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16|回复: 0

佛法与世间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2

主题

22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4873
发表于 2006-9-7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ONT size=3>每个人对于佛法、世间法的体悟都有所不同;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佛法,世间法是世间法,两者是不相关的;有些人认为佛法不离世间法;有些人认为世间法即是佛法。这种种不同的看法,来自于认知上的差异。</FONT>
<P><FONT size=3>  为什么有这种种不同的差异呢?因为佛法有小乘、中乘、大乘、无上乘。也许有人认为佛法就是佛法,为什么又讲小乘、中乘、大乘、无上乘呢?“乘”就是指我们这念心;每个人向内看看自己,这念心对人生真理领悟到什么程度?对人生的真理领悟得浅显,就称之为小乘,进一步是中乘,再进一步是大乘;领悟到最高的境界,佛法就称之为无上乘。这些区别是为了方便大众了解,了解以后,对佛法的道理没有疑问了,才能圆融贯通。</FONT></P>
<P><FONT size=3>  我们对事情的认识或了解的程度,都有深浅的差异;即使是对字的认识也都有深、有浅。我们以“天”这个字为例来说明小乘、中乘、大乘、无上乘深浅的差异。</FONT></P>
<P><FONT size=3>  对不同的人讲述“天”就要有不同的说明,使其真正明了。对小学生讲,天是今天、明天、天空的天,小学生很容易就懂了,再讲深一点可能就不明白,这就好比小乘的境界;如果对小乘根机的人讲大乘、无上乘,一方面他听不懂,另一方面他会因为听不懂、模糊其义而退失道心。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是有道理的。</FONT></P>
<P><FONT size=3>  如果是对中学生、大学生,就不讲今天、明天、天空,因为他已经明白了。要进一步解释,天有先天、后天;先天属于过去,后天属于现在;再进一层,天就是“理”,所谓天理、人情、国法,天就是“道理”,这个解释就更有深度了。</FONT></P>
<P><FONT size=3>  对修道人来说,天的意义更不同;佛教讲生天,基督教和其他的宗教也讲生天。佛教讲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就是三界。一般宗教所生的天,多半属于欲界天,欲界天离我们最近的这一层是四王天,再上面是忉利天,再向上是夜摩天,再向上是兜率天,兜率天之上是化乐天,再上是他化自在天,每一层天都有它的福德因缘,都有它的道理。想生到欲界天,就要修十善;要想生到色界天,色界天没有男女相,是禅定的境界,必须要修四禅八定,这就不是一般宗教可以达到的。如何修呢?要“上欣净妙离,下厌苦粗障”。如果要生无色界天,就要修空定。对想要生天的人这么解释,他就能了解、接受。</FONT></P>
<P><FONT size=3>  对菩萨而言,天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心清净就是天,心不清净就是地狱。所以,单单解释天就有很多很多层次;当我们解释天是“性天”,是“自性”,这就好比是无上乘的解释了。</FONT></P>
<P><BR><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920803(二) </FONT></P>
<P><FONT size=3>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修行人是完全舍离俗家以安住心念;小乘根机的行者认为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烦恼、都是挂碍,要把世间的事舍得干干净净,一心只想证到空性,求一个真空涅槃。然而,这并非指小乘不好,小乘与大乘的差异,只在于对人生、对佛法道理的领悟有深浅差别,而非有好坏之分。</FONT></P>
<P><FONT size=3>  为什么要证到空性?因为小乘行者认为世间一切有形有象之物,将来都会坏灭,唯有空性不灭,所以小乘行者努力要契入空性,这念心入到真空,自己就得解脱了。小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到四果阿罗汉,这念心入到真空,就超出三界。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在鹿野苑开始度众生就是用小乘的四谛法门──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证到小乘境界,就是证到偏空涅槃。后来等到因缘成熟了,释迦牟尼佛才讲大乘、讲无上乘。因为初初时发心出家,心念安住在想修行、成道,但时节因缘没有成熟时,既使佛讲大乘佛法,听了也无法契入。</FONT></P>
