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98|回复: 0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转自学诚法师的博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4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766
发表于 2007-12-14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2 14:26 编辑

<DIV><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2pt"><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4>下午,昨日博文中提到的给师父提建议的居士甲,带着自己的一位同学(居士乙)又来拜访师父,向师父请教一些问题。师父先了解那位新客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居士乙目前在某大学工作,学佛时间不长,听过师父以前所讲的一些开示,也经常上师父的博客。<BR>    居士乙:“听您的讲法感觉贴近人的生活,有实际的一些启发,并让人能在生活中运用。像我现在就跟以前刚学佛的时候不同,可以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样每天可以反省自己,哪些事情没处理好,哪些情绪是不对的,这些也算自己小小的进步吧,因此特别感谢您。”<BR>    居士甲:“所以我跟朋友们说嘛,你不要总觉得佛法是消极避世的,其实你把佛法学好了以后,可以更好地来处理世间法,学佛法可以增长很多智慧。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您的博客立了大功,可以让一般人更了解佛法。”<BR>    师父笑着对居士甲说:“你的那些建议也很好,已经给你发到博客上去了。”<BR>    居士甲:“其实我也感觉很不好意思,不过我把链接发给一些朋友,他们也争先恐后跑上去看一看。”<BR>    居士乙:“我的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对佛法感兴趣,有些人也读过一些佛经,但自己挺着急,因为没有那个水平去为他们解释。”<BR>    居士甲:“很大的感觉是,大家都有慧根,关键怎么样能够遇到一个明师。但现代社会让他们一下子到庙里来,不一定有那个缘份,所以我觉得眼下在家人弘法有特别的意义吧。所以也希望您能对我们这样的居士进行教育,然后我们可以去影响一些朋友,一些同学这样子。虽然我们周围的人文化层次挺高,但是大部分人也是过得浑浑噩噩的,也不是说他们笨,只是他们的那个‘初心’被习气遮蔽了嘛。但是一旦一个人能把他唤醒,我想这种法布施远比给他多少钱,或者给他介绍工作机会什么的更重要。”<BR>    师父:“佛教里面常常讲‘业障’嘛,世间上面有些人事情做多了,就会形成一种障碍,业力的一种障碍。这种障碍,自己在这样子一个氛围当中看不清楚,需要靠着一种佛法的光明、佛法的力量才能够看得破。现实当中,大家都是忙于生活,忙于工作,忙于世间上面的事情,不花心思不行啊。佛法刚好就是让我们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能够内心非常的明亮,内心非常的清楚、有力量,这样才能够很好去面对世间,不然就很容易被眼前的这些事情障碍住。”<BR>    居士乙:“对,对。您说的‘内空外有’的那句话我特别喜欢。”<BR>    师父:“缘起性空就是这个道理。缘起是外在的,性空就是我们要认识它没有自性。如果你把外在也说成是空,那就很成问题了。”<BR>    居士甲:“对于您开办博客,不仅是佩服您的勇气和发心,对于您的这种随顺众生,随机度人的能力我也是非常佩服的。这个世界上有好的发心的人不少,但关键是这种智慧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这方面也请您多教导我们怎么样培养随机度人的这种能力。”<BR>    师父:“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度化的人也是很有限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社会大家没什么太多事情,不会乱跑,修行也比较容易修。现在就不同,已经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比如我们办法会,五湖四海的人都会来,什么样的问题都会有,因此讲一场经要契机就很不容易。要契机就必须对听法的人情况都很了解,尤其是他的习性、根基、对佛法领悟的能力,这样你才有办法去启发。不然,听了所有的法,都会变成一个概念。”<BR>    居士甲:“是,一个哲学概念而已。”<BR>    师父:“不同层次的人,对于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文化层次低、物质条件比较差的人关心的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衣食住行一些生活保障的问题,或者自己生生闷气,起点烦恼啦。文化层次高的人,所关心的就不是这些问题,他关心的是自己脑筋里面想不通的概念。几十年来,熏习了许许多多世间上面的名言,这些名言种子、习气慢慢形成一种业的力量,他就会被这种力量绑住。另外,有地位有成就的人,总会容易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去考虑问题,不容易摆脱。有些人一旦退休了,他反而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因为心无所缘。”<BR>    居士乙:“我觉得周围这样的人特别多。”<BR>    师父:“是。这样,工作的时候很辛苦,要拼命,退休了也苦恼。这些都是人的一些苦,一些问题。我们要去度人,必须了解他,就比如要医生要给一个病看病人,必须了解他得了什么病,然后给他开相应的药。所以契机是很不容易的。契理相对还容易,学了几年佛法,说起来不离题,但不一定会对机。”<BR>    居士甲:“对。”<BR>    居士乙:“感觉佛法很多是一种‘解’法,就是把以前脑中的很多成见去掉。”