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58|回复: 2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510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320
发表于 2006-9-12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 icon and title --><!-- message -->
<DIV><FONT size=3>一,灸法的作用与一般的选穴要点灸法自最早的直接灸而下,历代以来对之均有不同的改进、补充和发展。降至近代,虽无确切统计,但也不下百数十种之多。如果把属于光电范困内的灸法也包罗在内,那就更不可胜数了。但大体上不外是直接灸,间接灸和温和灸三大类。虽然由于灸法的种类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效果自然就不能完全相同,但基本治疗原则还是不会改变的。故先行对不同灸法的共同作用与选穴要点作一说明,再于相同中求相异,而分别对待。<br>(一)不同灸法的基本功效不论是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又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不同灸法所共有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br>1、就近(周部)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处,古人称为阿是穴成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就称为就近取穴。两者的作用机制,都是以调整局部机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治疗方法,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胃肠,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生殖系统,胸背诸穴,均作用于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br>   (1)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机能,使机能障碍的血液循环和淋巴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促进渗出物之吸收。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劣性冲动,大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br>   (2)患处中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的孔穴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则病理产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特别是灸些,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在多种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虫咬等,直接在患处施<br>灸,均有很高的疗效.<br>   (3)直接加作用于患处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同样可以刺激神经末稍及其感受器,向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激起全身与局部的各种反应,也可作用于经络体系,使感传向远处传导,促进病理产物的移除,与激起全身机能的佣整。特别是后者在灸法中有许多实例可资证明。<br>2.远道(循经)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针刺作用于远离患处之相应经穴,是由远而近,以提高全身机能为主,调整局部机能为辅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不外是:<br>   (1)由艾灸或是针刺所激起的循经感传,向着患病区域与相应的器官扩张,可以清除积滞在患处及与之相连属器官内的病理产物,以打乱和改变病理产物的衍变过程。<br>   (2)远距离循经取穴,有疏通某些经脉全程的作用,由于局部经脉的壅滞和失其畅顺。必然是<br>以全身机能失调为其根源。因此远距离取穴就可统筹兼顾,收到调整全身机能的作用。<br>   (3)一侧或局部的机能失调,也就是全身平衡关系的被破坏。因此不仅跪要注意对病处及病侧机能的提高,更应促进全身平衡状态的恢复。灸针疗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等阴阳互引诸法,也就是通过远距离的经络感传与感应等作用,恢复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br>   (4)可以运用生克制约的原理而隔经取穴,以打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根据人体胜腑的不同属性与互相连贯的关系而隔经施治,乃是中医治疗学最大的特点与特色。