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60|回复: 0

親証施藥果報, 應對地藏經起大信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主题

5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1166
发表于 2006-2-10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2 15:12 编辑

《业报迷踪-8》【白狗真好命】<BR><BR>六道众生是如何形成的呢?依华严经所分类的世间和世尊所说法的内<BR>容来看,我们这世间是依业报所形成的六道世间。当光音天人来到世<BR>间开始吃起地肥的那一刹那就是新的“业”的开始。<BR><BR>“业”就是造作,也就是行为,是诸法之一,在作课时同学们常会念<BR>到“回向法界一切众生”的句子,什么是法?“法”字大约有四种意<BR>思,第一个意思是指关联性,例如缘起、因果的现象,第二个意思是<BR>指世尊所教的方法,例如“皈依法”的法,第三是指正确或不正确的<BR>行为,例如“法、法行(正确的、真实的)、非法、非法行(不正确、<BR>不真实的)”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造作”,第四是指一切存在和不<BR>存在、可见或不可见的现象、物质…等等,例如万法、一切法。<BR><BR>所以业又称造作法,凡是非生物本能,而有心想作、进而去作的行为<BR>就称为造作,造作可以为善行,也可以为恶行,为善为恶的结果就造<BR>就了这整个世间,因此若要出世间的话,就让“心”的造作停止。<BR><BR>关于心的话题最有名的就是达磨祖师和慧可的对谈。当年祖师东来,<BR>神光僧断臂求法,祖师收留,为他改名叫慧可,有一天,慧可问祖师<BR>说:『我的心不安宁,请老师替我安一下』祖师说:『把你的心拿来,<BR>我就替你安』,过了很久,慧可回报:『找不到心』,祖师说:『我<BR>已你安好了』。《五灯会元》是这么记载的:<BR>┬┬┬┬┬┬┬┬┬┬┬┬┬┬┬┬┬┬┬┬┬┬┬┬┬┬┬┬┬┬<BR>(卷一)<BR>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BR>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BR> 『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BR>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BR>┴┴┴┴┴┴┴┴┴┴┴┴┴┴┴┴┴┴┴┴┴┴┴┴┴┴┴┴┴┴<BR>这个“觅心了不可得”即是无造无作时,无有造作自然就安了。是故<BR>世尊再再强调如何调御自心的法门,在《大般若经》里世尊和须菩提<BR>谈到般若空相时就谈到“造作”的问题,世尊说菩萨在行“深般若”<BR>时,连造作的心也要空了:<BR>《大般若经》(T07n0220_p0422c05)<BR>┬┬┬┬┬┬┬┬┬┬┬┬┬┬┬┬┬┬┬┬┬┬┬┬┬┬┬┬┬┬<BR> 『(佛说)复次善现(须菩提的名)。布施、净戒、安忍、精<BR>  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善法非实有故。不能<BR>  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BR>┴┴┴┴┴┴┴┴┴┴┴┴┴┴┴┴┴┴┴┴┴┴┴┴┴┴┴┴┴┴<BR>这…六度不是菩萨求菩提道要努力奉行的吗?怎么会说“作那些不能<BR>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呢?原来世尊是说:<BR>┬┬┬┬┬┬┬┬┬┬┬┬┬┬┬┬┬┬┬┬┬┬┬┬┬┬┬┬┬┬<BR> 『善现,当知如是诸法一切皆是思惟造作。