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85|回复: 4

[转帖]心经的除障修法介绍及修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主题

96

帖子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417
发表于 2007-7-31 0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22:46 编辑

<>选自 祈竹仁波切开释</P>
<br>
<>  《般若心经》特别能驱除我们各种的障碍,在西藏各派中,有各种不同的修诵仪轨,以念诵经文及参思其内义配合一些观想的方法,可以很有效地除障息灾。在寺院中,一般在每座佛法开示前,大众必须先诵一遍《般若心经》,然后念诵除障偈,去息除说法与闻法的障碍,令大众听法学法的过程可以顺利地生起有利的作用。在色拉寺、哲蚌寺及甘丹寺这三大佛教学府中,在唱诵《般若心经》的时候,所有僧人会以十分缓慢的速度念诵,同时参思经文的内义,这时大家都会特别肃静,以防打扰了座中能入于“空性”定境的僧众。三大寺及所有西藏寺院中都会有一些司任“铁棒师”职位的僧人,他们身穿厚袍,身执铁杖,样子十分威武,负责慢步巡视,若见有僧人不专心者或者是打瞌睡的,他们会加以处罚。但在衲当年求学的色拉寺昧院有一个传统,在大众唱诵《般若心经》时,即使“铁棒师”见到有僧人呼呼入睡了,也不会即时叫醒或责罚,这其中有一个典故:在几百年前,曾经有一个僧人名叫德巴坚赞,他有一次在大众念诵《般若心经》时,样子好像是睡着了,铁棒师便责罚了他,这一下责罚却把他近乎得悟的参思打断了,要知道打扰一个圣者的修持是一个很大的恶业!所以自此以后,色拉寺昧院便制定了一个传统,在念诵《般若心经》时,“铁棒师”都不会对或已睡着了的僧众作处罚。在衲的寺院(注:川北大藏寺)中,我们有自己寺院的唱诵《般若心经》的梵呗诵法,与三大寺的有所不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P>
<>  大家若果要发心念诵《般若心经》的话,可以在早上念诵九遍,若诵少一些或多几遍也是可以的,但作为除障的话,我们一般都是诵九遍的,在念诵经文后,可以再另外加诵明咒(即经中最后咒语之“他呀他(嗡)卡谪 卡谪 怕那卡谪 怕那三卡谪 菩提 疏哈”一咒)若干遍,然后念诵除障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P>
<>  以神圣之三宝言教真谛之力故 <></P></P>
<>  愿令遮止 愿令化无 愿令平息 <></P></P>
<>  愿一切魔障碍违缘恶类中断 山丁古路伊疏哈 <;P></P></P>
<;P>  息灭八万病魔障难类 远离所有相违灾害缘 <;P></P></P>
<;P>  成办顺缘一切悉圆满 愿此吉祥当下成乐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在念至“愿令遮止”、“愿令化无”、“愿令平息”这三句的首音节时(注:即三次的“愿”字),应大力拍掌除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障碍”分为内在的与外在的障碍两大类。外在的障碍是指如火灾、台风等天灾及中毒、被盗贼侵害或猛兽攻击等等的祸患;内在的障碍是指由自身或心识中生起的问题,例如:身体生病及贪、嗔、痴等烦恼心病。此外,还有阻延我们修持的“四魔”。以上所述这些障碍及魔难一律都可以依《般若心经》而息除障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四魔”中的烦恼魔、五蕴魔及死魔并非有生命的众生。“烦恼魔”是指贪、嗔、痴、慢、疑及邪见等主要的六种烦恼与由它们衍伸出来之其他“心病”;“五蕴魔”是指处于轮回苦况中的众生之凡俗五蕴,它们是我们感受痛苦的基础;“死魔”应是指不可自主的死亡,除非我们能肯定下一生不堕于三恶道,否则的话,死亡是中断或阻延我们修持的障碍;“欲魔”是第四魔,但它们与以上三种称作“魔”的障碍并不一样,因为它们是众生的一份子,有些欲魔是有很大功德与神通力的天界众生,它们不愿意见到有人得证解脱或成佛,故此会以它们(有限的)神通力加害修持的人,例如本师释迦如来快将成佛之时,便有欲魔遣魔女及驱使魔军意欲干扰佛陀成就无上正觉,却被佛陀以慈心及定力降服了;这四种魔类是障碍我们修持的因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现在所教的这个配合修诵《般若心经》的除障法是很殊胜的,而且对降伏内、外障碍与“四魔”等是很有效的。