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69|回复: 4

心经的人生智慧·专著(济群法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主题

22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315
发表于 2008-10-29 10: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3 19:13 编辑

《心经》者何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它和《金刚经》一样,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在佛教中,《心经》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通前与通后之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在阿含经典中,佛陀对存在现象进行透视,指出其苦、无常、无我的本质。当然也谈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经教,才在阿含基础上将空的内涵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槃》、《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闻思经教、指导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经典多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组成。而《心经》却与其它经典不同,仅有正宗分。于是,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关于这个问题,当代佛学权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作了说明。印老认为,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大般若经·学观品》中,就有和《心经》基本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所说。也就是说,《心经》是《大般若经》最为精要的部分,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
   《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其中,在教界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三藏的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更是多达百家,可见此经传诵之盛。

  
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主题

22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3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3 19:13 编辑

人生的大智慧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本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教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往往是全经内容的画龙点睛之处。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先要了解经题蕴涵的深意。
   先释般若。般若,是梵语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和义译两种方式,音译多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玄奘三藏在译经时,就制订有“五不翻”的规则:一、尊重不翻;二、顺古不翻;三、多义不翻;四、秘密不翻;五、此方所无不翻。“般若”既属于第一种类型,以尊重故不翻。另一方面,汉语中也缺乏与“般若”内涵相应的词汇,即此方所无,故采用音译。
   由于般若是梵语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依文解义。那么,般若又具有什么深意呢?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将般若释为智慧,但它显然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世间智慧。因为世间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更是夹杂烦恼的,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圆满、清净的,能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彻底超越生命中的无明烦恼。
   所以,般若对于生命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般若智慧,人们就会产生两种困扰:
一、认识上的迷惑
   凡夫因无明所扰,总是陷入各种迷惑状态中,既不能透彻了解自己,也无法真正认识世界。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吗?这个问题听来似乎令人费解,事实却是如此。试问: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有人可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我”就是我呵。其实,这是一个极为深奥的问题。我们以为,“我”就是我。那么,究竟是以身体为“我”,还是以思维为“我”呢?倘若以身体为“我”,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解体之时,“我”在何处?倘若以思维为“我”,思维乃经验及概念的积累延续,并无独立自性可言。足见,这个问题远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回答。所以,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对人生作过一番形象的比喻:人生有如过桥,而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下都布满云雾,人们就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以佛教观点来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仅仅是一期生命的开端。