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04|回复: 2

艾灸的应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510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320
发表于 2006-9-4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艾灸的应用<BR>《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和病损部位,称薰灸。另一是隔蒜隔姜灸:将艾作成半粒小花生米大小的艾柱,在穴位和病灶部位置放2~3mm厚的蒜片或鲜姜片,姜片可用牙签刺成数个小孔,将艾柱置于蒜或姜片上点燃,局部组织灼烫重时,稍挪动蒜或姜片即可,然后放回原部位。一般灸13~15柱艾即可。治疗神经性皮炎用薰灸法时,使穴位或患部有温热感,皮肤红晕而无灼痛能耐受为度。操作者可将一手指稍(食或中指)置于施灸部位旁,通过手指来测定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之距离,以免灸伤。薰灸毕后,在艾柱燃点处倒水济灭,放安全处,次日点燃后再灸。艾灸火力直达皮肤,深通经络。特别是孙络、厚络和血络的作用,主要在于体表,经络环流气血津液,渗灌脏腑组织,即达到温经散寒、燥湿健脾、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艾灸具有很强的激发机体免疫作用,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使其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功能渐超正常,一般艾灸三日后,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确有明显的抗过敏止痒和镇静作用。约10日后皮损逐渐消退,肤色恢复正常。若在皮损处涂皮炎平、尿素软膏、去炎松等软膏后,再用艾灸可加速皮损消退。神经性炎皮治疗后若再复发,再用艾灸数日即可消退,疗效颇著。典型病例如下:<BR>  苗××,女,42岁,颈胸部苔藓样皮疹半年余,满布针头大小不规则扁平丘疹,见抓痕,血痂及皮囊炎。严重影响睡眠和休息,痛苦异常,曾到省城医院皮肤科求治,诊断为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口服及外用药后略有好转,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未能治疗。接诊后,建议不服任何药物和外涂药膏,用艾熏灸治疗,患者抱着“试一试”的怀疑态度,同意用艾薰灸。遂用4支点燃艾柱捆绑一起,直接在颈部胸部移动薰灸,每日2次,每次15分钟。三日后瘙痒明显减轻,安然入睡,信心倍增;十日后颈胸部皮损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彻底治愈。随访六年未复发。<BR>  临床上对一些原因不明的皮肤病,用艾灸后均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擅长用灸法治疗多种疾病,如对久不愈合的慢性皮肤溃疡、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崩漏、中风偏瘫(出血性和缺血性)、胃溃疡、慢性胃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灸法有着极为广泛的适应范围,但要以经络学说为艾灸依据,常可显示出针所不及药所难能的疗效。“灸治百病”,千真万确,几千年来被世人所应用,且无毒副作用,特别在基层很受欢迎。<BR><BR> 艾条治疗神经性皮炎:<BR>神经性皮炎中医称顽癣,是一种慢性局限性皮肤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有关,少数有过敏病史。衣领摩擦、进食辛辣食物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好发生于肢体受摩擦的部位,颈部占90%以上,其次在骶骨部。初发时局部瘙痒,皮纹加深。由于搔抓致局部皮肤逐渐肥厚革化,局部出现针头大小不规则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干燥而坚硬,发展成苔癣样变,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有鲜明的界线。由于经常搔抓,局部可见抓痕血痂及鳞屑。常合并继发感染。本病可分为两型:局限性和播散型。局限型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胫前,骶部,有一块或数块;播散型神经性皮炎分布广泛,四肢、颈部和躯干等处,常对称分布。