藏传佛教中还有其他的各种仪轨也是以修诵此经配合除障的,其中有拍三次掌的、有拍四次的、有观想一尊称为“般若波罗密多佛母”的本尊的、有观想驱逐“四魔”的种种不同方法,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以上所教的拍掌诵偈是其中一种而已。在念诵《般若心经》时,有能力的人应尽力去参想“空性”的意义,在击掌三次的时候,也要去参思“空性”,在这里顺便简略说一说击掌的意义:我们透过禅思声音与“空性”的关系,从而去体悟事物的实谛,这声音是有自性地存在吗?如果它是存在的,它到底在哪里呢?是在左手?在右手?在两掌之间?我们透过抽丝剥茧地去分析,会发现声音的自性其实是找不到的,但却不能说声音是不存在的,藉此去明白及接近缘起性空的体悟。“空性”的体悟是最有效、最彻底的忏罪、息灾及除障的究竟方法,在除去了我执以后,便不可能有粗实的痛苦与障碍了,这就是修诵《般若心经》来除障及忏罪的原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对一般人来说,想要去真正去体悟“空性”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但单单藉着念诵此经来作除障也仍会生起很大的效果!大家应当有恒心地持久念诵。我们虽不是什么大行者之辈,但修持佛法的持久恒常性是有其神效的。即使是凡夫,只要有信心而恒常地去持诵同一经文或真言,自然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在古印度,曾经有一个人向他的师父求法,他的师父厉声喊:“玛里利渣!”,这句印度话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滚开!”;但这个印度人却以为那是上师传他的一句神圣咒语,所以便很有信心地长年累月去念诵,后来竟然可以用这个“咒”来医好了很多人的疾病!所以我们要明白:信心与恒久性是很有力量的,若果等到遇上障碍时才念几遍经文来除障的话,是不易有力量的,这个当然不能说是佛法缺乏力量,这只是个人的修持缺乏力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今天说到这里就好了。衲所教授的并非自己的学问,全部都源出于衲之恩师之慈悲教授。大家应好好地去修学《菩提道次第》的次第法门,到有资根时就修证“般若空性”智慧法门。修持布施、忍辱等法门能令我们积聚功德,所以就是在积集成就佛陀之色身(报身与应化身)的因缘;修证“空性”则是在积集智慧,也就是在积集成就佛陀之法身的资粮。积集功德与智慧是成就佛陀二身(注:色身与法身,因色身亦分为报身与应化身故,佛之“二身”亦称为“三身”)之方法,二者缺一便不可能成佛。</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主题

96

帖子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417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0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22:47 编辑

<><FONT size=4>心经修持,密义及击掌除魔障法 </FONT></P>
<><FONT size=4></FONT></P>
<><FONT size=4>蒋扬亲绕 </FONT></P>