当我们死亡时,也只是这期生命的终点,并不意味着它的彻底结束。事实上,生命还会生生不已地延续下去。在漫长的生命洪流中,今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因此,我们在着眼于现世生存的同时,更应追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答案,这也是每个人必须解决的切身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那么,命运是什么?人生是否存在命运?假如存在命运,它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由什么力量推动?对于这些问题,世人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有人不信命运存在,以为生命发展没有既定规律可寻;有人深信命运规律,认为冥冥之中确实存在支配我们的力量。此外,有人认为命运不可改变;有人认为命运可以改变;有人认为支配命运的力量来自神灵;有人认为改造命运的机会来自自身,等等。那么,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因果报应也是世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从某些现象来看,世间万物似乎各有因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收获来自播种,成功来自努力。但从某些现象来看,生活中又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有人作恶多端,却过得逍遥自在;有人行善积德,却过得穷困潦倒。因而,多数人认可一生论,不信因果报应。而世间各种宗教大多认可因果报应的观点。那么,因果报应确实存在吗?
   人为什么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也是人们经常提出的问题。生存在这个世间,许多人并不知道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沿着前人约定俗成的习惯,上学、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享受欲乐乃至一命呜呼。一代又一代,人们重复着几乎相同的生活模式,却很少去思考这种生活能否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怎样才能开发生命的最大价值?这就必须知道: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
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
   佛经中,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为欲界。欲界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欲”字。可以这么说,这个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什么是欲?欲,就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而由身心产生的欲望,又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佛经中,将之简单归纳为五种,分别是色、声、香、味、触“五欲”。色欲,是眼睛希望看见亮丽的颜色;声欲,是耳朵希望听到悦耳的音声;香欲,是鼻子希望闻到芬芳的气息;味欲,是舌头希望品尝可口的美味;触欲,是身体希望接触舒适的环境。在佛经中,“五欲”有时会另有所指,分别指财、色、名、食、睡“五欲”。财欲,是对金钱财富的希求;色欲,是对男女情感的希求;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情的生命,就是在不断追逐五欲的过程中延续。当上述欲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暂时的快乐。因而,通常所说的人生幸福,无非是指欲望的满足。
   但欲望又是不稳定的。人类欲望虽与物质条件有关,但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满足?并没有具体、统一的标准。从整体来说,往往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提升,所谓水涨船高。对古人来说,丰衣足食就能知足常乐;而对今天的人来说,衣食无忧已很难使人满足,更难使人因此产生幸福感。随着物质的繁荣,欲望也在随之膨胀,而且是无止境地膨胀,这使人们永远处在无休止的追逐中。
   欲望的表现形式,有三大特征:
   一、占有:人们被欲望驱使,总想不断占有。当温饱尚未解决时,人们只求吃饱穿暖,有个遮风蔽雨的住处。一旦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很快就不会满足,进而希求方便舒适的生活。洗衣服太麻烦,最好有洗衣机代劳;走路太疲劳,最好有私家车代步;工作之余闲得无聊,应该有个电视消遣娱乐;外出旅游固然潇洒,还要有架摄像机随时记录。要求越多,需要添置的东西就越多,为此耗费的钱财也就越多。但钱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相应的,我们就得为了赚钱,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而拼命工作,忙碌不休。
   有了物质财富之后,人们又会向往名誉地位。总之,别人拥有的,我必须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得有。欲望,常常使我们一生都在不断追逐、占有的循环中度过。一个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很快接踵而至。被欲望支配的人,往往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忙于追逐尚未属于自己的一切。却很少考量,那一切究竟是不是人生的真正需求。俗话说:欲壑难填。一个对财富充满欲望的人,即使有了百万家产,还会继续想着千万、亿万。由于我们永远把目标向前推进,怎么可能有知足的时候?因而,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感觉幸福。
   二、比较:生活在现实社会,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关系。于是乎,就会相互攀比。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夏利,我得坐奔驰,比你神气;你吃千元一桌,我得吃万元一顿,比你豪华;你穿新款时装,我得穿国际名牌,比你时髦;你的电脑是386,我得买486,比你先进;你当县长,我得当上市长,比你官大。
