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16|回复: 4

佛法汇集海第三辑_南怀瑾师介绍的佛学修行之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6
发表于 2007-7-10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em01]南怀瑾师的生平<BR/>(准提慧明 惭愧居士的网络搜索2007.07.10) <BR/><BR/>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BR/><BR/>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西行入川。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 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 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BR/><BR/>   1945年,南怀瑾先生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内战开始不久,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BR/><BR/>   到台湾后,南怀瑾先生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不少台湾党政、军政要人及工商巨子都曾拜在南怀瑾先生门下。<BR/><BR/>   南怀瑾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南怀瑾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BR/><BR/>   1985年夏,南怀瑾先生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BR/><BR/>   旅美三年,南怀瑾先生未偿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先生旅台三十六年,因“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不论在台湾还是旅居海外,南怀瑾先生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於心怀,百般关注。<BR/><BR/>   南怀瑾先生于1987年结束旅美生活,移居香港,企能就近献力于国内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BR/><BR/>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BR/>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BR/><BR/>   这是挂在南怀瑾先生客厅的条幅,反映了他的修养和追求。几十年来,南怀瑾先生虽屡经人间磨难,然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南怀瑾先生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其中一些著作一版再版,长销不衰。1990年以来,台湾及大陆多家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系传别讲》、《金刚经说什么》、《佛说入胎经》、《如何修正佛法》等三十几部著作,颇受欢迎。<BR/><BR/>   南怀瑾先生从国内文化教育事业入手,相继成立了光华教育基金会、国际文教基金会,自1989年以来,先后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希望工程并其他科研文教机构捐款二百余万元,设立多种奖学金和各类基金,鼎力推进国内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南怀瑾先生还投资2000多万美元创建了十几家合资企业,其中最为卓著者,当数投资浙江金温铁路一举。<BR/><BR/>名士才情,英雄肝胆;<BR/>圣贤学问,仙佛心肠。<BR/><BR/>   这是南怀瑾先生赠我国家领导人的一幅条幅,用它来概括南怀瑾先生的高尚品德,也十分确切。<BR/><BR/>   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且名播遐迩,声誉日隆……。 <BR/><BR/>    早在四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灿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後,先生又奔走於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宏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BR/><BR/>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一千二百八十六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资金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感佩。<BR/><BR/>佛学之路:<BR/><BR/>南怀瑾先生说:<BR/>(一)【经部】大般若经  大涅磐经    华严经    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胜曼夫人经   大宝积经   法华经    楞严经    圆觉经 <BR/>(二)【律部】 四分律(小乘)  菩萨戒(大乘) <BR/>(三)【论部】 现观庄严论   大摩诃止观   宗镜录   正续指月录   大智度论   密宗道次第论   瑜伽师地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BR/>(以上内容学佛指归网站有教好注解本下载)<BR/><BR/>假定一个人想学佛,想学佛法,把上面列举的这几部经律论,花上三五年的功夫,作比较深入的研读,绝对足够了。有些朋友认为,只要修持作功夫就好了,不一定要看经论,那是绝对错误的。要知道,作功夫,如果理不明,见不正,功夫就不会上路。换句话说,功夫作不好,那就是因为理不通达。<BR/><BR/><BR/>南怀瑾所列佛学入门必读书籍的一些注本以及其他经论的注本:<BR/>更多的版本可参考中华佛典宝库(用搜索)<BR/><BR/>(一)经部 <BR/>大般若经:<BR/>大般若经纲要  (古南沙门通门阅正 七空居士葛彗提纲)。<BR/>大般若经知津(蕅益大师编) 般若经讲记  (印顺法师讲)。<BR/><BR/>大涅盘经:<BR/>大般涅槃经涅槃经游意(吉藏)。涅槃宗要(元晓) <BR/>南本大般涅槃经(上下)(刘宋沙门慧严慧观同谢灵运再治 )。<BR/><BR/>华严经: <BR/>华严义海  华严经浅释(宣化)。 华严经疏(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篡要(澄观疏钞 李通玄论 道霈纂要) 华严疏(通理) 华严经疏钞(八十卷) (唐沙门澄观撰述)华严经要解  (比丘戒环集) 华严经探玄记(上下册) (唐 沙门法藏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表解   华严十无尽藏讲义(能海) <BR/><BR/><BR/>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BR/>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南怀谨)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浅释(宣化) (净空法师(讲述)) 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释谛闲编)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记(济群)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 (黄智海演述)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  普贤行愿品辑要说 普贤行愿品经释(能海)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演培法师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唐.清凉国师疏) <BR/>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BR/><BR/>金刚经:<BR/>金刚经六祖口诀  (惠能六祖大师)   金刚经五十三家集注  (明.