<><FONT size=4>论-全文主要分成三个简介主题 <BR>一. 修持-修持分前行,正行, 结行相续三部份来简介, 前行为发心;正行为尃注智能,将简介数种实修法; 结行为回向. <BR>凡大乘修行法必具备以上三种金刚地基, <BR>如不具备此三金刚地基,则再长的修法,亦不足称为修大乘法,如具备此三金刚地基,再短的乃至吃饭供养,可称为尊贵的大乘法。行者不具此诸行,所修福德易失如狂风中烛火易熄灭,如法的具备此三金刚地基,此所修功德如金刚地基永不能摧毁,如八功德海一样,黑业果的烛火亦难以烧尽。因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菩提发心,而如下士道为来世,中士道为自脱离轮回,皆非大乘发心,但如不以此下中士道发心为基础, <BR>则上士道之菩提心,亦难正确广量的生起。 </FONT></P>
<><FONT size=4>二. 密义-心经外义为演化甚深见-般若空性, 密义含广大行-菩提道次第. 义如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为甚深见, <BR>『而生其心』为广大行. 另如现观庄严论即是阐释大般若经密义-广大行菩提道次第; 故宗喀巴大师说诸佛圣言量皆为教授. 此密义之科判, <BR>谨依藏传佛教盛传之宗喀巴大师对心经的五道次第科判为主, 将于心咒讲解部份合论, 以显心经为般若经之大明咒(总持)与其心咒义. </FONT></P>
<><FONT size=4>三. 击掌除魔障法-当年玄奘大师往印求学取经, 途中遭遇甚多魔障,即依持颂心经来除魔障. <BR>现于西藏及日本尚保留与修持此心经除魔障法,一般在法会或修行前先念诵心经一次, 再观修此法, 击掌三次以退妨碍法会与修行之魔障. </FONT></P>
<><FONT size=4>此因编幅有限, 故以简介为主; 所依心经版本, 藏传佛教方面以止贡噶举派所译版本为主,因最近流通之贡噶上师演讲心经录的版本中, 汉译文, <BR>心咒与心轮的咒字皆有少许错误处故), 另于中。。国流传最广之玄奘大师译本, 因缺序分及流通分, 故又参考, 施护, 般若共利言等二版本 <BR>. 但发现玄奘大师所译之『色不异空 ...空即是色』四句, 与诸版本之『 <BR>色即是空 ... 空不异色』正好相反, 另有少处差异处, 故尽量依诸版本 <BR>共通处为主. </FONT></P>
<><FONT size=4>本文重点是以修持法为主的简介, 不同于逐字释经之文, 故此不附心 <BR>经译原文, 请自行参考各自版本译文. </FONT></P>
<><FONT size=4>正论- <BR>一. 修持 <BR>(一)前行 <BR>1.发心 <BR>无论任何修法, 重点在于发心, 因修行目的是为了实现发心; 如发 <BR>轮回心, 即使修行三大阿僧劫, 亦只是成就漂荡于轮回之因. 故修法 <BR>最首要为审察自心, 为何修持此法呢? 那我们应发何种心呢? </FONT></P>
<><FONT size=4>凡夫发心修持目的皆为轮回, 而修行者是为成佛, 佛陀即为觉悟 <BR>者, 其具三种特质, 即自觉,觉他, 觉圆满, 而其基础即为出离心, <BR>菩提心, 性空正见. 故修持心经或任何起心动念, 皆应观照修证的是 <BR>执着轮回因, 还是修证性空出轮回因呢? </FONT></P>
<;P><FONT size=4>以上三法应皆具备, 否则修任何教法皆犯因果不相应. 故修法前 <BR>行依出离心, 菩提心为主, 而正行以般若正见为主.. </FONT></P>
<;P><FONT size=4>发心修法-请依诸法师之教导来正确发心. 或依贡噶上师心经演讲录中之 <BR>教授; 此仅诚心建议, 应在稍得正确发心感受后, 再往下修持心经. <BR>如在尚无少分前心发心感受时, 应将大部份时间花在思维修持发心前 <BR>行上, 依发心感受增长后, 才将正行时间逐渐延长. 如在不确定目 <BR>标前, 再如何精进修持, 只恐离目标愈远矣! </FONT></P>
<;P><FONT size=4>修行态度-应离三过, 六垢, 观四相 , 此于『贡噶上师心经讲演录』中 <BR>的听经态度己详述, 故不重复. </FONT></P>