<P><FONT size=3>  而大乘菩萨的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慈心广大,冤亲平等、物我平等;因为众生有苦、有烦恼,所以必须要引导一切众生全证到菩提、证到涅槃,最后自己才证菩提、才证涅槃。菩萨的心量广大,看的很长远;小乘根机的人急求解脱自己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出离心很强,等不得长远的时间,所以积极求涅槃、自我解脱,因此缺乏度众生的大慈悲心。</FONT></P>
<P><FONT size=3>  佛陀形容这种人虽然趣往佛处,却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佛的果位如同宝所,小乘的行者,就如同走向宝所,只走了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路没走。因为他的气力在到达这里时就走不下去了,需要在真空涅槃当中休息一下。菩萨就不是如此,佛经讲:“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要想度众生,就要跟众生结善缘、结法缘、结人缘,使每个人都很欢喜;因为欢喜,我们才能进一步把佛法的真理教授给他;因为欢喜,他才会接受。所以,大乘是将众生放在前面,小乘是真空、涅槃放在前面。</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920810(三) </FONT></P>
<P><FONT size=3>  在佛法中大乘、小乘对于苦、乐的认知有所差距;小乘认为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认为世间都是苦,唯涅槃是乐,所以要离苦趣入涅槃境界。大乘认为苦、乐不是绝对的境界,而是相对的境界;就如同世间有好坏、美丑、高低……等种种相对境界,甲认为苦的境界,乙却认为是乐。例如</FONT></P>
<P><FONT size=3>  有一次,世尊与弟子在路边田埂上,看到有一袋金条。阿难就说:</FONT></P>
<P><FONT size=3>  “世尊!这么多金条,我们可以带回去修道场、盖精舍。”</FONT></P>
<P><FONT size=3>  世尊回答:“这个不要碰它。”</FONT></P>
<P><FONT size=3>  “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拿回去?”</FONT></P>
<P><FONT size=3>  “这金条是毒蛇,把金条带回去等于把毒蛇带回去,会被这毒蛇咬伤、中毒、死亡。 ”</FONT></P>
<P><FONT size=3>  弟子虽然都没有拿,但大家想不通,明明是金条,为什么说有毒?说是毒蛇?</FONT></P>
<P><FONT size=3>  佛与弟子走过后,有一位农夫路过这里,看到这一袋的金条就把它扛回去,农夫从此成为暴发户,买田地、盖房子。他的亲友觉得很奇怪,这个人以前家徒四壁,怎么现在这么有钱,钱从何而来呢?亲友都来借钱,农夫很小器,一毛不拔,因此得罪了这些人。他们就去报官,官兵到农夫家搜查,果真发现有很多金条,问农夫金条从那来的?是不是偷窃来的?农夫说:“不是偷的,是从田埂边捡来的。”官府不相信,看到金条上盖有皇宫的官印,再进一步查看,发现这正是被强盗偷窃的官银。于是,农夫被当做强盗抓起来处死,金条和财产都被没收了。所以从这个故事来看,金子是一般人所喜欢的,但是也可能是导至痛苦的根源,因此用分别的心念来看万法,一切法都是相对,而非绝对。</FONT></P>
<P><FONT size=3>  佛经讲小乘、中乘、大乘、无上乘,都是指这念心对法的体悟境界不同。无上乘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契悟了这念本具的清净心,当下就能成佛;小乘认为没有办法直了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圆满,最后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才能成佛。从这个角度看大乘、小乘,在“理”上似乎是不同,然而二者并无矛盾。大乘,是以这念心为主;佛,即是指这念觉悟的心、清净心、智慧心、平等心、不动心、真空心,这念心每个人都有。小乘,则是以法相为主;成佛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圆满,得相好,最后一世要出家修行现比丘身,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果。</FONT></P>
<P><FONT size=3>  以前有位女众居士,听到某位法师讲女众不能成佛,就问师父:“这位法师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女众发心护持佛法,精进用功,若果真不能成佛,女众又何须修行?”其实这位法师并没有讲错,只是没有交待清楚,这是以小乘的观念来论成佛,所以认为女众不能成佛。若以最上乘对成佛的观念而言,就非如此。</FONT></P>
<P><FONT size=3>  小乘的成佛,要现男相,没有女相,修六波罗蜜,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的成佛是指契悟这念心──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没有形象,没有在家相、出家相,没有男相、女相,这念心觉悟就是菩萨,达究竟觉悟就是佛;所以大乘所说的成佛是成法身佛,也就是指我们这念心。</FONT></P>
