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80|回复: 1

[大德开示] 佛陀教你正确念咒以及念咒过程起烦恼的对治之法(普敬法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20 13:2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54

    主题

    76

    帖子

    46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4
    发表于 2018-1-11 08:5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佛陀教你正确念咒以及念咒过程起烦恼的对治之法

    作者:普敬法师

    念咒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去做的事情,如果念的法喜则会百念不厌,但初学者更多的是枯燥无味,并且在念诵过程经常会起很多不好的情绪和烦恼,该如何面对和解决,是重要问题,下面这段经文就是佛陀教导我们的正确念咒之法以及念咒过程起烦恼的对治之法。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云:若持诵时。勿念过去种种嬉谑杂欲漏法。亦勿欲计未来众事。诸余法散动乱我心。惟一系想入于咒文一一句理。

    解释:念咒行人,在持诵咒语时,不要任意打妄想,不要想着脑袋中的种种嬉笑娱乐,也不要算计着未来的事情,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到来,当下想这些就是属于打妄想,这样妄想会动乱我当下的心念,导致念咒不能得力。要明白,有口无心念咒很难有功效,有什么事情等念完咒在说,当下应该一心系念咒文,一句紧接一句,快念完这一句,心里立马想到下一句,如此一句接一句,让咒句摄住心念而不打妄想,如此容易成就。谨记佛陀说的:“摄心一处,无事不办。”

    若心欲生观身膀坏。

    解释:如果念咒过程起了欲心,导致念咒不能得力,那么应该起不净观:观想人体七孔流不净,所谓:眼屎、鼻屎、臭屁、大小便等等,还有身体的污垢,一天不洗澡就臭的要死,肉体臭秽无比,一旦死了,肉体就和地摊上的猪肉没有区别,也会腐烂,长蛐蛐。所以我们人间的美人在天人眼里就如厕所的蛐蛐一样不干净,一些电视上演了天人和人类如何相爱的故事,其实这完全扯淡,如果人类会和厕所的蛐蛐产生爱情,那么天人才有可能会和人类产生爱情,但事实上,人类永远也不会看上蛐蛐,无论它多么高尚!人类执着自己美丽的情况,远不如天人看到的人类情况那么符合现实。

    若心瞋生慈心观住。

    解释:念咒过程有的时候也起嗔心,就是想起某些痛苦的事情而愤愤不平,这个时候别忘记你在念咒,这是心魔,应该以慈悲观对治:

    但这里在说慈悲观之前我先唠叨几句: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不平的事情,因而引起心里的愤怒,有时候甚至会持续的愤愤不平很多年,乃至只要一想起来就非常生气,就非常想报复来解恨,哪怕是学佛了,依然是难解心中怒气。

    但是回头想想,从因果业力方面去考虑,这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由于没有开天眼,没有宿命通,我们真的不知道这辈子和别人的仇恨在宿世间到底是怎样的因果。是,这辈子别人伤害了我,但难道不是因为上辈子我曾经伤害过他?有可能上辈子你对他造成的伤害远远还多过了这辈子他对你的伤害。

    普通的凡人是很难抵御业力的,在业力发作的时候,彼此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路人,仅仅会因为一个不善的眼神,或者因为一些不善的言语,就引发冲突,乃至闹出人命。事情过后,你问当事人为什么要引发冲突,他甚至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是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要对你起不善的眼神,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你有不善的言语,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就像喝醉酒一样的脑袋混乱,但实际上还是业力在发生作用。

    所以,我们佛弟子为人处事尽量低调一点,遇到恶人的时候,不要和他争执,他恶语相向,你就让着他点,这样,矛盾就无从而起,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暂时的避开了准备要发生的悲剧,哪怕即使有恶因存在,但由于没有恶缘的相续,因此也会导致“缘缺不生”。当然前提是你不要首先变成“无意识”的人而挑起冲突,所以佛弟子培养和训练“正知”也是很重要的。

    但最重要的是无可避免的矛盾已经发生了,而且这股仇恨还在心中不停的燃烧,不停的想去报复,该怎么解决?如果可以改变这种恶缘,化干戈为玉帛,那最好。但是在强大的恶业驱使下,通常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即使你想化解,对方也不一定配合。那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暂时避开和他的接触,这一点一般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连避开都避不了,那只能是有智慧的多让着他点(适当的时候不能惯坏,最好让他明理),并且多作功德回向化解彼此的恶缘。

    但人很奇怪,有些即使做到了避开仇家,但心中却还是念念不忘和他的仇恨,心中时常郁闷无比,甚至还想去找人家报复,这个时候要考虑的就不是如何避开他以及考虑如何和他相处了,而是如何放下心中的仇恨。解决方法呢?