<;P><FONT size=4>2.受用境圆满之修法- <BR>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 与大比丘与大菩萨众.】论报身 <BR>圆满五受用之修法: <BR>法-『如是我闻』, 所听为大乘法, 是综合佛说所八万四千法门之心中心 <BR>, 秘密金刚句. <BR>时-『一时』或『尔时』, 依表义世俗谛解释, 其应处于生灭之间, 藏传 <BR>佛教称为『中阴』, 而依胜义谛来论, 无生亦无灭, 故亦无任何时 <BR>间居于生灭之间, 故我们应脱离世俗相对时间观念的罣碍, 应胜解 <BR>世尊说法无时空限制, 只要具清净正见, 世尊『尔时』或『一时』 <BR>当下即在此说法开示. <BR>主-『佛』; 可观于平额前上方虚空幻现释尊, 或是般若佛母. <BR>地-『在王舍城灵鹫山』, 观现处于净土坛城中. 因众生无限, 故世尊亦 <BR>化身无限以行各种事业; 觉悟者无时空限制, 同时亦可化身无限, <BR>故可观世尊于前方法座上开示. <BR>眷-『与大比丘与大菩萨众』. 出家人自观为年少童颜像, 在家居士自观 <BR>为转轮圣王, 曾受灌顶者可自观为本尊. </FONT></P>
<;P><FONT size=4>由以上可积聚修此法之殊胜因缘. </FONT></P>
<;P><FONT size=4>3.般若利生- <BR>【尔时, 薄伽梵入『观法深明』三昧】- 『观法』为『观』察诸『法』 <BR>真实本相, 在中观, 『深』表胜义谛甚深见-空性,『明』表广大行世俗 <BR>谛-方便, 在大圆满见『深』为心之本性空, 即为『体』;『明』为心具 <BR>感受之特点, 即为『相』; 心与明为一体两面, 任运无碍, 悲心遍满, <BR>具判断功能, 即为『用』. 此为世尊之体相用. 外相上, 释尊住甚『深』 <BR>见三昧中, 密相中自然任运佛之威力, 致成观自在菩萨与舍利子演化『 <BR>心经』, 以利益众生, 此为性空中『明』之无碍悲心化现. </FONT></P>
<;P><FONT size=4>『深』为般若, 『明』为菩提心次第, 密相中, 佛身因慈悲与往昔愿 <BR>力, 成就而放无量大光『明』, 光明本质为深甚空性, 此具内外功用, 内 <BR>以光『明』遍十方世界利益及加持有情与听法者证空性, 以去除听法时无 <BR>明障碍.外可调伏欲界, 色界天人之傲慢, 彼因往昔善业而能身放光明,致 <BR>生傲慢, 故佛以其身放无量光明, 相对之下, 彼光明如萤光对日光,故可 <BR>转生尊敬之心, 尃一听受佛法. </FONT></P>
<;P><FONT size=4>利生修法-我们应住于观法无自性之甚『深』法身境中, 而『明』现报身 <BR>五受身境,观自身放光十方, 行上供养诸佛, 下施六度众生之事业. </FONT></P>
<;P><FONT size=4>综合以上诸法, 自转轮圣王或本尊以修持, 内则可除自身常执之 <BR>凡夫见, 以培智能资粮; 外则植福德资粮. </FONT></P>
<;P><FONT size=4>(二)正行-胜解修持经文 <BR>修持正行拟以见修果三部份来极精简的总论与分论讨论,『见』将 <BR>以中观及大圆满见来简介,『修行』预简介不同修持法, 『果』则总结修 <BR>行此法其果之殊胜. </FONT></P>
<;P><FONT size=4>总论- <BR>『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俱空, 度一切苦厄』. <BR> 根-观自在菩萨 <BR> 观自在, 『观』本性空, 心之本性(空)『自在』清净, 无着无染. <BR>此为『无所住』菩萨, 证悟自在的『萨埵』发『菩提』心为利益『 <BR>有情』(萨埵). 此为『生其心』 <BR>★此于大圆满见为心之『本性』(体)-空 </FONT></P>
<;P><FONT size=4>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修持运『行』甚『深』见-『般若波罗蜜 <BR>多』于每一相续当下之『时』 <BR>★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特点』(相)-明 </FONT></P>
<;P><FONT size=4>果-照见五蕴俱空, 度一切苦厄. <BR>自觉-照见五蕴俱空,自证圆觉 <BR>觉他-度一切苦厄. 『悲』心度自他有情离『一切苦厄』 <BR>★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功用』(用)-大悲任运无碍遍满.大圆满见 <BR>之体, 相, 用为空, 明, 大悲遍满, 譬如暗室无光, 慧灯一启, 去无明黑 <BR>暗, 光自性『空』, 手抓摸不住故; 其具『明』之特性, 光亮除暗故;『 <BR>无碍遍满』, 光明功用能充斥室内故.<BR>分论-  <BR>1.见- <BR>一. 人我空-五蕴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受 <BR>想行识亦自性空。』 <BR>中观见, 大圆满见: <BR>(1) 色即是空-胜义谛, 由观察修可『明心』-『明』白境为『心』之反 <BR>射, 并无自性; 那心是为否实有呢? 再进一步观察修,可 <BR>『见』心亦无自『性』, 此为『见性』-见心之本性. 其 <BR>如『应无所住』. <BR>此于大圆满见为心之本性-空 </FONT></P>
