他对象物是可厌的,并对它们生起嗔恶感。贪执及嗔恶的感受,会反过来使它们的造作者——心——受苦。<BR>  有时,我们的心并没有被感官的对象物所吸引;形象、声音、气味、味道及触感,都没有盘踞在心上。然而,我们的心并没有在休息,因为它被川流不息的念头所缠绕,耗尽精力。所以,心并没有得到任何平静。<BR>  有些念头环绕在我们过去所经历的事;或许是同一天、前一天、上星期或上个月的事,或甚至是几年前的事。然而,我们的心可能更常投射到未来:我们经常预计或期待明天、下星期或下个月的事,要不然就是分析目前的状况。总之,不论是思索过去、现在或未来,我们的念头纷至沓来。事实上,执着于“念头是真实的”、即是痛苦的根源。<BR>  由于被感官的对象物及连绵的念头所盘踞,我们的心永远无法安住在它的自性之中。知晓如何让心安住在自然本性之中,既不被外在现象也不被内在念头所干扰,正是禅修的意义。<BR>  利用对象物的禅修<BR>  对初学者而言,禅修并非没有困难,因为心往往倾向追随所贪恋之事物及习气。所以,初学者应该尽可能在没有外在干扰、远离人群的僻静之处修持禅定。然而,要找到一个完全没有干扰和诱惑的地方,只有到高山深处独居,断绝任何往来。如果你有家庭、小孩、工作,这种作法可能很不实际。你甚至可能会对自己说:“我的业力是住在城市,所以,我最好打消禅修的念头。”这种想法完全错误,因为即身居闹市,也一样可以修持禅定。<BR>  事实上,在学习禅定时,往往很难把心安置在自性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辅助物,将心导入平静的状态。任何外在的对象物都可以利用:杯子、桌子、灯、佛像,或其他候选人任何东西。之后,注意力不可涣散,完全集中在选定的这个对象物上。这只是一种单纯的专注,不隐含任何分析或阐释。例如,我们专注在一个杯子,既不审视它的形状,不注意它的特征,也不评估它的品质,不过问它是否装了水。我们只是把心放在杯子上,既不涣散,也不做任何评论。<BR>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如果杯子显得非常清晰及明确,即是心真的完全专注的征兆。相反的,如果杯子变得模糊不清,表示心被念头所牵引。<BR>  若能规律地修持,不论所选择的对象物是什么,这种练习会有很大的利益。<BR>  如果你住在城市,你会发现自己笼罩在许多噪音中:汽车、机器……等,所有让你以为自己无法修习禅定的声响。与其把这些噪音当做障碍,你也可以把它们当做专注的对象,把它们变成禅修的辅助物。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是尖锐或地祇的噪音、喜欢或厌恶的声音,都没有什么差别。你可以依同样的方式来辨认自己禅修的品质:如果声音听得很明确并且没有被念头切断,这是集中力甚佳的征兆。如果声音断断续续,觉受模模糊糊的,这表示集中力不足。<BR>  我们可以依同样的方式,利用其他感官对象物来练习禅定,诸如:气味、味道或触感。此外,我们也可以开展在任何地方都能禅修的能力,无须远离任何事物。隐避到深山除了使我们和分散专注力的事物隔离之外,并不能达到其他任何目的。利用这些外物来辅助禅修,效果是一样的。<BR>  直观自心<BR>  经由专注于外在对象物的例常修习,可以做好直接观照自心的准备。<BR>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心经常被接续不断的念头所盘踞。这些念头大都是关于过去及未来。可是,只要稍加思考,我们就可以明白缅怀过去并无任何益处。往往,我们再度回想起过去的事件,并因而产生烦恼或痛苦。但是,那仅仅只是念头而已。而且,它们所激起的一切都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过去已经过去了。一旦了解这些事件现在已不复存在,而且这种念头缺乏实质意义、用处及利益的那一刻起,过去的念头就再也不能对我们造成伤害了。<BR>  我们对未来也要持有同样的态度。挂念不久或久远的未来应该做什么,制造了焦虑、烦恼及痛苦。但是,只要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就明白在此刻,未来并不存在。为不存在的事而替自己制造困扰,并没有任何好处。<BR>  观照自心表示不追随念头(不随念),不前瞻未来,也不回顾过去。把心安置于当下的自性之中,不涣散,也不造作。<BR>  这样,某种觉受就会在心中升起。尽可能长久地安住在这种觉受之中,就是这禅定。如此禅修时,我们只是安住在自然的觉受之中,什么都不添加。我们不告诉自己说:“啊,开始生效了!唉,又没有效了;我到了!不,我还没到;我的心是空的!不,它不是空的……”我们只是不加任何评论或阐释地安住。<BR>  禅定的觉受包含平静及喜悦,但是,这根本上仍然是无法描述的。我们无法说:“这就是禅定的觉受。”或“这不是禅定的觉受。”<BR>  修习禅定<BR>  要正确地修习禅定,只靠个人对禅修的理解并不足够。