   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总在期待出人头地,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感受幸福。但是,社会日新月异,即使我们不停地跟着跑,也难以长处潮流之先。比如电脑,前两年286都难得一见,都觉得非常先进。短短几年,386、486就显得过时了,因为586已闪亮登场。不过,就算换了最新型号又如何呢?要不了多长时间,又会落伍于时代。20年前,谁家如果有一辆自行车,就够他们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普及后,需要拥有摩托车才会感到幸福。待摩托车普及后,则需要拥有私家车才会觉得幸福。
   社会总在不断推陈出新,处于比较中的人,虽然总在追求幸福,总在为达到某个目标努力,却难有满足之时。即使暂时处于领先地位,暂时感到满足,但很快就会被新的比较驱使,继续奔忙不休。
   三、竞争:以比较的心态生活,必然导致竞争。在家庭中,兄妹间为博得父母宠爱而竞争;在学校内,同学间为成绩高低而竞争;在市场上,同行们为占领市场而竞争;在学术界,学者们为学术地位、作品影响而竞争;在国与国之间,则会因国土、资源的占有而竞争。人类社会,难道也要像自然界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难道相互拼搏,乃至你死我活的争斗,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吗?在竞争中,多少人活得疲惫不堪,多少人过得不堪重负。
   欲望,使人们不断向外攀缘,并在这种无休止的追逐中迷失自我。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静坐后在林中漫步。这时,一群年青人匆匆向前走来,向佛陀询问,是否看见几个女孩从这边经过?佛陀问其缘由,年青人说:昨晚他们与这些女子寻欢作乐,清早起来时却发现她们已逃之夭夭,并卷走了他们的全部钱财。佛陀反问道:那么,是寻找女子、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们自己更重要呢?
   其实,现代人多数和故事中的年青人很相似。在一味向外追逐时,却很少关注自己,更不知道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如今,几乎全社会都在疯狂地赚钱,所谓“十亿人民九亿商”。今天的中。。国大地,与经济挂钩的书籍特别畅销,和经济相关的科系生源爆满。文化界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社会上,各种生财之道五花八门。多少人为了赚钱挖空心思,不择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又创造了无数消费机会,以此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意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这些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娱乐场所:如舞厅、酒吧、夜总会等等。人们白天忙于赚钱,晚上纵情享乐,在一刻不停的忙碌中,彻底迷失了方向。更令人担忧的是,经济繁荣了,社会道德却每况愈下。
   对欲望的过度追逐,必将导致痛苦的结果。正如《阿毗达磨俱舍论·分别界品》所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首偈颂告诉我们:沉溺于欲望中的人,总在不断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如愿,就会沮丧失落,有如被利箭射中那样痛苦难当。佛教中,将这种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称为求不得苦,与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合为“八苦”,是对人生一切痛苦的简要归纳。
   《中阿含经·苦阴经》中,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经》曰:“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伎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作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行,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若有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记述了追求财富和失去财富导致的痛苦。《经》中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斗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这些因争夺财富而导致的纠纷,从古到今不曾停止。不仅社会上彼此争斗,即使在朝暮相处的家庭中,在血脉相连的亲人间,也时常会因财产而造成各种纠纷,或是夫妻反目,或是父子敌对,或是兄弟失和,或是亲族离散。究其根源,也是因为占有欲造成的。
   《经》中接着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争,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世人因欲望而彼此争斗,永无休止。商人与商人争,政客与政客争,国家与国家争。当年,德国法西斯席卷欧洲,日本侵略者危害亚洲,及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种种痛苦,其始作俑者,也是欲望导致的霸权扩张。在武器落后的古代社会,战争通常只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灾难。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倘若某些大国无法遏制自身的扩张欲,人类就会面临毁灭性的灾难,其后果不堪设想。
   人类若想解决由认识困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智慧的力量。《经》曰:“般若波罗蜜。”波罗蜜,汉译为度,即到彼岸之义。所谓度,就是度过烦恼,度过生死瀑流。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到彼岸,并非东方琉璃世界,亦非西方极乐世界,恰恰是我们所在的现实人间。假如我们被无明所惑,就是烦恼、痛苦的此岸,就是彷徨、苦闷的此岸,就是空虚、不安的此岸。一旦开发般若智慧,正见诸法实相,如法起修,如理而行,就会抵达安乐、祥和的彼岸,抵达解脱、自在的彼岸。所以说,般若正是将我们从此岸度到彼岸的舟航。