<;P><FONT size=4>(2) 空即是色-世俗谛, 观察如何由因缘法形成幻有世俗万法, 如『生其 <BR>心』. 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特点-明. 其能感受万物. 对万物之 <BR>感受实为心明之反射 </FONT></P>
<;P><FONT size=4>(3) 色不异空-二谛双运, 当经过分析辨证理解胜义谛与世俗谛后, 则应 <BR>不落二谛(边), 进一步思解胜义谛与世俗谛无二. 在圣者心中, 其 <BR>为无二, 而在凡夫心中, 执为二边. <BR>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功用-大悲任运无碍遍满. </FONT></P>
<;P><FONT size=4>(4) 空不异色-二谛差异, 胜义谛如何建立世俗谛, 也就是如何在甚深见 <BR>性空中, 生出广大方便行, 也就是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FONT></P>
<;P><FONT size=4>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综合运用. 凡夫因不『明』执诸法『空』为外 <BR>在实有, 故由此分别而生烦恼障, 致感受业障而因循轮回. </FONT></P>
<;P><FONT size=4>(二)法空-『舍利子, 以是诸法性空无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BR>中观见: <BR>(1)根-不生不灭为甚深见胜义谛. 根本上来说, 无始以来, 佛与众生心 <BR>之本性本不生不灭 <BR>(2)道-不垢不净为广大行世俗谛. 于修持道上, 表相世俗谛认为具不垢 <BR>者为觉悟者, 不净者为众生, 但于内相胜义谛, 不存二元分别念 <BR>而修. 垢法或净法皆可为道, 主要于是否具不执垢净之清净观. <BR>(3)果-不增不减为圆满佛果. 胜义世俗谛双运不二. 于果位上来说, 证 <BR>果时无增一分,众生时无灭一分, 因真理特性不变. </FONT></P>
<;P><FONT size=4>大圆满见: <BR>(1)『不生不灭』为心之本性-(性)空, 万法当下即具生灭, 因缘和合故, <BR>众生因无始无明,而执心为实有. <BR>(2)『不垢不净』为心之特点-明, 其能感受万物, 众生不明对诸法之感 <BR>受皆为心之明的反射,执心外另有相对之实在诸法, 故生心及心 <BR>外诸法二元分别, 而生所知障. <BR>(3)『不增不减』为心之功用-遍满, 其为心之空明作用而衍生之判断.而 <BR>众生执二元分别感受而判断诸法, 譬如此好, 我喜欢(贪), 彼 <BR>不好, 我讨厌(瞋), 由此而生烦恼障.故觉悟者为大悲遍满, 众 <BR>生为烦恼遍满. 如能胜解诸法世俗谛(世俗看法)与胜义谛无二, <BR>而无罣碍其诸得失, 即自性空之『无所得』. </FONT></P>
<;P><FONT size=4>2.修行- <BR>修行重点在于不落入二边之二元分别. 此仅精简的区分为因乘与果乘 <BR>, 因乘即南传佛教之声缘二乘, 与北传佛教中之显乘(又称『般若乘』), <BR>果乘即为金刚乘. 依中观应成派观点, 因乘或果乘主要差别, 于性空见一 <BR>样, 皆悟无自性空, 即使声闻缘觉乘亦知人法空见, 只是发心与修持方便 <BR>法不同,当然证悟果位与速缓亦不同. 此将省略般若乘修法简介,因宗派众 <BR>多, 请自行参法师的开示教导. 在声闻缘觉乘仅代表性修法简介为主, 于 <BR>金刚乘则以生起次第中, 下三部本尊瑜伽修法为代表简介, 至于如何配合 <BR>生起次第之无上瑜伽部, 圆满次第, 二三四六中阴四派不同之修法, 大圆 <BR>满, 大手印等修法简介则省略. 另亦有尃有心经之般若佛母法, 请自行参 <BR>考贡噶上师心经演讲录, 此略. </FONT></P>