永乐皇帝集编)金刚经集注  (明)朱棣 集注)   金刚经一滴(黄念祖)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金刚经三十六品偈颂(南怀瑾)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明-憨山大师直说) 金刚经决疑(-明-憨山)金刚经伯注讲义(慈航老法师鉴定 释慈空法师注解)金刚经破空论(智旭)  金刚经讲录 (道源长老讲)金刚经(直解) (南屏疯僧汇集) 金刚经句解易知  (清 王巨川居士加注)  金刚经讲义节要   (净空法师节录)  金刚经浅易(圣一老法师述) 金刚经的研究 (沈家桢著)金刚经的主要精神  (黄念祖居士)  金刚经全注全解  (悟真子)   金刚经释(王骧陆)  金刚经观心释(智旭)  释金刚经(紫柏) 金刚经的启示(1—6) (净空法师)<BR/><BR/>心经:<BR/>心经略说(黄念祖)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明.宗泐 如[王*已]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慧莹)  心经集注 (永觉禅师等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 (-明-憨山大师直说) 心经修证圆通法门——般若正观略讲(南怀瑾)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非台颂解(1-8)  (宣化上人)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释(黄念祖居士)   心经六家注     心经抉隐   (元音)心经三讲(袁焕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斌宗法师述)心经略说 (黄念祖居士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广超法师) 心经讲记 (圣一老法师) 般若心经要义(于凌波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 (释达庵著) 心经大意  (弘一法师著) 心经  (倓虚大师讲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斌宗法师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漫言  (明暘法师讲述  ) 心经释(王骧陆) <BR/> <BR/> 维摩诘经:<BR/>注维摩诘所说经(僧肇等注)维摩诘经讲记(太虚大师) 维摩诘经释会纪闻 (太虚大师著)  维摩诘经讲义录 (月霞法师(释显珠)讲)维摩诘经(慈恩疏)<BR/>维摩诘经(智者疏)<BR/><BR/>楞伽经: <BR/>楞伽大义今释(南怀谨)楞伽经义记  (太虚大师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成观法师撰注) 楞伽经玄义(智旭) 楞伽经义疏(智旭)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上.下)  楞伽科解   楞伽补遗(憨山) 楞伽玄义(贤首)楞伽经今文译注 (普行法师著) <BR/><BR/>解深密经: <BR/>解深密经语体释  (演培法师释注)  解深密经  (程恭让释译) 解深密经测疏节要 (罗时憲全集)  解深密经注  (遁伦注 )<BR/><BR/>胜蔓夫人经:<BR/>胜鬘夫人经讲记  (优昙法师讲) 胜鬘经讲记 (印顺法师讲)<BR/><BR/>大宝积经:<BR/>菩提流志译  大唐三藏义净译<BR/><BR/><BR/>法华经:<BR/>法华经通义 (憨山大师) 法华经大成(上下)(清 史洁珵(玉函)辑) 法华经玄义(智顗)法华宗要(元晓)法华经文句记 (隋天台智者大师)法华经文句篡要(隋智者大师说)法华经会义(智旭)  妙玄节要(智旭)  法华经论贯(智旭)  妙法莲花经忧波提舍(婆薮槃豆释.菩提留支/昙林等译)妙法莲华经科注    (一如法师集注)<BR/><BR/>观世音菩萨普门品<BR/>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1--10)  (宣化上人)观世音菩萨与观音法门(南怀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明  (温光熹著)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圆瑛法师)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宝静法师)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演培法师释) 普门品闻记 (圣一老法师记讲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  (森下大圆著)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贤顿老法师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演培法师讲) 普门品题解(元音) <BR/> <BR/>  楞严经:<BR/>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楞严悬镜(憨山)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大师)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 智旭大师著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行策大师净土警语精华讲记 合刊  (净空法师讲述)    楞严经玄义、楞严经文句  (蕅益大师著)  楞严经摸象记 (莲池大师述) 楞严经通议(上下)(憨山大师述)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大佛顶首楞严经略述(知定)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宣化)楞严正脉疏(交光)楞严疏(通理) 楞严直解(全(孙仲霞)  楞严经研究  (太虚大师著)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海仁老师) 楞严经宗通   (曾凤仪著)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辨魔法要   (释净空主讲) 楞严经五十重阴魔解----走向佛陀的菩提正道  {北京居士} 楞严贯摄 (刘道开纂述)  楞严经纲要  (圣一法师)    塄严补注(憨山)释楞严经(紫柏)楞严要解(元音)<BR/><BR/>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BR/>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清 沙门续法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 (净空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民初 静权法师讲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1-23)  (净空法师)   大势至圆通章疏钞菁华(1-3)  (净空法师)   大势至念佛圆通法门  (明良法师) <BR/> <BR/> 圆觉经:<BR/>圆觉经略说(南怀瑾)圆觉经略疏(唐.宗密)  圆觉经略释  (太虚大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圆瑛法师讲述)  圆觉经直解  (憨山大师著)圆觉经讲义(谛闲)圆觉经抉隐(王骧陆)<BR/><BR/><BR/><BR/><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二)律部 <BR/>四分律(小乘): <BR/>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标宗显德篇  (唐 道宣律祖著 宋 元照律师记)四分律比丘戒本广颂  (能海法师集)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  (广化法师讲)  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新闻记 (广化法师讲述)四分律行事钞(道宣)四分律疏钞(宗密)四分律戒本讲义(弘一)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   (胜雨比丘尼编述)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上中下册) 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上中下册) 四分律藏四阿含集颂   (能海大师集颂)   四分律比丘尼钞  (唐道宣)     四分律比丘戒本浅释(传印法师)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  (慧律法师) 四分律(行事钞.