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主题

22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3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3 19:14 编辑

解脱痛苦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为“标宗”,即标明一经宗旨。可见,理解这段经文是学习本经的关键所在。
   佛陀出现于世的根本目的,正是帮助有情解脱痛苦,超越生死。我们学佛修行,也无非是为了离苦得乐。但是,当我们说到离苦得乐时,却有人不以为然,说什么人生应该有苦有乐,才显得丰富多彩;又说什么苦乐是相对而言,有苦方能有乐。类似论调,乍听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推敲,却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人生应该有苦有乐的话,那么,我们对待痛苦应该像迎接快乐一样欢喜踊跃。事实上,痛苦来临时,我们本能地就会逃避。
   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一切行为,始终是在通过各种方式逃避痛苦,追逐快乐。很少有人刻意追求痛苦,即使有,也不是以追求痛苦为目的。而是将之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试图追求更大的快乐。比如自虐,仔细考量的话,也往往是因为心灵痛苦过于沉重,为转移痛苦,始有对肉体的自虐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自虐也是为了缓解心灵痛苦,而非有意制造痛苦。至于那些觉得人生应该有苦有乐才丰富多彩的观点,也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说法,是“为赋新诗强作愁”的想象。一旦痛苦成为现实,任何人都会避之惟恐不及,都会想方设法地避苦趋乐。由此可见,解脱痛苦不仅是佛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间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解脱人生痛苦呢?佛法认为,首先要对苦有全面认识。唯有了解苦,方能对症下药。说到苦,大体可分为身苦与心苦两种。所谓身苦,即色身之苦,一般来说,感觉大致相同。比如在严冬酷暑中,人们都会被寒冷和炎热折磨;处于病痛或被火烧刀斩时,都会感到疼痛难耐,不堪忍受。至于心苦,则是由内在烦恼引起的痛苦,其表现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例如同观一轮明月,有人觉得清凉安然,有人却会黯然神伤;同游一处风景,有人觉得心旷神怡,有人却会悲从中来。
   此外,佛教还将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类。
   苦苦,是切实感受到的痛苦。即使佛陀不曾指出,我们也认为是苦的。如出生之苦、衰老之苦、病痛之苦、死亡之苦。此外,还有内因和外境共同造成的痛苦。如亲人天各一方,为爱别离苦;所求不能如愿,为求不得苦;怨家狭路相逢,为怨憎会苦;身心不得平衡,为五蕴炽盛苦。
   坏苦,则与苦苦相反,是我们以为的快乐感受。或许有人会不解,既然是快乐感受,如何又属于苦呢?从佛法智慧来看,世间所有的快乐,同样是以痛苦为本质。当我们饥饿时,吃饱会觉得快乐,如果继续不断地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当身体变脏了,洗澡会觉得快乐,如果没完没了地在水中泡着,还会觉得快乐吗?当心情郁闷时,看看电视会觉得快乐,但不分昼夜地看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由此可见,我们所谓的快乐,只是某种欲望满足后,痛苦暂时得到的缓解,心理暂时出现的平衡。如果吃饭、洗澡的本质是快乐的话,那么,无论吃多少、洗多久都应该是快乐的。而且,应该是越吃越快乐,越洗越快乐。事实不然,只要这种行为超过身体所需,快乐立即会转为痛苦。吃饭如此,洗澡如此,一切因欲望满足而产生的快乐莫不如此。正是因为这种乐受能够变坏,所以,佛法将之称为“坏苦”。同时,乐受与苦受、忧受、喜受一样,属于变化无常的情绪。我们贪著乐受和喜受,但这种感受并不能恒常拥有,乐受伴随着苦受,喜受伴随着忧受,时时都处在变化、转换之中。在四禅八定的修行中,初禅、二禅、三禅正是因为喜乐感受未除之故,仍不能避免火水风(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打三禅)的灾难,唯有到四禅舍念清净,无喜无乐,才能平安无事。
   行苦,是由迁流变化带来的痛苦。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此为自然规律。但世人不明真相,一味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爱情永恒、家庭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却不曾想过,其中又有哪一样,可以永恒不变?只要我们愿意观察,就会发现,再美好的事物也不可能坚固不坏,再健康的身体也不可能天长地久。由于自身认识与“行”的事实相违背,因而导致“行苦”。
   认识苦,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苦,而是为了积极地解脱苦。那么,什么又是离苦之道?世人往往将改善生存环境作为解决方法,以为经济繁荣了,物质条件改善了,人类就能由此获得幸福。事实上,在物质条件远远超过古代的今天,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痛苦,并未比任何时代有所缓解,甚至还可能更多。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没能抓住问题核心。因为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心灵,试图通过改善外在环境来解除痛苦,只是扬汤止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佛法认为,解脱痛苦的方法,首先是了解有情的痛苦现状,然后,由此寻找痛苦之源。人类痛苦固然与外在环境有关,究其根源,还是生命内在的问题。从般若思想来看,一切痛苦都是对“有”(存在)的迷惑和执著造成。想要解脱痛苦,必须对存在具备正确认识。
   《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正是告诉我们,须以般若智慧观照五蕴。五蕴,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为集聚义。
   色蕴,便是色的总和,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等,统称为色。所谓色,此处相当于物质。对于物质现象,我们往往是从形状(形色)、颜色(显色)这些色相进行认识。因而,佛教以“色”代指物质。
   受,为领纳义,即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产生的情绪,包括苦、乐、忧、喜、舍等等。
   想,为取像义,当我们接触外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为之安立名称概念。
   行,为造作义,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识,为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
   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蕴则属于精神现象。
   五蕴,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说明。世人对“有”的一切不能正确认识,在有情生命体上执有实在的我相,在六尘境界中执有实在的法相。此外,更对我、法生起种种颠倒分别及执著,造成人类的烦恼及痛苦。
   《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正是为了扭转世人对“有”的错误认识。我们执“有”为实在,这“有”就成了实在有。然而,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这里所说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告诉我们,五蕴的“有”,不是我们执著的实在性。所谓的“有”,只是假有。而与之相对的“空”,则是对“有”的透视,是帮助我们破除对“有”的错误执著。倘能照见五蕴皆空,那么,由此而生的烦恼痛苦也就不存在了,从而度脱一切苦厄。

   
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主题

22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3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3 19:14 编辑

