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28|回复: 0

拜佛点滴心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主题

22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315
发表于 2008-10-30 20: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3 15:48 编辑

拜佛点滴心得
 
妙音法师
 
  末学以拜佛为日课已多年,当时不知道要求自己拜佛姿势要合乎自然人体结构、生理法则,拜后常觉得很疲倦、手腕酸、头晕、面色惨白,故感觉很困惑。后来,在一偶然的机缘里幸遇 证师父,蒙她慈悲指导开示,方知原来是姿势有误而导致,于是就发心从头学拜佛。
  学拜佛本来是很简单很容易,天真的小孩很快就学会了,而末学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最基本的动作姿势改正,稍练熟练。因受旧习气老毛病的障凝,加上学习能力差,所以学得很慢也很吃力。说来极惭愧,重新学习才发现自己以前连最基本的站立合掌,乃至起身方法都不会。站是三节六曲,合的掌是参差不齐,敬礼—脖子如钢柱水泥,躬身—脊椎骨如铁壁,又拜时重心常在脚趾不在足跟,翻掌如翻船。乃至不知呼而拜下,吸而起立,故常常拜得上气不接下气,喘嘘嘘!
  回忆刚开始学拜佛时,全身是僵硬不灵活,筋骨是紧而不松,拜起佛来如老牛拖重车,稍用力即全身汗流如雨,才拜几拜,衣服全湿。
  在学拜中,常常抓不到要领—不知重心要在足跟,才合乎物理之自然重心。开始也不会用丹田之力躬身、退腹,连垂头看脚跟中点都不自然—不知俯首垂头要用自然力柔软垂下,只会猛使力,结果矫枉过正,又弄得脖子很酸!
  初学每拜一拜,从头到尾都要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是否正确,否则就会俯首而头不够垂(又偷偷仰头,后颈僵硬),弯腰而脊椎不后拱(腹不后退),甚至忘记呼吸。方法错误就会拜得腰酸背痛、头晕晕很辛苦,一点也没有法喜感!
  开始虽常错误‘冤枉辛苦’(无法喜),还是满怀信心继续练习无止,立志非学好不可,即使需一年或两年的时间,也要学拜下去,直到身心能松、筋骨会软,每一拜都能自然、轻松、柔软、法喜充满!
  因以前多年习惯,养成了‘惯性动作’,当一打妄想,心不专注在当下这一刹那,‘惯性动作’就领先出来,故要以高度‘警觉性观照’。
  要把过去多年所惯用不正确的姿势动作,改为正确的,实比新学者更困难(因有‘惯性’障碍,当中还有许多小插曲—过渡期的反应与考验。若没有大愿力的推动,相信一累就会退心不想拜了。因全身昔日有过旧伤或老毛病的地方,几呼在拜佛中,有如清理水沟,都有一时性反应的酸痛。也幸好没退道心,更提起信心与勇气继续拜下去,结果也因有反应,而得大改善。如因小时候头受过伤,颈椎有问题,时常头晕,在拜佛时,不知不觉地好起来,头不再晕,颈椎也恢复正常;又右小腿不知怎么地突然也肿起来凑热闹,又酸又痛,但继续拜下去很快地就消失无踪(垃圾清走了)。
  末学从小丹田无力,多说话就喘,课诵唱念更是胸闷、气短、难持续,也不会‘仰卧起坐’。后来,因拜佛的关系,腹部自然变得有力,现在也能‘仰卧起坐’,唱诵也能唱长音而不喘,学会深长呼吸。以前气色不好、脸色苍白、手掌很黄,很多人见到末学就会说:‘你应该吃吃补药’。而现在体质改变,气色也好,不再有人叫末学吃补药了。
  由于拜佛身体有了种种的改善,心也比较能专注安定,更不必苦于种种‘不必要’的症状。使得末学对这合乎自然法则,医学原理的拜佛方法,更具信心,对于拜佛深加好乐欢喜,一天不拜,就一天不畅快!
  有人说拜佛要怎么拜就怎么拜,还要讲究什么方法不方法,正确正确!
  要知‘姿势能导致健康,也能导致疾病’,关键就在如法与否!佛教示我们四威仪要‘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其道理就在此。因每一个动作姿势,都深深地影响著我们身心的健康,也大大地影响著我们修行的成就。有了健康的身心,才能修行无障碍。不只拜佛,日常生活中各种姿势的不正,或习惯动作的不当,就有可能会导致脊椎歪曲,而压迫血管、神经、内脏...等,因而引发出各种的疾病、忧恼、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17:3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