灸针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加作用于远离病处之互相依维与制约的经穴,以打乱和改变连贯发生的病理过程,就尤其重要.<br>   (5)可以根据经络表里与脏腑相属的关系而彼此互治,也是巾医治疗方祛的特点之一,用于灸针疗法更为明显而突出。<br>   (6)适用于全身病及游走无定无法在患处及共附近取穴的疾患,如发热、盗汗,失眠,游走性关节疼痛及其他许多全身病。可以根据全身状况及发病的特征与特点而选穴旅治。<br>(二)灸法选穴的共同法则人身的孔穴甚多,而各种配穴方法又是五光十色名目繁多,如何执简驭繁,也是灸针临床上的一项重要环节。<br>仅就个人所习用者,介绍于下:<br>1。传统特效穴如灸肾俞与气梅、以固本培元,取三里与中脘以宽中和胃,口苦取胆俞与阳陵,口甜取脾命与阴陵,盗汗取阴阴郗,疗肿取灵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须依靠平时的经验积累,用时方可手到拈来。<br>2.临床经验脸穴如百会与肾俞同灸,可举陷升阳而治遗尿久泄,风池与阳陵同灸,以降逆疏风,可立即降低血压.耳尖可以统治全身百病,肠俞可以专攻肠痈.这些都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展而来的。<br>3.病理反应穴有诸内必然形诸外,故内脏病变常可在体表的某特定部位出现某些病理反应物与病理现象,而即或是在体表的病变也能在其附近或远隔部位出现某种反应。如小红点、小黑点、局部皮肤凸起或凹陷之处。或按压体表之某一点时,指下感有空虚,硬结,索状物,成舒畅与压痛等。在急性炎症时,小红点最为多见.以压痛反应最为<br>重要,故另作专题介绍。<br>   另外还有热敏点反应,也应注意选用。古方有神灯照法,是用辛温窜透之品,卷成药念,点燃,在患处慢慢移动熏照。当照至敏感点时,每见火焰下沉,而局部之热感亦向深处窜透。或用艾条点燃慢慢熏烤,当熏至敏感点时亦可使热感向内深透,或向远方传布。如有发现这些是最佳的灸点(亦可针)。低电阻反应亦与此法相近。如经络探测仪。型号甚多,但应用未必广泛,不予详述。<br>〔三)压痛穴在临床土的应用<br>1.压痛穴的历史源流压痛穴的出现和正确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在古代的许多文献中早有记载。如《素向·缪刺论》日: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伸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臂中外俞,背三节五节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外合》卷三十九,中替内俞条曰“主腰痛不可仰府,一背中央央,引肋痛··侠替如痛,接之应手.灸应已。”他书不及具载。《资生经》一书,对压痛穴更特别重视,称之为“病体最觉酸痛处”。可见压痛穴的发现与应用的历史与实踢墓础。<br>2.压浦穴的出现规律一般的可按照下列途径寻找:<br>  (1)远距离反应:<br>  ①特定区城,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均可在身体的某一区域与范围之内,出现相同和类似的反应。针对其特有反应进行治疗,可收到满意效果。这就是第4、5、6、6、7、8胸椎,更以5-7椎及两侧尤为重要。古人的四华穴,八华丸,骑竹马灸,灸哮喘,反胃,以及恶疮瘩疡诸症,都是在这一区域内进行的。而百病皆主之膏盲,也是在这一范围之内,由于背部的这一区城正在心脏的后方,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笔者把这一区城称为“阳光普照区”。以见其地位之重要,更由于这一区域肌肉丰厚,地位隐蔽,安全稳妥,是化脓灸选穴的最佳处所,值得重视。<br>  ②相应经穴:除身体的许多疾病均可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上出现反应而外,其余也基本与疾病的相应经穴相符,如颜面病的反应经穴大都在手足阳明,侧头及耳前后病多在手足少阳,手足太阳。胸腹多在手足阳明,少阴,胸肋多在手足少阳,厥阴,其余脏腑也可大体与所属经穴相当。但如采按照正常的经穴体系来寻找反应穴的存在,并不能完全相符,总是存有一定的偏差.这有几种原因: 一是生理上的差异,反应穴大体是以生理穴为基础,而每个生穴因个体差易不可能人尽相同; 二是病现上的差异,因病变的位置、性质与种种原因的不同,其反应点也有相应的变化; 三是今人所沿用的经穴位置,各家也互不一致,不能与实际相符。故只能掌握其大体方向,不能按图索软。⑧相应部位.当某种病证居于身体之某一侧时,压痛或它种反应几乎是无例外地患侧强于健侧,成是只见于病侧,而健俄则反应轻微或是根本无反应.如病变左右难分与左右对称者,则反应既多见于身之正中如背腰部,亦见于左右上下肢之对称经穴。<br>  (2〕近距离反应 以上是指远离病处的远距离反应而言.而接近与紧邻病处的近距离反应穴更不可忽视。如肝胆病在肝俞、胆俞与期门日月等处出现压痛,则是近距离的反应穴。如出现在阳陵、中封等处,则是远距离反应。再如痈疽疖肿,在灵台、至阳等处出现压痛。则是远距离的,而在脓肿周围如出现有特殊敏感之处则是近距离的。如《疡医大全》灸痈疽法曰“屈指从四围按之,遇痛处是根,就是重按深人,自觉轻快,即此灸之“。至于取远取近,或是远近同取,则按情况决定。