有空不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有与空,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佛法讨论的重点。在《心经》中,色、受、想、行、识五蕴,代表有的存在。与有相对的,则是空。在常人经验中,总以为有与空是截然对立的,认为有不是空,空不是有。或者说,有在空外,空在有外。本经却为我们阐述了有与空的辩证关系,说明有空不二的甚深原理。
   要认识有与空的不二,先得说明有。在常人观念中,有,往往与“实在性”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说到有时,便会觉得那是自体有,实在有。人类对事物的实在感是根深蒂固的,具有普遍和相通性。原始人不知梦境不实,一旦做了恶梦,便惊恐万状,以为灾难即将降临,须以祈祷等方式化解。婴孩不知镜中影像是假,见到镜中幻影,往往也会乱抓乱笑。我们的认识虽高于婴孩和原始人,已知梦境不实,却仍以为外在一切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家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一些,但在分析物质现象时,往往执著构成物质的元素是实在的,如原子说、极微说。哲学家似乎更高一畴,已能透视现象的虚假,却又执著现象背后有永恒不变的本体,如泰勒士的“水”,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乃至科学家、哲学家,对存在的认识虽有不同深度,但所产生的实在感却是一样的。
   人类对有产生的实在感,正是“自性见”的表现。“自性”一词,或译自体,具有实在、恒常之义,并具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自已的含意。从“自性见”出发,我们对“有”的一切,必然会产生实在感。然而,若以般若中观的智慧进行观察,所谓的“有”,只是缘起有。世间一切“有”的现象,莫不是众缘所生。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有为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和合而成,是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
   缘起与自性是势不两立的。世人无知,不了解“有”的缘起性,才会出现自性见和实在感。假如认识到“有”的缘起性,必能了知其本质为无自性。所谓自性,乃是以“有”的现象是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所谓缘起,乃是以“有”的一切为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因此,缘起的“有”不是本来如此,更非恒常、实在的“有”。对“有”的实在感,是完全错误的。
   《大智度论》卷十二也说到“有”,并将之分为三种:一为相待有,二为假名有,三为法有。
   相待有:即相待而有,离开相待对象就无法说明。比如我们认为这个花瓶很大,那是相对小的花瓶而言。此外,高是相对低而言,长是相对短而言,美是相对丑而言,善是相对恶而言,慷慨是相对吝啬而言。离开大,小是什么?离开美,丑是什么?因为大小、高低、长短、美丑、善恶都是相待假立,是为相待有。
   假名有:事物存在不过是假名安立,随不同因缘安立各自名称。比如我们眼前的木头用具,人们称之为“桌子”。但这桌子并非本来就有,不过是木头等一堆材料的组合。离开这些材料,桌子是什么?这个以木料制作而成的用具,古人将之称为桌子,它便是桌子了。若当初将之称为椅子,它便是椅子了。所谓的桌子或椅子,不过是一个由人安立并沿用至今的假名,并不具有实在性。人,也同样是一个假名。如果古人将我们这类有情生命称为猪,而将猪称为人。那么,现在若是不称你为猪,阁下听了恐怕会生气:你竟然瞧不起我,不把我当猪看待,真是岂有此理!可见,桌子或椅子,人或猪,乃至世间一切,都是假名安立,假名而有。
   法有:世间万物的名称虽是假安立,但除名称之外,尚有种种因缘形成的现象。比如桌子,虽然只是一堆材料、条件的组合,但这一现象是存在的,并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所以说,这些因缘虽了无自性,但假相宛然。这因缘法的有,便是法有。
   在《金刚经》中,佛陀也对有的实质进行透视,并作了精辟的总结,那就是《金刚经》中最为著名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是指生灭、造作的一切现象。“如梦”,即梦境般虚假不实。梦境不实是众所周知的,但梦中人却执以为实,必待醒来后方知真相。诸法如梦,虚妄不实,有情却因无明之故,执以为实,待见道后大梦初醒,乃知诸法实相。“如幻”,则是幻师以幻术变现的种种事物,如马、车、房舍、人物等,虽无客观实物,却真切地出现于眼前,有色可见,有声可闻。有的存在也是如此,虽空无自性,而假相宛然。如“泡”,指水因含有空气而出现气泡,华而不实,瞬间即逝,以此形容诸法的迁流变化,刹那生灭。如“影”,是指物体在阳光投射下显现的影子,影由光而现,光线消失,影子将随之消失,以此形容诸法但随缘现,缘散即无。“如露亦如电”,同样是比喻诸法存在的短暂性。“应作如是观”,则是提醒我们以这一认识去看待“有”的一切。