随戒释相)  (本因法师)  四分律拾要钞  (释智谕) <BR/><BR/>菩萨戒:<BR/>瑜伽菩萨戒本讲录 (太虚大师著)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作者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 《瑜伽菩萨戒》要义【济群法师 著】 梵网经菩萨戒本持犯集证类编 (李圆净编)  梵网经菩萨戒本汇解  (李圆净编)梵网经菩萨戒本墨宝、讲义合刊  (广化律师原著)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宗喀巴上师造)   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 附:八关斋戒十讲(上下册)  (演培法师释注)菩萨戒义疏(二卷)[作者隋天台智者大师] 天台菩萨戒疏(三卷) [作者沙门明旷(整理)]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 [作者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菩萨戒本疏(三卷) [作者新罗义寂述] 梵网经古迹记(三卷)[作者后秦三藏法师] 菩薩戒本宗要 [作者大贤法师]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 [作者圣一法师] <BR/><BR/>(三)论部 <BR/>现观庄严论:<BR/>现观庄严论略释 (法尊法师著)现证庄严论清凉记(能海)现观庄严论三种合刊《详解善说金鬘疏》《宝灯论》<BR/><BR/>大摩诃止观:<BR/>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 (唐 释湛然)「<BR/><BR/>宗镜录: <BR/>《宗镜录》略讲【南怀谨 讲】 正续指月录<BR/><BR/>大智度论:<BR/>《大智度论钞》8卷,慧影《大智度论疏》24卷,僧侃《大智度论疏》14卷,昙影《大智度论钞》15卷等。(苏渊雷) <BR/><BR/>密宗道次第论:<BR/>注释有宗喀巴大弟子克主杰的《续部总建立广释》,甚为精要<BR/><BR/>瑜伽师地论:<BR/>瑜伽师地论纂释 (罗时憲全集)  瑜伽师地论  (妙境法师)   瑜伽师地论(王海林释译 ) 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  (宗喀巴大师造)菩提道次第要义  (昂旺朗吉堪布讲 绛巴法隆笔记)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宗喀巴大师著 能海上师讲授)  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上下册)(宗喀巴大师造 昂旺朗吉堪布释) 菩提道次第略论(大勇)<BR/><BR/>其他经论的注本:<BR/>无量寿经:<BR/>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 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  无量寿经讲记(净空法师)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净空法师 ) 佛说无量寿经甄解 (道隐法师著)   无量寿经玄义亲闻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亲闻记 (净空法师 刘承符居士记) 无量寿经起信论 (清 彭际清居士述)大乘无量寿经科会 眉注 合刊  (释净空著 雪庐老人眉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略解(释幻聚著作) 无量寿经五译节本讲录   (会性法师讲述)<BR/><BR/>观无量寿佛经:<BR/>观无量寿佛经大意(南怀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隋 天台智者大师撰疏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钞)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释谛闲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善导大师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观经善导疏菁华 合订本 (净空法师讲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1-44)  (净空法师) 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 合刊  (清 成时大师辑录 民国 释如济整编) 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鉴定:尘空法师 注解:黄智海)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录  (释性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会性法师)<BR/><BR/>阿弥陀经:<BR/>弥陀疏抄(明莲池大师著) 阿弥陀经要解(清蕅益智旭解)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佛说阿弥陀经浅释(宣化)龙舒净土文观(宋國學進士王日休譔)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善导)四十八问答(明莲池大师著)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明 袾宏述 明 古德演义 民 净空会本) 佛说阿弥陀经钞  (明.莲池大师著) 阿弥陀经略说(王骧陆)    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宝静法师讲述)   阿弥陀经要解  (明 蕅益大师著)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净空法师讲述) 佛说阿弥陀经略解 十大愿王浅说 合刊  (圣一老法师讲述  )  佛说阿弥陀经摘注接蒙义蕰合刊  (李炳南 )弥陀要解玄义讲记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斌宗法师述) <BR/><BR/>地藏菩萨本愿经:<BR/>地藏本愿经讲记 (圣一老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青莲比丘灵绡父) 地藏本愿经讲记 (净空法师)    地藏本愿经浅释(宣化)<BR/><BR/>药师经:<BR/>药师经的济世观(南怀瑾)药师经讲记(太虚法师)  药师经注辑 (刘朗暄注辑)   药师法门汇编:药师如来圣典汇编、药师经疏钞择要、药师本愿经讲记、药师经析疑  (2、普霖择要、伯亭疏钞;3、太虚大师著;4、弘一大师著)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弘一法师)  药师经讲记  (印顺法师讲)  药师经法研究(一/二辑)  (吴信如)<BR/><BR/>金光明经:<BR/>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金光明经文句、金光明文句记(智者大师说、释知礼述)金光明经  (茹瑞法师) <BR/><BR/>六祖法宝坛经:<BR/>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宣化上人)  六祖坛经讲记  演培著    六祖坛经摸象记 (宽如、宽荣合撰 六祖坛经箋注  坛经讲座(贾题韬) 坛经述旨(王骧陆)<BR/><BR/>大乘起信论:<BR/>大乘起信论直解(憨山)起信论列网疏(智旭)  大乘起信论述记 (慈舟老法师述)大乘起信论纂注 大乘起信论 (净空法师) 大乘起信论讲记 (印顺讲)  大乘起信论讲记(方伦居士) 大乘起信论  (圆瑛 宏悟述)  大乘起信论校释 (高振农) 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汤次了榮) 大乘起信论科会    现代大乘起信论 (如石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慧律法师) <BR/><BR/>肇论:<BR/>肇论 (僧肇法师造)肇论略注(憨山) <BR/><BR/>唯识二十颂:<BR/>二十唯识论疏 (王恩洋居士)唯识二十颂讲话(世亲菩萨原著、玄奘法师造) 唯识二十颂讲记(演培法师释注)唯识二十论述记(世亲菩萨)唯识二十颂  (慧律法师) <BR/><BR/>唯识三十:<BR/>唯识三十颂讲记(于凌波讲述) 唯识三十颂讲话(世亲菩萨原著、玄奘法师造) 唯识三十论要释  (唐 无撰者名) 唯识三十颂释 唯识三十颂讲话 (井上玄真著) 唯识三十颂论 (世亲菩萨著) <BR/><BR/>八识规矩颂:<BR/>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述】 八识规矩颂释论 (王恩洋居士著) 八识规矩颂诲蒙  (真华法师撰注 玄奘法师颂文) 八识规矩颂讲话 (世亲菩萨原著、玄奘法师造)八识规矩颂 百法明门论纂释  (明 释广益纂释) 八识规矩颂讲记(窥基大师等著、于凌波著)八识规矩颂讲记 (演培法师释注)八识规矩颂易解  八识规矩颂注解 (造颂者:唐三藏玄奘大法师/ 编注者:释佛瑩)<BR/><BR/><BR/>-------------------------------------------------------------------<BR/><BR/>《南怀瑾全集》前言<BR/>南师徒弟,台湾--魏承思: 时间:2004-10-06 <BR/><BR/>近年来,在海峡两岸以及海外的中国人社会有一种说法: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 <BR/><BR/>南怀瑾何许人也?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有人称他为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他为当代道家或现代隐士。这些称谓似是而非,因为每一种说法都只涉及了怀师学问人生的一个侧面,而犹未识其详。 <BR/><BR/>南怀瑾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他是浙江乐清人,1918年生于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少即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礼义具备,诗文皆精,以神童名闻乡里,并习各门派武术,毕业于浙江国术馆。年稍长离家,求学于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后转赴成都中央军校,毕业于研究班第十期。抗日军兴,怀师遂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屯垦戍边,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旋返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怀师早年曾钻研道家学术,此时发心学佛,遂离军校,遁迹峨嵋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遍阅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出关下山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1947年,怀师深入康藏地区参访密宗上师。后经白教贡噶上师及黄教、红教、花教上师陆续印证为密宗上师。1949年到台湾后,怀师一面在家设帐授徒,讲授中国传统经典;一面担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校教授。同时,先后创立“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化机构。1985年,怀师离台赴美客居,直至1988年到香港定居。在此期间,先后创办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和香港国际文化基金会等文化教育机构。 <BR/><BR/>怀师自1955年出版第一本着作《禅海蠡测》以来,迄今为止已出版各种撰述三十余种,并译成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8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通。怀师教学数十年,门生弟子无数,并曾到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讲学,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尚设有南怀瑾学院。近年来,怀师更在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推广儿童诵读东西方经典的文化运动。怀师的学问兼及儒、佛、道三家,在精研中国文化之外,并摄入西方文明的精华。因此,很难说怀师的学问究竟是偏于儒家、佛家,还是道家。准确地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者。 <BR/><BR/>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然而,近代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寻找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结果把账算到了传统文化头上。他们以为是旧的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五四”前后的一班人,为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文化的口号。可是他们分不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甚么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起来的精华,甚么是后人穿凿附会、肆意曲解,加进去的糟粕,结果把精华与糟粕一起抛弃。旧文化被抛弃了,新的中国文化是甚么却没有人知道。胡适等人更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要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他们就这样把文化传统拦腰砍断,致使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不绝如缕、命如悬丝。 <BR/><BR/>怀师从青年时代起就一心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大陆到台湾,从美国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为家,但一直苦心孤诣地在为重建中国文化奔走、呼号。无论是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在与学生或友人的言谈中,怀师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BR/><BR/>甚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怀师说:中国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后,换了一家,儒、佛、道三家成为文化主流。因此,一个人必须深入儒、佛、道三家的学问,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精义。如今的学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将人类文化知识分门别类,成为专攻一门的专家。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门径,使怀师不同于一般学者,而能出入于儒、佛、道之间。可以说,没有怀师这样的学养,实在很难担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BR/><BR/>历年来,海峡两岸陆续出版了南怀瑾先生的许多著作,但一般读者很难有机会系统地研读他的全部著作,于是往往从本身所接触到的部分去给怀师定位,而有儒家、佛家、道家大师等不同的说法。这就像《大宝积经》所言:“众盲摸象,各执一端”: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一根圆柱,摸到象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蒲扇,摸到象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绳子,谁都说不清楚大象的本来面目。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怀师学问人生的全貌,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这部《南怀瑾全集》。 <BR/><BR/>全集包括了怀师迄今为止所着的29种著作,以及与怀师有关的附集4种。这些著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儒家、佛家、道家和文史诗词。当然这不是严格的分类,因为怀师的著作大多是触类旁通的,有时以佛入孔,以老入禅;有时以禅入老,以孔入佛;有时以孔入佛老;有时以佛老入孔;有时孔老佛俱入而俱不入;有时孔老佛俱不入而俱入。所谓四大类的分法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第一类是儒学著作<BR/>第一类是儒学著作。诚如怀师所言: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乃是中国上古文化传统的总汇。“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专属于孔孟之道的学术思想。“四书”到两宋以后逐渐盛行而取代“五经”的地位。怀师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特的见解。收录在全集里的这方面著作有《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5种,都是怀师历年给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BR/><BR/>论语<BR/>《论语》是记载孔子生平讲学以及孔门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诚如怀师所说:“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20篇像语录一样,用简洁的文字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懿行。自唐以后,历代名儒都认为《论语》的章节是随便编列的,没有内在逻辑。经过他们的圈点、注释,《论语》变成了死板的教条。谁也不敢跳出这传统的范围,墨守成规,沿习成风。怀师的《论语别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摆脱千余年章句训诂的范围,将历代所讲的错误义理一一辨析清楚,重新确定含义,回复了《论语》的本来面貌。他指出:《论语》其实是经过弟子们悉心编排的。