<BR>    师父:“没错,世间上面的人很多所作所为,往往容易增长与扩大我执、我见。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存在。佛法相反,告诉我们内在要破执着,外在要放掉这些我相,了解到我见是虚假的,我执是错误的。佛法要我们建立正见,外在呢,一方面讲无相,一方面也讲清净庄严。不能被世间上面虚假的幻相迷惑住,对人生有多角度,全面的审视。世间上面人的烦恼,很多是因为执着自己的见解,担心别人对自己的忽视,随时随处有表现欲,不容易随缘。这样的执着多了,就会容易产生纷争。佛陀认识到世间上面的无常、痛苦,佛法用无常、无我、苦、空来概括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然后达到涅槃。因为无常所以痛苦,因为无常所以空、无我,最后就趋向于涅槃寂静这样的一个境界。佛法可以用这种原理来解释一切。自然界、社会界、生理、心理、物理以及伦理,一切都可以这样解释。”<BR>    居士甲:“对,所以佛法能包容一切。”<BR>    师父:“而且是究竟的。”<BR>    居士甲:“感觉也很羡慕出家修行生活,但是父母还是抛不下。”<BR>    师父:“父母不是关键的问题。”<BR>    居士甲:“关键还是自己的发心啊。”<BR>    师父:“自己的发心是一个问题,第二在客观上也有一些问题。在家学佛法有困难和问题,出家学佛法也有困难和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BR>    居士甲:“我也觉得佛法不离世间觉嘛。”<BR>    师父:“佛法不离世间觉,是说不能离开具体的人、事、寺庙等等。相对来讲,素质比较高的人出家,更容易符合佛教的精神,符合出家的初衷。但只要这些人、事、寺庙在社会上存在,就会跟社会发生关系,这样既要处理好跟佛菩萨的关系,又要处理好跟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稍微偏一点都不行。”<BR>    居士甲:“所以需要圆融无碍的智慧。”<BR>    师父:“但是往往太注重世间上面的这些成就,佛法就不容易学好,就会被这些绑住。比如慧远大师一辈子不出庐山,他能做得到,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道安法师就讲,‘不依国主,法事难立’,他和慧远大师同时代的人,一南一北,为什么他们正好相反?因为道安法师是佛教的领袖,不靠国家,事情干不起来。玄奘大师也是一样,造《大唐西域记》,翻译经典请唐太宗做《圣教序》,跟国主关系密切。依着国家的力量能把学僧召集在一起,做翻译经典的工作。现在社会的情况又不同,有一些特点是,崇尚开放,崇尚多元,对于信仰的建立至少也会造成影响。”<BR>    居士甲:“请法师能否谈一下保护藏传佛教的问题。”<BR>    师父:“大家普遍崇尚现代文明,这种风气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很大。这是一种客观的趋势。在这种趋势当中,怎样继承发扬传统佛教、民族文化呢?这就需要既有这种全球眼光,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既然要有全球眼光,就要学习别人的东西,就不容易说我只是学自己的东西。既要学西方的技术管理等,又要学自己传统的文化,我们一个人一生几十年,很难忙得过来。为了生活、工作好一点,要拼命学习、拼命工作。像儒家、道家文化、西藏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没有穷毕生精力、默默无闻、皓首穷经,都很难学好,东弄西弄,肯定弄不好,体现不出文化的精神。”<BR>    居士:“嗯。”<BR>    师父:“藏传佛教培养人才的模式还是有经验的。为什么一些活佛,他的学问,佛法、世间法都能圆通?也不是生来如此的,关键的是靠经师的培养,这些经师都是有造诣的。活佛从小受到的培养跟别人不一样,将来就容易成就。现在要当一个教职人员,当法师,有这样的素质是不容易的,不容易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首先不少人是先天不足。很多人是很晚才学佛,这跟从小就学的人不一样。从小就学的人,有赤子之心,心性没有在社会上面受到污染,没有受到挫折,没有伤痕。岁数一大的话,内心上面伤痕累累,就不容易对人那么好了。”<BR>    居士甲:“法师,您讲得很有启发。”<BR>    师父:“当一个活佛,一般不需要直接去处理世间上面很多的杂事,自然心就清净。反过来,如果能处理好很多世间的事情,内心又能很有力量就更难得了。”<BR>    居士乙:“所以一个人有职务,他很多事情就要从职务出发,而不是依着自己的发心去处理。”<BR>    师父:“是,所以有时候就会很痛苦。”<BR>    居士甲:“我们来亲近法师,也想知道怎么样处理这种矛盾。”<BR>    师父:“这个是要自我调适了。自己一生当中也要有规划,印度过去的婆罗门教就是有规划的,规划学习、工作、宗教的不同阶段。中。。国人传统上比较缺乏宗教的观念,像佛教就分为士大夫、寺庙僧侣、平民百姓的佛教,这些都不一样。除了少数修行的僧人,大部分的人关心的还是现世的问题。像平民百姓比较重视孝顺、祭祀、普佛,这是以孝为主的观念的展开。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要转变人的观念不是那么容易,而重视孝道对佛教的传播有好处。孝的思想有稳定深入的社会基础,只要社会一稳定,经济一繁荣,就比较容易信仰佛教,因为儒家的文化本身已经不足以满足大家的深层次需求。尤其在现代社会,左邻右舍已经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而人们重视孝道的文化精神骨子里还有,在现实生活当中找不到这种精神的依托,反而在寺庙中可以找到。为什么?大家师兄师姐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很亲切。”<BR>    两位居士都笑起来。<BR>    </FONT></FONT></FONT></FONT></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5 05:2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