    现在开始讲慈悲观:我们的轮回是无始的,和我们能遇见的人都是缘,不管恶缘善缘,无缘不聚,无缘不来,乃至无缘不爱,无缘不恨。在一些轮回案例中,宿世间曾经是亲人的,这辈子变成了仇人,宿世间曾经是仇人,这辈子又变成了亲人。所以我们这辈子遇到的仇人过去也肯定当过自己的亲人,别忘了,你的轮回是无始的、极其长远的,除了证果(解脱生死)以外,任何事情你都干过!所以,如果站在亲人的角度考虑,在大的仇恨也都很容易化解,那就观想这辈子你所恨的人曾经是你如手足般的兄弟、父母等至亲,只不过因为当年相处时的一点矛盾而越演越烈,导致变成了这辈子陌生的仇家。所以,看在过去世亲人的份上,就放下吧,自己吃点奎又如何?成佛以后还要度他们呢,释迦佛没成佛前曾被歌利王节节肢解,但心中不生怨恨且修忍辱,成佛后,这个歌利王还成为他的弟子,这是何等的心量?所以他能成佛嘛!佛弟子应该效仿。

    其次,当心中的怨恨起来时,当下要懂得去化解,就是观照情绪,其实让你痛苦的并不是外在的人,而是你心中本来就有这股无明情绪存在,它就像一个沉睡的怪兽,一个外因就能把他唤醒。而你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它,你把注意力放在它身上,就是感受身体,感受那股在体内可以让你愤怒无比乃至引发面红耳赤的负面能量,观照它、包容它、感受它、融化它,当你正面的面对它时,它再也不能伪装是你而欺骗你了,你成了旁观的第三者,很快,它就会慢慢消失,此时,你也发现,你不那么愤怒了,不生气了,试试看吧。

    并且在轮回中,爱也好,恨也罢,人人都不过是被业力牵引的棋子,而操作棋子的业力又是棋子本身造作而得的,是多么的无奈,所以,又何必放不下棋子本身的爱与恨而继续充当棋子,应该要想办法摆脱恶业的束缚,不让自己成为恶业的棋子,而要摆脱恶业的束缚,只有不停的造作善业和净业,让自己真正的了生脱死,这样才能真正的自在。

    若心痴生十二缘观。

    解释:念咒过程起了痴心,就是和动物一样朦朦的,只知道三餐吃饱就行,愚痴了,不想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不愿追求人生的真谛,这个时候应该起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众生因为无明而起了行,因为“行”而起了“识”,乃至“名色”、六入,直至老死,忧悲苦恼。了解以后应当斩断无明,一心修行才对,不可在继续沉沦,十二因缘如下:

    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

    四、名色,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五、六入,人在胚胎发育时,产生眼、等等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

    六、触,人在出生后,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

    七、受,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乐、忧、喜的感觉。

    八、爱,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

    九、取,为爱努力地追求执取。

    十、有,今生为爱产生诸多恶业行为,成为下一世的果报。

    十一、生,有了今生的业因,而受来生的生命。

    十二、老死,有生必有死。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逆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中,佛祖说此法时,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

    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是由于有生,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

    有又缘于取,正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著追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
    取又缘于爱,爱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产生了业力。

    爱又缘于受,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激发着生命的欲求。

    受又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才有了受。

    触又缘于六处,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由此产生了触。触又缘于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

    名色又缘于识,识是名色的中心,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识又缘于行,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是行而来的。

    行又缘于无明,无明就是对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

    若心数缘颠倒生住,则心观想咒神在顶。

    解释:念咒过程心里数缘颠倒生住,可以观想咒神在自己头顶之上,如此举头三尺有神明,则战战赫赫,容易集中注意力。

    另外如果念咒过程起了留恋天上人间的思想,觉得以善心善行在天上人间享乐亦非不可。可以作意我因为先世无明颠倒邪见的因缘,得是这个病体报身。虽然此身与心,念头与行为有善,由于因缘生故,本无自性,虚诳不实,善心果报虽然能受人天福乐,皆是无常,最终能生大苦,亦是虚诳不实;何况不善的心、无记心!因本来虚诳,果亦是虚诳。只有智慧真故,所以心不余向人天福报,纵使死急事至,不忘智慧为本。

    持以花香先前供养。结加趺坐如法念诵。

    解释:这一段指的是你正儿八经打坐(或者写字坐)念咒时,可以花或香先供养佛像(没有这个条件也无妨),然后盘坐念诵,这样规定个时间,这段时间认真修,不胡思乱想,容易起特别的效果。当然不是说,不这样就不能念诵了,平常行助坐卧也应该默念,真正的修行者应该一切时、一切处都会用功的,并不局限于一堂功课,一个形式,我知道的一个念大悲咒咒被观音菩萨加持证神通者,他则是从来不注重这些外在形式,仅仅是随时随地的默念咒语,连上厕所都在心里继续默念,这才是真用功人啊。但初学者有时并不自觉,没有了形式就不会尊敬法一样,内心也随着懈怠散乱,所以佛陀才方便针对初学者设立这些形式而已。

    若少不依是法。或则为障碍。毗那夜迦破坏食啖。若有未曾入此轮王大种族坛场阿阇梨教授法者。自持斯法。则便常为毗那夜迦如影逐身。障献食献香献花饭食香水烧火。咒声不令得到献本咒神。

    上面这段指的是“一字顶轮王等咒”,因为此咒特别,不仅仅需要灌顶,而且还要达到诸多要求,否则容易被毗那夜迦障碍。其它咒语如楞严咒等就没那么多要求了,这些普传的咒语,佛也声明要让末法时代的四众弟子受持,所以不存在必须还要比丘传承的情况,因为佛已经传给四众弟子也。目前有些人总喜欢拿没有传承就不能念咒的说法来吓唬初学者,这里我刚好也就特别说明了,需不需要传承,看经典怎么说,如上这段讲“一字顶轮王咒”的经文点名是需要传承的,其它普传的咒语经文明明说了要让四众弟子持诵,就不必自加规矩,阻碍别人修法了。佛弟子当依经不依论,依法不依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30 16:24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3

    主题

    942

    帖子

    499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724
    发表于 2018-1-11 13:51: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03:45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