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全书20篇的编排也是首尾呼应的,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怀师以独特见解,点化出《论语》本身活泼的生命,使现代中国人能以现代的生活经验来了解《论语》真正的内在思想。 <BR/><BR/>孟子<BR/>《孟子》是纪录孔子思想继承人——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战国时代人。他将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道德、政治学说发扬光大,因而有“亚圣”之称。《汉书&#8226;艺文志》着录《孟子》有11篇,现存7篇,相传另有外篇4,已佚。怀师的《孟子旁通》采取与历代名儒注疏《孟子》截然不同的方法,从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入手,联系上下五千年来的历史人事,探究为什么孟子学说会从古到今而颠扑不破。点明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道德政治而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境影响而有丝毫改变。他身体力行的正是自己所提倡的存心济世精神。 <BR/><BR/>大学<BR/>《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篇章。自宋朝朱熹的《大学》章句本流行后,长久以来被作为考取功名的敲门砖,原本反而逐渐不再为人所知。怀师认为,《大学》的思想源自《易经&#8226;干卦&#8226;文言》,是古代中原文化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脉络,对朱熹篡改原文大不以为然。因此,怀师讲述《大学》采用原本。《原本大学微言》对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修养次第及致用之学,都讲得很详尽透彻。怀师在书中指明:《大学》的总纲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围绕这个总纲,阐明内明与外用环环相扣的密切关系。自“格物”至“正心”属内明之学,如果内明修养达到明德的境界,并由此外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须从修身做起。修身是内明与外用之间的重大关键。二千年来隐晦不彰的原本《大学》精义经怀师讲解而灿烂大白,提供现代人作为修身处世的指南。 <BR/><BR/>易经<BR/>《易经》为五经之首,是儒道乃至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共同的来源,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要真正认识中华文化,不可不了解《易经》。然而,易理艰深,读者每视为畏途,有志者或不得其门而入。怀师的《易经杂说》从“变易、简易、不易”和“理、象、数”这些基本法则入手,将《易经》知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把有志学易者引入门径。《易经系传》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怀师在另一部易学讲稿《易经系传别讲》中,不仅对《易经》有更精辟的讲述,也透过对《易经系传》的分析,深入探明孔孟思想、儒家学说的文化源头。内容涉及自然哲理、人文精神、政治艺术以及身心修养之道。 <BR/><BR/>一.以经解经<BR/><BR/>怀师的儒学著作有5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经解经。也就是将唐宋以后的批注推开,依靠熟读原文来理解儒家经典。因为在这些经典中,前文的意思往往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只要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就自然能理解经典作者原来的思想。《论语别裁》的写法基本上就是运用了这种以经解经的方式。 <BR/><BR/>二.经史合参<BR/><BR/>二是经史合参。也就是将儒家经典与相关的历史记载对照、比较、融会,来参究经典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思想。如《论语别裁》以《论语》与春秋时代的史迹相融会,看到当时社会、政治的混乱面貌,以见孔子所开创和确立的文化精神之伟大。《孟子旁通》以《孟子》7篇本经结合战国时代相关历史资料,来说明孟子存心济世的精神所在。 <BR/><BR/>三.旁征博引<BR/><BR/>三是旁征博引。怀师几乎在每一种著作中都以其渊博的知识,包罗诸子百家思想精华,融会中外古今学说于一炉,且往往能触类旁通,解答令历来名儒却步的难题。例如,《大学》中提及的“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修证层次,是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化学养的特色,也是儒家心传的修养功夫。虽然这“七证”对后世影响甚巨,但《大学》中并未具体说明如何实践。宋明以来的理学家囿于门户之见,而无法疏解清楚。怀师在《大学微言》中借用佛道两家学术来阐明“七证”功夫,因而超越前人的见解。 <BR/><BR/>四.深入浅出<BR/><BR/>四是深入浅出。怀师讲课写书都喜欢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态度平易近人,语言机智幽默。例如,以往《易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玄妙、莫测高深的感觉。怀师的两本易学著作则以独特的妙悟胜解,把高深的易理说得人人能懂。通过怀师的讲解,读者会发现《易经》其实是一门很平易的学问。 <BR/><BR/>五.贯通古今<BR/><BR/>五是贯通古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怀师儒学著作的最大特点。在他看来“四书”、“五经”都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理解这些经典不能泥古不化,而要结合时代的变迁。在《论语别裁》和《大学微言》中,怀师不但每每联系今人今事帮助读者理解经典作者思想,而且经常比照现代世界文化潮流,指明自己民族、国家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因此,怀师的著作填平了古今文化隔阂的沟壑,成为当代中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 <BR/><BR/>第二类是佛学著作<BR/><BR/>全集的第二类是佛学著作。这部分著作所占数量最多,包括《禅海蠡测》等17种。佛教是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它在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六朝以来的中国文化已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 <BR/><BR/>佛教在今天这个世界仍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在当前这个时代,全人类都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现代化虽带来了物质进步,但也造成了社会病态。现代化的基调是理性化,理性主义获得最有力的表现是科学和技术。根源于科学的技术实际上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性格。德国思想家马克斯&#8226;韦伯称这种现代理性为“工具理性”,因为它只涉及达致具体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却根本无视生命的价值问题。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代表赫勃玛斯指出:“工具理性之高扬,导致科技意识之横决,已造成生命世界的殖民化。”在当今世界,人为追逐物质财富而忙碌,自己则迷失在忙碌之中。人们逐渐把自己异化成物,生命成为物的附属品。人们与自然疏离,与社会疏离,与家庭疏离,也与自己疏离,割断了与精神家园的古老联系。人们在表面上仍旧把幸福、成功或创造视作生活的目标,但实际上已没有目标。人们愈益被空虚、焦虑、烦躁、寂寞、孤独和绝望所煎熬,产生一种被美国社会学家彼德&#8226;勃格称为“心灵的飘泊”的感觉。因此,如何安顿人的心灵,对完美人生来说已越来越重要。 <BR/><BR/>此时,人们猛回头才重新发现宗教对人生的意义。宗教,唯有宗教才可以满足人类超越自我,追求永恒、圆满、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理需求。这是一切宗教共同具备的功能。因此,人的宗教精神可能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但它是不会消失的。西方基督宗教主张依靠上帝的拯救,实现这种超越。但“上帝万能”观念在现代理性精神冲击下已经崩溃。人们不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甚么都能做,甚么都可以做。用尼采的话说,就是“上帝死了”。人们可以放弃上帝这个“拯救者”的幻象,却不能没有宗教精神,放弃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佛教没有这个“拯救者”概念的拖累。