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02|回复: 0

南无毘婆尸佛的講解匯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主题

5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1166
发表于 2006-2-10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2 16:42 编辑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  align=left><B>南無毘婆尸佛</B><p></p></P>
<  align=left><p> </p></P>
<  align=left><B>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羅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B><p></p></P>
<  align=left>「又在過去,有位佛出世,這佛的名字叫毗婆尸佛(華譯為「維衛」,也叫「勝觀」),<B>假使有男子女人,聽見這位佛的名字,永遠不會墮落到惡道裏,而常常生在人間或天上,享受最殊勝的妙樂。」</B><p></p></P>
<  align=left><p> </p></P>
<  align=left><B>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B><p></p></P>
<  align=left>又於過去有一尊佛出世,其德號為「毘婆尸佛」,毘婆尸華言勝觀,種種觀,種種見之中,是最殊勝的觀想成佛,是過去莊嚴劫千佛之第九百九十八尊,亦是七佛之第一尊。<B>若有男子或女人聽聞這尊佛的名號,永遠不會墮落在惡道之中,常生人天享受種種殊勝的美妙快樂。</B><p></p></P>
<  align=left><p> </p></P>
<  align=left><B>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B><p></p></P>
<  align=left>此佛在過去莊嚴劫千數中、第九百九十八尊。釋迦佛于彼初種相好因。毗婆尸。此雲維衛、亦名勝觀。不墮者、全仗佛力、<B>若有男女、聞而執持、任運超升。焉得退墮之苦哉。故常生等雲者。</B><p></p></P>
<;P  align=left><p> </p></P>
<;P  align=left><B>【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B><p></p></P>
<;P  align=left>(解)「又在於比前過去的時間,有一尊佛出世,他的名號叫毗婆尸,<B>倘若有男子女人,一聽到了這佛的名號,就不墮落到惡道裏去,常常生在人道和天道裏,去享受快樂。</B><p></p></P>
<;P  align=left><p> </p></P>
<;P  align=left>(釋)這一尊佛,在已過去的莊嚴劫的千數之中,第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翻名維衛,也叫做勝觀。不墮惡道,是全仗佛力的護持;倘一聞到這名號之後,<B>肯不間斷念佛,一定可以超升天道,享種種的快樂了。</B><p></p></P>
<;P  align=left><p> </p></P>
<;P  align=left><B>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B><p></p></P>
<;P  align=left>「毗婆尸」譯勝觀。如修止觀行,修空、假、中三觀,畢缽奢那、奢摩他等種種觀法,成就萬德莊嚴。<p></p></P>
<;P  align=left>眾生聞名,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p></p></P>
<;P  align=left><B>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B><p></p></P>
<;P  align=left>又於過去有一尊佛出世,其德號為「毘婆尸佛」,毘婆尸華言勝觀,種種觀,種種見之中,是最殊勝的觀想成佛,是過去莊嚴劫千佛之第九百九十八尊,亦是七佛之第一尊。<B>若有男子或女人聽聞這尊佛的名號,永遠不會墮落在惡道之中,常生人天享受種種殊勝的美妙快樂。</B><p></p></P>
<;P  align=left><p> </p></P>
<;P  align=left><B>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B><p></p></P>
<;P  align=left>這是第六毘婆尸佛。毘婆尸(Vipasyin),或名毘婆沙,維衛等,譯為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過去莊嚴劫千佛之第九百九十八尊,七佛之第一。又名弗 沙,或名底沙。<B>釋迦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滿時,遭遇此佛,初修百大劫種相之福,勇猛精進,翹一足七日七夜,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B><B> </B><B>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贊佛相好,功超九劫而速成佛道。</B>由此故知毘婆尸佛出世,是在九十一大劫以前。若有下顯益,一聞佛名,永離惡道,常生人天,受 勝妙樂,一顯佛慈威神之力,一顯聞性銳利,故一曆耳根,永為道種。科注雲:「聞是佛名,即不墮三惡道,此非易事。准論:釋迦世尊,初阿僧祇劫,從此常離女 身,及四惡趣。准妙玄釋簽:第三僧祇,始離五障,方乃不墮。常生人天者,如戒疏:初僧祇:得五種功德:一生人天,二生貴家,三男身,四根具,五知宿命。文 句雲:『不生三惡,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故知不墮惡道,常生人天,誠非易易者。今圓根最利,故纔開佛 名,即解自性,故能頓得。」<p></p></P>
<;P  align=left><B>【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B><p></p></P>
<;P  align=left>『毘婆尸』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叫「勝觀」,勝是殊勝,觀是觀察。我們凡夫對於一切萬物往往看偏差、看錯了,換句話說,就是不殊勝。這個殊勝是對於一切諸法的真 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觀就叫勝觀。我這個講法大家聽了一定覺得含糊籠統,我們沒有辦法學習。實在講「觀」就是你的觀念。《楞嚴經》上說得很 好,什麼樣的觀才是真正殊勝之觀,交光大師在批註裏面教給我們「舍識用根」,那真正是名實相應的勝觀。說得雖然不錯,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用的是第六識, 用的是意識,舍識用根那就不用意識了。根是根中之性,也就是說我們用見性見色,這個觀就殊勝。諸位要曉得楞嚴會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觀世音菩薩他所修 的法門就是這個,「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提出的修學報告,他怎麼修行成功的?就是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心;換句話說,用真心,不是用妄 心。用見性見色,見色那就不是色塵,我們用眼識見色是色塵,塵是染汙;如果用見性見色就見色性,禪宗裏面講明心見性。他們本事大,我們非常差勁,用聞性聞 聲性,用鼻性嗅香性,舌性嘗味性,明心見性。我們很糟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是六種污染,人家六根接觸外面六種是見性,所以見性之後才說,「頭頭是 道,左右逢源」,那當然,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真如本性,見性成佛。<p></p></P>