<;P><FONT size=4>『舍利子, 是故于性空之中, 无色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耳意 ... 亦无 <BR>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同理亦无苦集灭道, 无智无得, 亦 <BR>无不得. 』 <BR>凡夫于六根与外六尘接触时, 『无明』而『行』识, 由十二因缘和合 <BR>『集』成而生『苦』受,生老病死接踵而至, 依『道』修『智』而『得』 <BR>『灭』; 此皆因无明, 而二元分别执因缘和合感受为实有; 如依般若, 彼 <BR>皆自性无. </FONT></P>
<;P><FONT size=4>1.声闻缘觉乘修法简介-保持清明的尃注于根与尘接触(金刚乘术语为双 <BR>运)之每一剎那, 此为止住修, 悟其为因缘和合自性空, 并无实在 <BR>不变之自性, 此为观察修. 如眼甫见某物, 便觉知是眼看到某物, <BR>如此而己, 法尔如是, 耳鼻舌耳意, 五蕴皆如是修, 可由此悟空, <BR>修持纯熟时, 可自然转识成 智, 当下悟蕴, 根, 尘,界,十二因缘 <BR>皆无自性空. </FONT></P>
<;P><FONT size=4>在修持证悟以上境界时, 般若乘行者认为闻缘二乘虽己尽烦恼障(漏 <BR>尽通), 但尚执所知障与细微法执, 故应依同理, 进一步修证『同理亦无 <BR>苦集灭道』; 而登地菩萨更应『无智无得, 亦无不得.』除二元分别所知 <BR>障, 无沉寂于涅盘, 行『应无所住中而生其心』菩提道. </FONT></P>
<;P><FONT size=4>2.金刚乘下三部瑜伽生起次第修法: <BR>一. 座上修法-『舍利子, 是故于性空之中, 无色受想行识』, 依前所述 <BR>之见而修持: <BR>(1) 色即是空-观空咒. 胜解(观察修)周遭环境及自体五大, 受想行识皆 <BR>无自性空. 此为生起次第正行中最重要之关节, 如不胜解于此性 <BR>空中生起如幻行, 则后继所观修, 皆犯执着罣碍之病. 许多在修 <BR>习本尊仪轨时, 不重视或是不知此, 殊为可惜. 此处与睡眠, 死 <BR>亡, 法身果相应相关. <BR>(2) 空即是色-一有起心动念, 即观因菩提心与往昔愿力关系, 由诸法自 <BR>性空中, 逐步或瞬间幻生本尊. 此与梦, 实相中阴, 报身相应相 <BR>关. </FONT></P>
<;P><FONT size=4>(3) 色不异空-入性空定. 观万法融入自幻现本尊, 自逐步融入性空净光 <BR>中.此亦与法身果有关. <BR>(4) 空不异色-因菩提心与愿力之心行而出定, 自身瞬幻现为本尊, 周遭 <BR>环境皆幻现为净土坛城, 其本质为般若性空. 此与醒来, 投生, <BR>化身相应相关. 下座后观照诸法应具清净观. </FONT></P>
<;P><FONT size=4>观本尊坛城主要去除自执人法皆为实有之习性. 同时应知本尊坛城其 <BR>诸表相(如装饰, 身色, 手印)之胜义, 因其为诸佛福德愿力等因缘和合而 <BR>幻现, 由此可提醒自身是否与其福德, 愿力『相应』, 如可与自性空中行 <BR>如幻事业, 执心减少, 菩提心增加, 方可称为『感应』. 如执六根热流, <BR>幻景为感应者, 恐徒增轮回因吧 ! </FONT></P>
<;P><FONT size=4>二. 座下行法- <BR>『无眼耳鼻舌耳意 ...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BR>心要:b色(印)空不二, 声空不二, 意空不二. <BR>凡所见者, 皆观为净土, 有情皆为弥陀或本尊, 其本质皆为般若显现 <BR>, 诸法如性空所盖之印, 如镜中影, 水中月, 空中虹. 观所闻之音声皆为 <BR>『噶德 ... 婆哈』心咒, 或阿弥陀佛, 或本尊咒音, 其本性空, 如空谷 <BR>回音. 明觉起心动念皆于胜义谛般若性空中, 诸相, 声皆为心反射之世俗 <BR>谛, 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或空, 明, 遍明. 