我们应该寻找一位具有正统传承的上师,向他求取指导,并根据他给予的指导恒常不懈地实修,如此,我们才能发展出真正的禅定觉受。<BR>  尤其现今这个时代,很多人对禅修有兴趣,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何禅修。大部分人都认为禅修是阻断一切念头,并保持在那种状态之中。这是错误的看法。禅修时,我们并不试图阻断念头,而是让心保持开放、轻松,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这样,念头自然会停止,我们不须以任何方法约束它们、使它们停止。<BR>  有时,在禅修当中会有无念或念头很少的觉受,我们因此会非常高兴地对自己说:“这就是了,我现在禅定得很好!”在另一种极端的情形下,许多念头出现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禅定的能力,因而感到万分沮丧。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的心有片刻是无念的,就只是不起念头地安住在那种无念的状态中。如果心中起了念头,就安住在那种有念的状态中。我们安住在“如是”的心境之中,不做任何评论,诸如:定境产生了;又消逝了;我正禅定得很好;我禅定得很不好……等。这只是徒然无益地使事情变得很复杂。<BR>  禅修时,身体不要紧绷,要自在、安适。保持沉静及自然的呼吸,将心敞开、放松,不起任何关于现在或未来的念头。然后,让心保持在一种非常开阔及轻松的状态中。不要刻意去做任何事情,只是安住在当下。在这种情形之下,禅修会变成很单纯、很简单。<BR>  禅修者将会发现,在每一座禅修之前念诵一段祈文、咒语调(4)或点灯,会很有帮助。尤其是在金刚乘(Vajrayana)(5),认为向上师祈请是有益于开展禅定的方法。<BR>  问与答<BR>  问:为来世禅修的意义是什么?<BR>  答:若我们经由禅修,在这一生就得到正觉,我们将可藉由佛行事业而广利众生(6)。若没有得到正觉,这一生所养成的禅修习惯,将使我们在未来世的禅修比较容易,而且进步比较快。<BR>  问:人生的目标是什么?<BR>  答: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目标,是断离轮回(7)。<BR>  问:业力是什么?转世再来的到底是什么?<BR>  答: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心是如何运作的。当别人对我们说些甜言蜜语时,我们多少会感到快乐。相反的,当别人告诉我们不愉快的事情时,不快乐就产生了。觉受到快乐或不快乐的,是我们所谓的心。然而,如果审察一下这些觉受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它们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完全没有任何实质。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的心是空性的。虽然如此,但心有感觉到快乐及痛苦的能力。因此,我们无法说心存在,因为它是空性的;我们也无法说心不存在,因为它有觉受。<BR>  让我们考量另一项事实。假设你的心专注于面前的那个玻璃杯。此时,你的心中就只是关于那个玻璃杯的念头。然后,你又专心地想到另一个物体,以致于前一个念头不复存在。从一个念头转移到另一个念头,并未牵涉到任何实质的接续或传递动作。然而,念头出现及消失的过程建立在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可以观察到,思维过程被沉睡打断之后,仍然能在早晨继续前一天的运作,从这之中也可以了解心的连续性。<BR>  从过去世转移到未来世的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觉受今天的心和觉受明天的心之间有一种连续性。同样的连续性,存在于觉受这一世的心和觉受未来世的心之间。<BR>  关于业力,我们也必须了解它和心有关,而且它全然不是实质可具体的。业力实质上就是铭刻在心中的印象,被心的连续性携带着。例如,我们今天做了某件事;接着,夜晚来临了,无梦的觉睡期以及心中盘踞各种显现的作梦期相互交替。然而,天明醒来时,我们仍然记得今天所做的事,这种记忆就像是我们心中的印痕或印象,能够在第二天再度展现。同样的原则控制着业力的运作。<BR>  然而,业力印痕的过程并不是究竟的。一旦得到正觉或开悟,我们就不受制于业力了。<BR>  问:您认为西方人可以通晓咒语的技巧吗?<BR>  答:东、西方外在的习惯及风格不同,但是在心的方面并没有真正的差异。或许,你认为咒语难以修持,是因为你还不全然了解咒语到底是什么。这只不过是知识不足。实际上,持诵咒语的技巧对每个人都很容易。<BR>  问:佛教有没有上帝的观念?<BR>  答:在佛教里,我们可由不同的层次来考量神或上帝的观念。