诸有思惟所造作法。<BR>  皆不能得一切智智。<BR>┴┴┴┴┴┴┴┴┴┴┴┴┴┴┴┴┴┴┴┴┴┴┴┴┴┴┴┴┴┴<BR><BR>所谓思惟造作就是“有意选择去作的行为”,原来菩萨不是为了好处<BR>而去行六度,不为有好处或无好处,也就是《金刚经》里说的“应无<BR>所住”的心。“无所住的心”就不是造作,但却不是“无心”,因为<BR>思惟造作就是有所作业了,光音天人因为地肥不错吃就一直吃,这是<BR>思惟造作,因为他们本来可以不吃的,而这样的行为是因,也就是业,<BR>引起了后来飞不动的果。这就是业果。<BR><BR>和业相关的“法”(第四定义),就叫作“业缘”。因业缘所引出的<BR>果就是业报,这些因果也叫“异熟”。<BR><BR>世尊说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业或称不善不恶业,《报应经》<BR>说:(T01n0081_p0897c29)<BR>┬┬┬┬┬┬┬┬┬┬┬┬┬┬┬┬┬┬┬┬┬┬┬┬┬┬┬┬┬┬<BR> 『(佛言)复次,修习何业感得何果?若修善业感可爱果、若<BR>  造恶业感非爱果(不可爱、恶果)。<BR> 『若远离此善不善业。爱、非爱果终不可得(无记业无果报)。<BR>  譬如慈女(好女人)商主远行(老公外出作生意)久不归家<BR>  子无由得(没回家当然不会有孩子)。<BR>┴┴┴┴┴┴┴┴┴┴┴┴┴┴┴┴┴┴┴┴┴┴┴┴┴┴┴┴┴┴<BR><BR>如果不是无记业,那会不会没有果报?世尊说可以,如果行善而后悔,<BR>则没有善业报,或行恶后公开忏悔并且今后改正不再犯恶业,那也会<BR>没恶业报:<BR>┬┬┬┬┬┬┬┬┬┬┬┬┬┬┬┬┬┬┬┬┬┬┬┬┬┬┬┬┬┬<BR> 『复云何业而不得果?所修恶业回心发露(公开的认错)。省<BR>  悟前非、思惟嫌厌(厌恶自己的行为)。心念、口言、作意<BR>  专注、重重忏悔。此业虽作而不受果。(恶业因忏悔而无果<BR>  报或只有轻报,如阿闍世王之弹指地狱报)<BR> 『善业亦然(作了善业而发露、后悔,也没善报)。』<BR>┴┴┴┴┴┴┴┴┴┴┴┴┴┴┴┴┴┴┴┴┴┴┴┴┴┴┴┴┴┴<BR><BR>这个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就是南北朝时,达磨祖师东来中土时见梁<BR>武帝,帝问他“朕作了这么多弘佛的事,有无功德?”祖师答“无有<BR>功德”,皇帝老爷心中不悦,和达磨祖师话不投机,两人因而交恶。<BR><BR>祖师说的是实话,因为世尊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般若空相的重要,<BR>而凡有思惟造作的业,都不清净,故而离般若更远。所谓思惟即是心<BR>思、意念,业是身体或语言行为,但其实心意对业报的影响更大,因<BR>此世尊说业报取决于身、口、意三业。身口是行为,故名业行,意是<BR>引起业的力,有时也叫作业力、业因。<BR><BR>行善业本来很好,但一旦业行引发了不好的意念,则意业可能使果报<BR>产生扭曲,造成了善行得恶果的现象。有一则故事记载在《中阿含》<BR>【鹦鹉经】(T01n0079)上面。<BR><BR>故事是说有一天世尊去到有钱人鹦鹉摩纳的家,摩纳不在,他家中有<BR>养一只白狗,吃饭用金的狗食盆子,白狗对著世尊吠叫,世尊对白狗<BR>说“不要发出狗叫声,你的前世是梵志修行者,应该发的是乞食时替<BR>人念咒祝愿的声音…”,白狗听了明白自己的前世,因而闷闷不乐。<BR><BR>鹦鹉摩纳回到家看到他喜爱的白狗闷闷不乐,就问家人,家人说是沙<BR>门瞿昙(世尊姓,也译作乔答摩)念了白狗几句,摩纳很生气跑去问<BR>世尊,世尊说:“那只白狗前生是你的父亲”,摩纳不信,说“我父<BR>亲生前作很多布施善行,死后一定生梵天,怎会沦为畜生”,世尊就<BR>指点他回去如何问白狗。<BR><BR>摩纳回家后问白狗:“你若是我父,则现藏财证明”,白狗就去床脚<BR>下用狗足扒土露出生前所藏的钱,摩纳于是皈依佛,并同时问了他父<BR>亲行布施的业报怎会那样呢?