<;P  align=left>見性的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圓教初住菩薩,所以我們就曉得,《楞嚴經》上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是我們從《楞嚴經》上去看,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 菩薩示現都是說他們自己,用什麼方法修行證果的,他們做一個代表。這二十五是二十五大類,每一類裏面數量很多很多,他們就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將 無量法門歸納為二十五類,不是法門就是二十五種,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二十五個人都是圓初住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的身分是初住菩薩;在《華 嚴經》上示現的身分,將來到五十三參諸位讀到是第七回向;在《法華經普門品》裏面地位是等覺菩薩,所以在哪一會他用什麼樣身分來示現。<p></p></P>
<;P  align=left>這個地方我們把話再說回來,應該從哪里下手?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用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第一念是見性見,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的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 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第一念,這一念佛知佛見,這一念是見性。可是凡夫沒有辦法保持,到第二念就起分別執著,第二念就落到意識裏頭去,你能夠永遠保持第一 念,你不就成佛了嗎?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眼睛睜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時候是見性見色性,你的見是真實的,外面色也是真實 的,諸位曉得這就是一真法界。可是第二念起來他就有分別、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現前,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跟我們不 一樣的地方到底在哪里?為什麼人家是一真法界?因為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空是一不是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是在這個境界裏頭。第二念 起來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現前,就把一真裏頭變現出無量無邊的障礙。不只十法界,十法界是講大別,十實在講不是數字,十表無盡、表無量,道理在此地。<p></p></P>
<;P  align=left>大乘佛法裏面叫修行,修行叫修觀,修觀不僅僅是宗門,教下也修觀,止觀。所以修觀是我們佛法修行,也是一個總綱領,在佛門裏術語叫「大陀羅尼門」,是個總綱 領。不會修觀的,才叫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修觀就不帶業。你念念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佛家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 應?清淨平等覺。清淨,不執著,沒有執著;平等,沒有分別;不分別就平等,不執著就清淨,沒有妄想就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你 能與這個相應,那當然成佛了,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所以一個念頭起來就壞了,那個速度之快,比光、比電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 快速墮落,快速的在變化。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才真正懂得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生佛不隔毫端,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的看法,我們六根跟六 塵境界的接觸是錯誤的接觸,諸佛菩薩的接觸是正確的接觸;他是大覺的接觸,我們是迷邪的接觸。這樁事情佛跟我們說清楚、說明白,轉變在自己,佛菩薩沒有辦 法幫助我們轉變,轉變在自己,修行在個人,佛菩薩再慈悲,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轉變。我們自己懂得轉變、肯轉變,佛菩薩看到歡喜,我們不懂轉變、不肯轉變,佛 菩薩也無可奈何。這是說毘婆尸佛勝觀的意思。<p></p></P>
<;P  align=left>批註裏面末後他引用《大莊嚴論》一首偈,在一百四十二面最後一行,這個偈子四句我們要記住。「無病第一利」,利是利益,什麼叫真實的利益?沒有病。「知足第 一富」,世間人追求富貴,什麼是富?知足是富。過去佛弟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第一富,知足。「善友第一親」,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涅盤第 一樂」,涅盤跟前面講過,涅盤的意思玄奘大師翻得好,「圓寂」,功德圓滿,清淨寂滅,這是第一樂。他末後這兩句話,「此乃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兩句話 的味道很長、意義很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果然能回頭、能覺悟、能認真的學習,說這個『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他當然不墮惡道。『常生人天, 受勝妙樂』,他這個「勝妙樂」,就是末後這個偈子所講,決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決不是世間名聞利養之樂,你要把這個看作樂,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種樂佛法 裏面講樂是壞苦,不是真樂。勝妙樂是真樂,末後這首偈子實際上就是解釋「受勝妙樂」,他說「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才是真正的勝妙樂,與前面因行裏頭勝 觀相應,勝觀才得勝妙樂。<p></p></P>
<;P  align=left><B>【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尸。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B><p></p></P>