   在与《心经》、《金刚经》同属般若思想体系的《维摩诘经》中,维摩大士假示疾为大众说无常、空的道理:“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这是从色身的生灭变化来说明有为法的无常、空,从而显示存在的虚假性。
   明白了有,再来说明空。我们通常以为,有是存在,空是不存在。如是,有和空自然相互对立。既然有,必定不是空;既然空,必定不是有。但以般若中观的智慧观察,空和有却是一体的,并非截然对立的二元关系。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待事物毁灭之后才是空。佛法所说的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因而,佛法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依有明空,有空一体。
   《大智度论》卷十二中,还提出三种认识空的方法:一为分破空,二为观空,三为自性空。
   分破空:又称析空观,通过对有的分析,由粗而细,由细而微。佛教的有部学者,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对五蕴色身进行分析,发现在五蕴色身中,所谓的“我”了不可得,从而提出“我空”。但在分析色心现象时,一直分析到物质或精神不可分析的部分时,提出“极微说”,认为此极微法实有,因而形成“我空法有”的思想。分破空的意义在于破除人我执。至于物质现象,倘加以分析,极微也是不能成立的。《唯识二十颂》就对极微说进行了破斥:只要有体积,就存在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就还可以分析,由此认为极微说不能成立。
   观空:是从观想的层面认识空。那些瑜伽行者进入止观状态时,能随观想显现种种境相。修火观成就时,所见之处皆为烈火;修水观成就时,所见之处皆为大水。在现实生活中,“杯弓蛇影”的典故也说明了同样道理。某先生误将杯中弓影错认为蛇,以为自己已将蛇喝入肚中,结果大病一场,待知道真相后,立刻痊愈如初。观想中的水火及典故中的蛇影虽不存在,但在观想境界中,却仿佛现实般历历在目。正是从观想显现的境相中,唯识宗师证得了外境无实、随心所现之理,即“诸法唯识”。但是,观空者虽已破除外境实有的执著,却难免落入心有境空,因而这种空还是不究竟的。
   自性空:世间外道由于不了解诸法的缘起性,在接触事物时,难免出现自性见,以为事物是自己有、自己成、本来如此的。小乘有部虽知缘起之理,但同时也认为诸法本有自性。而以般若中观的观点来看,自性与缘起是不能并容的。《中论·观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缘起是作法,由众缘所作而成;自性乃无作,自已有、自已成,不待众缘便可成立。因而,中观学者认为:缘起必然无自性。此为自性空。
   《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从自性空的立场进行说明。色,不是世人所执的自性色,乃因缘所生的色;空,也非世人所以为的一无所有的顽空,或人死如灯灭之类的断见,乃是不碍缘起的自性空。《中论·观四谛品》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十二门论·观因缘门》也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色是缘起的,其本质为无自性、空。因此,《心经》将之概括为:色不异空,色即是空。
   也有人觉得,“色即是空”还好理解,“空即是色”似乎就说不通了。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还是因为把空理解为顽空。中观所说的空,乃是自性空,并不否定缘起假相。《中论·观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说缘起法是无自性、是空,并不坏缘起的假相。所谓缘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因此,色不异空,空自然也不异色;色即是空,空自然也即是色。原本在世人心目中截然对立的有空二法,藉般若中观智慧的观照,得到了统一。
   空有不二的思想,是为了遣除世间的有见、空见。世人因为不了解有,才会对有的一切生起错误认识,进而执著不舍,导致人生种种烦恼。“色即是空”,正是帮助我们透彻有的本质,透彻其虚幻、无常、无自性、空的本质。倘能具备这一认识,还会因为有及有所带来的问题烦恼吗?还会为物所累吗?还有一部分人,已能看破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因果,认为世间一切既是虚幻的,终要归于毁灭,生存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又有什么意义值得追求呢?由此,导致虚无主义的观念。或是因为没有目标的极度苦闷而走上绝路,或是因此放纵身心,为所欲为,走上另一个极端。《心经》所说的“空即是色”,正是为了对治这一邪见。万物虽空无自性,但缘起因果还在不断延续中。因此,我们的一切善恶行为都会带来相应果报。