凡六根所触之六尘, <BR>皆为般若圆满幻现 <BR>. <BR>三. 密义与心咒简介- <BR>咒有总持, 护心, 总持为『总』摄经意『持』为心要,『护心』离世 <BR>俗凡相及凡心. 如般若经即是总摄其心要成心经, 以利记忆持颂, 故心经 <BR>亦可称大明咒, 最早期鸠罗摩什译心经名为大明咒, 颇合其意. 同理将心 <BR>经密义心要摄成总持(心咒), 其为嗡, 加爹... 娑哈; 如更精简则总摄成 <BR>『阿』, 因阿本表不生不灭意, 由其可幻现诸法, 故称其种子字, 为般若 <BR>佛母心轮间之种子字. 故应由其提醒胜义谛般若与世俗谛方便次第, 并非 <BR>不解其意, 而是因其总摄意义无限, 故无法译得合适字句, 又恐不解者因 <BR>字生义, 故以译音为主. 所以咒字应解释, 至少应知其表义, 但绝不应误 <BR>执其意唯有如此. 在西藏认为, 一个好上师, 可对其弟子至少花六年以上 <BR>时间解释六字大明咒:嗡玛尼贝美吽. 因此认为不应解释咒义之观点, 似 <BR>有再考量之必要. 现仅以心经密义,与综摄心要所成之心咒, 来简介心咒 <BR>表相意义. </FONT></P>
<;P><FONT size=4>密义-配合五道 <BR>1.资粮加行道-『舍利子, 若善男子善女人乐修般若波罗密多深妙行者, <BR>应观五蕴自性空. 空即是空, 空即是空 色不异空, 空 <BR>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自性空』 <BR>2.见道-『舍利子, 以是诸法性空无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BR>3.修道-『舍利子, 故于性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 无智无得, 亦无不得』 <BR>4.无学道-『舍利子, 因此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 ... 三藐三菩提』 <BR>一. 菩萨十地-『舍利子, 是故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 依止般若波罗密多; 』. <BR>二. 法身-(1)自性法身-『心无罣碍故, 无恐怖, 』 <BR>(2)智能法身-『远离颠倒,』 <BR>三. 色身-『 究竟涅盘。』 </FONT></P>
<;P><FONT size=4>心咒:『嗡 噶德 噶德 巴喇噶德 巴喇桑噶德 菩提婆哈』 <BR>简释-嗡由 A. U. M. 三个字根组成, 各表由身, 语, 意, 如何由凡夫转 <BR>成圆满佛陀之身, 语,意, 即化, 报, 法三果位身, 须依以下心经 <BR>密义-菩提心次第之心要总持, 第一噶德配资粮道, 第二噶德配加 <BR>行道, 巴喇噶德配见道, 巴喇桑噶德配修道,菩提婆哈配无学道. </FONT></P>
<;P><FONT size=4>3.果- <BR>(1) 度一切苦厄, 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BR>(2) 心无罣碍, 无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BR>(3) 菩萨依此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亦依此证无上正等正觉. <BR>(4) 一切如来皆悉随喜. </FONT></P>
<;P><FONT size=4>(三)结行回向-依惯用回向文, 以三轮体空之无所得心来回向众生速证无 <BR>上正等正觉. </FONT></P>
<;P><FONT size=4>三. 击掌除魔障法- <BR>一般在法会或修法前先念诵心经一次, 再观修此法, 观双心各有千辐 <BR>***. 击掌三次;击掌时, 要胜思此掌声来自何处, 来自单掌呢?但仅动单 <BR>掌不闻其声; 来自双掌呢? 仅举双掌亦不闻其声; 需要再加击之动作, 方 <BR>可闻声, 由此可知声乃因缘和合而生, 没有不变及独立之自性, 故悟自性 <BR>空, 声为因缘和合生, 故悟为幻有, 由胜解性空幻有而推演诸法亦皆性空 <BR>幻有. 故每次击掌时, 都要以观修此法更深入心经性空境界, 而灭内无明 <BR>魔及外天魔执着, 自然内外魔消退, 由因此而得以除魔障. </FONT></P>