<;P  align=left>『毘婆尸』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叫「勝觀」,勝是殊勝,觀是觀察。我們凡夫對於一切萬物往往看偏差、看錯了,換句話說,就是不殊勝。這個殊勝是對於一切諸法的真 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觀就叫勝觀。我這個講法大家聽了一定覺得含糊籠統,我們沒有辦法學習。實在講「觀」就是你的觀念。《楞嚴經》上說得很 好,什麼樣的觀才是真正殊勝之觀,交光大師在批註裏面教給我們「舍識用根」,那真正是名實相應的勝觀。說得雖然不錯,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用的是第六識, 用的是意識,舍識用根那就不用意識了。根是根中之性,也就是說我們用見性見色,這個觀就殊勝。諸位要曉得楞嚴會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觀世音菩薩他所修 的法門就是這個,「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提出的修學報告,他怎麼修行成功的?就是用根中之性,根中之性是真心;換句話說,用真心,不是用妄 心。用見性見色,見色那就不是色塵,我們用眼識見色是色塵,塵是染汙;如果用見性見色就見色性,禪宗裏面講明心見性。他們本事大,我們非常差勁,用聞性聞 聲性,用鼻性嗅香性,舌性嘗味性,明心見性。我們很糟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是六種污染,人家六根接觸外面六種是見性,所以見性之後才說,「頭頭是 道,左右逢源」,那當然,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真如本性,見性成佛。<p></p></P>
<;P  align=left>見性的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圓教初住菩薩,所以我們就曉得,《楞嚴經》上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是我們從《楞嚴經》上去看,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 菩薩示現都是說他們自己,用什麼方法修行證果的,他們做一個代表。這二十五是二十五大類,每一類裏面數量很多很多,他們就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將 無量法門歸納為二十五類,不是法門就是二十五種,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二十五個人都是圓初住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示現的身分是初住菩薩;在《華 嚴經》上示現的身分,將來到五十三參諸位讀到是第七回向;在《法華經普門品》裏面地位是等覺菩薩,所以在哪一會他用什麼樣身分來示現。<p></p></P>
<;P  align=left>這個地方我們把話再說回來,應該從哪里下手?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用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第一念是見性見,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的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 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第一念,這一念佛知佛見,這一念是見性。可是凡夫沒有辦法保持,到第二念就起分別執著,第二念就落到意識裏頭去,你能夠永遠保持第一 念,你不就成佛了嗎?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眼睛睜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時候是見性見色性,你的見是真實的,外面色也是真實 的,諸位曉得這就是一真法界。可是第二念起來他就有分別、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現前,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跟我們不 一樣的地方到底在哪里?為什麼人家是一真法界?因為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空是一不是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十方,是在這個境界裏頭。第二念 起來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現前,就把一真裏頭變現出無量無邊的障礙。不只十法界,十法界是講大別,十實在講不是數字,十表無盡、表無量,道理在此地。<p></p></P>
<;P  align=left>大乘佛法裏面叫修行,修行叫修觀,修觀不僅僅是宗門,教下也修觀,止觀。所以修觀是我們佛法修行,也是一個總綱領,在佛門裏術語叫「大陀羅尼門」,是個總綱 領。不會修觀的,才叫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修觀就不帶業。你念念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佛家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與什麼相 應?清淨平等覺。清淨,不執著,沒有執著;平等,沒有分別;不分別就平等,不執著就清淨,沒有妄想就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你 能與這個相應,那當然成佛了,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所以一個念頭起來就壞了,那個速度之快,比光、比電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 快速墮落,快速的在變化。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才真正懂得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生佛不隔毫端,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的看法,我們六根跟六 塵境界的接觸是錯誤的接觸,諸佛菩薩的接觸是正確的接觸;他是大覺的接觸,我們是迷邪的接觸。這樁事情佛跟我們說清楚、說明白,轉變在自己,佛菩薩沒有辦 法幫助我們轉變,轉變在自己,修行在個人,佛菩薩再慈悲,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轉變。我們自己懂得轉變、肯轉變,佛菩薩看到歡喜,我們不懂轉變、不肯轉變,佛 菩薩也無可奈何。這是說毘婆尸佛勝觀的意思。<p></p></P>
<;P  align=left>批註裏面末後他引用《大莊嚴論》一首偈,在一百四十二面最後一行,這個偈子四句我們要記住。「無病第一利」,利是利益,什麼叫真實的利益?沒有病。「知足第 一富」,世間人追求富貴,什麼是富?知足是富。過去佛弟子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第一富,知足。「善友第一親」,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友。「涅盤第 一樂」,涅盤跟前面講過,涅盤的意思玄奘大師翻得好,「圓寂」,功德圓滿,清淨寂滅,這是第一樂。他末後這兩句話,「此乃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兩句話 的味道很長、意義很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果然能回頭、能覺悟、能認真的學習,說這個『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他當然不墮惡道。『常生人天, 受勝妙樂』,他這個「勝妙樂」,就是末後這個偈子所講,決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決不是世間名聞利養之樂,你要把這個看作樂,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種樂佛法 裏面講樂是壞苦,不是真樂。勝妙樂是真樂,末後這首偈子實際上就是解釋「受勝妙樂」,他說「受即不受,無受即受」,這才是真正的勝妙樂,與前面因行裏頭勝 觀相應,勝觀才得勝妙樂。<p></p></P></FONT></p>[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3 17:4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