  
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8

主题

22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3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10: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13 19:14 编辑

诸法真实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空相”:诸法,指一切法。空相,不是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称为有相,即有所显的实相。实相可以藉空而显,或依有而显,但实相本身却是非空非有的。
   “不生不灭”:是从事物的有无来说。不生不灭相对于生灭。如果要明白不生不灭的深意,先得说明生灭的内涵。生灭是有为法的特征,三法印中有“诸行无常”印,正是说明一切有为法的无常变化。对于物质现象的变化,经论中有“生住异灭”四相说:从无到有曰生,生而相续曰住,新陈代谢曰异,离散衰亡曰灭。此外,还有“生异灭”三相说,将四相中的住、异二相合为异相。因为万物在住的阶段也是异的过程,两者是同时的,故住相可以归为异相。无论是四相或三相说,皆可简括为生灭二相。
   关于生灭,经论中又分为三类:一为一期生灭,二为刹那生灭,三为大期生灭。
   一期生灭:即有情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一期生死所经历的时间。任何人都难免生死,在我们尚未走完这期生命之前,通常也会耳闻目睹过亲人、邻居、朋友的死亡,也会在现实生活或新闻报道、影视作品中接触过相关内容。因此,一期生灭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刹那生灭:指事物在最短时间内产生的生灭变化,比较微妙。刹那,是梵语,意为极短的时间,印度人将之作为时间的最小单位。仅一弹指间,就有六十个刹那。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感觉不出刹那生灭的。虽然如此,事物仍在刹那中生灭变化,趋向败坏。比如眼前这张桌子,从崭新到败坏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如果这张桌子有片刻不在败坏之中,那么,它的前一刻和下一刻也不应该在败坏之中。如果每一刻都不在败坏中,那它就永远不会败坏。孔子曰:交臂非故。大意为,在两臂相触的短暂时间内,这个手已不是过去的那个手了。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表达了同样的含义。
   大期生灭:是从整体的生命历程而言。生命像一道洪流,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无始亦无终。在这漫长的生命洪流中,今生只是其中的一片浪花。浪花虽然时起时灭,但生命洪流却在延续。这生生不已的生命洪流,便是大期生灭。
   在人们眼中,通常总是将生灭视为实实在在的。说到生,就以为是自生,即自己派生自己,自己规定自己。或者,又将世间一切视为无因生,即毫无根据的偶然事件。世界为什么会出现人类?是偶然的;我为什么会成为妈妈的儿子?也是偶然的。自生或无因生,都是将生命视为实在、独立的存在。生,就是有实物可生,就不同于不生。因而,生与不生形成对立的两端。生,就不是不生;不生,就不是生。这也还是自性见的结果。
   以佛法观点来看,世间不存在任何自生或无因生的事物。生灭的规律,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谓生,是缘聚而生。比如桌子,是因为具备木头、油漆、铁钉、木工等众多条件,始有桌子的出现。又如这次讲座,是因为明月居士林发心主办,有众多善信前来听课,有应邀讲经的各位法师,有活动场所,具足这些条件,才成就了这次“冬令营”。它的出现,也是取决于众多因缘,所谓缘聚而生。既不是自生,也不是无因生。
   生是如此,灭又是如何呢?其实,灭也是随缘而灭的。比如前面说到的桌子,一旦油漆失色、铁钉松动、木头腐朽,随着构成桌子的因缘败坏,这个名为桌子的器具也将随之消失。我们这次讲座也是如此,七天活动结束后,在座各位及讲课法师将各奔东西,冬令营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个灭,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你们虽然不在此处,但仍在别处,只是组成这个冬令营的各种因缘散了。由此可见,佛法是以缘散来谈灭。
   认识到缘聚缘散的道理,我们会发现,所谓生灭,其实就是不生不灭。我们从缘聚来看生,离开缘就无法可生;从缘散来看灭,离开缘又无法可灭。就如桌子,倘若离开铁钉、木头、油漆、木工等众多因缘,哪里来的桌子?因此,桌子的生,其实就是不生,因为它只是因缘的聚合,并非具有自性、独立存在的事物。桌子的灭,也同样是由于因缘的离散,并非彻底消灭,一无所有。可见,桌子的灭,其实就是不灭,因为离开组成桌子的那些条件,就无法谈灭。桌子如此,我们的冬令营,乃至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此。