总之这种以瘙痒和苔藓样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治疗方法虽多,但复发率高,拖延数月和数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湿热毒侵袭所致,当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治。笔者经验用艾灸方法简便、有效、安全、经济,是易于普及的上乘疗法。<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510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320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楣声长时间温和灸临证举隅 尚秀葵 天津中医1998年8月第15卷第4期 周楣声主任医师,安徽合肥人,精研灸术,对某些疑难病证,倡导长时间温和灸,每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周老临证,受益匪浅,兹将随周老学习所得及自身体会,整理数则,介绍如下: 1 脱肛案 邱某,女,43岁。3年前即患有便后出现直肠脱出现象,屡治无效。近日来脱出加重,需用手托扶纳回,伴有消瘦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诊为脱肛。予商丘及昆仑穴施艾条温和灸。<BR>第1次施灸至40分钟后,肛门开始有收缩感,并随施灸的持续而逐渐加强,至施灸60分钟后,肛门收缩感减弱而停灸。<BR>依上法施灸3次,症状有所改善,脱出直肠可自动回缩。继续施灸10余次,便时脱肛现象消逝。3个月后随访,脱肛未再发生。 按 : 本例脱肛系由肺脾气虚,中气下陷,大肠失于收摄, 肛门失约而脱出。选取 足太阴脾经商丘, 意在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以治其本;足太阳膀胱经经别别入于肛,依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选取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以利灸感循经至肛门部而提高疗效。灸法治疗脱肛多用于脱肛术后恢复及脱肛的急性发作期。手术后的灸治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急性发作期灸治可使脱出的直肠自动回缩,缓解症状。<BR>但灸法治疗脱肛,亦有的患者停灸后,有复发现象。<BR><BR>2 五更泄案 戚某,女,53岁。黎明泄泻约7年,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不显。患者形瘦畏寒,偶有腰酸痛,饮食正常,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诊为五更泄。予命门穴施艾条温和灸,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根艾条。施灸的温热感可从局部渗透于腹内,并在停灸后可持续1~2小时。<BR>经此法治疗月余而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 : 五更泄系由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水谷难以腐熟运化所致。命门位于十四椎之下, 为督脉所入之门, 其所在处与肾关系密切。故重灸命门,可借艾灸的温热之力,渗透皮肤直达深部,增强温补脾肾阳气的功效,可消除因命门火衰而致泄泻。<BR><BR>3 痈疡案 王某,男,19岁。患者近1周来双手背多发性湿疹,呈片状分布,大小如粟粒,色红头尖,且逐渐加重,瘙痒难忍。曾给予清热利湿中药浸泡熏治患部后,双手背糜烂、溃疡,且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双手肿痛伴有烧灼感,体温37.8℃,白细胞总数10700mm3。 诊为痈疡(化脓性感染), 予艾条温和灸曲池穴,当灸至20分钟左右,自曲池至手背病变部有温热感的传导,继之病变部温热感逐渐加强,并有痒胀感(虫行感),继续施灸至1小时左右,手背部的痒胀、温热感逐渐减弱而停灸。依上法每日熏灸2次。3次后,病变部的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肿痛减轻,烧灼感消失,体温亦趋正常。按照上法继续施灸3次后而告痊愈。 按: 《 内经》云: “汗出见湿,乃生痤”, 由于湿热之邪郁阻肌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营卫不和,肌肤失于濡养而发湿疹,加之复感外邪,引起疾病进一步加重,形成糜烂、脓肿。 《备急灸法》曰:“其候忽然遍身痛痒如虫啮,痒极搔之,皮肤脱落,烂坏作疮。凡有此患,急灸两臂屈肘曲骨间 ( 即曲池穴也),各二十一炷”。本症熏灸曲池穴,一则属于近端取穴,可使灸感快速、直接到达病变部位;二则曲池为手阳明大肠合穴,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善于治疗皮肤病。