它教人自尊自信,依靠自己的力量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佛教能够担负起安顿人心、提升人生价值的使命。这就是今天佛教由东向西,逐渐在全球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 <BR/><BR/>佛经释义、禅学、佛法修证等三部分<BR/><BR/>怀师的17种佛学著作,大致可分成佛经释义、禅学、佛法修证等三部分。佛经释义包括《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甚么》和《药师经的济世观》5种。由于以往流传的汉文佛经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译,文辞古奥,语意晦涩。何况时历千载,理解阐释,古今完全异趋。因此,一般读者皆感到佛经难读,常常望而生畏。然而,这些佛经一经怀师讲解,就变得明白易懂,为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喜闻乐见。怀师讲解佛经的特点是:揉合翻译和解释,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义的前提下,采用现代语言来述说大义;另一方面用现代事物理则来解释佛法精要。例如,怀师推荐《楞严经》为全部佛法纲要。这部经典有条理、有系统地概括了佛法的中心要义。不仅给利智者指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也为钝根者道尽修行证验方法与次序以及种种方便。古贤称:“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可见《楞严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怀师指出,《楞严经》从七处征心与八还辨见开始,逐层深入、条分缕析地讲明心物一元的原理。怀师在《楞严大义今释》中对此作了现代阐释,说明《楞严经》是如何从身心的实验去证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如何从物理的范畴指出身心解脱实验的理论和方法。告诉我们:佛教所说的心物一元,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而且是基于人们实际心理情形,可加以实验证明的。因此,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和哲学的论据。 <BR/><BR/>当然,佛经的难读不仅在于文字,许多佛经更因其内容博大精深,倘不能通达因明,善于分别法相,精思入神,并从真修实证入手,会之于心,实在很难窥其堂奥。例如,《楞伽经》被公认是最难读的佛经之一。苏子瞻曾言:“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其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怀师精研法相唯识,对《楞伽经》下过一番苦功,慎思明辨,严谨分析,归纳论据,融会于心。因此,他在《楞伽大义今释》中,为读者清晰地理出此经头绪:经中首先借大慧大士之口,提出108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但佛陀并没有一一作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心、说性、说相,对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分别加以辨析,然后引向形而上的第一义谛,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识作为总答,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可见《楞伽经》宗旨在于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经怀师一点拨,楞伽奥义昭然若揭。<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怀师讲经不仅为读者理清脉络,而且往往点明重点,方便研读。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很大的一部佛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超越了一切宗教,又包含了一切宗教,不局限于佛教的范围。千余年来,无数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道,金刚经的奥秘何在?怀师在《金刚经说甚么》中指出:此经的重点在善护念,这是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和凡夫同一个修持的方法。护甚么念?学佛就是证道,一切佛所证的,那个最高的境界叫涅盘。涅盘不是死亡,涅盘是圆满,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永远是清净。怎样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保持内心平静的这一念。纵然在动乱中,也在清净,如如不动。又如,《药师经》是一部通俗但并不易懂的佛经。怀师在《药师经的济世观》中点明:药师佛12大愿是此经重点,显示了救人济世的大乘精神之伟大。读者把握了这个重点再读《药师经》就容易读懂了。再如,《圆觉经》是一部指引众生如何修行成佛的了义经。此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答复12位菩萨所提的问题。这12位菩萨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着12种修行法门。怀师在《圆觉经略说》中将如何明心见性,如何修止、修观和修禅那的重点一一提示清楚。怀师在讲解佛经时,常常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说明道理。在《圆觉经略说》中,讲到见地、修证、行愿都详细举例说明。很多例子就是怀师自身的经历。在《药师经的济世观》中,怀师往往以亲生经历举例,融会经义来讲解,因而即使深入到极细微处,也使读者必能有所领悟。 <BR/><BR/>禅学著作<BR/><BR/>怀师的禅学著作包括《禅海蠡测》、《禅与道概论》、《习禅录像》、《禅话》、《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等5种。当然,佛法修证部分的著作也大多与禅学有关,只为叙述方便而另列之。两宋以降,禅宗渐成佛教主流。天下佛徒称习禅者无计其数,佛寺号禅林者触目皆是。然大多数人对何为禅宗宗旨却浑然不知,有以枯坐不动为禅宗者,有以游戏文字为禅宗者。当今之世,像怀师这样通义理、有修持的禅者已绝无仅有。因此,如果只就这方面的成就而言,说南怀瑾是当代的禅学大师也是当之无愧的。 <BR/><BR/>禅海蠡测<BR/><BR/>《禅海蠡测》是怀师最重要的禅学著作,不仅纪录了怀师毕生习禅的心得,也是一本禅宗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作。怀师开宗明义地点明:禅宗以明心见性,洞达法性为宗旨。广征博引,直斥各种文字禅、知解禅和口头禅,直探禅宗的活水源头。怀师着重阐明了禅宗与教理、顿悟与渐悟的道理。佛法在中国大致有十宗之分途,禅宗以外各宗皆依教理(经、律、论)而言修证,唯有禅宗标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禅宗之徒以为可以废弃教下经藏之学而悟道。其实,禅宗与教理的关系是“言其理则,佛说三藏十二分教,皆为所依。推其极致,则一字不立,扬眉瞬目,已是第二义事矣。”怀师指出:禅宗的古德,虽然不一定是先由学习教理而入禅,但大多数也都于悟前或悟后通晓义理,融会心宗。因此,习禅者不能忽视研习佛经,应当温故知新,融通诸说。 <BR/><BR/>当初禅宗所以标榜“不立文字”,是希望摆脱教条,以独特的方法给陷入种种文字名相戏论中不能自拔的佛徒打开思想活路,进入一个充满自信和活力的世界。及至唐宋禅门活法已成死语,故诸家宗祖,不得不别标心法,如参话头、看公案、擎拳、棒喝等,以勘验学人,锤炼其知见。但后世习禅者舍本逐末,老死话下,永无出期。怀师有鉴于此,故不以话头为实法,不以棒喝为家风,回归禅宗活泼泼的本来面目。 <BR/><BR/>禅宗自五祖弘忍门下有南北分途,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后世南宗风行天下,习禅者以为禅宗法门不需坐禅,只须于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就可以得道了。怀师指出:“尽一大藏教,统诸修行法门,皆渐法耳。即禅宗祖师,于言下顿悟者,亦由熏修渐积而来。”因此,习禅者必须注重修定。至于是先修后悟、修悟同时,还是悟后起修,怀师认为:三说虽异,通途是一,根器各异,自知适应,不必争论高下。怀师的禅法不仅融合佛教显密之学,而且贯通儒、道各家之言,相较比量,会归一旨,别开生面。 <BR/><BR/>习禅录像<BR/><BR/>《习禅录像》是怀师历年主持禅七的开示语录,及十方来学的修行报告。假此文字因缘,读者或可一睹真正的禅门风范。禅七用意在克期取证,以求明了生命之真谛,生死轮回之原因,进而超越生死。怀师参照禅密,采用唐宋方法,因众生习气烦恼各有不同,打破传统打七方法,嘻笑怒骂,因人施教。