<BR><BR>世尊回答他:(T01n0081_p0897c0)<BR>┬┬┬┬┬┬┬┬┬┬┬┬┬┬┬┬┬┬┬┬┬┬┬┬┬┬┬┬┬┬<BR> 『…何业获畜生报?有十种业。云何为十?一、中品恶身业。<BR>  二、中品恶语业。三、中品恶意业。四、起种种贪。五、起<BR>  种种瞋。六、起种种痴。七、布施非法。八、禁咒厌术。九、<BR>  毁菩萨梵行。十、起常、边见人死为人(执著于常或断灭无<BR>  报之论的人死后再生为人的)。如是十业获报畜生。(第十<BR>  项有的经典是用邪淫替代,原因不明)<BR>┴┴┴┴┴┴┴┴┴┴┴┴┴┴┴┴┴┴┴┴┴┴┴┴┴┴┴┴┴┴<BR><BR>原来摩纳的父亲生前在作布施时因为“增上慢”(态度太差)而得畜<BR>生报。但因为有善行,所以此生为狗身却吃得很好,受主人宠爱。业<BR>报是这样的“分别成熟”了果报,故名“异熟”。因此当男女恋人咀<BR>誓“愿来世结为夫妻”时,世尊说那是可能的,只不过来世可能是投<BR>生为鸳鸯、雁鸟之类的一生只有一只伴侣的畜生:<BR>《正法念处经》(T17n0721_p0103)<BR>┬┬┬┬┬┬┬┬┬┬┬┬┬┬┬┬┬┬┬┬┬┬┬┬┬┬┬┬┬┬<BR> 『于人中时。为生死故。行布施时。寻共发愿。于当来世。<BR>  常为夫妻。是人身坏命终之后。生畜生中。而有少乐非<BR>  大苦恼。谓命命鸟。鸳鸯鸽鸟。多乐爱欲。以业因故。』<BR>┴┴┴┴┴┴┴┴┴┴┴┴┴┴┴┴┴┴┴┴┴┴┴┴┴┴┴┴┴┴<BR><BR>上面这一句最后的“以业因故”的“业因”指的就是“意”,生为畜<BR>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前世布施时意不净的缘故所致。故《地藏本愿<BR>经》也是再再强调布施时要“亲手施、下心施”也就是态度不能傲慢,<BR>要真心诚意。<BR><BR>虽然业报的结果不是简单的直线因果关系,但是仍可简单的分为善业<BR>得善果报、恶业得恶果报的原则,世尊说依身、口(语)、意业三类<BR>来看,身口意三业一共有十种行为思想所概括。也就是恶业有十类,<BR>善业有十类。<BR><BR>光音天人因美味而多吃地肥,那是“贪”的开始,由贪而有不遂己意<BR>的事发生,而起了争执就成了“嗔”,以贪嗔而不知其后果是会飞不<BR>起来、无法回光音天,这是“痴”。这身贪、口嗔、意痴三种恶业不<BR>断反覆持续,于是业果就像滚雪球一样,终于导致寿命递减、刀兵、<BR>饥饿…等小三灾发生,最后人类因而大灭绝。<BR><BR>新人类随著所造的各种业而转生各道,光音天人生为人后,最初因为<BR>贪业,命终后再也无法转回光音天,随著业大、业小而转生到其它各<BR>道去了,各道于是渐渐 有更多众生出现。<BR><BR>恶业多者转生恶道,善业多者转生善道,十种恶业相信同学们都很熟<BR>悉,那就是世尊再三叮嘱不可犯的身口意恶业,身业有三种:“杀、<BR>盗、婬”,口业有四种:“两舌、恶骂(恶口)、妄言、绮语”,意<BR>业则有三种:“贪取、嫉妒、邪见”。十种恶业前面加上一个“不”<BR>字就是十善业。<BR><BR>在世尊的那个时代就有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一词是相对于佛道而<BR>言的,这词本意并没有敌视的意思,贤圣译经时也有用“外学”称之,<BR>例如《涅盘经》(T01n0006)<BR>┬┬┬┬┬┬┬┬┬┬┬┬┬┬┬┬┬┬┬┬┬┬┬┬┬┬┬┬┬┬<BR> 『彼时佛告诸比丘。我灭度后。傥有如此【外学】【他术】在<BR>  异生辈。欲弃束发来践法渚。沐浴清化。舍家就戒。当听可<BR>  彼以为沙门。何则用彼有大意故。<BR>┴┴┴┴┴┴┴┴┴┴┴┴┴┴┴┴┴┴┴┴┴┴┴┴┴┴┴┴┴┴<BR><BR>有九十六种外道也有说九十五种,也约化成二种、四种、六种…等等,<BR>习惯上我们称为九十六种外道,佛说有关善、恶业的观念外道也有,<BR>轮回六道之说外道也有,但是只有世尊说六道轮回不能解脱,就算人<BR>最后生到天界最高天也没用。