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12|回复: 0

没有道场的僧团--世尊和他的学生们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7

主题

184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2711
发表于 2008-9-23 16: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0-23 20:07 编辑

《华严经》讲座摘录:
     《华严经》上佛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平等的。所以成佛,佛不骄傲,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们两个一样的,有什么好骄傲的?我不比你多一点,你也不比我少一点,所以大家就平等,为什么?性是一个,心现识变。十法界里面差别很大,那有不同,那是什么?障碍的浅深,障碍深,你智慧德能就现得少,障碍浅一点,智慧德能就多,就现出多了,是这个。所以现,如果障碍到很严重的程度就现不出来,就全变质,六道,六道是全变质了,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不是别人害的,是自己迷的,没人叫你迷,没有人陷害你。所以遇到圣教,这是一个机缘,这也是无始劫来的善根福德因缘,你碰到了,碰到你就有机会觉悟。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法,哪里知道这些事情?怎么肯放下?逐渐明白了才真的肯放下,欢喜放下。这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欢喜干。要不要果报?没有想到要果报。不要果报,果报反而多,要果报,果报反而少。要果报,就是你所要的,都得到了;你不要的,不要是意想不到的,不知道那么多。可是果报现前怎么样?果报现前要舍,可不能执着,一执着就变成烦恼,马上就堕落了,决定不能执着,愈多愈施,利益更多的众生。释迦牟尼佛的福报圆满的,诸位想一想,佛有没有享福报?佛为什么不示现享一点福报,建个大庙,富丽堂皇,不是很好吗?接引大众,可以!他不这么做法,他所做的是我们想像当中恰恰相反,一生没有建道场。我们中。。国古来的祖师大德住在山上还建个茅蓬,释迦牟尼佛连茅蓬也没建过。晚上找个树底下休息一下,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过这样生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心。他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我们知道,境随心转,他托的东西不管好坏,意念会把它转变成最美好的,这个我们相信,没有一样不是尽善尽美的。能转境界,这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也不会告诉别人,告诉别人对别人产生障碍。人家想他是佛,你看这么不好的东西到他那里变成那么美,我做不到。这他不说,永远恒顺众生,示样子,释迦他能做得到我也能做得到,把人向往佛法的心,这个心生起来了,帮助人回头是岸。佛点点滴滴真的没有一点一滴是为自己的,全是为利益众生。这是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应当常常想到要向他学习,他什么都放下了,名闻利养不沾边。所以他教出家弟子严格的遵守戒律,戒律里头有一条,接受施主供养限于四事,生活必须的。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施主给你一点饮食,这个接受。托钵的时候,有的时候贫苦人家给你是一点点,人家吃剩下来一点点,你不够,到第二家去托。所以佛容许的是托七家,七家托不到不要再托了,你再托下去你贪心了。怎么样?回去,有人托得多的分给你。所以出家人他有规律,这值得人尊敬。不是贪而无厌到处去托,不是的。而且不许可常常到那一家去托,那家富有,菜饭不错,天天去,贪心起来了,增长贪心,你的心不平等了。要广种福田,每天选择是不同人家去托,跟一切众生结缘,平等结缘,广结法缘,不要专门找几个人。这佛教的,都教你生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表现在生活当中,这是饮食的供养。第二个是衣服,衣服供养就少了。古时候衣服不容易得到,因为布都是手工织的,所以资源缺乏。衣服实在破旧了,不能再穿了,到什么地方找?叫粪扫衣,一般在家人穿的旧衣服丢掉了,不要了,丢掉了,把它捡起来,捡起来还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裁下来,不能用的就舍弃。可以用的把它缝缝补补,所以那个衣服是一块一块的,颜色也不一样,质料也不一样。缝起来之后,把它染一染。染的颜色是五色调和,红、黄、蓝、白、黑,白的不要,就是红黄蓝黑,那是这种颜色。染出来之后,就是现在讲咖啡色,叫粪扫衣,染色衣。不准穿正色,什么正色?红黄蓝白黑是正色,五色。这里头代表很深密的意思,这就是和合,现在讲多元文化,讲大同,意思真的是很深,一种都不漏,和合在一起。连饭也是,好多家的饭都放在一起。托钵不是托来的时候就一面托一面吃,不可以,托钵回来之后,大家所托的混在一起,然后从里面再取。所谓是「一钵千家饭」,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那个僧团,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出去托钵,回来之后不是千家饭吗?饭都混合在一块,真的是一钵千家饭,这一点不假。所以你晓得他那时候的生活方式,你看他多平等。这真正的共产党,这不是假的。这是佛法六和敬里的「利和同均」,大家决定是平等的。这是饮食、衣服。第三个生病的时候的医药,再来卧具。卧具,他们差不多都是不倒单的,晚上打坐,打坐下面有个垫子,这个垫子叫卧具。所以接受衣服、接受卧具、医药、饮食,其他的不接受。沙弥戒里面就不准手上拿钱。在今天这个社会不行,行不通,你出门没有钱你不能走路。古印度的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出家人都是走路的,所以他不必要钱。像现在旅行坐车、坐船都要费用,他那时候没有,那时候坐船,看到出家人都不收钱。顶多是坐船过渡,走路是没有问题的,没有人问你要钱,所以说不执着这些财物,他都舍得干净。出家人布施用什么?法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内财布施,像现在在道场做义工,内财布施。佛门弟子跟释迦牟尼佛天天在一起学习,托钵的时候就为人说法。所以居士们是财供养,衣服、卧具、饮食都算是财物,用这个来供养,出家人对他是法供养,回报,要给他说法,最低限度,要给他祝福。这是有施有报,做出最好的榜样。佛教传到中。。国,中。。国是特殊的环境,跟印度完全不相同,中。。国人提倡的是伦理道德、孝亲尊师,把老师看得很重,老师的身分跟父母是平等的。孝顺父母、师长,怎么能叫老师去讨饭?不可能的,所以老师要供养。尤其是皇帝请来的,皇帝的老师到外面讨饭,那人民决定是责备他。所以皇帝不可以,皇帝要做好样子,皇帝要给老师建房子,建跟皇宫一样。所以寺庙为什么像皇宫?是皇上建的,所以它可以用黄瓦,可以用红墙。一切饮食起居供养都是皇室供应的。出家人到中。。国来就要过中。。国人的生活,用中。。国的方式来教化中。。国人,所以他一来就被中。。国化、本土化了,我们讲两个,现代化、本土化。所以佛法它没有执着,无论到哪个地方,立刻接受现代化、本土化,所以它根扎得深,很容易得到大众的爱戴、欢迎,这是事事无碍。
视频链接: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13:59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