<P><BR><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920817(四) </FONT></P>
<P><FONT size=3>  禅宗讲无上乘,也就是人人本具的这念心性,此法门与现代讲究民主人权的时代最能契合。因为佛性是平等的,没有男相、女相,也没有在家相、出家相,心性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小乘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大乘则无时间、空间的相对限制,“顿悟自心”就能“直了成佛”。</FONT></P>
<P><FONT size=3>  小乘,舍俗求真,修四念处观断烦恼、证涅槃。大乘,即俗即真,烦恼即菩提,所以不需要断烦恼,当体即是,动念乖真;诸位听法这念心,当体即是,直下承担就是。烦恼就是我,我就是烦恼,从现在开始不起烦恼,这念心时时保持清楚明白、能作主,当下即是菩提,修行成佛就如此实在,而非遥不可及的事。</FONT></P>
<P><FONT size=3>  《六祖坛经》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念心本来就清净,如果向外想再求一个“清净心”,犹如头上安头,即使向外求得一切,有成必有坏,终不免成、住、坏、空的无常侵损。即使是小乘声闻圣者证到偏空涅槃,在真空中住两万大劫以后,还是要出涅槃,再到人间修菩萨道,圆成佛的智慧。小乘认为空性才是不灭,所以要灭色归空,契入真空;大乘即俗即真,不需另外再找一个空性,当体即空。</FONT></P>
<P><FONT size=3>  社会上有许多人误解佛法所说“空”的道理,认为人死了就是空,身体灭掉了即是归空,这都不是佛法所讲的空性;如果人死了就是空,那么岂不是人人死后都能成佛,都能得解脱,如此就无须修行,只要靠等待就可得解脱。所以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FONT></P>
<P><FONT size=3>  佛法所说的“空性”,是用能观的智慧心,以析空观的方法,慢慢地分析、思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如此不断地反覆思惟,重虑缘真,分析思惟到最后,能观的心与所观的空性之理相应,一下子这念心就入了空定,身体与外面的世界都不存在,只有这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动的心始终存在,契悟这种境界,才是佛法所说“空”的意义。</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920824(五) </FONT></P>
<P><FONT size=3>  如何体入空性之理,譬如当身体生病,感觉不舒服时,可以反问自己,仔细思惟身体的那一部分是真正的我?身体属于地大、水大、风大、火大,四大假合而成。头发、皮肤、指甲、骨头,是固体,属于地大,地大就归到外在自然界的地大,与自己没有相关。身上的口水、眼泪、尿液、血液,是液体,属于水大,水大最后都归到自然界的水大。身上的体温、热量属于火大,火大就归到自然界的火大。身上的出息、入息,及身体的一切动作,是风大的运作,就归到外面自然界的风大。如此一一地经过分析,知道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所以地大归地、水大归水、火大归火、风大归风,身体根本就不存在。</FONT></P>
<P><FONT size=3>  不但人的身体是空,乃至外面的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也是假合之相,也是空。例如树的叶子、皮、根、花、果,是固体,属于地大。树的根、枝、叶、花、果,一定含有水分,若没水分树就不能存活,会枯死,所以树里面也有水大,水大归于自然界的水。树也有热能,属火大;如历史记载,古人钻木取火,因为摩擦使热能达到燃点而起火,而且自然界也常常因为干树枝的摩擦而引发森林大火,所以树的火大就归火;树也有风大,如气体的循环作用──早上吐氧气,晚上吐二氧化碳。如此分析,知树也是因缘和合而成,是假相、假名、假有。假,就是暂时存在,终究会变灭毁坏。</FONT></P>
<P><FONT size=3>  身体由固体、液体、热能、气体所构成,也就是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此即所谓的内四大。外在的一切植物、动物、乃至于矿物,也是地水火风所组成,称外四大。不论是内四大,外四大,再经不断地分析,最后内四大是空,外四大也是空。依据这些道理,不断地专注思惟,这念心因为专注,能想的这念心与所观的境——内四大是空、外四大空也是空,忽然一念与空性相应,就入到空定,证到阿罗汉果。这就是用析空观的方法,证到佛法空性的真理,此属于小乘的境界。</FONT></P>
<P><BR><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02:1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