读者如能将此书与《禅海蠡测》结合起来读,对怀师的禅学思想与造诣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禅与道概论》的前半部叙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以及禅宗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禅话》深入浅出地介绍历代禅门公案,堪称一部通俗禅宗史。《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则详述禅宗丛林制度的特点、起源和演变。这3种著作从不同方面介绍有关禅宗的知识。 <BR/><BR/>佛法修证著作<BR/><BR/>佛法修证著作包括《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定慧初修》、《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禅观正脉研究》、《如何修证佛法》等5种。学佛不同于学习其它知识,不仅要研读佛学理论,而且必须亲身实践。见地、修证及行愿是学佛修行必须依持的纲要,且三者密不可分。怀师在《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指出:行愿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一个学佛者必须把信念建立在普贤菩萨般的大行大愿上,才能突破来自多生累劫的罪障恶业,成就菩提道果。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华严经&#8226;普贤行愿品》的密义,公开了普贤行愿的修持法门。《如何修证佛法》是怀师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对学佛修证的实际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体的指引,对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一一纠正。《定慧初修》是怀师传授止观、修定、修慧的讲记,适合初学者。其中,《观无量寿佛经大义》着重介绍修净土法门的入门知识,阐述了净土与禅、唯识学的关系,消除修净土只是有口无心念佛号的误解。<BR/><BR/>大乘必须以小乘作基础<BR/><BR/>大乘必须以小乘作基础,小乘的修法是甚么?怀师在《禅观正脉研究》中,以《禅秘要法》作底本,教授白骨禅观修法。经过这个观法的修持,我们身体不净的本相就会如实呈现心中,有助破除身见,进而见到空性。《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是有关静坐修持最权威的著作。怀师在书中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的原理,吸取藏密气脉、明点诸法的知识,配合中西医学,评述古往今来各门各派修道者的修持经验,传授正确的修定方法,解答气脉反应变化的各种问题。怀师对佛法修持的传授于今是独步天下的。他不仅融合了佛教显密,儒释道三家,中西医学,宗教、哲学与科学等各方面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有数十年亲身修持成就的功夫。怀师的禅定功夫是经过科学鉴定的。台湾的铁路医院骨科主任周孝儒医师和中兴医院麻醉科主任张庆灼医师曾使用测试仪器,对怀师入定时的生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的心电图上呈现一条直线,不再有上下波幅。科学证明禅定境界的“气住脉停”确有其事。 <BR/><BR/>简明的佛教史<BR/><BR/>此外,收入全集的怀师佛学著作还包括《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两种。《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是一本简明的佛教史,从印度佛教起源,谈至佛法传入中国后的经过,以迄于当代世界各国的佛教现状,对了解佛教历史渊源提供了清晰的线索。《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介绍有关《易经》、中医、神仙丹道以及西藏密宗的原理,阐述密法真义,道破宗教神秘仪式之假象。诚如怀师所言:在人类文化中,神秘学自古相传至今,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学非哲学,亦宗教、亦哲学。中国作为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神秘学的策源地之一。以往神秘学因其神秘莫测而流行,人们往往牵强附会、妄引仙诀法要,甚至借此聚众敛财。倘能发扬科学精神,去伪存真,去芜存精,仍能从中发掘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BR/><BR/>道家学术的著作<BR/><BR/>全集的第三类是有关道家学术的著作,主要是《老子他说》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2种。此外,前述《禅与道概论》、《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等佛学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谈道家学术的。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学术自老、列、庄诸子以下,“综罗百代,博大精微”。自两汉后,道家一变而集于道教,因其“综罗百代”之故而不免生“杂乱怪诞,支离破碎”之弊。因此,到了近代社会,学者往往把道家文化视为迷信,更有一班孤陋寡闻者臆断道教本身没有思想学术,只是对佛教的抄袭而已。怀师早年曾钻研道家学术,深得其中三昧,因此对道家文化颇为推崇。他曾说: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虽然像《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出世思想,但到底是偏重入世,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道家的学问,老庄之学就更妙了,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BR/><BR/>-------------------------------------------------------------------<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南怀瑾_历年佛学著作<BR/><BR/>【1955】 禅海蠡测<BR/>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传世经典之作,有关禅宗宗旨、公案、机锋、证悟宗<BR/>师授受、神通妙用,及其与丹道、密宗、净土之关系,钩玄提要,为无<BR/>上菩提大道,铺了一条上天梯。 <BR/> <BR/>【1960】楞严大意今释 <BR/>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它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奇 <BR/> 书,是人们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 <BR/> 边的一部书。 <BR/> <BR/>【1965】 楞伽大义今释<BR/>  “楞伽印心”,禅宗五祖以前,用它来验证学人是否开悟,书中有一百零 <BR/> 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是唯识学宝典。解析唯心、唯物矛盾的佛典。 <BR/> <BR/>【1968】 禅与道概论(上部) <BR/> 本书说明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及其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后半部谈正统 <BR/> 道家及隐士、方士、神仙丹派之思想来源和内容,可称照明学术界的方 <BR/> 外书。 <BR/> <BR/>【1970】 维摩精舍丛书(袁焕仙、南怀瑾合著)<BR/>散尽亿万家财,行脚遍天下,求法忘躯,大彻大悟,川北禅宗大德盐亭 <BR/> 老人焕仙先生,此篇钜著,分判诸宗门派独步古今,凡究心三家内典 <BR/> 者,不可不读,南怀瑾先生即其传法高第也。 <BR/> <BR/>【1973】 禅话<BR/>“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风萧萧,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禅话对历代禅门祖师的公案,给予时代的新语! <BR/> <BR/>【1973】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BR/> 融合儒、释、道三家静坐原理,配合中、西医学,对于数百年来,各方 <BR/> 修道者的修持经验,予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答,揭开几千年来修持的 <BR/> 奥秘。 <BR/> <BR/>【1976】论语别裁 <BR/> 是中华民国开国以来,阐扬中国固有文化精髓,推古陈新,使现代中国 <BR/> 人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它,接续了古今文化隔阂的代沟。 <BR/> <BR/>【1976】习禅录影 <BR/> “羚羊挂角无处寻,一任东风满太虚。”