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15|回复: 1

話頭與疑情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2

主题

16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2198
发表于 2009-1-15 00: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7-22 09:51 编辑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後來的祖帥,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已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可眼,纔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很多,如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末念之前,就是話頭,如謂話頭,即是一念末生之際,一念纔生,巳成話尾,這一念末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倩,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劫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徵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多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彿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己,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痀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情,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纔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彿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度去找念彿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倩,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纔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纔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纔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岐路、
(一)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
(二)這時清清淨淨,空空洞洞,若疑倩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巖,或叫 [泠水泡石頭] 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 [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 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泠火抽煙,一線綿廷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州日,[放下來] 僧日,[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 州日[ 放不下挑起去,] 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泠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末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 [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心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发表于 2009-1-15 08: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觀師兄精闢的開示受益良多,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具有佛性, 即使剎那間看到了也不敢承認,  這就是最難之處.  常感到見性之路猶如在心中尋找一個正確的頻率,  找到了還得直下承當 否則又是過門不入,  錯失良機.  故而古人常須尋已見性的善知識來為自己驗証,  之後才能直下承當.  這是就根器而言.  

    欲明心見性一個人胡思亂想絕對不是個辦法, 最好是有善知識引導最為利便.  心觀師兄願意如此詳細的指引大家參禪之道, 真是善知識.

    [一物不將來時如何]是說一念不起時又該如何, 這是見性前常見的問題.  放下指的是當前這一疑念仍是妄念, 放下直接承當即是.  挑起指的是提起覺性.  

    幾年前有一次在緬甸的一間佛學院向院長請法,  問: 在清清處處的覺性中, 如何修定?  如何生慧?   答: 就如同鄉間小路直趨城市一樣,  持之以恆終必到達.  又如長鐵鍊是由鐵環環相扣一樣,  綿密不斷終必成鍊.  見性之後持之以恆, 必終將生出佛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22:2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