<br>3,压痛穴的存在形式 压痛穴的强弱、大小、多少和深浅,同病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可特别强烈,常能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是为患者在无意中触及。最大的能有指头大小,最小的也能象绿豆和芝麻。最少的只能发现到1处,最多的能有5.6处,最深的能在肌肉深处,无须用力按压才能发现。最浅的只要轻触皮肤叩可被感知。疾病愈严重则压痛愈多愈大愈浅,反之则愈少愈小愈深。当疾病痊愈后,反应也就随之消失。症状已经改善或自觉痊愈者,如压痛仍然存在,则指示有复发的可能。<br><br>4.压痛穴的查找手法 一般的均是先行在背部探索为主,令患者露出背部,双手交叉抱肩,身体略向前倾,使肩柙骨分开。首先进行目测,如发现有变色变形之处,略直接用手指尖对之按压,常可一触即得。常规的方法是用大指第一节指腹(食中指均可)先沿脊桂正中、次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按压一次,用力涂缓均匀,以便发现浅表的反应。再向下而上细心推压一次,用力要稍重,以便发现皮下组织及肌肉部分的反应.按压时切忌使指尖跳跃前进。只要上下来回一次即可,如按压次数太多.使患者感觉疲劳,反而不易发现.用力要适当、用力过大可以出现假阳性反应,过小则一些微小的深部压痛又不易捕获,如有发现应以一个指头确定,再做好标志。如属对称经穴,两侧应先后同时探索。<br>5.对压痛穴的选择: 一种疾病可以在几条或同一经络上面出现几个压痛穴或他种病理反应,例如面部的脓肿可以在左右阳明经的合谷、手三里、曲池等处,或者在阳明经的库房、屋翳,膺窗、三里及督脉的至阳、灵台等处均有压痛反应出现.这些反应有强有弱。有远有近,是全用为好,还是单用为好,就应谈区别对待。经过证明,如在不同的或是同一经络上面能出现几个压痛穴,井不需要全部使用,原则上是选强的或近的先用,弱的远的可用可不用。分别应用较同时应用为好.如呆采用直按灸,则1-2穴即可。温和灸则可以分次应用或轮用.在绝大多数病例,是能有压痛反应出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学识和经验的限制而未被发现,就不能为反应穴所拘泥而应因病取穴,如所选的经穴当,效果同样良好。因此在掌握反应穴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因病选穴的法则。<br><br>二、介绍三种灸法与效果观察:<br>(一)固定温和灸〔灸架支持法) 这也就是艾条灸在使用方法上的改进。由于温和灸不会造成灸疮、温和舒适,所以颇受欢迎。但目前多数是用手持对准孔穴及患处熏烤,而有上下移动之雀啄法及左右移动之回旋法诸名.这仅能收到灸疗的部分效果,实未能发挥灸法的最佳妙用。因为手持艾条移动施灸,总是或高或低,或左或右决难使热力均衡,作用集中,位置稳定和时间持久。灸字本来从火从久,时间必须长久,作用才能发挥.手持极易疲劳,故总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结束操作,难以达到要求。这也就是灸疗未能充分显示的原因所在。当代所研制的温灸器,有手持的,有带系的,目的均是为了克服直接灸的烧灼弃与手持法的劳累而创用的,但均未能达到定型与满意的要求,<br>在此不能具述。个人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卖践,设计成一种“灸架”,已投入生产月在国内得到推广和应用。<br><br>1。灸架结构<br>A 顶管:内部夹有弹片,可以上下移动,并适于粗细不同的艾条。<br>B.支架:是支持艾条的主体,既便于请除灰尘,又利用通风助燃。<br>C.防护网.是防止艾火脱落发生烫伤的,但并不十分重要,如旋开底座将其去除,反可使火力增强,<br>D.底拌.是固定支架的重要部分,防止损坏。<br>E.橡皮带,用以困定底拌,长短各一,随宜取用。<br>F.灭火管,用以熄灭艾条.<br><br>2.操作方法<br>(1)选定部位(头面四肢躯干全身处均可选用)必须首先系好橡皮带(双股),绕身一周系紧。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是使用本法的关键.<br>(2)将艾条烧旺,插入灸架之顶孔中,对准选定孔穴,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伴.使器身与皮肤垂直.<br>(3)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能耐受为宜,温度太小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对胸腹及四肢诸穴,可以嘱咐病人自行调节。<br>(4)在燃烧十余分钟后架内有灰尽积存,可使热力受阻,宜勤加清除,并应保持架内清治。<br>(5)灸后皮族如出现潮红,停灸后自会消失,即或产生水泡,可以刺破涂龙胆紫即不更换他穴.;多次对同一孔穴着灸后,可以形成一层黑色痴皮,但效果井不减弱。<br>(6)施灸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反应情况及病情决定,一般的说,在新病成局限性病变,必须等感应过程完毕(详见后述〕方可停灸,待3-4小时后再灸,对某些陈年固疾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感应过程不明显者,每次施灸可在1-2小时,每天以两次为宜.<br>(7)灸治完毕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br><br>3.主要优点<br>(1)位置固定,作用集中。