<;P><FONT size=4>仪轨简介如下-持颂心经后 <BR>1.前行归依发心- <BR>南莫! 敬礼上师佛法僧, 敬礼般若大佛母. 愿诸胜义句成就. <BR>如昔天神主因渣, 思般若义持心经, 驱退诸魔不祥物, <BR>愿我亦同依此法, 思般若义持心经, 驱退诸魔不祥物, <BR>2.正行- <BR>愿其回退 (击掌) <BR>愿其无有 (击掌) <BR>愿其息灭 (击掌) </FONT></P>
<;P><FONT size=4>3.结行回向祈愿- <BR>万法因缘和合生, 其为无生灭始终, 无来去分合之义; 诸因缘完全自在; <BR>教授自在我敬礼, 圆满佛陀之圣文. 愿一切吉祥. </FONT></P>
<;P><FONT size=4>愿六道有情依般若心经速成佛道 蒋扬亲绕 . </FONT></P>
<;P><BR><FONT size=4>心经『咙』与击掌退魔障法之法源- </FONT></P>
<;P><FONT size=4>1990年末旅于北京, 承胡继欧大德授除魔障法, 及得过心经『咙』, <BR>1991新年朝拜塔尔寺时, 向扬嘉仁波切求过心经『咙』以结法缘. <BR>1994年于美国洛杉矶向罗桑才培上师再次请过除魔障之『咙』,并得其授知上下密院所修 <BR>不共之除障法. 主要击掌二次, 首次击, 入般若定,再次击, 幻化本尊. </FONT></P>
<;P><FONT size=4>西藏佛教研究中心 噶玛贡嘎塔喜 整理设计</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主题

96

帖子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417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0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22:48 编辑

问:为什么念《心经》能遣除违缘?<BR><BR>堪布答:因为《心经》所讲的是空性精华。我们之所以会遭遇恐怖、灾难、违缘等侵扰,根本在于对人我和法我的执著,倘若证悟了无我空性,断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一切魔障就没有猖狂的余地了。<BR><BR>《心经》宣讲的是最殊胜的般若空性,以此空性的威力,再加上《心经》的加持力,内外密的一切违缘都能被遣荡无余。所以,佛经中专门有《般若心经回遮仪轨》,里面就说往昔帝释天怎样祈祷,我们也如是祈祷的话,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都会化为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主题

96

帖子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417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07: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22:48 编辑

<FONT size=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7:34:0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129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20458
QQ
发表于 2007-7-31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22:47 编辑

<>顶礼赞叹</P>
<>南无阿弥陀佛</P>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23:1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