<BR>临证中,灸法治疗皮肤破溃、脓肿、褥疮等症,如运用得当,其疗效优于针刺。但在施灸时应注意穴位的选择和灸感的产生。一般循经取穴,在大椎穴水平面和脊中穴水平之间脊柱上或两旁寻找压痛点及局部施灸三者相结合,施灸量按周老师提出的灸法三相规律 ( 详见体会) 决定每次施灸量,每获良效。 4 盗汗案 汪某,男,46岁。患盗汗3月余,时轻时重,入寐后周身汗出如洗,神疲乏力,时有心悸,舌淡脉细。诊为盗汗。予左右阴郄穴同时艾条温和灸,约至50分钟后,温热感可沿手少阴心经直达心区,待其灸感减弱后停灸。当夜汗减大半,未全止,隔日未灸,汗又再出,后又继续施灸5次,盗汗被控制。 按 : 盗汗是由于阴虚,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症状。该患者主要由于心血不足,心气亦亏,汗为心之液,故熏灸手少阴心经阴郄穴,具有益气补血敛汗的作用。另外,艾条熏灸少冲穴,亦有病人灸感可传导至心区,但施灸时患者的体位一定要舒适、平坦。否则,会影响灸感的传导。 5 体会 1)温和灸要有足够的量。温和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疗效与施灸量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诸多书中记载温和灸施灸时间10~20分钟不等,施灸程度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从临床疗效验证,此施灸量对某些病证不能收到最佳疗效。<BR>考古代记载施灸量,不少情况下都比较大,为“随年壮”或“灸至百壮”。《千金方》云: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人羸瘦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人轻重而行之。 ”故施灸中,不必拘泥某穴灸几壮、灸几分的限制,应根据病证、病情、体质掌握不同的施量。从临休体验看,除上述所举病证须长时间施灸外,对顽证、痛证、里证、虚证,如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灸、坐骨神经痛、脱证、奔豚气、遗尿、痛经等证均要采用长时间的温和灸,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2)长时间温和灸多可产生灸感。从古至今,大多书籍描述针刺得气感觉,而对灸感描述甚少,只提及施灸程度“从知痛灸至不知痛,从不知痛灸至知痛”或只言灸几壮。在随周老学习及临证中仔细观察体会,认为灸疗同针刺一样亦能得气。其灸感多为施灸部位或病变区出现温热、痒胀及循经传导现象。<BR>周楣声老师将其归纳为3个阶段(又称灸感三相规律):<BR>第1阶段(Ⅰ相):自熏灸点与病灶间发生气至病所的联系,出现温热感、水流样感觉等;<BR>第2阶段(Ⅱ相):在病灶处出现温热感、虫行感、风吹样感觉等;<BR>第3阶段(Ⅲ相):灸点与病灶间的联系消失。<BR>此3阶段的产生,大多须长时间施灸即在40分钟以上,甚或燃尽1根条(约90~120分钟)。灸感产生与否与疗效有密切关系,若灸的时间达不到得气程度,则疗效甚微;若能达到得气的程度,则疗效显著,与针刺“气至而有效”相一致。故在施灸时,应长时间进行灸治,方能达到得气的程度。但切忌妄施过量,否则会欲速则不达。<BR><BR>3)取穴少,疗效高。长时间温和灸取穴少而精,依辨证取穴、循经取穴,选取1~2穴,如脱肛选丘墟或飞扬;寒湿泄泻取水分;五更泄取命门;肩凝症取肩骨禺;血瘀腰痛取阳交;下肢脓肿取至阳和腰阳关;足跟痛取风池等。长时间温和灸,以气至为度,取得满意疗效。<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510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320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ff0033>治狂犬所咬</FONT>】   孙真人治狂犬咬法:春末夏初,犬多狂狾,其时咬伤人至死者,世皆忽之不以为事。<FONT color=#ff0033>其被咬人则精神失守,发为狂疾。诸般符药治疗,莫过于灸。便于所咬处灸百炷,自后日灸一炷,不可一日阙。灸满百日,方得免祸</FONT>,终身勿食犬肉、蚕蛹,食之毒发即死。又特忌初见疮较痛止,自言平复,此最可畏,大祸即至,死在旦夕。若被咬已经三四日方欲灸者,视疮中有毒血,先刺出之,然后灸。 <br>上诸灸法皆救仓卒患难,所有人神血支血忌,及大风大雨,病人本命,并不避忌。务发敬信心,疾速检用,得此本能,多多转授他人,庶几与我同志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1 22:16:1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18:1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