热量均衡,调节随意,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而延长.<br>(2)解放人力,节约时间,安全简便。<br>(3)病人体位不受限制:在室内自由活动或工作。<br><br>4.灸感过程 由于人体对于不同的刺激因子,和同一因子的不同作用方式,而有不同的应答性反应。因此这种过程主要是不使火力中断在连续施灸时产生的,有其三种不同的阶段特点,而称为“感传的三个基本时相”。所谓“相”,有相关、相连、相承、相接与相感之意在内,这是意味着在感传之全过程当中,既有各不相同的阶段特征,又有一脉相承的彼此联系,掌握这种阶段特征的彼此联系,在温和灸的临床上有相当重大的意义。<br><br>●第一相(定向传导期) 灸针的作用古人早既特别重视能使“气至病所”使可“快然无所苦.”这就是今人所说的灸针的感传作用。采用“灸架”施灸时,其作用可大大提高,常在第一次施灸时感传即可到达过患处,有时也要在二次以上才能到达。<br>●第二相(作用发挥期) 当定向传导到达患处后,感应时问却能久不消失,能持续2小时以上。当作用发挥期开始不久和到达顶峰时,病人的自觉和他觉症状即开始有所轻减,如产生舒适感疼痛大减或停止,体温下降,肿处出现皱纹等等。<br>●第三相(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 第三相则会有两种差别:下降中止期 当作用发挥期到达顶峰时.患处的感应多是减弱而消失,贯串线(经络)的感应也消失,最后仅剩下灸处局部皮肤的灼热而无任何作用。一次治疗到此也应中止。因此施灸时间的长短,应依感应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下一次治疗间隔的时间.一般是在3-4小时以后为好。循经再传期:如身体有几处病变,仅取一个孔穴施灸,能出现先后再传、往返再传、轮流再传以及全身再传等现象.根据感传第三相的循经再传,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取穴.有关一穴能洽多种病,古人早有所知。如《灵光赋》曰“针灸一穴数病除,学者尤罗宜加仔细”。即是指这种情况而言</FONT></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2 10:58: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510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320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楣声长时间温和灸临证举隅 尚秀葵 天津中医1998年8月第15卷第4期 周楣声主任医师,安徽合肥人,精研灸术,对某些疑难病证,倡导长时间温和灸,每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周老临证,受益匪浅,兹将随周老学习所得及自身体会,整理数则,介绍如下: 1 脱肛案 邱某,女,43岁。3年前即患有便后出现直肠脱出现象,屡治无效。近日来脱出加重,需用手托扶纳回,伴有消瘦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诊为脱肛。予商丘及昆仑穴施艾条温和灸。<BR>第1次施灸至40分钟后,肛门开始有收缩感,并随施灸的持续而逐渐加强,至施灸60分钟后,肛门收缩感减弱而停灸。<BR>依上法施灸3次,症状有所改善,脱出直肠可自动回缩。继续施灸10余次,便时脱肛现象消逝。3个月后随访,脱肛未再发生。 按 : 本例脱肛系由肺脾气虚,中气下陷,大肠失于收摄, 肛门失约而脱出。选取 足太阴脾经商丘, 意在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以治其本;足太阳膀胱经经别别入于肛,依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选取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以利灸感循经至肛门部而提高疗效。灸法治疗脱肛多用于脱肛术后恢复及脱肛的急性发作期。手术后的灸治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急性发作期灸治可使脱出的直肠自动回缩,缓解症状。<BR>但灸法治疗脱肛,亦有的患者停灸后,有复发现象。<BR><BR>2 五更泄案 戚某,女,53岁。黎明泄泻约7年,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不显。患者形瘦畏寒,偶有腰酸痛,饮食正常,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诊为五更泄。予命门穴施艾条温和灸,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根艾条。施灸的温热感可从局部渗透于腹内,并在停灸后可持续1~2小时。<BR>经此法治疗月余而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 : 五更泄系由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水谷难以腐熟运化所致。命门位于十四椎之下, 为督脉所入之门, 其所在处与肾关系密切。故重灸命门,可借艾灸的温热之力,渗透皮肤直达深部,增强温补脾肾阳气的功效,可消除因命门火衰而致泄泻。<BR><BR>3 痈疡案 王某,男,19岁。