在最初的层次上,我们认为自身之外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上帝,他是天堂的创造者,我们带着信心向他祈祷。对心的本性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契入较高的层次之后,我们发觉上帝及天堂的观念都是心的化现。但是,在究竟的层次上,上帝及我们的心是没有差别的。<BR>  问:您说心是非实质的;然而,头脑显然是一种实质的物体。<BR>  答:西方人实际上认为心是在脑里,东方人则认为心是在心脏里。根据佛法,心既不在脑,也不在心脏。事实上,它哪里也不在。佛法告诉我们,实质的身体实际上只是心造作出来的;脑或心脏只是“心的作用”的助缘,既不是心本身,也不是心的创造者。<BR>  问:在修习禅定的路上,上师的引导似乎是必要的。可是,我们也许无法时时有一位上师在身旁。<BR>  答:的确,我们的上师不是时时都在身旁,但是,这并非必要的。上师给予你指导,你可以利用这些指导做参考,禅修一段时间。然后,当你有机会再和上师见面时,向他说明你禅修的结果或根本毫无成果。你的上师可以根据你的报告给你进一步的指导。<BR>  就西藏传承而言,许多地位崇高的喇嘛定期访问西方。在西方也有许多佛学中心有常驻喇嘛。<BR>  问:在西藏,有多少人经常禅修?<BR>  答:在西藏,很多人经常禅修,不仅是僧众,在家众也是如此。当地物质开发非常缓慢,人们也不太在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他们把心转向修行。<BR>  问:您如何去谈论超越心识的东西?还有,由于译者尚未达到和您所说的悟境对等的成就,透过翻译之后,您所说的还能保留多少?<BR>  答:究竟本质的确是超越语言及心智的。然而,佛陀本身为了引领众生了悟这个究竟本质,使用了许多话语。这些语言只是指出究竟本质的指示。它们并不佯装能表达究竟本质,因为究竟本质是无法表达的。<BR>  那些法教现在以藏文记录下来,懂得藏文的译者正确地用法文(或其他语言)表达出来。在藏文、法文或其他语言里,语言都只是指示超乎智识之境界的工具。相信语言本身即能传达超语言的境界,是有所矛盾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既不了解藏文也不了解法文或其他语言,你将毫无希望。但是,现在至少你懂中文(或英文)。<BR>  注释<BR>  1、佛教理论为除了及畜牲之外,轮回众生还有其他许多存在的形式,例如:饿鬼、阿修罗。某些众生,例如后面会提及的天道众生,享有更甚于人道众生的快乐。有些众生所遭受的痛苦;则是人道众生的无法想像的。这些存在形式的总体就是“依因缘和合而存在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轮回”——存在的回转之轮。脱离一再出生及受苦的回转之轮,就是“解脱”。<BR>  2、梵文中的“达摩”或“达尔玛”(dharma),泛指修心的道路(法),或特指佛陀所开示的法道(佛法),视前后文而定。<BR>  3、“皈依”是依止佛、法、僧三宝。第一次皈依有简短的仪式,然后在每一座禅修之前,要依照传统重申皈依的意愿。<BR>  4、咒语是神圣的简短吟诵语句。覆诵咒语有助于清净门心,并开展了悟的心性潜能。<BR>  5、金刚乘指的是记载于密传性质的“密续”典籍中的佛陀法教。<BR>  6、得到正觉时,众生就成佛了。这并不表示他陷入一种无知觉或无情感、无思想的状态。相反的,他会示现无限的事业活动来利益众生。这种事业活动是自生的,是无私的。不过这并非我们现在就可以了解的,因为它完全没有主体及客体的观念。<BR>  7、轮回是循环性的存在,其特质为痛苦。</FONT></P></TD></TR></TABLE>



<><FONT size=4>来自文殊慧剑论坛</FONT></P>
春 有 百 花 秋 有 月        夏 有 凉 风 冬 有 雪  若 无 闲 事 挂 心 头        便 是 人 间 好 时 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主题

93

帖子

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856
 楼主| 发表于 2006-3-6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width=\"90%\" border=0>

<TR>
<TD 11pt; LINE-HEIGHT: 15pt\" width=\"100%\"><FONT size=4><IMG src=\"http://www.rbyx.com/foru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B>照见清净心4——波卡仁波切</B><BR></FONT>