<BR><BR>当时九十六种外道的说大约可分成四大类的观念:<BR><BR>一、【梵我合一论】此说(大)梵天是最高且唯一的造物主,这是印<BR>度传统婆罗门教文化的轮回看法,这一类教法说梵天神为创造主、不<BR>只是创造了人间世界,也创造了其他五道世界,而人类的灵魂是由梵<BR>天所赋与的,所以梵是“大我”,给人的灵魂是“小我”,小我的灵<BR>魂居于人类肉体的心脏。人如果能修习禅定,净洁自我的灵魂,并以<BR>苦行克服肉体对物质的欲,以祭祀梵天救赎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后小<BR>我灵魂便得与梵的大我同住,这是善业;否则便是恶业,死后灵魂要<BR>堕落到其他恶趣中去。<BR><BR>二、【瑜伽净行论】:这一类教法是反对梵我说的,它否定自我灵魂<BR>从梵天转变而来的说法,认为每个人的自我灵魂是独立的,不是依附<BR>于梵天。自我的灵魂原是纯净的,叫做神我,这个神我因为物质的享<BR>受和欲望,遂与物质的自性结合,因之失去了独立而展开这个现实的<BR>世界。人类若不控制神我,而放纵生活,那是恶行,神我就更会下堕<BR>到恶道去,只有静修瑜伽行的禅定,制止神我受物质的依附,死后就<BR>可以完全归还到灵的世界,就是解脱轮回。世尊当年学习外道时所问<BR>的二位外道仙人阿罗逻迦兰与郁头罗罗摩子二人,就是此论。<BR><BR>三、【宿命免修论】:这是极端的机械式宿命,通常归纳在在“宿作<BR>因论”学说里,当然或有各别小差异性但这些论说主张今生灵魂和肉<BR>体上所受的苦乐是过去业所定的无法变更,有些人甚至认为今生的所<BR>有行动,包括举手投足、吃饭、打喷嚏、抓痒也是由过去业所定的。<BR>较松散的学说则是表现在各种星相、命理里面,这类论说认为人死一<BR>了百了,自然会得到解脱。所以作恶固然不对,反正行善修持也都是<BR>命定的,那就不用修。当时外道中的末伽黎拘赊和迦罗鸠驮,是属于<BR>这一派。<BR><BR>四、【空无轮回论】:也就是无神、无灵魂、无轮回论。由于上面各<BR>种论说给当时人们的精神负担很重,这一论者认为没有神、灵魂和轮<BR>回,也否定善恶的道德标准,此论著重于人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BR>构成,因而有感觉和思想,到了死时,身体还归四大,停止了感觉思<BR>想的作用,意识也随之死灭,既无灵魂不灭的这个东西,更谈不到什<BR>么灵魂的轮回转生。因此,不可能有今生的善恶行为会决定来生的苦<BR>乐因果这回事。此说提倡“享乐就是涅盘”的论调,放浪形骸,纵情<BR>享乐,形成纵欲的人生观。这一类说法里也谈对四大的修行法,也就<BR>是一些谈性力、气功、轮脉、唯物的论说皆属此类。世尊说这类就是<BR>纵欲型的“顺世外道”(反正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BR><BR>世尊教我们以上那些论说都只是世间真相的一小部份,像瞎子摸象一<BR>样,世尊要我们这些蚂蚁学子们先学会跳高,能跳高才能看见这条橡<BR>皮筋世间的真相。<BR><BR>对于还不能跳高的“学蚁”们来说,听世尊告诉我们的,信佛所说、<BR>思惟其义,再练习跳高,修习多修习后自然能印证世间实相。本来佛<BR>弟子修习有了初步的成果时是会证“宿(智)命通”的,有了宿命通<BR>世尊根本不用多说什么,学子们就明白业力果报、六道轮回了,但是<BR>对于没宿命通的人来说就会搞不清状况,被人唬得一怔加一怔。<BR><BR>有一次,一批比丘随著舍利弗到王舍城托钵,其中一小批新出家比丘<BR>和舍利弗分开了,他们走到一位瑜伽外道行者家,大家互相谈得很愉<BR>快,经上说:(《正法经》T17n0721)<BR>┬┬┬┬┬┬┬┬┬┬┬┬┬┬┬┬┬┬┬┬┬┬┬┬┬┬┬┬┬┬<BR>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游那罗陀婆罗门村。