患者近1周来双手背多发性湿疹,呈片状分布,大小如粟粒,色红头尖,且逐渐加重,瘙痒难忍。曾给予清热利湿中药浸泡熏治患部后,双手背糜烂、溃疡,且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双手肿痛伴有烧灼感,体温37.8℃,白细胞总数10700mm3。 诊为痈疡(化脓性感染), 予艾条温和灸曲池穴,当灸至20分钟左右,自曲池至手背病变部有温热感的传导,继之病变部温热感逐渐加强,并有痒胀感(虫行感),继续施灸至1小时左右,手背部的痒胀、温热感逐渐减弱而停灸。依上法每日熏灸2次。3次后,病变部的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肿痛减轻,烧灼感消失,体温亦趋正常。按照上法继续施灸3次后而告痊愈。 按: 《 内经》云: “汗出见湿,乃生痤”, 由于湿热之邪郁阻肌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营卫不和,肌肤失于濡养而发湿疹,加之复感外邪,引起疾病进一步加重,形成糜烂、脓肿。 《备急灸法》曰:“其候忽然遍身痛痒如虫啮,痒极搔之,皮肤脱落,烂坏作疮。凡有此患,急灸两臂屈肘曲骨间 ( 即曲池穴也),各二十一炷”。本症熏灸曲池穴,一则属于近端取穴,可使灸感快速、直接到达病变部位;二则曲池为手阳明大肠合穴,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善于治疗皮肤病。<BR>临证中,灸法治疗皮肤破溃、脓肿、褥疮等症,如运用得当,其疗效优于针刺。但在施灸时应注意穴位的选择和灸感的产生。一般循经取穴,在大椎穴水平面和脊中穴水平之间脊柱上或两旁寻找压痛点及局部施灸三者相结合,施灸量按周老师提出的灸法三相规律 ( 详见体会) 决定每次施灸量,每获良效。 4 盗汗案 汪某,男,46岁。患盗汗3月余,时轻时重,入寐后周身汗出如洗,神疲乏力,时有心悸,舌淡脉细。诊为盗汗。予左右阴郄穴同时艾条温和灸,约至50分钟后,温热感可沿手少阴心经直达心区,待其灸感减弱后停灸。当夜汗减大半,未全止,隔日未灸,汗又再出,后又继续施灸5次,盗汗被控制。 按 : 盗汗是由于阴虚,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症状。该患者主要由于心血不足,心气亦亏,汗为心之液,故熏灸手少阴心经阴郄穴,具有益气补血敛汗的作用。另外,艾条熏灸少冲穴,亦有病人灸感可传导至心区,但施灸时患者的体位一定要舒适、平坦。否则,会影响灸感的传导。 5 体会 1)温和灸要有足够的量。温和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疗效与施灸量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诸多书中记载温和灸施灸时间10~20分钟不等,施灸程度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从临床疗效验证,此施灸量对某些病证不能收到最佳疗效。<BR>考古代记载施灸量,不少情况下都比较大,为“随年壮”或“灸至百壮”。《千金方》云: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人羸瘦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人轻重而行之。 ”故施灸中,不必拘泥某穴灸几壮、灸几分的限制,应根据病证、病情、体质掌握不同的施量。从临休体验看,除上述所举病证须长时间施灸外,对顽证、痛证、里证、虚证,如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灸、坐骨神经痛、脱证、奔豚气、遗尿、痛经等证均要采用长时间的温和灸,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2)长时间温和灸多可产生灸感。从古至今,大多书籍描述针刺得气感觉,而对灸感描述甚少,只提及施灸程度“从知痛灸至不知痛,从不知痛灸至知痛”或只言灸几壮。在随周老学习及临证中仔细观察体会,认为灸疗同针刺一样亦能得气。其灸感多为施灸部位或病变区出现温热、痒胀及循经传导现象。<BR>周楣声老师将其归纳为3个阶段(又称灸感三相规律):<BR>第1阶段(Ⅰ相):自熏灸点与病灶间发生气至病所的联系,出现温热感、水流样感觉等;<BR>第2阶段(Ⅱ相):在病灶处出现温热感、虫行感、风吹样感觉等;<BR>第3阶段(Ⅲ相):灸点与病灶间的联系消失。<BR>此3阶段的产生,大多须长时间施灸即在40分钟以上,甚或燃尽1根条(约90~120分钟)。灸感产生与否与疗效有密切关系,若灸的时间达不到得气程度,则疗效甚微;若能达到得气的程度,则疗效显著,与针刺“气至而有效”相一致。故在施灸时,应长时间进行灸治,方能达到得气的程度。但切忌妄施过量,否则会欲速则不达。<BR><BR>3)取穴少,疗效高。长时间温和灸取穴少而精,依辨证取穴、循经取穴,选取1~2穴,如脱肛选丘墟或飞扬;寒湿泄泻取水分;五更泄取命门;肩凝症取肩骨禺;血瘀腰痛取阳交;下肢脓肿取至阳和腰阳关;足跟痛取风池等。长时间温和灸,以气至为度,取得满意疗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65
发表于 2006-9-12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谢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17:5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