<><FONT color=#000000 size=4>第四章  三种障碍<BR><BR>  贪恋世俗、缺乏信心及涣散,<BR>  这三种障碍的背后,<BR>  包括所有的禅修要点及精义。<BR>  禅定是觉知心(1)的本性,这种觉知是我们必须达成的最重要课业。<BR>  一般人把一切化现形式分为两部分:“内”——身,及“外”——现象。但是,一切事物都受心的支配。俗话说,身的本质是人。这表示身不是心的本质,心才是身的本质,身只是心的支持物。就一辆汽车而言,诸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外在的元素,并不是精髓元素。汽车的精髓元素是引擎。同样的,人的“引擎”是心。这就是为何了解心到底是什么,是如此的重要,而且唯有透过禅修才能达到这个目的。<BR>  在禅修道路上,我们会发现三种必须克服的障碍:<BR>  ·贪恋世俗。这是由于我们相信现象——我们的身体、实质物品等——是恒常的、真实的、令人满足的。<BR>  ·对佛法及传法上师缺乏信心,不相信佛法是唯一能契入自心本性知识的方法。<BR>  ·涣散。我们的心因而不断地被感官的对象物所攫获,不往内求。<BR>  若不克服这三种障碍,我们就不可能禅定。<BR>  贪恋俗世<BR>  要克服对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及物质)的贪恋与执着,首先必须去除“外物具有真实性及独立存在性”的信念。我们必须意识到,一切现象不但没有恒常不变的真实性,而且每一刹那都在改变。它们的本性是虚幻、无常的。<BR>  让我们先思量一下自己的身体。从我们受胎的那一个时刻起到现在,它没有一刹那不在改变。从任何一秒钟到另一秒钟,它从未保持完全一样。起初,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成形。出生之后,我们的身体逐渐由婴儿成长为幼童,由幼童变为青少年,由青少年变为成年,不断依成长过程而转变。转变为成人之后,身体变得强壮而稳健;接着,步入老年期之后,身体就衰退了。当活力完全耗尽时,身体就死亡了。这个老化过程以出生和死亡为界线,它的进展不是突然的。而是经由日、月、年相续累积而逐渐改变。它是受到连续不断的改变过程所控制的一种现象;在过程中,每一刹那都造成不同于前一刹那的改变。<BR>  外在世界的物体也受到同样法则的支配。以房子为例:由于没有意识到无常极其微细的层面,在我们印象中,房子数年如一;它和昨天一样,和上个月也一样。然而如果仔细加以审察,我们会发觉它的构成分子从未停止改变;事实上,这个房子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即使是现在,从这一刹那到另一刹那,这种改变都在发生之中。自建造的那一天起,这栋房子从未停止老化。当变得完全无用的那一天来临时,它就会倒塌为废墟或被摧毁。它的毁灭是由每一刹那都在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所导致的。<BR>  外在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同样受到这种过程的支配。开展对外相及身体之无常的觉知,可以减低我们对此生、此世的贪执。<BR>  从其他方面来说,我们深信现象能够给予我们真正的快乐,不论那是美丽的造型、和谐的声音、愉悦的气味或甘美的味道。这种信念是我们领执的根源之一,但它并没有根基。只要仔细审察如此获得的快乐,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由于自性如此,它不时在改变。即使最初显现的是快乐,它迟早都会转变为痛苦;这种威胁性是永远存在的。<BR>  譬如现代科技才刚起步时,住在乡村的西方人家中并没有任何舒适的设备。由于城市的物质发展进步较早,许多人宁可迁移到城市,逃离乡村的艰苦生活。电力、自来水、漂亮的家具等等,被认为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带来快乐,吸引人们向城市迁移。然而,当人们习惯于这些舒适的物资时,快乐的感受就逐渐降低,以致于一度显得极为令人愉悦的东西,最后变得索然无味。如此,许多住在都市的人宁可离开城市,重新捕捉比较纯朴的乡居生活——没有繁复的格调、没有地毯,几乎没有舒适的设备。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不欣赏现代家具的优雅,四处搜寻老旧的手制桌子及橱柜,有些甚至摇摇摆摆得快要解体。由于无常,这一瞬间的快乐很容易就变成另一瞬间的不快乐;我们可以说一时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一点也不绝对。<BR>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把世界的一切乐趣和快乐比喻为“在锋利的刀刃上舔得的蜂蜜”——起先,我们欣然地尝到蜂蜜的甘甜,接着,很快就割到舌头而感到痛楚。即使不提佛陀的这一席话,只要看看自己的经验就足够了;由乐转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经验。