   与生灭相关的有无,也需要附带说明一下。我们常常以为,有是实在的有,无是实在的无。因而,有者不可无,无者不可有。于是落入有见、无见中。佛法是以生灭谈有无,以为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无,不过是因缘和合与离散的推移;存在与不存在,不外乎诸法缘生缘灭的现象。从生灭看有无,使我们认识到,生的拥有与灭的消失都不过是一种假相。有,没有绝对、永恒的有;无,也不是实在、彻底的无。因而,我们不必为有而得意,也不必为无而沮丧。
   “不垢不净”:是从事物性质而言。它所相对的垢净,是随有情好恶建立起来的一对概念。通常,我们会将自己喜欢的视为净,将自己讨厌的视为垢。基于垢净这一前提,在每个人的世界中,继续分别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有价值的、没价值的,有意思的、没意思的,等等。并认为这些都是客观存在、固定不变的。
   事实上,垢净并非在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人为赋予、因人而异的。比如服装,有人以简洁为美,有人以华贵为美;有人以亮丽为美,有人以素净为美;有人以庄重为美,有人以怪异为美,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又如食物,有人嗜辣,有人喜甜;有人口味浓重,有人偏爱清淡;有人无肉不欢,有人终身长素,所谓众口难调。再如居住环境,有人喜欢居于闹市,有人愿意归隐乡村;有人注重实用,有人讲究情调;有人迷恋豪华,有人欣赏简约,各有所好,各有所需。《大智度论》也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女子,情人看了起爱,冤仇看了生嗔,儿女看了起敬,鸟兽望而逃离。为何大家对她的看法如此悬殊呢?这就说明,垢净并非固定的,只是根据各人需要形成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始终处于变化中。
   至于事物本身的价值,也是人为赋予的。比如一只精美的宋代瓷碗,在收藏家、鉴赏家的眼中,是价值巨万的珍贵文物,为之朝思暮想,但求占为己有;而在不谙此道的外行看来,那只是一件可有可无的精致工艺品;至于那些根本不知文物为何的人,很可能将之视为普通用具,与随处可见的瓷碗并无区别。虽是同一个碗,但因人们对它的认识及好恶不同,才有了价值上的巨大差异。
   又如馒头与金子,哪种更有价值?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简直问得多余。馒头与金子,难道具有可比性吗?答案还需要思考吗?在通常情况下,固然是金子价高难得。但在特殊环境中,情况也可能发生变化。有个故事说:一艘船在海上遇难,其中有贫民,也有富翁。当他们跳入海中逃难时,贫民带了馒头,而富翁带了金子。他们在水上漂流很久,饥饿难耐时,富翁想用全部金子来和贫民交换馒头,却未能如愿。最后,富翁抱着金子饿死海中,而贫民却靠这些馒头度过了生死难关。在那样的危难时刻,馒头和金子,什么更有价值呢?
   因为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同,以此为垢,以彼为净。但这些所谓的垢净,是随人而异,也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没有绝对不变的标准。美与丑、好与坏、有价值与无价值等,也都是如此。在客观世界中,并无绝对的垢,也无绝对的净。因此,垢即不垢,净即不净。从这个意义上说,垢净的实质,就是不垢也不净。
   “不增不减”:是相对于增减而言,是对事物数量的定义。由少到多曰增,由多到少曰减。通常我们也会以为,增便是实实在在的增,减便是实实在在的减。比如有人经商发财,名下资产猛增,于是心花怒放。过些时候生意亏损,资产一日少于一日,又为此焦虑伤心。其实,增减并不是固定的。就像大海,每天潮涨潮落。当潮涨时,海水看起来似乎增加了;潮落时,海水看起来似乎减少了。从局部来看,海水确实有增有减,但从整个大海而言,又何曾有增减呢?又如明月居士林举办了这次冬令营,大家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居士林的人员增加了,过几天冬令营结束,诸位各奔东西,居士林的人员又减少了。从居士林这几天的人数变化来看,似乎有增有减,但从整个世界而言,依然还是那些人,并没有什么增减。
   时常有人会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说佛教讲轮回,但过去地球人口不足几亿,现在却增加到几十亿,这些多出来的人,究竟从何而来?之所以会提出这类问题,也是因为孤立地看待增减。佛教所说的轮回,并不局限于人类或地球,而是从十方世界,从一切有情生命来说。人口所以会增加,是因为人类生存环境较为优越,投胎因缘较以往更多。但在地球人类增多的同时,其他类型的生命却在减少,比如野生动物就在逐渐减少乃至灭绝。因此,仅从人类来看,数量虽然有增有减,但从生命总体而言,仍是不增不减的。
   从以上众多例子来看,佛法所讲的增减,也是离不开因缘的。增,是由于因缘使然;减,同样是由于因缘使然。离开因缘,是无法谈增减的。既然是随缘而成,那么,客观上便没有孤立不变的增减。所以说,增减也只是一种假相。从这个层面来看,增减,也就是不增不减。
   就真谛而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有另外的深意。对于世俗中道来说,不生不灭,是生灭宛然;不垢不净,是垢净宛然;不增不减,是增减宛然。但在真谛上,生灭、垢净、增减等一切差别皆了不可得,是为非生非灭、非垢非净、非增非减,乃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17:25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