本书是禅宗大师南怀瑾先生, <BR/> 历年来主持禅七的开示语录,及十方来学的修行报告,您想一睹禅门风 <BR/> 范吗?假此文字因缘,也算空中授受,可乎? <BR/> <BR/>【1977】新旧的一代 <BR/> 原名: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解析了近百年来学术思想的 <BR/> 演变,近六十年来的教育问题和现代社会青少年思想问题的根源。 <BR/> <BR/>【1980】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金满慈著 南怀瑾批) <BR/> 本书是一位退居异国的老人,参禅修道来安排她晚年生活的实录,许多修行的工夫和境界,都是女性修道者,最好的借镜与指导。 <BR/> <BR/>【1983】参禅日记(序集,金满慈著 南怀瑾批) <BR/> 她的日记续集,让二十世纪的现代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迈向修道成功的事实例证。 <BR/> <BR/>【1983】定慧初修(袁焕仙 南怀瑾著) <BR/> 本书收集袁焕仙先生及其门人南怀瑾先生,有关止观修定修慧的讲记,对习禅及修净土者,提示了正知正见和真正修行的方法,最适合初学者。 <BR/> <BR/>【1984】孟子旁通(上) <BR/> 是继《论语别裁》后,划时代的巨著,为中华文化留下再生的种子,内容包罗诸子百家思想精华,触类旁通,验证五千年来历史人事,司马迁谓:“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恰足以赞之。 <BR/> <BR/>【1984】净名庵诗词拾零&#8226;佛门楹联廿一幅&#8226;金粟轩诗话八讲 <BR/>本书揭开古今诗诀奥秘,法语空灵,禅机雷射,所辑及所作诗词、楹联,皆为古今流传难得一见之诗林奇响。 <BR/> <BR/>【1985】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 <BR/>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本书收集南怀瑾先生历年对观音法门之讲记,及古今大德、显密二宗对观音菩萨的看法及观音修持法门,是学佛的初基,也是求证佛法最直接切入的方便法门。 <BR/> <BR/>【1985】历史的经验(上)  <BR/>本书为南教授外学讲记,以经史合参方式,长短经、战国策为主,讲群臣对待,有无相生、利弊相参的道理,是治世的良典,是领导的艺术,也是拨乱反正难得的宝笈。 <BR/> <BR/>【1985】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BR/>本书揭开千古修行、成仙、成佛之奥妙,有关道家易经、中医、与神仙丹道,以及西藏密宗原理和重要密法法本之提示,皆有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批判。 <BR/> <BR/>【1986】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  <BR/>本书集中南老师现历年来所写有关诸书序言,编为一册,内容精蕴,包含广泛,于人生学问、修证各方面之见地,高迈古今,迥脱凡尘,挥发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可借为初学入门引导之指南,亦可作为资深研究者更上之验证。亦可由此略窥南先生思想精神之大概。 <BR/> <BR/>【1986】历史的经验(下)  <BR/>张良助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兵机谋略,大多得自黄石公素书之启发,素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传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张良之后,此书不知去向,至晋朝,有人盗发张良之墓,于玉枕之处发现此书,自此素书始再传于世间云云。书后附阴符经及太公三略,皆兵法之宗祖。南先生讲此篇讲记,将三千年来历史例证,平铺原经文之后,以便读者可以经史合参,而对于千古是非成败之际之因因果果,判然明白,或者以之做为个人创业,及立身处世之参考。 <BR/> <BR/>【1986】禅观正脉研究(上)  <BR/>据佛经记载,释迦文佛住世时期,有无数修行弟子修行得道证果,何以二千多年来,佛法普及之后,修道者多如牛毛,证果者反而廖廖无几?此一公案困惑千古行人,原来当初世尊座下弟子,泰半皆从白骨禅观入手,以为修行之根基,故容易获得果证。自南师以“禅密要法”为底本,首介白骨禅观之修法以来,参修同仁,宿业渐消,疾病多愈,禅观定力亦日有更进。因之恳请南师首肯,乃将当初讲记整理出书,以为修道行人之参考,出于后半部尚待校正及补充资料,故先出版上册先行流通。 <BR/> <BR/>【1986】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  <BR/>本书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内义阐述无遗,尤其将普贤行愿的修持法门直述公开,显密融通,是历来讲解此经所未曾有者。书后并附普贤菩萨有关经文及诸佛菩萨行愿。 <BR/> <BR/>【1987】老子他说(上)  <BR/>老子其犹龙乎?南师怀瑾先生在本书中以经史合参,以经解经的方式,借着老子自证的现身说法,刻划出中国文化中道家隐士思想在历史巨变中影响时世伟大磅礴光辉灿烂的一面。同时发挥了几千年来书院学者所不知、不能言及的道德内蕴。老子他说,他说老子,这是领袖之学,这是修养的极致,有心文化者,有心领导事功者,有心修道成圣者,不可不一读!再读! <BR/> <BR/>【1987】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BR/>本书从印度佛教起源,谈至佛法传入中国时的现况,以迄于民国后的佛教界,对于研究佛教历史渊源及禅宗丛林制度的学者,本书提供了清晰的史料和线索,书后并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全文。 <BR/>   <BR/>【1987】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BR/>几千年来道教的历史演变,由学术思想、宗教形式及修炼内涵三方面,以及宗教及科学两个层次,公平的批判解析道教存在的历史原因,和它伟大的贡献和价值,并预言未来道教所应发展的方向。 <BR/> <BR/>【1987】易经杂说——易经哲学之研究  <BR/>南师怀瑾先生精通易理,社会大众往往有称赞其为“当今易学大师”者,然其讲解易经课程,却是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几乎把高深的易理说得人人都懂,还有他异于古今学者独特的妙悟胜解,说是综罗百家精要亦可,说是成一家之言亦可。本书为其随心所讲的讲记,整编而成,相信必大有助于初学易者及深研易者之启发。 <BR/> <BR/>【198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BR/>本书为南怀瑾先生自十五岁至七十岁,闲居随感而作诗词编集而成。诗是他思想情感寄托蕴藏之所在,也是弟子们借以了解其师生命的桥梁,本编所集,皆清凉尘嚣之无上甘露也。 <BR/> <BR/>【1989】如何修证佛法<BR/>你知道学佛修行须依持哪三个纲要?大乘必须以小乘作基础,小乘的佛法如何修呢?哪个法门最易成就呢?修持只为得定吗?定是什么?如何得定呢?修行中会有哪些情况与歧路呢?楞严经所讲的五十种阴魔境界里,却蕴藏着修行解脱程序的大秘密?这是南怀瑾先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发现的秘密,在此公开,请修行同道好好珍惜! <BR/> <BR/>【1991】易经系传别讲  <BR/>南怀瑾先生继易经杂说后另一部有关易经的讲述是易经系传别讲。系传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也是学易的门径。本书不但对易经有更精辟的讲述,也是孔孟思想、儒家学说的探源。从自然的道理,说到人文的精神,人生的道理,修行的道理......无论入世出世均为不可多得的摩尼宝典。 <BR/> <BR/>【1992】圆觉经略说  <BR/>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初学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不可不读! <BR/> <BR/>【1992】金刚经说什么  <BR/>这是一本超越哲学宗教的书!这是一本彻底消除一切宗教界限的书!千余年来,无数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悟道,因金刚经而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为什么?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禅宗为什么提倡金刚经?金刚经的威力是以?本书解答你一切的疑问...... <BR/> <BR/>【1995】药师经的济世观<BR/>这是一本通俗却不易懂的经典,为什么药师佛是在东方?药师佛的药是什么?如何能死而复生?如何去面对死亡?以及如何消灾延寿等,都是本书中所讨论的。 <BR/> <BR/>【1991】 佛教的布施学<BR/>  <BR/>【1998】原本大学微言:南师晚年最后的心愿!此书是要献给两岸的领导人的。<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2 08:3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