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57|回复: 0

耳根圆通法门(元音老人主讲 念咒读经杂念纷飞的一定要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主题

22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315
发表于 2008-11-12 21: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3 10:07 编辑

甲、修証法要 
  觀世音菩薩于《楞嚴經(耳根圓通章)》中對我們說:“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我們修法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照、返聞聞自性的方法來做功夫最易得力。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在六根中最靈敏、最銳利。用之修行,故極易成就。我們在修法時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傾聽自己心念咒的無聲之聲,要一字一字聽得分明,才能把整個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攝牢而不起妄念,從而証入三昧,打開本來,親見佛性。我們修心中心密法,就是把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兩位菩薩的用功法門合起來進行的。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時說: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想繼”。我們現在用觀世音菩薩所選擇的六根中最利的耳根,統攝其他五根的方法來綿密持咒,也就是照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想繼”的教導法修行。這樣就把兩大菩薩的用功方法合為一體來進行了,故最易成就。現在讓我們來對照一下觀世音菩薩是怎么用功觀照成就的。他說: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最初用功夫是用耳根返觀自己能聞聲音的聞性。而我們持咒時心念耳聞也是同樣的返觀自性。當我們持咒時,靜聽每個咒文的字音,就把整個身心置于聞性之流了,將身心放于能聞的法性當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有几種解法,其中一種講法是一個耳朵聽進去,從另一個耳朵出來,意指入進去就流掉,不停在心里面,照字面上解也講得通。另一種說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聲音來了不順音聲流浪,不跟聲音跑,這也講得好(初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聲音跑)。正確的解釋“入流”應該是將整個身心置于聞性之流──置于能聞聲音的法性當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觀環境(如聲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來啦,不為外界環境干擾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聞,才能抓住妄念不隨之流浪,才能入定。觀世音菩薩接下來講: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是我們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動,咒語念不出來,要勉強提也提不出來。這時候就不要再提咒語了。“所入既寂”就是我們的妄心寂然不動了。念頭停止不妄動,那就沒有什么動靜二相了。動靜二相是相對而有的,既沒有什么動、亂,故也沒有靜寂了。“了然不生”者,雖然沒有動靜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的沒有知覺,而是了然不生。我們用功處于定中時咒語就不必再提,只靜靜地看著它,看這一念不生、寂靜而了然的是誰?此時動靜二相雖然了然不生,但是還沒有化空,還有不生的一念在。再進一步,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這時候功夫已做到聞與所聞統統沒有了,處于寂靜的禪定中非常快樂,非常輕安寧靜,非世間樂事可與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樂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進見不到本性了。我們做功夫到這地步,往往發一點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為到了家,哪知還相差甚遠,所以觀世音菩薩接下來說: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假如此時我們放大光明,或見佛菩薩現身,乃至其他許多的神妙境界,都不可動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著,非但不能見性,還有著魔的危險。假如出現什么惡境界或鬼魔現前也不要驚怖,這些現象都是虛妄相并非實有。一者可能是業障幻現,二者或許是護法神考驗你,看你幻境當前動不動心。總之,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無事了。“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簡單地說,就是當能聞與所聞淨盡而深入禪定得某些樂受或小神通時都不能住在這里面而裹足不前。要一點境界都不住──不論什么善境界惡境界都不住,將其化空。更進一步將“盡聞不住”之覺也化空,才能將能覺之心與所覺之境完全空掉。因為能覺與所覺還是相對的妄覺,不空掉它是不能 見性的。但妄覺化空還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與所空相對的幻覺,這就是無始無明,也須照破它。所以觀世音菩薩進一步說: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就是能空所空──相對的幻妄都消滅了,達到一絲不挂,一法不立,淨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才能徹見真心。我們修法修到極處,忽然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或者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一時脫落,這是好消息到來的時刻。此時乃千鈞一發之機亟須猛著精彩,看這無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誰?還是自己本來面目否?稍一停機佇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當機立斷一把擒來,即親証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錯認空頂好,一點都沒有最安靜,住在空上,不思前進。殊不知這是一條岔路,一著空就落于“無記”──死在那里就完了。禪宗訶斥住空的行人為“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頭。”這種人是永遠不會見性的。所以空也須消滅掉。進一步才能達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的境界,才能見到本性。所謂“生滅”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頭,因為這些都是有生滅的。這些生滅的東西都消盡,外加空也消殞了,那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佛性才能現前,這才是真証見本性。我們修法修到能所雙亡──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時脫落,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殞,虛空也粉碎時,就豁然開朗親証本性了。 
  那么証見本性后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沒有。因我們多生歷劫的積習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徹的,尚須歷境練心,消盡妄習,才能揮發神通,圓証佛果。得有個“理所頓悟,事則漸修”的過程,所以還要做綿密保任功夫,除盡妄習,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証到觀世音菩薩所証的“十方圓明”的勝果。 
  乙、保任証道要訣 
  1.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當人的佛性。學人果能于此不驚不怖、深信不疑,立定腳跟,安住保護,淨盡妄習,圓証佛果,誠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而是無量佛所種諸善根。 
  2.觀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內看,不是向外看,觀這一念不生處(念頭未起處)。念頭起來就看見,不理睬它,不隨之流浪。這一步最要緊。如念頭起來看不見,就不行了。証見本性后,要于行、住、坐、臥處觀照保護,“外不為境牽,內不隨念轉”即為最好的保護法。念起不住,不隨之流浪不停,即為無念。不是壓念不起,亦不是將一念不生的時間拉長為無念。 
  3.平時應緣接物,須“于事無心,于心無事”。就是做事之時無第二念,既無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事情做過了之后心中毫無挂礙,如未做過一樣。而不是逃避事情,死住在無事匣里。
  4.証見本性后,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為真心的妙用。妙用與妄作的分別即在“有住”與“不住”之間,住即妙用化為妄作,不住即妄作攝為妙用。  
  5.做保任工夫,先須綿密保護,于一切時不忘記,繼須于保時不死守,后于不守時能化。 
  6.能在事境中精勤磨練,于行、住、坐、臥當中不斷做去,三、五年決可打成一片,不求神通而神通自發。 
  7.無所求,無所得,能入佛亦能入魔斯真到家矣,行人往往著在神通上,以為未發神通不為見性。這是極大的錯誤。須知能立穩腳跟不為妖言魔語所惑,時時處處瀟瀟洒洒、自自在在,得真實受用,即是最大神通。 
  8.心地法門,是誕生王子。在心地上做功夫,將來一定成佛。其他任何有相殊勝法門,俱系外圍功勛位,縱或發什么大神通,也只能立功受獎俯首稱臣,而不能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19:45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