尔<BR>  时慧命舍利弗。于晨朝时。共众多比丘。入王舍城各各行乞。<BR> 『尔时众多比丘。离慧命舍利弗。而行乞食。遂尔往到遮罗迦<BR>  波离婆闍迦外道所已。共相问讯。彼此欢喜说法语论。迭互<BR>  相问。(遮罗迦波离意思是调心,婆闍迦是姓,即瑜伽一派)<BR>┴┴┴┴┴┴┴┴┴┴┴┴┴┴┴┴┴┴┴┴┴┴┴┴┴┴┴┴┴┴<BR><BR>瑜伽外道也是认为身口意要修行的,他问比丘“你们的老师沙门瞿昙<BR>说『贪欲不好,身业不好、口业不好、意业不好』我也是这样说啊,<BR>那倒底我说的和你们老师说的有什么不同?”。<BR><BR>这几位新出家比丘无法作答,回家路上告诉舍利弗,舍利弗说“要我<BR>在就能说明不同点了,不过我也还没完全弄清楚,我们先回世尊那里,<BR>请世尊讲解好了”,于是众人回家问世尊。舍利弗是说:(p0002a05)<BR>┬┬┬┬┬┬┬┬┬┬┬┬┬┬┬┬┬┬┬┬┬┬┬┬┬┬┬┬┬┬<BR> 『我于彼法未善通达。唯有世尊第一善解业果报法。能为汝说。』<BR>┴┴┴┴┴┴┴┴┴┴┴┴┴┴┴┴┴┴┴┴┴┴┴┴┴┴┴┴┴┴<BR><BR>众人向世尊说了事情:(p0002b03(00))<BR>┬┬┬┬┬┬┬┬┬┬┬┬┬┬┬┬┬┬┬┬┬┬┬┬┬┬┬┬┬┬<BR> 『尔时世尊先观察已。然后为说。尔时世尊。为彼比丘(及)<BR>  那罗陀村诸婆罗门而说法言。(先观察众人根器再说法)<BR> 『汝诸比丘。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法应具足。清<BR>  净鲜白。梵行开显。所谓正法念处法门。谛听谛听。善思念<BR>  之。我为汝说。<BR>┴┴┴┴┴┴┴┴┴┴┴┴┴┴┴┴┴┴┴┴┴┴┴┴┴┴┴┴┴┴<BR><BR>“正法”就是正确的法,我们前面说过法有四义,正法就是一切正确<BR>的方法、现象,“念处”就是心念所处,也就是理解,记住…。世尊<BR>这个法门就是要众人了解法界现象。世尊说:(p0002b10)<BR>┬┬┬┬┬┬┬┬┬┬┬┬┬┬┬┬┬┬┬┬┬┬┬┬┬┬┬┬┬┬<BR>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如是说言。诸比丘。何者正法念处法<BR>  门。所谓法见法(是正法知道是正法)。非法见非法(是非<BR>  法知道是非法,也就是明辨是非)。<BR><BR> 『常念彼处。心不生疑。(信佛所说故无疑)喜乐闻法。供养<BR>  长宿(资格老的师兄)。彼知身业口业意业(那些老师兄们<BR>  知道三业果报是怎么回事)。业果生灭不颠倒见(他们正确<BR>  了解业果生灭的现象,不会有错误看法)。不行异法。(不<BR>  会作错)<BR>┴┴┴┴┴┴┴┴┴┴┴┴┴┴┴┴┴┴┴┴┴┴┴┴┴┴┴┴┴┴<BR><BR>外道说和世尊说差别在哪?原来瑜伽外道知道修心的重要,但是对于<BR>业果报应的差别一无所知,就像前面白狗的故事,梵志修行者知道要<BR>布施,但是却不明白业报:(p0073c16)<BR>┬┬┬┬┬┬┬┬┬┬┬┬┬┬┬┬┬┬┬┬┬┬┬┬┬┬┬┬┬┬<BR> 『…谛见身业口业意业。诸比丘。如是三种微细身业、口业、<BR>  意业。分分细知。若天世间。若魔世间。若梵世间。若沙门<BR>  界。婆罗门界。如是天人。不能如是分分细知。何况外道遮<BR>  罗迦波利婆闍迦而能得知。唯我能知。及我弟子。<BR>┴┴┴┴┴┴┴┴┴┴┴┴┴┴┴┴┴┴┴┴┴┴┴┴┴┴┴┴┴┴<BR>三业果报的详细差异性只有世尊和佛弟子才会知道。于是世尊开演了<BR>这独一无二的世间实相,详说了正法因缘、微细三业果报,那就是这<BR>部一共七十卷,全部一百多万字的《正法念处经》,我们可以由其中<BR>了解六道的法性、法相、法缘。<BR><BR>好戏才要上场,咱们休息片刻。<BR>[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3 17:4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