如果真正了解这一点,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贪恋与执着就会减低。<BR>  最后,虽然我们认为在世界的现象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缺乏真实性,只是我们自心所投射的影像而已。以梦为例,我们可以了解虽然现象并非独立存在,却在我们心中显现为外在物体、风景、房子及人。这一切都出现在梦里。不仅如此,当它们出现时,我们还产生愉悦或不悦的感觉。一切似乎都很真实,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我们每天经验到的这个世界的现象,也是一样。即使是很难感受到这一点,至少可以了解:我们归诸于这个世界的某些特质,事实上是由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BR>  例如,沉陷在极大的痛苦或不快乐之中时,我们可能会认为所遇见的人都对自己怀有恶意,或具有侵略性。暂且让我们想像自己非常不快乐或火冒三丈。此时,即使有人请我们在一个怡人的地方吃一顿美味的大餐,我们不会觉得这一餐很美味。相反的,如果我们很快乐,姑且不论是什么理由,这时即使在一个不怎么样的地方吃一顿普普通能的饭,它也会显得很可口。味道好坏不在于餐饭本身,而在于心加诸于它的特质。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稍微了解外在现象如何取决于自心。<BR>  了解一切都是无常的,快乐会转变为痛苦,同时一切现象都缺乏真实性而只是自心的投射,可以让我们克服禅修的第一种障碍——对这个世界的贪执。<BR>  缺乏信心<BR>  禅修的第二种障碍,是对佛法及上师缺乏信心。要开展信心,首先必须取得有关的资讯,聆听上师的开示,然后仔细思考及检验这些资讯。若所听取的似乎值得投入,我们心中就会升起一种初步的信任。<BR>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病重的人希望得到适当的治疗而获痊愈。他会先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选择一位医师。他并不确定那位医师及疗法的价值,只是拥有偏向肯定的看法。这就是信任的开始。他会考量道:“由于每个人都很推崇这位医师及他的医术,我觉得我会在这儿得到最佳的治愈机会。”<BR>  于是这位医师开始替这位病人诊疗,并且指示他遵循某种疗法一段时间。如果病人在使用这种疗法几天之后,开始感到病况改善,体力恢复了,痛苦也减低了,那么他不但会有肯定的看法,信任也会增强。最后,如果他完全痊愈了,他对这种疗法的价值及这位医师的能力,必须会坚定不移的信心。<BR>  轮回的一切众生就像是病人,佛法则如同疗法,教导佛法的上师则是医师。如同我们必须服用药物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断定它的价值;我们必须修持佛法及禅定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它能带给我们什么。仅仅听到或得到资讯,并不足够;虽然那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形就如同得到某种疗法却不加以应用一般。<BR>  修持佛法必定能使我们受益。某些人期待自己很快就有进步。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在很短的期间内就能得到正觉,拔除痛苦的根,并尝到很快乐。但事实很快就会推翻这个想法。由于尚未得到期盼的结果,他们可能会贸然地告诉自己说:“我看不到什么进步,这个方法必定不是很好。”显然,重大的进步不可能这么快就产生。然而,修持佛法确实能导致可见的改变。只要是实际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会体验到这些改变。<BR>  藉由吸收资讯以及极为重要的实修,信心及信任自然会升起,而克服第二种障碍。<BR>  涣散<BR>  我们的心不断受到外物所吸引。这是第三种禅修障碍。<BR>  扰乱心的事物,可能和过去有关,也可能和现在或未来有关。但是,过去及未来的念头最常盘据我们的心,因而也制造了最多的痛苦。<BR>  过去可能指昨天、上个月、去年或久远之前。我们所执着的过去,往往都是不好的,那时的我们通常是失败的、际遇坎坷或犯了错误。我们回到这个痛苦的过去,再度徒然无益地为之受苦。假设我们犯了一项错误,不论那是昨天、上个月或去年犯下的,都已经成为事实,没有任何事情可抵消或防止它发生。可是,事情现在已经过去了。在心中提出这个错误,不停地想并为它而痛苦,只是徒然无益地给自己制造伤害。这个错误或当时的情景已经过去了,不复存在了。如果可以因为反覆思量而抹灭这个错误,防止它发生或使这个事件不发生,那么,倒拨时钟或许会有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改造过去。还是就让它去吧!这些念头只会让我们徒然无益地为已经不存在的事件而自伤自痛。<BR>  关于未来的念头过于关于过去的念头,所制造的痛苦也更多。我们或许处在不虞匮乏的环境,也没有任何可以造成痛苦的事。然而,在这个显然很快乐的环境当中,我们可能会开始担心各种未来的问题:“我是否能一直拥有如此的舒适?我会不会遭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我能不能保住我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但无法享受目前的平静,还为一个不存在的情况而感到痛苦,并以这个痛苦来替代平静。我们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我们所想见的未来。虚构念头的现象确实很奇特!在此刻,未来根本尚未到来,可是,我们却为了痛苦而把注意力转向未来。不仅如此,虽然未来有两种可能性——有利和不利,但我们几乎总是选择第二种。如果以有利的角度来看事情,就会有类似这样的想法:“我相信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其他等等,一切都会顺利、很好!”可是,我们很少这样去预想未来。反之,我们往往会认为:“我不会成功。这行不通。我不相信那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大部分的痛苦来自对未来的忧虑。<BR>  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看着现在,不转向过去或未来,自然就不会有任何痛苦。<BR>  禅修的时候,绝对不要被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所掌控。事实上,只要对方法有正确的了解,禅修并不困难。禅修时,不跟随任何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让心保持轻松,保持在当下的状态之中。这样,禅修就非常容易了!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我们就没有痛苦。禅修应当永远都像这样;不追随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让心放松、无所攀缘地安住于当下。<BR>  像这样禅修时,我们暂时安住于无念的状态中;但是,我们的心无法一直保持在这种状态中,所以念头会再度升起。<BR>  许多人相信禅修必须是一种完全无念的状态;或者,如果禅修时有念头出现,就断定自己没有禅修的能力,认为禅修是一种完全在他们能力所及之外的修持方法。这种推论是错的;禅修并不是断除念头。<BR>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念头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避免两个错误:<BR>  第一,觉知念头的生起,然后自动跟随它们。<BR>  第二,试图阻断念头。<BR>  相反的,处理念头的正确方式是:觉知念头的升起,但既不追随,也不试图阻断它,只是不理会它。若我们不去理会,念头就没有任何影响力。当我们不了解心的本性时,心所造作的念头,不论是好是坏,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执着念头是真实的。如果没有这种执着,念头就不具有影响力。<BR>  当我们让心放松时,安住而无念的境界终会升起。这种安住的状态如同无波的大海。在此安定之中,一个念头升起了。这个念头如同海洋表面形成的波浪,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它,不为它采取任凭行动,不去“追捕”它,它自然会溶回它所升起的心中。就如同波浪会再度消溶入它所兴起的海洋之中。<BR>  若不加以审察,海洋及海浪似乎是两种不同的实体。事实上,它们的本质是无二无别的,因为海洋的本质是水,海浪的本质也是水。我们不能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实体。海浪会自海洋表面升起,可是,除了再融入海洋之外,它别无去处。我们不能说海洋的水量在波浪升起的刹那减低了,并在波浪回归的那一刹那增加了。同样的,当我们不去理会或干涉念头的来与去时,我们的心并不会因念头的升起而有所衰损,也是不会因无念而有所提升。<BR>  因为不了解心,我们就会像是站在岸边想除尽海浪的人。当海浪朝他涌来时,他想攫住海浪然后丢掉,接着再把连续而来的另一个海浪也丢掉。即使海洋因为其他因素而非他的努力,暂时平静下来,但海浪必定会再度形成。期望维持一个永远平静无波之海的人,注定要活在失望之中。希望在禅修中断除一切念头的人,也是如此。<BR>  海浪自海洋中升起,会再回到海洋。实际上,海浪和海洋并没有差别。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坐在海滩上,丝毫不觉得劳累或艰苦。同理,观照自心时,有没有念头并不重要,只要保持轻松的状态。<BR>  这就是克服第三种禅修障碍——涣散——的方法: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BR>  以上所提的贪恋世俗、缺乏信心及涣散等三点极为重要。禅修的要点及精义都包括在其中。<BR>  问与答<BR>  问:禅修时陷入昏觉或懒散,应该怎么办?<BR>  答:有几个方法可对治击沈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击沈是由于业障的关系使然。为了驱散击沈,在佛像前点灯很有帮助。由于现象之间互有关联,这种光明可帮助我们免于击沈。同时,开展对上师的虔敬心,也非常重要。最后,在禅修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心保持适当的警觉性,身体维持端正,衣着洁净;可以的话,坐在通风良好的地方。<BR>  问:我们总是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小时候,我们带着变成大人的期望而求学。在一生当中,我们总以未来的目标为动机。如此说来,有哪一种现在的行为不涉及对未来的想法?<BR>  答:为了不被执着未来的念头所牵制,我们必须认清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虚幻的、痛苦的,如先前讨论过的。一旦我们把这个世界视为真实,未来就显得很重要。反之,如果仔细思考无常、一切现象的痛苦本质及虚幻特性,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们很重要,因而对未来的执着就自然会减低。所以,重点在于让心不涣散地安住于当下。<BR>  全心投入佛法的修持时,我们能全然抛弃未来的烦恼。即使必然会涉及和未来有关的世俗活动,但藉由佛法的修持,对未来的执着也仍然会减低。深深了解自心本性、觉性很高的人,可随意做任何未来的计划。但是,他知道这些计划和计划的造作者一样,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现象,且如同魔术一般,是全然没有实质性的幻象。他会完全依据这种了解而行事。从这种了解产生的那一刻起,他或许看起来和一般人没有两样,但是,以痛苦觉受的有及无而言。两者之间的差别极大。我们这些初学者赋与未来极大的真实性,这就是为什么念头是痛苦之因。但开悟者就不一样了。<BR>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在办公室工作,有几封重要的信要写。在上班的途中,或一进办公室之后,你会反覆思考和这些信有关的问题:“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是最恰当的?还是应该换另一种方式比较好?这样说会不会被误解?……”你不停地在思索应该怎么办。甚至,你对自己的计画可能抱着相当悲观的看法;在你的想像中,失败的原因多于成功的可能性。你非常不安、非常担心。换句话说,你在痛苦之中。<BR>  的确,我们无法现在就立刻抛弃对未来的一切执着,而且,这些执着会带给我们相当多的痛苦。但是,至少在某些时候,我们能决定不转向未来,而将心安住在当下——即使这可能只有几分钟之久。此外,想到未来时,我们应该试着正面去看。这一点非常重要。老是只看到事情的负面,只会增加我们的烦恼。这有一点像是一只发条式的表,我们如果把发条转得太紧,会把发条弄断。同样的,当担忧未来的压力变得愈来愈大时,我们就有崩溃的危险。<BR>  问:一定要有上师才能修持佛法吗?我们应该如何寻找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BR>  答:我们由于业力及愿力的缘故而和上师相遇。如果你有很深的愿力,自然会找到上师。<BR>  注释<BR>  1、在藏文中,“心”这个字含义很广。它指的可能是精神状态,也可能是本质。可是,在论及“心的本性”时,它指的并不是心理学的范畴,而是心的究竟本性,超越了所有可能影响它的变动因素。</FONT></P>
<><FONT size=4></FONT> </P>
<><FONT size=4>来自文殊慧剑论坛</FONT></P></TD></TR></TABLE>
春 有 百 花 秋 有 月        夏 有 凉 风 冬 有 雪  若 无 闲 事 挂 心 头        便 是 人 间 好 时 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3 17:2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